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德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

鎖定
何德全(1897年9月5日—1983年3月20日),湖南省長沙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屆湖南省政協副主席。1983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何德全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7年9月5日
逝世日期
1983年3月20日
出生地
中國湖南
性    別

何德全人物生平

何德全早年經歷

原名何正傑。1897年9月5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賢塘尾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3歲喪母,4歲被迫隨姐姐沿街乞討,後給地主當長工。迫於生計,1914年投湘軍。1922年入湖南講武堂學習,後任排長。北伐戰爭時在國民革命軍第2軍任連長。後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

何德全紅軍及長征

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3軍團第3師特務營連長、營長,第3師第10團團長,軍團特務團團長,軍團教導營連長,軍團司令部管理科科長。1934年任紅3軍團第5師15團參謀長,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高虎腦戰鬥中,曾率1個營堅守陣地,抵禦數倍於已之敵的輪番進攻,勝利完成阻擊敵人、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二等紅星獎章。同年10月參加長征,任紅4師12團、陝甘支隊第2縱隊第12大隊參謀長。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4師12團團長,第4師參謀長,軍團教導營營長,軍團隨營學校校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

何德全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大隊大隊長、獨立旅兼魯西軍區、第343旅參謀長、教導3旅兼魯西軍區參謀長。參加開闢和鞏固魯西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參與指揮樊壩、朱莊等戰鬥。1941年回延安,後任八路軍第18兵站部部長。在大生產運動中,身先士卒,率領幹部戰士墾荒種田,自己曾種出46斤重的大南瓜,受到廣大指戰員的高度稱讚。1943年冬,在延安大生產總結大會上,榮獲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簽署的“建立革命家務”獎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授予的勞動模範稱號,所領導的第18兵站部獲生產競賽紅旗。

何德全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他調離兵站部隨軍進入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護路軍司令員。1947年起任松江幹部學校校長,東北軍政大學第1團團長。東北解放後,隨軍南下進軍中南,任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校長。

何德全建國後及晚年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1955年至1964年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屆湖南省政協副主席。1983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何德全人物事蹟

何德全何部長做鞋

延安時期,何德全擔任八路軍十八兵站部部長。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場轟轟烈 烈的大生產運動迅速在陝北地區展開。
何德全首先帶領兵站部130多名幹部、戰士收集廢鋼鐵打了300多件生產工具,他還特地為自己打了一把重4斤半的大鋤頭,每天天還沒亮,就帶着百餘名幹部、戰士步行到延安郊外的七里鋪披荊斬棘,墾荒生產。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勞動,開墾荒地900多畝。秋收時,收穫小米78石,包穀30多石,土豆3500多公斤。用自己的雙手解決了糧食問題。
何德全是兵站部的一把手,裏裏外外忙個不停,還利用業餘時間刨了二分地種上南瓜豆角煙葉等。經過他精心培育,澆水施肥,第一年就獲得了大豐收,一個24公斤重的大南瓜,一根二尺多長的豆角和一片九錢重的大煙葉,被選送到邊區政府舉辦的大生產成就展覽會展出,受到廣大軍民的讚譽。為此,他榮獲了毛主席、朱德總司令親自簽發的“生產模範”稱號。
何德全白天領導兵站墾荒生產,開展整風學習,晚上還利用時間將新兵換下來的破舊衣服洗乾淨後撕成布條,再用麪糊糊打成本幫子,和夫人餘偉一道在煤油燈下做布鞋,一直幹到夜深人靜。布鞋做好後,何德全穿上便衣拿着到延安市場上去賣,當時一雙布鞋可賣到一斗小米的價錢,一年下來,夫妻倆攢得五擔小米的錢,這些錢除用一點買做布鞋的輔料外,其餘全部交公。當時,延安還流傳着“何部長賣布鞋”的故事。 [2] 

