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

鎖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授予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有傑出貢獻的將領,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1956年和1958年,又有兩位高級將領先後被授予中將軍銜。這177位將軍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因此被稱之為“開國中將”。1955年授銜時開國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已全部逝世。最後一位開國中將張震在2015年9月3日溘然長逝,享年101歲 [6-7]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
授銜人數
177
授予對象
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有傑出貢獻的將領
屬    性
軍隊軍銜
授予時間
1955年9月27日、1956年、1958年
簡    稱
開國中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歷史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歷史沿革

近現代世界各國實行的軍銜,與古代的官品爵位有繼承關係,歐洲歷史上就有過以軍功政績封爵的等級榮譽制。近現代國家實行的“軍銜”一詞,最早產生於1578年的法國,意思是“軍隊等級的台階”。評定軍銜的標準是戰功而不是門第,這利於打破封建世襲等級和激勵軍功,並便於擺正軍人間的關係和實施指揮管理。中國清末的北洋新軍引進了這一制度,在民國年間成為國內軍隊的一項制度。
軍銜本身是一種等級,早期的共產黨人大力倡導平等觀念,自然把軍銜當作可憎的等級制加以抨擊。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就宣佈廢除軍銜制,鼓勵軍隊中的士兵撕下肩章,甚至取消了“軍官”和“士兵”的稱謂而代之以“指揮員同志”和“戰士同志”。隨後的內戰卻證明,軍隊不講等級會增加指揮困難,幹部待遇也必須有區別而不能搞平均主義,於是1935年蘇軍又正式恢復了軍銜制。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鬥爭開始以俄國為師,又是在艱苦的農村長期奮鬥,更強調官兵一致,從1927年人民軍隊創建起便不設軍銜。1937年國共合作後,紅軍改編為名義上屬於國民革命軍的八路軍、新四軍,一些擔負對外交往的幹部被臨時授予軍銜。部隊在進行分散的游擊戰和軍民一同奮戰時,更感到強調等級不利於密切官兵和軍民關係。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軍隊在革命戰爭中沒有外在的“牌牌”,卻打敗了等級森嚴的反動軍隊。不過在國內戰場上部隊編成簡單,戰士往往只認識自己的上級,進入多個部隊和多軍兵種協同作戰時,沒有軍銜便出現了指揮不便。
彭德懷在擔任志願軍司令員後,在朝鮮戰場上一次夜間外出時,他看到有兩支不熟悉的部隊在狹窄的路上爭道,雙方的幹部身上沒有軍銜標記,結果分不出上下級互不相讓。1952年他從朝鮮回國主持軍委工作時,便提出要儘快實行軍銜制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供給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和全國黨政幹部一樣,較長時間實行供給制,沒有工資,個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經濟情況略有好轉的地區,按照任職情況給予數量微薄的津貼,以補零用。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地方和軍隊幹部,才根據每個人參加革命工作的年限、歷史貢獻、所任職務等綜合因素,評定了級別,幹部按級別享受工資津貼和其他物質待遇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定銜過程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軍委會議上,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部長的羅榮桓有一個講話,他説:總幹部管理部準備進行軍銜、獎勵的準備工作。同年9月,朱德在總幹部管理部會議上明確提出:“建立軍銜制度,儘量爭取在第二年的服裝上把軍階標出來。”就在軍隊的領率機關積極籌備授銜工作時,朝鮮戰爭爆發,授銜工作暫時停頓。
1951年8月,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表示:“規定職務識別,在戰鬥中已感必要。”後來在與美軍談判過程中,軍銜講究對等,也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1952年11月26日上報中央軍委。初步計劃軍銜分6等20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三級,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四級……該方案除准將外,基本與蘇聯的軍銜一致。
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部門在充分考慮蘇方意見,同時參考當時朝鮮的軍銜制,並結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具體情況,拿出了第二套方案,即6等21級。1953年末,中央軍委召開了55天的高幹會議,確定中國軍隊發展的總方針、總任務。彭德懷在給毛澤東的報告中説:“軍銜主要是確定每一個軍人在隊列中的地位和職權,以便按職責條令的規定,履行職權;同時又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以鼓勵其在軍隊中的工作和上進心。”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佈《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採用世界通用的軍銜體制。軍銜設6等19級:大元帥、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9]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首次授銜

