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金縣

鎖定
紫金縣,廣東省河源市轄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韓江上游,是韓江的發源地 [1]  。總面積3635.13平方千米 [27]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2]  。2020年,設16個鎮、270個村(居)委會 [3]  。縣政府駐紫城鎮 [4]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紫金縣常住人口為46.91萬人。是廣東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 [47]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52] 
明隆慶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設立永安縣。民國3年(1914年),廣東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1949年5月,隸屬東江專區。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隸屬惠陽專區,1959年改屬汕頭專區,1963年復屬惠陽地區,1988年成為河源市轄縣 [5] 
2023年,紫金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55.76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15450萬元,同比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2898萬元,同比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39226萬元,同比增長4.0% [53] 
中文名
紫金縣
外文名
Ziji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416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河源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中部
河源市東南部
面    積
3635.13 km²(2020年)
下轄地區
16個鎮、270個村(居)委會
政府駐地
紫城鎮
電話區號
0762
郵政編碼
517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6.91 萬(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46] 
著名景點
九和温泉南母寺,紫金觀,越王山
車牌代碼
粵P
地區生產總值
155.76 億元(2022年) [53] 

紫金縣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百越地。
戰國,屬
秦代,屬南海郡博羅縣龍川縣地。
隋唐,為歸善縣、興寧縣地。
宋元,為歸善縣、長樂縣地。
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屬惠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永安縣(今紫金縣)屬廣東省都督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潮循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紫金縣隸屬東江各屬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紫金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紫金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同年5月紫金縣解放,隸屬東江專區
1952年,紫金縣改屬粵東行政區。
1956年,紫金縣隸屬惠陽專區
1959年,紫金縣改屬汕頭專區
1963年,紫金縣復屬惠陽地區
1988年,紫金縣成為河源市轄縣。 [55] 

紫金縣行政區劃

紫金縣區劃沿革

2004年,紫金縣村民委員會調整,撤併28個村委會。至年底,全縣設20個鎮,273個村民委員會,24個居委會。
2005年,紫金縣村民委員會進行第三次換屆選舉,至2005年11月完成,增設附城居委會。
2006年,經批准改名的有7個村(烏石上澄村、南崗村,水墩段布村,南嶺鎮彩頭村,藍塘博雅村,義容西平村、龍騰村)。
2008年,增設瓦溪社區居委會。
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併設立紫城鎮。
2013年,增設蘇區社區居委會。
2014年5月20日,河源江東新區掛牌成立,古竹鎮、臨江鎮劃歸該區功能區。
2016年,紫金縣設18個鎮、273個村委會、27個社區居委會、4410個村民小組和109個居民小組(含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
2020年,紫金縣設16個鎮、245個村委會、25個社區居委會、4288個村(居)民小組(不含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 [3] 

紫金縣區劃詳情

 紫金縣地圖 紫金縣地圖
截至2023年6月,紫金縣轄16個鎮,245個村委會、25個社區居委會、4288個村(居)民小組。 [3]  [56]  縣人民政府駐紫城鎮 [55] 
下轄街鎮一覽表

紫金縣地理環境

紫金縣位置境域

紫金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東接五華縣,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望,西南與惠州市惠城區相接,南與惠東縣相鄰,東南與陸河、海豐縣毗鄰,西北與源城區相鄰,北界東源縣。地理座標: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全縣境域東西長88.6千米、南北寬64千米,總面積3635.13平方千米(2010年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面積)。 [7] 

紫金縣地形地貌

紫金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面積3046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84%(其中山地佔79.9%,丘陵佔4.1%),河谷、盆地、水域佔16%。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面山巒重疊,地勢較高;中部較低並向東西兩翼傾斜,構成不大對稱的馬鞍形,歸屬不同流向的東江和韓江兩條水系。全縣平均海拔300米,紫金縣城海拔為140.8米(縣氣象局舊址,縣城長安大道西海拔高度)。 [8] 

紫金縣氣候

紫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風明顯,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温20.5℃,年平均降水量1733.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667.2小時,年平均雷暴日為64.5天。2020年平均氣温22.8℃,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上年減少75.2毫米,年總日照時數1543.4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78.3%。 [8] 

紫金縣水文

紫金縣東部屬韓江水系,中、西部為東江水系,佔全縣面積的77.1%。東江經龍川、東源、源城區流入紫金,從紫金縣西部的臨江、古竹兩鎮邊沿流過,流入惠州市惠城區境,縣境內河長54千米。
秋香江:東江一級支流,縣內主要河流,位於紫金縣中部。發源於紫城鎮與龍窩鎮、水墩鎮交界的榴墩嶂。自東向西流經紫城、瓦溪、九和、藍塘、鳳安、好義、古竹7個鎮,在古竹鎮江口村匯入東江。幹流長144千米,流域面積1669平方千米,其中紫金縣境內1590.5平方千米,佔全縣土地面積的46%。
義容河(古稱義容江,又名古竹水):東江一級支流,縣內西部的主要河流。發源於義容鎮青溪田心村的大山崠(大嶺牯),自東向西流經義容、古竹鎮,在古竹鎮潮沙村匯入東江。幹流長46千米,流域面積403平方千米,佔全縣土地面積的11%。
柏埔河(古稱神江):東江一級支流,縣內西北部的主要河流。發源於紫城鎮馬天寨,自東向西流經紫城、黃塘、柏埔、臨江4個鎮,至臨江鎮澄嶺村匯入東江。幹流長60千米,流域面積446平方千米,佔全縣土地面積的12.3%。
康禾河(上游):東江一級支流,位於紫金縣北部,發源於紫城鎮雞母山。縣境內幹流長26千米,流域面積135.5平方千米,河道落差大,為縣內水電開發的重點河流。
中壩河(古稱北琴江):韓江二級支流,位於紫金縣東北部。發源於中壩鎮與東源縣鹿子嶂(雷公坪)。自西向東流經中壩、敬梓2個鎮,至敬梓鎮洋高村匯合水墩水,後流入五華縣。縣內幹流長28千米,流域面積399平方千米,佔全縣土地面積的11%。
洋頭河(古稱南琴江):韓江二級支流,紫金縣東南部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南嶺武頓山(七星崠)。自東南向東北流經南嶺、蘇區、龍窩等3個鎮,流至龍窩鎮與五華縣交界的七娘灘出縣境。縣內幹流長43千米,流域面積416平方千米,佔全縣土地面積的11%。 [8] 

