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經武

(開國中將、原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鎖定
張經武(1906年7月15日~1971年10月27日),又名張仁山。湖南省酃縣(今炎陵縣)人。13歲時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後在愛國名將樊鍾秀創辦的建國軍軍官學校就讀,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瑞金紅軍學校政治營營長,軍委軍事教導團團長,廣昌基地司令員,中央軍委五局副局長,會昌教導團團長,軍委直轄教導師師長,軍委第二野戰縱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三縱隊參謀長,軍委二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陝甘寧留守兵團副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參謀長,中共駐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副參謀長、參謀長西北軍區參謀長,西安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西藏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委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文革期間遭到“四人幫”迫害,1971年逝世。
中文名
張經武
別    名
張仁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6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1年10月27日
畢業院校
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出生地
湖南省酃縣
性 別

張經武人物生平

曾用名張仁山 ,湖南衡陽第三師範學校畢業。1924 年考入建國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任排長、參謀, 湖北警備軍連長、副營長。1930年在樊鍾秀部幹部學校任大隊長,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 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工農紅軍學校隊長、政治營營長、教導團團長。1933年任軍委直轄第三師師長,中央警衞師( 工人師) 師長,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三師師長。同年10月紅九軍團成立時,任第十四師師長,後任第三師師長、廣昌警備區司令員。1934 年任軍委總參謀部五局副局長, 軍委教導師師長, 紅五軍團參謀長, 紅九軍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 圍剿”。長征中任軍委第二野戰縱隊參謀長。1935 年9 月任陝甘支隊第三縱隊參謀長。同年10 月到達陝北,任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西方野戰軍司令部偵察科科長, 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後被派往山西、山東、河北、綏遠等地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7年任中共中央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1938年8月率領一批幹部赴山東,同年12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參與領導開闢山東抗日根據地。1939 年10 月回延安。1942 年任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副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1945 年任晉綏野戰軍參謀長, 參與指揮晉綏區大反攻作戰。1946 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副參謀長、第三十執行小組中共代表。後任晉綏軍區參謀長。1948 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參謀長。1949 年任西北軍區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1952 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同年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1955 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 仍兼中共西藏工委書記。1958 年兼任西藏軍區政委。1960年後任西藏軍區第一政委, 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中共西藏工委第一書記, 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曾當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後遞補為中央委員) ,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71 年10 月27 日在北京逝世。 [3] 

張經武和平解放西藏

毛澤東選定張經武為特使,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
地處世界之巔的美麗神奇的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在人民解放戰爭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日子裏,解決西藏問題已經是毛澤東戰略思考的重要內容。而國際反華勢力勾結西藏分裂勢力,準備趁中國內地政權更替之時,製造“西藏獨立”。
1950年1月2日,遠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正在部署解放西藏的方略。他給中央和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等人發去電報:“西藏人口雖不多,但國際地位極重要,我們必須佔領,並改造為人民民主的西藏。”1月24日和3月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分別下達了進軍西藏的指示。
