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綏軍區

鎖定
晉綏軍區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 [1] 
1940年11月成立晉西北軍區賀龍關嚮應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部隊主要是120師主力,另有部分地方武裝。1942年9月奉命改稱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林楓。下轄三個軍區、八個軍分區及八路軍第358旅。後又由賀龍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軍區機構仍存在。
1949年初,部隊併入第一野戰軍序列,但軍區機構仍保留,仍由賀龍兼任司令員,李井泉兼任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命撤銷。 [2] 
中文名
晉綏軍區
延    續
抗日戰爭時期晉綏軍區
司令員
呂正操、賀龍
政    委
林楓(李井泉代)、李井泉
更名時間
1942年9月

晉綏軍區建制沿革

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為統一晉西北地區武裝力量的領導,決定成立晉西北軍區。八路軍第120師領導機關兼軍區領導機關,賀龍任司令員,關嚮應任政治委員,續範亭任副司令員,周士第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轄境東起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北段,西至黃河,北迄大青山,南臨汾(陽)離(石)公路,劃為6個軍分區。獨立第2旅兼第2軍分區,第358旅兼第3軍分區,獨立第1旅兼第4軍分區,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
1941年3月成立軍區直屬軍分區。5月,成立第5軍分區。1941年,日偽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作戰與特務活動等手段相結合的“總力戰”,更加頻繁、殘酷地“掃蕩”“蠶食”根據地,擴大佔領區。3~1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在晉西北地區先後三次展開以晉西北軍區第5、第8軍分區機關為主要目標的“分區掃蕩”,並在“掃蕩”中強迫佔領區羣眾實行保甲制、連坐法,修築碉堡及護村溝,限制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的活動。晉西北軍區以主力部隊分散活動,在尋殲小股日軍的同時,抽出戰鬥骨幹,組成便衣工作隊配合地方武裝,深入日軍佔領區和平川地區,發動羣眾,開展遊擊活動。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共作戰1200餘次,殲滅日偽軍1萬餘人,挫敗了日偽軍的“分區掃蕩”。但由於日偽軍的連續“掃蕩”,加上多年未遇的大旱災,晉綏根據地處於極端困難時期,面積縮小了1/3,人口由150萬減少到100萬。
為克服困難,晉西北軍區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中國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實行精兵簡政等重要政策。至1942年3月,全區部隊由5.1萬餘人減至3.5萬餘人。
1942年6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正式成立,賀龍、關嚮應分任司令員、政治委員,晉西北軍區歸屬其領導。6月底,由於日偽軍的瘋狂“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夾擊,大青山遊擊根據地黨政軍機關由綏遠(今內蒙古中部)中部地區退至晉西北的偏關地區。中共晉綏分局將大青山遊擊支隊和雁北軍分區(晉西北第5軍分區)合併,成立塞北軍分區。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10月開始,晉綏軍區進行第二次精兵簡政,主力部隊減至2.5萬人,地方武裝減至5000餘人。同時,將山西新軍總指揮部併入第8軍分區;第4軍分區併入第3軍分區;新編成第6軍分區;取消大青山騎兵支隊番號,將原第5軍分區部隊編成雁北支隊。
1943年8~9月,八路軍第3縱隊司令員呂正操奉命率6個團到達晉綏軍區後,中共中央軍委任命呂正操為晉綏軍區司令員,林楓為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0月,冀中警備旅亦調入晉綏軍區,其旅部與第8軍分區合併,該旅第1、第2團改編為第1、第2支隊;第3縱隊第18、第27、第29團合編為第27團,歸軍區直接指揮;第3縱隊第32團歸獨立第1旅指揮。1943年,晉綏軍區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共擠走日偽軍據點58處,收復1000餘個村莊,粉碎大小“掃蕩”13次,使鬥爭形勢得以好轉。與此同時,部隊還開展大生產和大練兵運動,改善了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了戰鬥力。
1944年1月開始,晉綏軍區抓住日軍為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從華北戰場抽走兵力的有利時機,展開攻勢作戰,實行局部反攻。僅8月28日~9月30日的秋季攻勢,即作戰290餘次,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攻克據點48個,收復土地770多平方千米。1945年,晉綏軍區連續發動春夏季攻勢,把日偽軍擠到同蒲、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和太汾、汾離公路沿線,擴大瞭解放區。晉綏根據地面積由反攻前8.3萬餘平方千米擴大到8.8萬餘平方千米,人口由198萬增加到215萬。
1945年8月10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發佈解放區部隊對當面日偽軍進行全面反攻的命令。晉綏軍區在賀龍領導下,根據中共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於11日向日偽軍發出最後通牒,促令境內的日偽軍立即停止作戰行動,繳械投降。同時集中主力在冀晉、太行軍區一部配合下,分南北兩線對山西省會太原、綏遠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及同蒲鐵路北段和平綏鐵路西段拒絕投降的日偽軍進行全面反攻作戰。
至9月12日,共殲滅日偽軍1.6萬多人,解放城鎮53座,使晉綏根據地與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根據地連成一片。晉綏軍區部隊發展到7個旅、29個團,4.5萬餘人,地方武裝4萬餘人,民兵66萬餘人。