紫金縣土壤

紫金縣明清時期未進行過土壤普查,羣眾按照土性、土色對土壤進行鑑別和命名。命名的水稻土主要有:泥肉田、砂泥田、結泥田、淺腳砂質田、白膳結、黃泥田、湖洋田、油泥田、冷底田等,全縣均有分佈。
民國後期,紫金縣首次進行土壤普查,將全縣土壤分為9大類、34種。各種土壤類型的分佈,詳見1937年繪製的《廣東紫金土壤圖》(存於華南農業大學土化系)。
建國後,紫金縣進行過兩次土壤普查。1958年進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將土壤分為5個土類。其中黃壤土佔總面積3%,分佈在南嶺、黃花、九樹一帶海拔800米以上,坡度為35°~42°之間的高山峻嶺上;紅壤土佔總面積的84%,分佈在全縣海拔100~600米,坡度在15°~35°之間丘陵地帶;紫色土佔總面積2%,分佈在九和西南部,海拔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帶;石質土佔總面積1%,分佈在本縣南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水稻土佔總面積8%,分佈在江河兩岸,丘陵谷地及坑澗地段。
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紫金縣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將土壤分為7土類,12個亞類,41個土屬,115個土種。按其用途,分自然土(山地)、旱地土和水稻土三大類,合計面積497.2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91.4%。 [9] 

紫金縣自然資源

紫金縣水資源

紫金縣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為21.57萬千瓦(含東江干流8.1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0.83萬千瓦,年發電可達5.5億千瓦時,每平方公里電能藴藏量為151.7千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東江水系(包括東江干流)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18.34萬千瓦,韓江水系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2.49萬千瓦。至2021年底,全縣建成100千瓦以上水電站155座,總裝機容量11.26萬千瓦(含東江風光電站);全縣小水電發電能力3.38億千瓦時(不含東江干流電站發電量)。 [10] 

紫金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12月,紫金縣共有耕地1.97萬公頃,園地0.63萬公頃,林地27.47萬公頃,草地0.22萬公頃,濕地0.01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0.9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0.40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0.51萬公頃。 [57] 