1955年2月8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批准公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簡稱《軍官服役條例》),標誌着經過5年時間醖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誕生。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授予朱德等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幷由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發佈命令授予。
1955年9月27日,中央軍委專門發出電報文稿,幷通過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大會,公佈授予粟裕等103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以將官軍銜的命令。其中包括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10] 
1955年軍銜圖樣 1955年軍銜圖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授銜儀式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舉行了兩場授銜活動。下午14點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授銜典禮在中南海紫光閣西邊的國務院禮堂隆重舉行。會上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將官軍銜的命令。接着,周恩來把授予大將軍銜的命令狀,依次授予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張雲逸9位在京將軍(徐海東因病在大連療養,未參加大將授銜儀式)。在京的301名將官都在此授銜。
下午17時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走上懷仁堂主席台。接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毛澤東親手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授予到場的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7位元帥。劉伯承、林彪、葉劍英沒能參加這一典禮。劉伯承和林彪因為生病正在青島療養,葉劍英在大連組織抗登陸演習,所以他們未能參加北京懷仁堂的授銜 [9] 
開國將帥授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授銜名錄

授銜命令 授銜命令
廖漢生:時任國防部副部長。
肖向榮:時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兼國防部辦公廳主任。
王尚榮:時任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
劉少文:時任總參謀部情報部部長。
王諍:時任總參謀部通信部部長。
萬毅:時任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
蘇靜:時任總參謀部組織編制部部長。
譚希林: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楊秀山:時任訓練總監部軍事學院學校部副部長。
孫毅:時任訓練總監部軍外訓練部副部長。
李作鵬:時任海軍副司令。
朱明:時任總政治部組織部第一副部長。
謝有法:時任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
劉志堅:時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蔡順禮:時任總政治部保衞部副部長。
王宗槐:時任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兼幹部部第一副部長。
孔石泉:時任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
劉西元:時任總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
徐立清:時任總幹部部副部長。
袁子欽:時任總幹部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
張令彬:時任總後勤部副部長。
邱會作:時任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副政委、後勤學院院長。
李耀:時任總後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饒正錫:時任總後勤部衞生部部長兼政委。
傅連暲:時任總後勤部衞生部第一副部長。
田維揚:時任總後勤部後方工程建築部部長。
張賢約:時任總後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
餘秋裏:時任總財務部部長。
唐天際:時任總財務部第一副部長。
湯平:時任總財務部副部長。
閻揆要: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羅舜初:時任海軍副司令員。
方強:時任海軍副司令員。
劉道生:時任海軍副政委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員。
周希漢:時任海軍參謀長。
頓星雲:時任海軍航空兵部司令員。
陶勇:時任東海艦隊司令員。
康志強:時任東海艦隊副政委。
周仁杰:時任海軍學院學員。
饒守坤:時任軍事學院、海軍學院學員。
趙啓民:時任南海艦隊司令員兼政委。
開國中將2 開國中將2
方正平:時任南海艦隊副政委。
彭林:時任海軍旅順基地政委。
劉昌毅:時任海軍旅順基地第一副司令員。
王秉璋:時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常乾坤:時任空軍副司令員兼軍校部部長。
徐深吉:時任空軍副司令員。
吳法憲:時任空軍副政委。
王輝球:時任空軍政治部主任。
朱輝照:時任原軍委民航局局長。
鄺任農:時任軍委民航局局長。
周赤萍:時任瀋陽軍區空軍司令員。
曾國華:時任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聶鳳智:時任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兼福建前線指揮所副司令員。
餘立金:時任南京軍區空軍政委。
曹裏懷:時任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
吳富善: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羅元發: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成鈞:時任防空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譚家述:時任防空軍副司令員兼高炮指揮部司令員。
周彪:時任瀋陽軍區防空軍政委。
程世才:時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
李天煥:時任公安軍副政委兼幹部部部長。
歐陽毅:時任公安軍政治部主任。
邱創成:時任炮兵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匡裕民: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向仲華:時任裝甲兵副政委。
胡奇才:時任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黃志勇:時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壽軒:時任鐵道兵第一副司令員。
崔田民:時任鐵道兵副政委兼幹部部部長。
張震: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唐延傑:時任軍事學院教育長。
陳慶先:時任軍事學院副教育長。
徐斌洲:時任軍事學院幹部部部長。
孫繼先:時任軍事學院高級系主任。
滕海清:時任軍事學院高級系副主任。
韋傑:時任軍事學院函授系主任。
張藩:時任軍事學院高級兵團教授會主任。
劉忠:時任軍事學院物質保障部部長。
莫文驊:時任政治學院副院長。
梁必業:時任政治學院教育長兼政治部主任。
張池明:時任後勤學院副院長。
倪志亮:時任後勤學院副教育長。
姚喆:時任總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校長。
莊田:時任總高級步兵學校第二副校長。
劉浩天:時任總高級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