八年全國抗戰中,晉綏軍區軍民共作戰2.8萬多次,殲滅日偽軍12.8萬餘人。軍區部隊犧牲1.3萬餘人。抗日戰爭結束後,晉綏軍區於1945年9月中旬組建呂梁、雁門、綏蒙3個軍區。呂梁軍區,張宗遜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3、第4、第7、第8軍分區;雁門軍區,呂正操兼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治委員,轄第2、第5、第6軍分區;綏蒙軍區,姚_任司令員,張達志任政治委員。
9月下旬,晉綏軍區奉命抽調第32團和可以組建10個團的連以上幹部400餘人,在呂正操和晉綏分局書記林楓率領下開赴東北。賀龍兼任晉綏軍區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續範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員,陳漫遠任參謀長,張平化任政治部主任。
10月初,晉綏軍區部隊和察北騎兵第3團,商都、興和等縣大隊組成聯合縱隊,在興和縣全殲向解放區搶地盤的國民黨軍兩個團。10月18日~12月14日,晉綏軍區部隊和晉察冀軍區部隊發起平綏路戰役,擊退向平綏鐵路西段進犯的國民黨軍,收復豐鎮、集寧、卓資山、陶林、和林、涼城、清水河、托克托、薩拉齊、武川、百靈廟、四子王旗、興和13座縣城,使大同的國民黨軍陷於孤立。
10月下旬,晉綏軍區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將全區部隊編成4個正規旅和3個地方旅。綏遠的騎兵旅也進行了擴編。12月,洪趙大隊編入晉綏軍區獨立第4旅,綏蒙軍區成立騎兵獨立旅。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正式頒發停戰令。1月15日起,國民黨軍閻錫山部破壞停戰令,在北起左雲、寧武,南到介休、孝義,西至石樓、大寧的廣闊地域,向晉綏解放區發起進攻,攻佔左雲、大寧、永和、石樓、隰縣、汾西、介休、中陽、孝義、汾陽、陽曲、文水、交城、崞縣(今原平)、寧武15個縣。綏遠國民黨軍在搶佔卓資山、集寧等地時被晉綏軍區部隊和冀晉縱隊擊潰。至5月15日,國民黨軍閻錫山部共向晉綏解放區發動進攻438次。晉綏軍區被迫進行自衞反擊,於6月16日~8月15日發起晉北戰役,解放崞縣、朔縣(今朔州)、寧武、定襄、五台、代縣、繁峙7縣。8月2日~9月13日,與晉察冀軍區部隊一起進行大同集寧戰役,晉綏軍區部隊殲滅國民黨軍1700餘人。
在此期間,從中原突圍的第359旅返回陝甘寧邊區,列入晉綏軍區建制。11月,晉綏軍區組成第1、第2、第3縱隊。第1縱隊,轄第358旅、獨立第1旅;第2縱隊,轄第359旅,獨立第4旅;第3縱隊,轄獨立第2、第3、第5旅。11月22日~1947年1月1日,第2縱隊等部配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了呂梁戰役。11月,撤銷雁門軍區。晉綏軍區第1縱隊調赴陝甘寧邊區作戰,後編入西北野戰軍建制。
晉綏軍區在1946年6~12月的自衞反擊戰中,先後解放13座縣城,使晉西北和晉西南解放區連成一片。之後,配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了汾孝戰役。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集中15個旅進攻延安。為保衞陝甘寧邊區,保衞中共中央,晉綏軍區第2縱隊西渡黃河,調歸西北野戰軍建制。呂梁軍區除將獨立第4旅補第2縱隊外,還將地方部隊大部和汾孝戰役中解放入伍的數千人補入第2縱隊。晉綏軍區炮兵團改為炮兵教導團,後改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炮兵教導團。6月,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綏蒙軍區第5、第11軍分區和呂梁軍區第7軍分區機關撤銷。7月,晉綏軍區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賀龍任聯防軍司令員兼晉綏軍區司令員。8月,晉綏軍區第3縱隊西渡黃河,連同第1、第2縱隊均調歸西北野戰軍建制。9月,晉綏軍區副司令員續範亭逝世。綏蒙軍區騎兵旅第2團和第11軍分區騎兵第1團調赴西北戰場,脱離綏蒙軍區建制。12月,晉綏軍區獨立第3旅等部協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解放運城。一年中,晉綏軍區部隊共作戰100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3.1萬餘人,解放縣城12座。
1948年3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晉綏軍區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合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
1949年3~8月,晉綏軍區所屬呂梁、綏蒙軍區先後劃歸華北軍區建制。 [3] 

晉綏軍區編制序列

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上將政治委員:林楓將軍副司令員:續範亭將軍
周士第上將參謀長:陳漫遠將軍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將軍下轄:
抗大第7分校—校長:王長江大校政治委員:楊尚高少將
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上將
雁門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上將(兼)政治委員:高克林將軍
綏蒙軍區—司令員:姚 喆中將政治委員:張達志中將
第1軍分區—司令員:陳漫遠將軍(兼)政治委員:劉長亮將軍
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賀龍元帥政治委員:李井泉將軍下轄:
第358旅—旅長:張宗遜上將(兼)政治委員:餘秋裏中將
獨立第1旅—旅長:高士一將軍政治委員:朱輝照中將
獨立第2旅—旅長:許光達大將政治委員:孫志遠將軍
獨立第3旅—旅長:楊嘉瑞少將政治委員:金如柏少將 [4]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主編;鄭中俠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第434頁
  • 2.    劉國新主編.《中國政治制度辭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03:第555頁
  • 3.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4.    鄭建英,陳文柱主編.《新編中共黨史簡明辭典》.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06: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