紫金縣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紫金縣主要野生動物有近100種,屬國家保護動物的有豹、蟒蛇、穿山甲、水瀨等。
獸類:有人熊狗熊、鹿、猿、、土倫、山羊等。還有、黃猄、羚羊、野豬(山豬)、、狼、狐、豪豬、野兔,捫田野、果子狸(紅尾狸、白鼻狸)、黃鼠狼(臊豺子)、水瀨、穿山甲(連理)、家鼠、田鼠、鼴鼠(田鼠子)、天竺鼠、蝙蝠、中華穿山甲 [48]  等。其中虎、熊、猿、鹿、猴、土倫等獸類,建國時已絕跡。黃猄、野豬、狐狸、野兔較常見。豹、穿山甲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11] 
禽類:有畫眉、八哥、老鷹、遊隼、燕子、百勞、杜鵑、山雀、夜鶯、白頭翁、鵲、屎缸鵲、烏鴉、赤掃、翠鳥、麻雀、布穀、亞囊括等鳥較常見。鷓鴣、鵪鶉、斑鳩、鳧鴨、竹雞、秧雞、米雞(白麪、花面米雞)、雉雞、貓頭鷹、啄木鳥等,80年代後數量減少。白鷺、鷦鷯偶能見到。 [11] 
魚類:有包括鱅魚、鰱魚、鯇魚、鯉魚、鯽魚、鯪魚、青魚、錦鯉、塘蝨、泥鰍、黃鱔、白鱔、沼蝦、山蝦、河蟹、石蟹、田螺、石螺、河蚌、河蜆、鰹魚、紅眼魚、赤眼魚、黃尾、竿魚、鯿魚、小金鯽、鱖魚、斑魚、豬姆鱔、爬巖鰍等;其中,白鱔、青魚、紅眼魚、赤眼魚、黃尾等魚種較少見。60年代中期起,江河中魚類數量大為減少。 [11] 
爬行類:有金錢龜、黃竹龜、八卦龜、大頭龜、甲魚等數量不多。南蛇(蟒蛇)、泥蛇、三索錦蛇、水赤鏈(遊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竹葉青)、五步蛇(蘄蛇)、白花蛇(蝮蛇)、壁蛇、甲木蛇(樹蜥蜴)、狗姆蛇(石龍子)、草龍子(草蜥)等,較常見。 [11] 
兩棲類:有蟾蜍青蛙(田雞、蝦蟆)、石蚧、青竹蚧、金錢蛙、棘蛙、沼蛙、浮蛙、雨蛙等。 [11] 
環節動物:常見種類有蚯蚓(地龍)、白線蚓、山蛭(草蛙)、水蛭(螞蝗)等。 [11] 
節肢動物:多足綱主要有蜈蚣馬陸(瓦蟲子)、大馬陸(山蛩蟲)、蚰蜒(草鞋蟲)等;蛛形綱主要有圓網蜘蛛、水蜘蛛壁錢、黑色繩虎、豹虎哥(雜紋繩虎)等;昆蟲綱鞘翅目主要有龍蝨黃緣龍蝨金龜子蜣螂叩頭蟲(幼蟲叫金針蟲)等;鱗翅目主要有有三化螟(鑽心蟲)、二化螟玉米螟菜螟、大豆螟、稻縱卷葉螟等;半翅目主要有桂花蟬紅娘華(草鞋笪)、長刺獵春、淡角獵春、荔枝春象等;同翅目主要有蚱蟬(知了)、蟪蛄葉蟬稻飛蝨(褐飛蝨、灰飛蝨、白背飛蝨等)、梨木蝨等;直翅目主要有飛蝗土蝗竹蝗稻蝗(蚱蜢)、蔗蝗、蟋蟀螻蛄(土狗子)、灶馬(灶雞子)等;膜翅目主要有野蜜蜂、竹蜂(又稱烏蜂)、胡蜂、果贏蜂、赤眼蜂、螞蟻等;雙翅日主要有舍蠅、大頭金蠅、菜潛葉蠅、稻潛葉蠅、牛虻、蚊子、稻癭蚊、蠓蟲等。此外還有螳螂、蟑螂、蟻蛉、蜻蜓、稻薊馬、白蟻等。 [11] 
植物資源
紫金縣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樹、櫬樹、香樟、山蒼樹和竹為主。常見的有73科、233種。
松科:有馬尾松、濕地松、黑松、火炬松等;柏科:有側柏、檜;羅漢松科:有羅漢松竹柏;杉科:有油杉、糠杉、柳杉、落羽杉;南洋杉科:有南洋杉;殼鬥科:有板栗、赤梨、白梨、黃椎、紅稠等;山茶科:有荷樹、茶、山茶油茶、稜木等;樟科:有檫樹、樟樹、沉水樟、黃樟、釣樟等;蘇木科:有格木、皂角、羊蹄甲、紫荊、洋紫荊等;蝶形花科:有紅豆、黃檀、牛肋巴、降香黃檀、南嶺黃檀等;杜仲科:有杜仲;苦木科:有鴉膽子;楝科:有苦楝、麻楝、川楝、香椿、臭椿等;槭樹科:有楓樹三角楓青榨槭嶺南槭;大戟科:有烏臼、山烏臼、油桐、石慄、餘柑子等;玄蔘科:有泡桐;胡桃科:有化香樹、山核桃、楓楊;榆科:有小葉榆、朴樹、粗葉榆、山黃麻等;金縷牛科:有馬蹄荷;枇木科:有榿木、香枇、光皮枇;五加科:有鴨腳木通脱木;楊柳科:有柳樹毛白楊;桑科:有細葉榕、牛奶子樹、、構、等;漆樹科:有黃連木野漆芒果鹽膚木;瑞香科:有白木香;大風子科:有柞木;木蘭科:有木蘭木蓮白玉蘭含笑;杜鵑科:有杜鵑、羊角、烏飯樹等;芸香科:有吳茱萸、山桔、花椒、黃柏、枸桔等;金縷梅科:有橙木、楓香樹檀木、秀花桂;金絲桃科:有黃牛木;桃金娘科:白乾層、紅千層、番石榴、大葉桉、檸檬桉等;紫金牛科:有容花樹、紫金牛杜莖山、風筒子;楊梅科:有楊梅;馬鞭草科:有黃荊牡荊;安息香科:有安息香擬赤楊;鼠李科:有枳棋濱棗熊柳;橄欖科:有烏欖白欖;柿樹科:有柿樹君遷子烏木;天料木科:有天料木;清風藤科:有泥校;忍冬科:有蝶花莢迷;茜草科:有枝子滿天星山石榴;紫威科:有;紫草科:有復序厚殼樹;番荔枝科:有細莖凡、鷹爪;山龍眼科:有小葉山龍眼;無患子科:有荔枝龍眼、油羅果;木棉科:木棉;酢漿草科:有山楊桃;獼猴科:有獼猴桃第倫桃山枇杷;杜英科:有杜英猴歡喜;灰木科;有大葉灰木;木樨科:有白臘樹女貞木樨山指甲;八角楓科:有八角楓;藍果木科:有藍果木;石榴科:有石榴;莢竹桃科:有紅花莢竹桃、黃花莢竹桃;水楊梅科:有黃棉木;交讓木科;有牛耳楓;五列木科:有黃拔木;薔薇科;有石斑木、山楂、山桃、枇杷、禾梨子等;肉豆蔻科:有風吹南;冬青科;有冬青;梧桐科:有梧桐、線木、沙羅木、假棉木;千屈菜科:有大葉紫薇、小葉紫薇、泡沫花;粘木科:有粘木;紫茉莉科:刺杜鵑;棕櫚科:有棕櫚、蒲葵、假檳榔棕竹;木麻黃科:有木麻黃;黃楊科:有黃楊木;含羞草科:有大葉相思台灣相思合歡;竹科:有毛竹、描枝竹、綠竹、泥竹、苦竹等。 [12] 
紫金縣野生藥用植物約有170多種,其中以金銀花(左轉藤)、巴戟(雞腸風)、土茯苓、淮山、地黃、茅根、水龍、了哥王等較豐富。較常見的有金銀花、地黃、毛麝香(餅草)、巴戟、山枝子、山丹、山大顏雞矢藤、白花蛇舌草、虎刺等中草藥植物。 [12] 
紫金縣草場主要有禾本科牧草,優勢草種有纖毛鴨咀草、野古草畫眉草,其次為一箭球、青香茅、黃茅、裂麩草、鷓鴣草、蜈蚣草、吊絲草、雀稗和野茅草等;其它科牧草如豆科、莎草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牧草僅佔少數。此外,在村邊、溪邊、路邊、田堂、和一些空曠地常見的牧草品種有狗牙根、白茅、馬唐、甜根子草、臭根子草、鼠尾草、牛筋草、狗尾草、狼尾草、水蔗草、蟋蟀草、鋪地粟、坨尾草、藎草、大葉芒、小葉芒和菅草等。 [12] 

紫金縣礦產資源

紫金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鐵礦石灰石等礦,早在明朝時就已開採利用。縣國土資源局2020年上報的統計數據,全縣25種礦種,主要礦點(礦區)60多處,其中有工業開採價值的礦產52種,優勢礦種為鐵、鎢、錫、瓷土。
鐵礦主要分佈在義容寶山嶂、黃塘大林輋和義容官田等地。寶山磁鐵礦,規模屬中型,紫金縣城有公路直通寶山礦區。全區分為寶山(即上窖)、下窖兩個礦段,鐵礦儲量8000萬餘噸。寶山礦段鐵礦儲量1700餘萬噸,全鐵含量35.47%~36%。
石灰岩主要產地有黃塘大林輋、古竹湯坑山、上義白水磜、義容寶山等地,計算儲量為4.2億噸。
瓷土分佈在縣境東部為多,儲量豐富。蘇區永光、黃布,中壩良莊,紫城新莊、黃花、榕林、士貴,水墩南山凹下,龍窩黃田,好義板子壩等地均有瓷土開採,或生產日用瓷,或向佛山、潮汕等地瓷廠出售原料。 [10] 