孔從洲:時任高級炮兵學校校長。
鍾漢華:時任解放軍軍事法院副院長。
黃火星: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杜平:時任瀋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漢:時任瀋陽軍區副政委兼幹部部部長。
吳信泉:時任瀋陽軍區參謀長。
曾思玉: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周志堅:時任瀋陽軍區副參謀長。
周玉成:時任瀋陽軍區財務部部長。
曾紹山:時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兼旅大防衞區司令員。
杜義德: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劉轉連: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曾澤生:時任陸軍第五十軍軍長。
劉金軒:時任陸軍第六十四軍軍長。
鄭維山: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王近山: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陳正湘: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韓偉: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陳先瑞: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袁昇平:時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
吳先恩:時任北京軍區後勤部部長。
趙鎔:時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張仁初: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彭嘉慶:時任濟南軍區副政委。
郭化若: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張才千:時任南京軍區參謀長。
王道邦: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王紫峯:時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
肖新槐: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吳克華: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楊國夫: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彭明治:時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
張祖諒: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肖望東:時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時任南京軍區幹部部部長。
覃健:時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鮑先志:時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賴毅:時任南京軍區幹部部第一副部長。
劉飛:時任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員。
饒子健:時任陸軍第六十軍軍長
王必成:時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
劉先勝:時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
梁從學: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林維先:時任浙江省軍區司令員。
錢鈞:時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
周貫五:時任浙江省軍區副政委,擬任第二政委。
廖容標:時任安徽省軍區司令員。
劉培善:時任福建省軍區第二政委兼福建前線指揮所副政委。
皮定鈞:時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建前線指揮所副司令員。
張翼翔: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盧勝: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文年生: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梁興初: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詹才芳: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劉興元:時任廣州軍區副政委。
温玉成: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陳仁麒:時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
張天雲:時任陸軍第四十七軍軍長。
歐陽文:時任廣州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兼廣東省軍區政委。
楊梅生:時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
晏福生:時任湖南省軍區政委。
何德全:時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吳瑞林:時任湖南軍區司令員兼陸軍第四十三軍軍長。
孔慶德:時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李成芳: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譚甫仁:時任武漢軍區副政委。
畢佔雲:時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秦基偉: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陳康:時任陸軍第十三軍軍長。
範朝利:時任陸軍第十四軍軍長。
鍾赤兵:時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
黃新廷:時任軍事學院學員。
張達志: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員。
冼恆漢:時任蘭州軍區政委。
韓練成:時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王恩茂:時任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賽福鼎·艾則孜:時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郭鵬:時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張國華: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譚冠三:時任西藏軍區政委。
張經武:時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後兼西藏軍區第一政委。
阿沛·阿旺晉美:時任西藏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4] 
朵噶·彭錯饒傑:時任西藏軍區第二副司令員。 [4] 
韓振紀:時任駐蘇聯大使館武官。
鄧逸凡:時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副團長。
張南生: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副主任。
李雪三: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政委。
曠伏兆: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聶鶴亭:時任裝甲兵副司令員。(1956年補授)
賀誠:時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8年補授) [1] 
開國中將3 開國中將3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首授級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級別設置