在中央人民政府部署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之際,與西藏地方政府舉行談判,以便訂立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1951年4月26日,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以噶倫阿沛·阿旺晉美(首席代表)、凱墨·索安旺堆(札薩,即藏軍司令)、土丹旦達(堪仲,即四品僧官)、土登列門(堪仲,即四品僧官)和桑頗·登增頓珠(藏軍第二代本)等五人為全權代表的談判小組齊聚北京。以李維漢(首席代表、政務院秘書長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張經武(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張國華(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軍長)、孫志遠(中央人民政府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為全權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的談判班子也已組成。
4月29日,雙方開始談判,就一切重要問題進行了詳細認真的討論,歷經20多天,經多次洽商,一致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或“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西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鞏固國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5月23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等人的主持下,雙方全權代表莊嚴地舉行了簽字儀式。
就在這一天,毛澤東還親自寫信給暫居西藏亞東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希望他和西藏地方政府認真履行協議,盡力協助解放軍和平進駐西藏。在信的最後,毛澤東寫道:“我特派張經武代表同你的代表們一道前來你處,以資聯絡。如你有需要他協助的地方,可隨時與他接洽。”
中央代表赴藏,代表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涉及西藏的有關國防和外交等重大事宜,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從中央人民政府參加和談的四位代表的身份看,黨中央選定張經武作為全權代表是有特殊考慮的。歷史曾清晰地記錄着這一頁:
1936年在全國民眾一致要求抗日的形勢下,我黨呼籲蔣介石及其部下的一切愛國軍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8月14日這天,毛澤東一連寫了好幾封信,呼籲地處華北抗戰前哨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組成聯合戰線,共同商討聯合抗日的具體辦法。張經武肩負毛澤東的重託,由西安繞道上海,經山東,然後前往北平。在青島,他先後與東北軍愛國將領于學忠和青島市長沈鴻烈會晤,又在濟南與韓復榘會談,然後去天津面見張自忠。在北平,他推心置腹地與抗日名將宋哲元交談,共商抗日大計。1937年7月7日,為阻止日寇向盧溝橋和宛平城發動進攻,宋哲元率領的第29軍37師打響了全國抗戰的第一槍。
然而,“十七條協議”剛剛簽訂,西藏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即在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操縱下,企圖誘使年僅17歲的第十四世達賴逃到國外,阻撓西藏解放。眼下,達賴滯留亞東,一日之內便可越山出境。勸説達賴返回拉薩、早日宣佈擁護協議,成為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在中南海紫光閣,周總理親自向張經武交代了赴藏任務。張經武離京前夕,毛澤東在豐澤園住所又單獨接見了他,促膝長談,對西藏工作作了詳盡的指示。
在交談中,毛澤東談古論今,看得出,西藏這塊廣袤、古老的國土,在共和國領袖心中的分量!
毛澤東在分析“協議”簽訂後西藏的形勢和動向時説:“從達賴帶給我的信看,他不會很快就逃亡國外。但達賴年幼,他周圍有一些反動分子會竭力煽動他向國外跑。日前(5月25日),中央軍委已經下達了進軍西藏的訓令,但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的十八軍,從昌都入藏還有一些準備工作,抵達拉薩要在兩三個月以後。”毛主席指示張經武,由香港轉道印度,直接進入亞東,儘快與達賴接觸,敦促他早日返回拉薩。臨別時,毛主席把寫給達賴的親筆信交給張經武。
被稱作世界屋脊的西藏是多麼神秘而陌生,要在進藏部隊進入西藏之前,單槍匹馬地進入幾乎全無漢人的西藏,在原封不動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下開展工作,且語言、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氣候惡劣、高原缺氧,張經武面前是一條荊棘叢生、虎狼出沒的兇險之路。身經百戰的張經武欣然受命,義無反顧。
張經武成功敦促達賴返回拉薩
1951年6月13日,即“十七條協議”簽訂10天后,張經武一行14人,登上南下的火車,經停廣州來到香港。同行的還有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凱墨·索安旺堆、土丹旦達和桑頗·登增頓珠等人。
中央赴藏代表張經武迅速成行,受到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新華通訊社的電訊不斷傳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就在新華社發佈消息的同時,《人民日報》在第一版顯著位置發佈詳細報道,並配有大幅照片。然而,張經武一路的經歷遠比人們在報紙上看到的、在廣播裏聽到的要複雜和艱辛得多。
從香港去印度,可以乘飛機,也可以乘輪船。乘飛機需要幾次中轉,不便攜帶為統戰工作準備的70多箱禮品;乘輪船時間較長,萬一達賴出走,將錯失良機。張經武果斷決定,聯絡官樂於泓、機要譯電員郝廣福、內勤警衞員李永柯和藏文翻譯彭哲四人與他先行,其餘幾人攜帶物品隨後趕到。張經武不顧途中氣候惡劣,環境艱苦,以及自己年近半百的瘦弱身體,拒絕醫護人員隨機同行。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快趕到亞東!