紫金縣人口

2018年,紫金縣户籍總人口(公安局年報數)為858010人,其中男性487892人,女性423663人。人口出生率(縣衞生和計劃生育局統計數據)為15.41‰,自然增長率為10.01‰。
2018年,紫金縣農業人口663570人,佔全縣户籍總人口的77%,非農業人口194440人,佔23%。全縣農村勞動力總資源近40萬人。2018年,全縣16個鎮中,紫城鎮170235人,龍窩鎮85696人,5萬至7萬人的有藍塘、義容2個鎮,4萬至5萬人的有中壩、黃塘2個鎮,3萬至4萬人的有敬梓、瓦溪、九和、柏埔4個鎮,2萬至3萬人的有水墩、蘇區、鳳安、上義4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南嶺、好義2個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紫金縣常住人口為469100人 [46] 

紫金縣經濟

紫金縣綜述

2019年,紫金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6.6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億元,比增5.5%。 [6] 
2021年,紫金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43.29億元,同比增長10.5%,兩年平均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5.05億元,同比增長11.2%,兩年平均增長8.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5.61億元,同比增長18.0%,兩年平均增長25.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2.62億元,同比增長7.0%,兩年平均增長1.3% [38] 
2022年,紫金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7.78億元、同比增長2.6%。 [54] 
2023年,紫金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55.76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1.54億元,同比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29億元,同比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3.92億元,同比增長4.0% [53] 

紫金縣第一產業

2022年,紫金縣完成撂荒耕地復耕複種4.57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8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44.27萬畝、19.19萬噸。藍塘土豬、三黃雞、肉鴿等特色畜禽產品年銷量分別達到2萬頭、1000萬羽和1200萬羽,分別比增2.5%、13.5%和3.6%,絲苗米、柑橘、畜禽、南藥產業產值分別達5.13億元、5.5億元、11.31億元、1.6億元。 [54] 
2022年,紫金縣新增茶葉種植面積1萬畝,茶葉年產量3800噸,綜合產值達14億元。全縣茶葉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1000畝,有機認證面積達1.4萬畝,茶葉良種率達到95%以上。 [54] 

紫金縣第二產業

2016年,紫金縣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62.2億元、增加值40億元,分別比增7.1%和9.1%。
2017年,紫金縣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50億元、增加值37億元,分別比增4.4%和4%。
主要工業園區:紫城工業園、藍塘產業新城

紫金縣第三產業

2016年,紫金縣全年接待遊客27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4.1億元,分別比增10.1%和9.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7億元,比增12%。年末各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33.2億元、貸款餘額67.2億元,分別比增12.6%和18.2%。舉辦招商活動9場(次),新洽談項目43個、合同投資總額153億元,新簽約項目19個、合同投資總額6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7個,10億元以上項目2個。
2017年,紫金縣洽談項目56個,准入項目23個,新簽約項目9個、合同投資總額26億元,其中3億元以上項目4個。全年接待遊客301.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7.03億元,分別比增11%和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7億元,比增9%;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148億元和74億元,分別增長9.92%和9.94%,其中民營企業貸款餘額21.7億元、比增11.6%。

紫金縣交通運輸

  • 高速公路
紫金縣境內高速公路有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河惠莞高速公路 [13] 
2016年,汕湛高速公路紫金連接線順利建成。同年8月,汕湛高速揭博段紫金西互通正式開通 [14] 
2020年12月,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建成通車 [13] 
  • 省道
惠水公路。原名為惠紫五公路,後稱烏水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始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省建設廳投資興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竣工通車。起於惠陽縣烏塘,止於興寧縣水口。途經本縣好義、藍塘、九和、縣城、中壩、敬梓等10個鄉、鎮,縣境內長108千米。
河汕線紫河段。起於林田合路口,止於河源市源城區,境內長55千米,於民國21年動工興建,民國26年路基築好。
河汕線紫海段。紫海公路起於烏石三丫角,止於海豐縣城。境內烏石三丫角至蘇區柏子窩全長49千米。
華中線。原稱中長公路,起於中壩水口,止於五華華城。

紫金縣政治

縣委書記:黃春彭 [28] 
縣委副書記、縣長:鄧紅衞 [29-30] 
副縣長:黃新輝(掛職) [51] 
(注:信息截至2023年12月)

紫金縣社會事業

紫金縣教育事業

2022年,紫金縣完成15所義務教育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建成啓用佑文中學,新增優質學位6000個,縣六小少先隊大隊榮獲“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稱號,成功申報省級第二批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開展“課改提質年”活動,大力推廣“學樂雲”“101智慧課堂”等教育平台。招聘重點院校優秀畢業生及碩士研究生20名,培育縣級以上優秀校長10名,建立縣級以上“三名”工作室12個。 [54] 
紫金縣佑文中學 紫金縣佑文中學
義務教育階段主要學校
紫金縣紫城中學
紫金縣紫城第二中學
紫金縣好義中學
紫金縣紫城第三中學
紫金縣藍塘第二中學
紫金縣鳳安中學
紫金縣義容中學
紫金縣士貴學校
紫金縣水墩中學
紫金縣南嶺中學
紫金縣蘇區中學
紫金縣瓦溪中學
紫金縣慶齡中學
紫金縣琴江中學
紫金縣柏埔中學
紫金縣中山中學
紫金縣九和中學
紫金縣龍興中學
紫金縣青溪中學
紫金縣黃塘中學
紫金縣龍窩鎮第二中學
紫金縣紫城第三中學
紫金縣敬梓中學
紫金縣上義中學
-
-
-
參考資料: [31-32]  [39] 
高中階段學校
普通類
職業類
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
-
參考資料: [31]  [33]  [40] 

紫金縣科技事業

2022年,紫金縣成立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市級重點實驗室、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研發平台,實施技改企業6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 [54] 

紫金縣文化事業

2022年,紫金縣成功創立縣級紅色文化研究會,建成5個鎮級科技館,推動紅色蘇區景區提升工程和紅二、四師會師舊址公園等項目加快建設,蘇區革命遺址羣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新增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紫金縣文化館被認定為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大力發展國家級非遺項目“花朝戲”,開展傳承人才定向培育工作,創作推出《諾言》等一批優秀花朝戲作品,獲省級以上文藝獎項3項。開展文藝展演、送戲下鄉等活動100場次。 [54] 