解放前後,解放軍幹部和全國黨政幹部一樣,較長時間實行供給制,沒有工資,個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經濟情況略有好轉的地區,按照任職情況給予數量微薄的津貼,以補零用。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地方和軍隊幹部,才根據每個人參加革命工作的年限、歷史貢獻、所任職務等綜合因素,評定了級別,幹部按級別享受工資津貼和其他物質待遇
解放軍設置的級別,為了區別於國家機關行政幹部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級別,稱之為“軍隊級別”。“軍隊級別”是1952年3月正式評定的,全軍從毛澤東的軍委主席級到戰士級,共設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級: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一等一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二等一級),軍委委員級(二等二級);正、副、準兵團級(三等一、二、三級);正、副、準軍級(四等一、二、三級);正、副、準師級(五等一、二、三級);正、副、準團級(六等一、二、三級);正、副營級(七等一、二級);正、副連級(八等一、二級);正、副排級(九等一、二級);正、副班級(十等一、二級);戰士級(十一等) [3]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正兵團級

徐立清。(1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副兵團級

肖向榮、張經武、張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22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準兵團級

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啓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裏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佔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53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正軍級

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餘秋裏、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杰、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餘立金、吳富善、黃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志、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範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鮑先志、皮定鈞、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昇平、王道邦、王紫峯、趙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温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96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無軍隊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特點將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獨臂將軍

1955年,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中,有10位獨臂將軍,其中,有2名中將。他們用英勇頑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硬骨頭 [19]  。毛澤東曾感慨道:“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11] 
餘秋裏,1936年2月,餘秋裏在掩護軍紅軍西進時左臂多次負傷,直到他受傷192天后才做手術截肢 [19] 
晏福生,1936年10月4日,第16師作為右縱隊前衞,在師長張輝、政委晏福生帶領下,為軍團開闢前進通道。5日,進至天水娘娘壩鎮時,張輝不幸犧牲,晏福生率部繼續北進。7日,第6軍團在羅家堡與胡宗南的主力遭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晏福生率第16師浴血奮戰,成功掩護主力轉移到安全地帶。就在他指揮部隊邊打邊撤時,右臂被炸傷。警衞員趕緊把他扶到隱蔽處包紮傷口。10月下旬,晏福生居然再次“死而復活”,拖着斷臂追上部隊。後來他遇見了老上級蕭克。蕭克立即派人將晏福生送往紅四方面軍總部醫院進行救治。紅四方面軍總部衞生部長蘇井觀和醫生劉朋來、陳仁山等人為他做了截肢手術 [11]  。1955年,晏福生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起義將領

孔從洲(時任高級炮兵學校校長) [16]  、韓練成(時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17]  、曾澤生(時任第五十軍軍長) [15]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少數民族將領

賽福鼎·艾則孜(時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第一任主席,並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自治區黨委第三書記) [12] 
阿沛·阿旺晉美(時任西藏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西藏自治區籌委會籌備處處長、秘書長、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 [13] 
朵噶·彭錯饒傑(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副司令員)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紀念繼承

  • 故事影片
2023年11月24日上映的《開國將帥授銜1955》故事片,是由唐國強任總導演、石偉任導演的中國影史首部集中展示眾多開國將帥光輝歷程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該片以1955年9月底全軍第一次實施授銜授勳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為主線,同時將開國領袖們與開國將帥們在不同的革命歷史階段中的閃回穿插其中,既有恢宏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又有人物生離死別細緻入微的情感表現,二者有機結合產生出了革命的英雄主義與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20] 
《開國將帥授銜1955》影片劇照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