7月10日下午,張經武與西藏和談代表一行,到達印度北部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噶倫堡。張經武即約見有影響的西藏各界人士,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解釋“協議”精神,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向達賴喇嘛傳遞信息。
次日下午,張經武冒雨離開噶倫堡,在錫金首都甘托克過夜後,又騎上馬,翻越中錫邊界的喜馬拉雅南側羣山,於7月14日,抵達秀麗幽靜的邊境小城亞東,下榻下司馬鎮。一到亞東,張經武立即通知噶廈,希望儘快會見達賴喇嘛。達賴身邊的幾位噶倫則提出,會見達賴喇嘛要舉行“升座”儀式。對於封建式的君臣相見儀式,張經武當然不能同意。他是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代表,宗教上要尊重西藏的風俗習慣,會見儀式必須正確體現西藏地方隸屬於中央政府的關係。
那時的西藏地方政府,藏語稱噶廈,下設4位噶倫。17世紀中葉,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後,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清朝皇帝先後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喇嘛,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以及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27年,清政府開始派遣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行政。隨後,清政府又調整了管理西藏的行政體制,建立噶廈,規定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務的“政教合一”體制。
7月16日,張經武騎馬,前往距下司馬鎮10裏外的東噶寺,會見達賴。他獻上哈達,問候達賴喇嘛身體健康。張經武説:“您親自派代表到北京談判,簽訂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對您這種愛國態度,毛主席非常讚賞,非常高興。”説着,他向達賴遞交了毛主席的親筆信、“協議”副本和兩份很重要的協議附件。
談話中,張經武介紹了和談情況,以及“十七條協議”和兩個附件的主要內容,闡述了共產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達賴話語不多,但對張經武的談話頻頻點頭。他説,阿沛不久即可返回拉薩,那時再由噶倫們討論一些問題。對於“協議”,他始終沒有表態。
張經武問:達賴喇嘛何時返回拉薩?
達賴答:準備於藏曆6月18日(即公曆7月21日)離開亞東,返回拉薩。
達賴如期離開亞東,返回拉薩。啓程之前,他特地從馬廄裏選了兩匹棗紅馬,送給張經武和聯絡官樂於泓騎用。張經武終於完成了一件大事,他長長吁了一口氣,心情不覺輕鬆了許多。兩天後,張經武一行也向拉薩進發。
此時,達賴一行尚在返回拉薩途中,接受沿途各界頂禮膜拜,為僧俗人民摸頂。解放軍進藏部隊先遣支隊,即將抵達千里之外的夏貢拉雪山腳下。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的第十八軍機關、軍直屬隊主力,還在兩千裏外的昌都做着進軍前的準備。
達賴終於致電毛主席表示擁護“協議”,班禪回到迫離29年的日喀則
貫徹執行“十七條協議”,是張經武進藏後的首要任務。根據中央指示,他慎重穩妥地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幾次拜會回到拉薩的達賴喇嘛,逐個走訪西藏地方政府的司曹、噶倫、札薩等主要官員和幾個大寺廟的活佛、堪布,給他們贈送禮物,宣傳“十七條協議”精神,解釋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加深了相互理解,團結了一些上層愛國人士,一些中間分子向共產黨、解放軍靠攏,頑固分子亦開始分化。當時的西藏上層普遍對中央政策、對“協議”不瞭解,顧慮、懷疑較多。以魯康娃·才旺繞登、本珠侖·洛桑扎西為代表的一些人受帝國主義挑唆,則公開反對“協議”,反對解放軍進入西藏。面對困難局面,張經武一邊瞭解情況設法開展工作,一邊還關心着進軍中的部隊。他根據來到西藏後瞭解的情況,致電中央轉發第十八軍及先遣支隊,提出先遣支隊入城十條注意事項,為指導進藏部隊正確執行中央對西藏的方針政策,處理好民族關係和軍民關係,起了重要作用。
西藏地方政府和談首席全權代表阿沛返抵拉薩後,向達賴呈交了“協議”正本。噶廈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爭論和反覆協商,仍舊未達成一致。
9月29日,張經武代表毛主席向達賴喇嘛贈送禮物。禮物中有毛主席畫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偉大的祖國”全套照片,以及許多精緻的象牙雕刻、玉器、瓷器、湘繡等珍貴物品。達賴喇嘛高興地接受了毛主席的禮物,並向毛主席畫像行禮致敬。張經武傳達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對達賴喇嘛的關懷,再次督促達賴對“協議”表明態度。達賴喇嘛非常感謝中央政府對西藏僧俗人民的關懷,但對“協議”仍不表態。