紫金縣醫療衞生

2022年,紫金縣建成醫共體專科聯盟等交流合作項目22個,完成基層衞生院綜合改革,縣、鎮、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日趨完善,縣第二人民醫院在全省中心衞生院綜合評估考核中排名第1。紮實推進婦幼公共衞生服務工作,孕產婦及新生兒免費篩查覆蓋率達100%。 [54] 

紫金縣社會保障

2022年,紫金縣新增就業396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958人,促進創業20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縣殘疾人康復綜合服務中心揭牌運行,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5家鎮級敬老院完成提升改造,428户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200户特殊困難殘疾人家庭完成無障礙改造,城鄉低保、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底線民生補助均達省定標準,全縣特困人員、易返貧人口等重點人羣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常態化保障。 [54] 

紫金縣歷史文化

紫金縣文物古蹟

  • 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牛捱磨遺址:位於紫城鎮黃牛捱磨山,1956年7月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經試掘出土有石磷、石斧、石破和大量陶片。1985年又出土弦紋、水波紋陶盅,夾砂粗陶和曲折紋、方格紋、長方格紋等幾何印紋陶片。經鑑定為新石器時代遺物。文物點有黃牛捱磨、大窩地頂、木窩地頂、李樹窩和夏排等處,面積17000平方米。
在光頂遺址:位於紫城鎮教場村。遺址由白墳頂、在光頂、教場頂3個相連的小山丘組成,面積4000平方米。1956年,由廣東省文物調查隊發現。1982年,本縣文物普查隊採集石器有磨光磷、斧和陶器等。
卧龍崗遺址:位於中壩鎮中心村卧龍崗,面積約1500平方米。初由中山中學師生髮現,後經縣文物普查隊複查,省考古隊鑑定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採集有石磷、砍砸器、尖狀器和一批方格紋、水波紋硬陶片等。 [15] 
  • 古城遺址
永安城遺址:位於紫城鎮紫金山南麓。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依山而築,周長649丈,高1丈9尺5寸。有城門4個,縣署、學宮均在城內。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拆城牆鋪街道,今僅剩西北部不足100米的一段殘垣和城內的古老街道。城基即今環城路和西門路。
通判城遺址:位於南嶺鄉瑞邱村。明王朝鎮壓永安礦工起義後,於萬曆四年(1576年),在此築磚城1座,平面佈局呈方形,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置通判和一守備駐守,兼制永安、長樂兩縣。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唐宗據城倡亂,永安知縣井在與副將鄧汝功統兵進剿,剿平後毀通判城。今僅存遺址。 [16] 
  • 古炮台遺址
亞婆角炮台遺址:位於縣城西南75千米的好義鄉雙全村亞婆角。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王朝為鎮壓革命黨人陳偉湘起義而建。炮台位於水口山上,居高臨下,控制好義通往古竹、惠陽、博羅的水路交通。炮台用石灰、沙、黃泥三合土春成,瓦面已於民國初年被拆除,殘牆尚存。 [17] 
  • 起義遺址
礤頭山礦工起義營寨遺址:位於青溪鄉聯光村礞頭山,距縣城45千米,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礦工起義的大本營。遺址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原總部主寨崖鷹寨(又稱大王寨),前哨崖婆寨,寨牆以花崗石為基礎,用石灰、黃泥、河沙三合土舂成。現殘牆尚有1米多高。
朱戴開起義總部遺址:位於洋頭鄉洋頭村。清咸豐四年(1854年),永安縣天地會首領朱戴開,為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秘密在永安、長樂、海豐、陸豐和歸善等縣發展會黨數萬人,並在洋頭寨聚眾祭旗起義,失敗後,營寨被毀。現起義總部的遺址尚存殘牆斷壁,牆高3米,佔地約400平方米。
彭日升起義營寨遺址:清咸豐五年(1855年),彭日升奉東江天地會首領翟火姑之命,在上義招元村建築營房,聚集義軍揭竿起義。遺址仍存殘牆斷壁,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永安起義遺址: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孫中山任命陳偉湘為永安起義元帥,在古竹上洞村湯坑山率萬餘人起義。現仍有點將台、練兵場、炮樓等殘跡,面積約500平方米。
紫金討袁起義指揮部遺址:民國三年(1914年)8月,李榮泰接受孫中山指示,組織討袁軍3000多人,在九和村紅花埔結營起義,稱“討袁大元帥”。現起義指揮部遺址尚存,是土木結構平房,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18] 
  • 古窯遺址
白水礤窯址:在烏石鄉中澄村白水絛山上,面積約40平方米。出土有破瓷碗、瓷罐、瓷缽、瓷碟和帶釉陶器碎片。1956年7月,經廣東省文物考古隊調查並器集標本,鑑定為宋代窯址。 [18] 
古冶鐵廠遺址
鐵爐嶂冶鐵廠遺址:在黃塘鎮鐵嶂村的鐵爐嶂山上,是明代冶鐵廠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遺存有殘牆、鐵爐遺蹟和鐵渣。
寶山礦冶遺址:青溪上窖村寶山鐵礦藴藏豐富,自元代開始開採和冶鐵。現存古礦井遍佈大小山頭,冶鐵遺址多處,遺存有大量的鐵壙渣。 [18] 
  • 古道
礤頭古道:位於南嶺鄉礤頭村,是明代古道。路面用石塊鋪成,最寬處2.5米,窄處0.4米,全長20千米。由礤頭東經黃拐塘、參天嶂,通往陸豐碣石溪,南達惠東縣中洞。清代,在參天蟑路段建有歇腳亭,現存尚好。
搖頭崗古道:在南嶺鄉東溪村,是東溪通往蟑背的明代古道,全長10千米,用石塊鋪築路面,寬處2米,窄處0.7米。從東溪山腳至搖頭崗山頂一段共有1000多個石級。 [19] 
  • 古建築
石城:位於藍塘鎮石城村,建於明代。石城分上、下城。上城已毀;下城只建有東、西、南三門。城牆高5米,用花崗岩石一丁一油砌壘,佔地1000平方米。城樓原有兩座牌坊,毀於“文化大革命”中。
學宮:又稱孔廟。位於縣城東門內,紫金山南麓。它與永安縣城同時建築,是由三座不相連的殿宇構成,紅牆綠瓦宮殿式的明代古建築。前面一座是學宮的主殿,稱“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門首掛着一面“萬世師表”的大匾。殿中央設一神龕,供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的神牌。殿內兩旁設4個小神龕,分別放着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神牌。殿門口是大天井,天井兩邊築長廊,稱“東西廡”,內置72賢牌位。穿心亭與大成殿相對,是進出通道。亭的兩側為“鄉賢祠”、“名宦祠”。穿心亭下面是一個廣場,四周圍以石欄杆。場內樹一石牌坊,上書“欞星門一。門內有一半月池。大成殿後面的一座殿宇稱“崇聖祠”,再後面一座稱文昌樓。這3座殿宇自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始,被改建為紫金中學校舍。 [19] 
  • 廟宇
佛母娘娘廟:位於附城鄉中洞村和衙前村的雞公嶂主峯下面的石壁間。此廟利用巖洞地形鑿成,建築面積12平方米,高4米。右邊空地豎1石刻,左側空地豎1石桅杆,高4.5米,雕有花草圖案。建於明代,清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彼岸庵:位於鳳安鎮覺民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土木結構,佔地110平方米,高4米。明末解元鍾丁先在此削髮為僧,直至終年。清代和民國時期曾數度重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縣長謝寅曾至此遊覽,並題寫。當仁不讓”匾額。建築物和匾額至今保存完好。 [19] 
  • 樓、亭、塔
塔凹石樓:原名雲慶樓,位於中壩鎮塔凹村,是清代康熙年間鄉紳張良恭所建。石樓高5層,每層有49個房間,底層有水牢,樓內有地道可通石樓背山頂的炮樓,總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建國初期,人民政府設糧倉於此,後為中壩區糧所.1963年糧所遷後,石樓被人毀壞,桁桷被拆,僅剩四周石牆。
桂山圍石樓:位於龍窩鎮桂山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樓6層,面積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層用花崗石條砌築,三層以上用特製大火磚砌成,牆厚1.5米,主樓前面是三進的正屋,兩側各有兩座並聯朝向正屋的橫屋,與主樓聯接,構成一座佔地1.5萬平方米的建築羣。石樓至今保存頗好。
參天亭:位於南嶺鄉黃拐塘至參天蟑之間.始建於清代,為行人休息之所。亭高5米,建築面積36平方米。亭外有聯雲;“參到機關茶有味,天開亭榭客怡情”.亭內聯雲。“茶有餘香,飲之氣爽神清,何懼山高路遠;亭堪小憩,到此心雄腳健,自然往樂來安。”兩聯冠首便是“參天茶亭”4字。亭的窗口又一聯雲:“風月不論價,山水有餘情”,今參天亭尚在。
文筆塔:位於瓦溪鄉上瀨村。始建於清中葉,同治年間重修。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六角,高3層,共10.5米,佔地6平方米。塔內第一層書“文運天開”,第二層書“更上一層”,第三層書。扶播直上”等字。塔內供神,今塔身尚好,各層樓板巳朽。 [20] 
  • 古牌坊
龍窩石牌坊:位於龍窩鎮排樓村。永安縣知縣為旌表黃成觀之妻貞節,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建成“節孝牌坊”。牌坊為三孔四柱三樓建築,高5.57米,寬6.47米,花崗石結構,上雕圖文。現保存完好。 [21] 
石刻石雕
狀元峯石刻在紫城鎮狀元峯。距峯頂10米處有巨石,高3.2米,寬2米,刻有“預報傳臚”4個大字,是明隆慶四年(1570年)永安代署首任知縣林天賜手書。因年代久遠,現字跡模糊。
石獅城南天后宮門前的石獅是明代石雕,一雄一雌.雄獅左前腳滾一繡球,頭朝右側,口含一石珠.可入手滾動石珠而珠不脱獅口,雌獅閉口,頭朝左側,右前腳內側與一小獅相戲。石獅長0.94米,寬0.60米,高1.37米.墊石長0.9米,高0.47米,寬0.47米。建國後被數度搬遷,1987年移至中山公園門口。 [21] 

