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葆深

鎖定
温葆深(1800-1888),字明叔,曾名肇洋、葆淳。廣東嘉應州松源堡(今梅縣松源鎮)人,落籍江蘇上元縣,道光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宗人府府丞、禮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經筵講官、紫禁城騎馬、福建學政太子少保等職。曾是清代咸豐同治兩朝皇帝的老師。 [1] 
別    名
温葆淳
明叔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梅縣松源鎮橫坊村 [2] 
出生日期
1800年
逝世日期
1888年
本    名
温葆深

温葆深人物生平

温葆深,原名温葆淳,聰穎過人,連中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舉人,道光二年壬午科進士(殿試金榜三甲第3名),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宗人府府丞、禮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經筵講官、紫禁城騎馬。道光二十年(1840)出任福建學政。光緒二年(1876)正月因病辭去户部右待郎。光緒五年重赴鹿鳴宴。六年重赴恩榮宴,欽加頭品頂戴太子少保銜,夫人張太夫人則被封為一品夫人,他是清代咸豐和同治兩朝皇帝的宮廷專職老師。由於温葆深官居一品,又是皇帝的老師,晚年得到清代皇室特別的恩榮。享年88歲善終。(《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温葆淳”) [1] 

温葆深軼事典故

温葆深,又名肇洋、葆淳,字明叔。不少文章都將其名誤作“温葆琛”。要知道,温葆深的兄長叫温肇江,他們這一輩在取名時是有講究的,不管中間字是什麼,末字都必須帶三點水旁。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將温葆深之名誤讀了。
温葆深的生年不見於正史,好在其卒年是有記載的。據左宗棠《侍郎温葆深在籍病故代遞遺折》,他是“於本年(光緒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病故”。光緒九年是1883年。而在作於光緒五年的《愚園壽白圖序》文後,作為與會者的温葆深題名時自署“年八十”。若此為其足歲的話,可推知其生年為嘉慶四年(1799)。
至於温葆深的“兩代帝師”身份,是對咸豐、同治兩代皇帝而言。不過,正史中並無稱其為帝師的記載。一般而言,帝師指太師、太傅以及皇帝承認者。而民間尊温葆深為“兩代帝師”,應當是因為他曾擔任過經筵講官(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在筆者看來,也當是可以算作廣義的帝師了。
温葆深身後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得到諡號。南京還出過一位道光帝師,他就是秦大士的次子秦承業,其實他生前品級較低,本是無資格獲得官諡的,卻因道光皇帝承認的帝師身份,最終破格獲諡“文愨”。反觀温葆深,雖只算是廣義的帝師,但其實他已夠三品以上可獲官諡的資格了,何至於會無諡呢?
這事壞在了左宗棠身上。據《翁同龢日記》(光緒九年),有兩條相關記載:“十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折,代遞籤户部侍郎温葆深遺折。”“十二月十三日,旨:左宗棠代遞温葆深遺折,輒請予諡,且措辭失體,著交部議處。”
左宗棠代遞遺折,按我們今天看來,似無不妥。雖然咸豐、同治二帝都沒來得及認師,左宗棠可是認温葆深這位恩師的,不僅在其去世後代遞遺折,還不忘為老師請諡及卹典,可見作為弟子的一份孝心。按理説,朝廷對此應予以撫慰才對,怎會如此嚴厲批覆呢?因為這樣做違反了朝廷規定。同治十二年朝廷曾有旨意,“易名之典,出自特恩,不準臣下奏請”。然而,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這一次是明知故犯,竟敢置皇恩浩蕩於不顧,公然宣揚温葆深對他的知遇之恩。不管他是出於有意或無意,確有幾分挑釁朝廷的意思。此時光緒皇帝尚未親政,慈禧太后出於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免拿處置左宗棠的摺子來立威。雖然最終左宗棠的公罪被“準其抵銷”,對温葆深也“賜卹如例”,但隨着不久後左宗棠的去世,就再沒人提給温葆深贈諡了。 [3] 

温葆深親屬成員

先祖:温文桂 [2] 
兄長:温肇江 [3] 
清代進士户部主事温肇江(家名温南英),欽點翰林院、清代咸豐、同治皇帝的老師、“太子太傅”温肇洋(家名温揚英、又名温葆深、温葆淳),温繁炘(温肇江之子 [5]  )同門為康熙年間北城兵馬司正指揮温文桂後裔,人稱“同門三進士”。 [2]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