何德全勸兒孫務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何德全隨軍南下,到達長沙,被任命為中南軍大湖南分校校長。他住在長沙市文藝路一所中學的簡樸校舍內。
他惟一的親生兒子何羅生從長沙縣農村來到城裏。兒子已29歲了,惟一的要求是墾求父親給他安排個合適的工作,離開農村到城裏落户。何德全抹去淚水,深情地説:“現在剛剛解放,百業待興,找個合適的工作是不難。但農業生產也是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你要聽爸爸的話,在農村安心生產,建設美好家園……”何羅生遵照父親的教悔,勤勤懇懇從事農業生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當上了農村支部書記,領導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多次受到當地政府的表彰。
後來,何德全的長孫何樹根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在海軍部隊服役。他曾多次寫信給爺爺,要爺爺給海軍部隊的老戰友﹑老部下説個情,幫他解決提幹的問題。何德全多次去信耐心開導孫兒,路要自己走,提幹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憑關係解決提幹的事是堅決不能做的。1974年何樹根從海軍部隊復員回來,想要爺爺出面給地方打個招呼,安排個適當工作。何德全硬是不肯,反而教育孫兒要服從組織分配,並説:“參加工作和回家種田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在農村廣闊天地裏,大可施展才華,大有用武之地……”
1997年,在人民解放軍建軍70週年前夕,有位記者來到何德全將軍家———長沙縣明月村,採訪了將軍76歲的長子何羅生和51歲的長孫。
當記者問:“何老是開國將軍,一生對革命貢獻那麼大,職位那麼高,怎麼沒有帶你們進城裏工作呢?”何羅生説:“父親一生是這種脾氣,沒帶一個親朋好友進城,總是教育我們説,種田也是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何樹根接着説:“我從部隊退伍回來,想要爺爺出面講句話,安排個工作,被他罵了一頓。”何羅生説:“解放後,爸爸常有機會回來,每次都要看看家鄉的老人,看看周圍的農田,一有空就自己挖土種菜。那時候,農業基礎很差,他還多次拿出自己節約的津貼費幫生產隊修建豬場,搞橘園呢!他總是給我們講:要安心農業生產,農村是個廣闊天地,是大有作為的,種田並不比在城裏工作差。” [2] 

何德全一堂生動的課

1961年10月初的一天,正是陽光燦爛的收穫季節,筆者陪同長沙晚報的女記者朱希倫去採訪何德全將軍。
何德全聞訊趕忙從菜地裏回來,他身着一件補了幾個補丁的舊軍服,手裏拿着一頂破了邊的草帽,全身散發着泥土的芳香,臉上流着汗水。
在簡樸的小會客廳裏,朱記者請將軍談談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事蹟。何將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説:“我這個人説不上什麼勤儉,只不過吃、穿、用,我不大講究。我穿衣服喜歡穿得乾淨、整齊,損壞不在乎,破了,只要補好就行。我身上穿的這件衣服是1955年發的戰士服,已經補了十幾個補丁了。近兩年,本來可以領到三套夏裝,我只要了一條褲子。公家發的將軍制服也只是在節日裏穿一穿……”將軍從卧室裏拿出了一套已經洗白了的舊軍棉衣説:“這是1953年在廣東時發的,雖然已經很破舊,但只要把它補好,還可以穿幾年哩。”我們看到將軍的卧室,牀上鋪的仍是部隊發的白色牀單,綠色被子疊得稜角分明,幾乎同連隊士兵一樣。一頂用了多年的蚊帳,我們數了數共有補丁17處,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是難以相信!
朱記者又問:“何老,聽説您很少買菜,都吃自己種的,是嗎?”這下子可把何老的話匣子打開了:“菜還用買?自己種的還吃不完哩,今年我種的南瓜收了1200多斤,還種了些糧食,收穫也不少,如麥子130斤,各種豆子60多斤,高粱120斤,另外,還收穫幹煙葉2斤多……”
這時將軍夫人餘偉上校插話説:“1956年春天,何老開荒種菜時,在草叢裏發現幾棵茶樹,葉子已經焦黃,他細心培養,如今……”她指着窗外的四棵茶樹説:“從此,我們可以吃到自己親手做的茶葉了,每年能收四次,每次可收幹茶葉三斤多。”
1961年10月17日長沙晚報頭版發表了這次採訪———《延安精神永放異彩》,報社編輯部還配發了一篇短評:《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對何德全將軍勤儉清廉的事蹟給予很高的評價,號召青年學習老一輩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戰勝當前的困難。
也許有人會説,何德全堂堂將軍,戰功赫赫,在生活方面何必那麼寒酸、吝嗇。人們也許不知道,將軍對自己和家人要求很嚴,從不亂花一分錢,但他把勤儉節約下來的錢都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一是支援家鄉集體農業生產,每年他都要花一筆錢,幫助家鄉購買糧種、化肥農藥,修建集體豬場、搞橘子園等,二是支援農村貧困家庭子弟上學和烈士孤兒讀書。他先後資助了11個孩子讀書,他把愛深深地注入到了孩子們的心田。 [2] 
參考資料
  • 1.    開國將帥名錄  .人民網
  • 2.    魏煥倫主編;毛步高,易有宗副主編. 再唱黃河之濱[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2.12. 第4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