紫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朝戲
花朝戲,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民間戲曲。起源於明清宗教色彩濃厚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
花朝戲題材多數取自於民間傳説、民間故事,宣揚忠貞愛國、懲惡揚善、嚮往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表演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為羣眾所喜聞樂見。紫金除縣花朝戲劇團以外,還有10多個民間花朝劇團。
紫金縣花朝戲劇團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文藝匯演,每年送戲下鄉100場以上。劇團菜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稱號。
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手擎木偶戲二種。提線木偶戲最早傳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緒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由龍窩寶洞村鄧木開登人從福建引進,組建了第一個木偶戲班——“榮華堂”,當時戲班以粵語演唱為主,丑角用客家話插白。代表劇目有《白蛇傳》、《薛仁貴徵東》、《關雲長取長沙》、《瓦崗寨起義》、《花子進城》等,龍窩提線木偶戲流行區域主要是紫金、五華、海豐、陸豐、惠東、淡水、揭西、韶關等地。
民國時期,龍窩鎮一帶有8個提線木偶戲班,分別是榮華堂、崇華堂、瑞長春、聚華堂、新豔華等。上世紀八十年代,龍窩鎮仍保留有寶洞村鄧氏戲班和慎田村鍾氏戲班,2007年這兩個劇團合併為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木偶戲傳統劇目題材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説、民間故事,唱腔音樂是在民間小調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採用類似花朝戲唱腔。戲中道白、唱詞清時以粵語為主,民國以後改用客家話。人物角色分生、旦、淨、醜,用器樂伴奏,常用的器樂有木魚、揚琴、嗩吶、二胡、高胡、鑼鼓、鈸等。龍窩提線木偶戲表演技藝精湛,獨具一格。木偶像一般高約50-60釐米,其關節部位都有線牽動,每根線集中在頂部一塊竹片上。木偶的懸線少則十多條,多則二十條。有的木偶除了手腳活動外,眼睛和嘴都會動。表演時,佈置一個小舞台,只露木偶不見人,表演者站在帷幕後高處俗稱“天橋”的地方,一邊操縱木偶表演,一邊念唱,民樂隊在旁伴奏。木偶戲適合於節日、廟會以及慶典等活動時,在鄉村禾坪、廣場演出。
2000年,紫金縣舉行了元宵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窩提線木偶戲參加了演出,獲得觀眾好評。此後多次參加河源市和本縣民間藝術巡遊演出和春節文化演出活動。
2009年,河源市人民政府把龍窩提線木偶戲列入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紫金縣政府印發了《關於龍窩木偶戲保護方案》,成立保護工作機構。文化部門認真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整理木偶戲劇目20多個,更新了一批演出道具、設備,整合寶洞、慎田兩個木偶戲劇團,成立紫金縣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2008年起木偶戲逐步恢復演出,龍窩提線木偶戲劇團不僅在本縣演出,而且還被邀請到河源、湖南等地演出,龍窩提線木偶戲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藝術特點鮮明,深受羣眾歡迎。
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4]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喻,韻腳齊整。歌詞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
客家山歌曲調豐富,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快板山歌、五句板山歌。山歌中相當一部分是以情歌的內容表現。兩人對唱或多人唱和,以抒發胸中暢意和排解心頭苦悶。
紫金客家山歌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5] 
春牛舞
舞春牛舊時為官方舉辦的春耕春播儀式,縣衙舉辦這個活動,寓意是春耕即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民俗活動演化為春牛舞,每當豐收年景,村民們便與牛共舞,與牛同樂期望開春又有好收成。
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是雙人鑽進竹扎的春牛肚子裏合舞,由牧童牽牛上場,表演騎牛、逗牛等滑稽動作戲耍春牛,歌詞內容以二十四節氣和相關農事活動為主,唱腔是紫金特色的春牛調音樂主要是打擊樂,由嗩吶、笛子伴奏。
春牛舞於2007年被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 