與達賴上層集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藏廣大的僧俗人民。10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的西藏首邑拉薩,僧俗人民及解放軍先遣部隊6000多人,在布達拉宮前的廣場上舉行集會,熱烈慶祝國慶節。會場上飄揚着五彩繽紛的彩旗,會場四周圍繞着寫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巨大橫幅:“堅決實現和平協議”,“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中國各民族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在陽光的照耀下極為醒目。在雄壯的軍樂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拉薩城的上空冉冉升起。中央代表張經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説:“在西藏民族團結平等已獲良好開始的今天,首次在拉薩慶祝國慶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到會的西藏僧俗羣眾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直至暮色蒼茫,仍然歌聲不斷。
10月24日,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第十八軍主力到達拉薩河,就地休整。在張經武多次督促下,達賴喇嘛終於以西藏地方政府和他個人的名義,給毛主席發去擁護“協議”的電報。達賴在電文中説:“今年西藏地方政府特派全權代表噶倫阿沛等五人於1951年4月底抵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全權代表進行和談。雙方代表在友好基礎上已於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擁護,並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鞏固國防,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保護祖國領土主權的統一,謹電奉聞。”
10月26日,毛澤東覆電,感謝達賴喇嘛對實行“協議”的努力,並向他表示祝賀。
這一天,拉薩各界人民兩萬人舉行盛大集會,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中央代表張經武和張國華、譚冠三將軍以及西藏地方政府6位噶倫和代理噶倫在郊外檢閲了進藏部隊。會後,進藏部隊舉行了雄偉莊嚴的入城式。大街上人山人海,爭相目睹跨越萬水千山進入雪域高原的英雄們,鑼鼓聲、口號聲震動全城。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班禪入藏問題相繼提到日程上。“協議”的第五條明確指出:“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然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各種原因,西藏上層達賴集團與班禪集團之間存在着嚴重矛盾。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於1923年被迫離開西藏日喀則,避居內地,一直不能返回西藏。1949年6月十世班禪繼任後,仍留居青海等地。
為了更好地貫徹“協議”和促進西藏內部團結,中央指示,俟達賴表示歡迎後,再行班禪入藏為宜。經過張經武多次耐心説服,十四世達賴終於接受這項協議。1951年9月19日,達賴通過張經武親自致電十世班禪,歡迎他返藏回寺。
12月15日,中共西北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習仲勳從西安抵達西寧,代表毛主席、中央政府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專程前來歡送班禪啓程返藏。班禪一行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於1952年4月24日抵達拉薩東郊的吉日。
而十世班禪與十四世達賴會面時的儀式程序怎樣安排?兩位活佛的座位高低如何擺平?經過張經武從中反覆協調,最後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安排。
4月28日是十世班禪進入拉薩市的日子。噶廈在拉薩市東郊搭了歡迎帳篷,由首席噶倫然巴帶領全體噶倫,還有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僧俗官員依次向班禪獻上哈達。班禪坐在一張高牀上,為每位官員摸頂。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按藏族禮節向班禪獻了哈達,班禪也回贈了哈達。
在這天,十四世達賴與十世班禪舉行了第一次會見。這是自十三世達賴與九世班禪失和以後,經過29年才由十四世達賴與十世班禪實現了兩大活佛的會面,在西藏民族內部大團結的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隨着第十八軍主力和西北進藏部隊(第十八軍獨立支隊)進入拉薩,人民解放軍已進駐西藏各邊防要地。按理説,張經武作為中央駐藏代表的任務已經完成。他曾兩次向中央、西南局建議“經營西藏應以十八軍為主體結合西北地方幹部實行一元化領導”。為了加強西南、西北進藏部隊的團結,1952年3月7日,中央電示:張經武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代表中央,統一領導西藏黨政軍諸方面的工作。張經武在西藏擔任黨、政最高領導職務長達15個年頭。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中央代表張經武帶領西藏各族軍民,經歷了平息叛亂,實行民主改革,完成了西藏從封建農奴制度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跨越,迎來了新西藏曆史上一個欣欣向榮的嶄新時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