紫金縣飲食

紫金客家飲食文化底藴深厚。客家菜食材用料講究,以“燒、香、熟”為主的特點,口味偏鹹。八刀湯、牛肉丸、釀鴨飯、伯公坳涼粉、地瓜包、紫金椒醬、炆豬肉等“土特產”,同時在客家飲食文化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50] 

紫金縣方言

紫金客家方言屬於梅縣客家方言體系。它以紫城鎮話為代表。由於歷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縣內的客家話在語音方面又可分為5種。
一是紫城腔。這是分佈較廣、使用人數最多的紫金客家方言。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烏石、瓦溪等鎮及白溪、龍窩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約16萬人。
二是中壩腔。它包括中壩、敬梓等鎮及水墩鎮的羣豐、秋溪等村落,使用這種話的大約有6.4萬人。
三是南路腔。主要分佈在龍窩、蘇區、南嶺等鎮及水墩鎮的部分村落,使用這種話的約有5.5萬人。這些地區與五華縣相鄰,村民説話略帶有五華話聲調。
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藍塘、鳳安、上義、好義等鎮,使用這種話的約有11萬人。
五是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臨江、黃塘、柏埔、義容等鎮,總人口約16萬人。 [23]  [37] 
紫金縣方言 紫金縣方言

紫金縣風景名勝

御臨門温泉度假村
御臨門温泉度假村位於紫金縣城以南40千米的九和鎮幸福村、熱水村,距九和鎮11千米。在熱水至幸福村近1千米長的河岸,有湯湖7個,每天噴湧量數千噸,可供1500人同時洗浴。據省703地質隊1987年實測,温泉水温86℃,水色清瑩,有硫黃味;水質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測試中心化驗,屬重碳酸硅鈉型,並富含偏硅酸、遊離二氧化碳、氡、鋰、鍶、碘化物、硫化物等多種物質,有治療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功效。
1988年、1996年省新聞出版局、九和財政所先後在熱水村興建“九和温泉山莊”和“九和温泉度假村”。
2004年6月,紫金縣政府引進企業投資,在幸福村興建御臨門温泉度假村。項目按國家5A級景區標準規劃設計,以巴厘島風情和客家文化相結合為整體建造基調。項目規劃佔地面積2931畝,首期佔地面積300畝,建築面積14萬多平方米,有温泉浴池12個,客房100多間,並設有商場、宴會廳等娛樂休閒設施,總投資1.5億元,2006年4月開業,是集住宿、餐飲、會務、商務、娛樂、休閒、度假、健身和養生功能於一體的豪華鄉村温泉度假村。
2009年,御臨門温泉度假村被評為深圳市民喜愛的温泉度假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2009年中國十大温泉養生基地”以及榮獲世界温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頒發“天然温泉認證”等稱號,同時還先後獲得“廣東省温泉旅遊示範基地”“廣東省自駕遊接待基地”等殊榮。
2016年,度假村設有遊客接待大堂、温泉接待中心、河灘温泉區、田園温泉區,擁有豪華客房160間、巴厘島風情別墅套房220間和可容納400人的大型宴會廳以及大中小會議室、卡拉OK房;建有東南亞風情特色的各式竹樓、垂釣長廊、小橋涼亭、網球場、籃球場、水療養生館等休閒和康體美容設施。度假村附近還建有安置村民的商業街。
御臨門温泉度假村 御臨門温泉度假村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位於紫金縣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立放有孫穗芳博士捐獻的24K金箔孫中山半身銅像。
2013年,縣政府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重修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徵收拆遷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周圍房屋等附屬建築,平整土地近2000平方米。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重建於2013年7月動工,工程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縣政府投資120多萬元,按文物“修舊如舊”原則,修復木屋構架、磚瓦結構的“上三下三兩頭橫”傳統民居。
2014年8月,在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舉行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修建工程竣工暨孫中山銅像揭幕儀式,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和縣委書記陳榮卓為孫中山銅像揭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鑫致辭,有孫氏後裔代表20多人蔘加儀式。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位於紫金縣城東北21千米的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距中壩鎮1千米。該館原為孫中山入粵始祖的孫氏宗祠,始建於清代,民國重修,面寬3間,進深3間,磚木構築,建築面積782平方米。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紀念館,198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20週年時恢復陳列。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屈武題寫“紫金中壩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館名。
1995年11月,該館被河源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內陳列:1944年4月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孫中山之子孫科書寫的“中山中學”校名,1983年5月孫科夫人陳淑英題寫的“國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題詞,1985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題寫的“中山紀念小學”校名,1986年11月,民革中央辦公廳發給孫中山祖籍紫金(中壩)孫屋排孫氏籌備小組舉行孫中山誕辰120週年大會的賀電以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1999年4月,孫中山嫡孫孫治強題寫的“孫文先生祖籍紀念館”和“祖父孫文祖籍在紫金”的親筆題詞以及掛圖等一批文物史料。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
南母寺
南母寺(廟祖石)位於紫金縣城以南42千米的瓦溪鎮洪田(椒坑)村,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南母寺建在海拔800米高處的一塊巨大花崗岩石上。始建於宋淳熙五年(1178年),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寺內是個大巖洞,供有觀音菩薩像,觀音像兩側柱子懸掛清光緒年間木製漆金楹聯兩副:“金像繞金龍,莊嚴寶座;石鍾諧石鼓,覺悟羣倫”“鷲嶺慈雲垂廟祖,祗園甘露潤椒鄉”。廟側有“光緒十三年丁亥歲(1887年)五月初三午時重建,南母廟宇通鄉眾信捐題,經理曾殿師”石碑。2001年,寺前又立一鼎銅香爐。
南母寺 南母寺
紫金觀
紫金觀原名天后宮、娘娘廟,原址在紫金縣城老城區新紫路與建國路交匯處(現縣城好萬家電器城)西側。建於明朝末,迄今400餘年。100多年前,紫金縣城儒林街人劉開先(法名勝侍郎)與藍開濤(法名雄侍郎)先後到羅浮山黃龍觀拜丘傳秀老道長(外號“廣東吉靈鬼”)為師修道,學成後與師父同到香港等地區和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設壇開館授徒。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師徒同回紫金縣城主持天后宮。1992年天后宮遷建於紫城鎮安良片中山公園西側,改名為紫金觀。
紫金觀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由香港青松觀和社會各界捐資3000多萬元建造。造型仿香港天后宮,紅牆黃瓦,琉璃翹檐,雕樑畫棟。
全觀設前、中、後三殿。前殿為“護法殿”,殿前邊擺放原址遷來石獅一對;觀門匾額為“紫金觀”,左右兩邊鑲石刻的門聯為“紫氣祥光揚眾妙,金書玉宇渡眾生”;護法殿正中供奉護法大神王靈官像;殿後面,左右兩邊設有財神殿、大歲殿、功德廊和放生池等。中殿為“天后宮”,地台比護法殿高出二米,是信徒早晚課、信眾獻香之所;殿前擺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姓奉造鑄鐵香爐一座;門柱聯為“紫府仙都,水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瓊樓玉宇,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天后宮正中神壇供奉陳、林、李三奶孃行像和坐像。後殿為“三清殿”,高大雄偉,殿內正中供奉元始天尊,左右供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尊神像,神態各異。整座廟宇高大壯觀,古色古香,有粵東第一道觀之稱。
紫金觀 紫金觀
蘇區革命舊(遺)址羣
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蘇區”命名的地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成立蘇維埃政權的地方 [36]  。蘇區革命舊(遺)址羣位於紫金縣城東南45千米蘇區圩鎮。2014年4月30日,在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屋)舉行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掛牌儀式。蘇區鎮主要有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屋)、“血田”遺址、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蘇區革命烈士紀念堂等20處革命舊址及紀念建築。
桂山圍石樓
桂山圍石樓位於紫金縣城東南33千米的龍窩鎮桂山村,距龍窩圩鎮5千米。該樓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2年),歷時四五十年建成,主樓平面為長方形,佔地約300平方米,高六層、20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一、二層用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厚1.5米;三至六層用以明朝規格火磚砌成,牆厚50~60釐米。主樓前面是正屋,三進共41間,兩側橫屋共70間,門前為石砌池塘,外圍加築斗方、圍牆,連成一座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的建築羣。斗方門聯:長承天祜,春滿吾廬。
1999年1月,被列為紫金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2月,由桂山村民集資16萬元,維修石樓主樓,可供觀光。
桂山圍石樓 桂山圍石樓
武頓山
武頓山位於紫金縣城東南60千米的南嶺鎮東南面,與陸河縣交界,主峯海拔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峯,距南嶺鎮約15千米。武頓山有大、小武頓兩峯,大者渾圓雄偉,小者峭聳秀拔。武頓山是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明代曾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蠟燭石”等景觀,山腰有“畫眉磜”瀑布。天晴日朗,立於山巔可見日出,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縣三縣(市)風景。
武頓山 武頓山
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
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位於紫金縣城西北35千米的黃塘鎮錦口村寶勝、吉水自然村雙下水庫大壩下河段,距河源市38千米。前稱中國南方激流回旋訓練基地,現為河源市業餘體校激流回旋訓練基地。該訓練基地始建於1999年4月,賽道長340米,賽道總落差6.5米,賽道迴旋門21~25個,水流量8~10立方米/秒(激流回旋的水源雙下水庫庫容160萬立方米,一天時間可以穩定8立方米/秒),經檢查驗收符合國際一流賽道,環境優越的訓練基地。
2002年廣東省十一屆運動會激流回旋比賽、2003年全國激流回旋冠軍賽在此舉行。
2007年,省撥500萬元,對訓練基地賽道等設施進行規範化改造。
2009年5月28日,舉行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激流後備人才河源基地掛牌儀式,是全國國家高水平激流回旋後備人才基地之一。
2009年5月28~31日,舉行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划艇激流回旋預賽暨2009年全國激流回旋錦標賽。
2012年3月,舉行全國激流回旋冠軍賽、奧運選拔賽。
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 黃塘激流回旋訓練基地

紫金縣著名人物

知名人物摘錄
姓名
簡介
姓名
簡介
東江地區黨組織的創建者
河南省委常委 [25] 
共青團廣東省委原書記 [34] 
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20位 [35] 
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 [24]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41-42] 

紫金縣榮譽稱號

2021年7月,紫金縣被交通運輸部命名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 [26] 
2023年8月29日,入選廣東省基層衞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單位名單。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