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鎖定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因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導致300多萬名平民死亡,另有約300萬人成為難民。 [1-2]  [46]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7月7日,美國借聯合國名義,組織“聯合國軍”參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美軍和韓軍驅至釜山一隅。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局勢逆轉。1950年10月,美軍、南朝鮮軍北上越過三八線,並推進至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中國人民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25日赴朝參戰。中、朝軍隊連續進行5次戰役,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雙方於1951年7月開始停戰談判。在談判期間,美軍先後發動多次攻勢,均被粉碎。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板門店簽署《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
名    稱
朝鮮戰爭
發生時間
1950年6月25日 至 1953年7月27日
地    點
朝鮮半島
參戰方
朝鮮,中國;韓國,“聯合國軍
結    果
1953年7月戰爭雙方簽署停戰協議
參戰方兵力
3,192,600人(中朝聯軍)
2,433,834人(韓軍、“聯合國軍”)
傷亡情況
中朝傷亡62.8萬人,中國陣亡11.5萬餘人 [57]  [62] 
韓軍,“聯合國軍”傷亡79萬人以上 [25-31] 
主要指揮官
彭德懷
金日成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5] 
馬修·邦克·李奇微
韓國名稱
韓國戰爭(한국전쟁),六二五事變(6.25 사변) [65-66] 
朝鮮名稱
祖國解放戰爭(조국해방전쟁) [67] 
美國名稱
韓國衝突,韓戰
東南亞名稱
韓戰
中國名稱
抗美援朝

朝鮮戰爭歷史背景

朝鮮戰爭三八線界定

主詞條:三八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將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在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期間,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簽訂秘密協議,會議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實行國際託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什麼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由此演變後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三八線以北面積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佔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國軍政廳公佈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託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

朝鮮戰爭南北建國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託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於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金九(中)、李承晚(左)與美軍駐韓司令 金九(中)、李承晚(左)與美軍駐韓司令
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託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託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乾淨,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單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於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後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佔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5月8日,美佔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藉口,取消南朝鮮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韓國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託管行為於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為是反對託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着是殺宋是由於他贊成託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韓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於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後被極右翼警察安鬥熙暗殺;於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於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金日成號召全民反抗美國侵略 金日成號召全民反抗美國侵略
由於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鑑於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朝鮮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儘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並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朝,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後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朝鮮人在儘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朝鮮(即後來的韓國)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後的統計,南朝鮮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蔘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大韓民國首任總統。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佈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分裂,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佔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6%和44%。1950年6月25日,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軍事衝突,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由此爆發。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朝鮮戰爭戰爭過程

朝鮮戰爭戰爭爆發

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 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頻繁發生衝突。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全面爆發。 [70] 

朝鮮戰爭美國參戰

主詞條:仁川登陸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即派軍隊入侵朝鮮,並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決議,組織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
美軍仁川登陸成功 美軍仁川登陸成功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台灣國民黨當局繼續佔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但蘇聯解體後,隨着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遠東軍指揮,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佔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説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美軍越過三八線 美軍越過三八線
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此外,由於在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
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逼近三八線,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進入朝鮮作戰。

朝鮮戰爭中國參戰

美國在武裝干涉朝鮮戰爭的同時,也藉此機會實現其既定的台灣政策,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派軍用飛機侵犯中國領空,轟炸和掃射中朝邊境地區。美國海軍則破壞中國商船在公海的正常行駛,襲擊中國漁船。 [52] 
美國還加強在菲律賓的駐軍及加速援助菲律賓的軍隊,增加對佔領印度支那法國軍隊的援助,製造了亞洲的緊張局勢,直接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安全,因此,不能不引起中國領導人的高度關注。 [53] 
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的擔心,並在戰爭爆發後,仁川登陸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陸地點 [3] 
6月28日,毛澤東主席嚴正指出:“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9月30日,周恩來總理莊嚴聲明:“中國人民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國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並警告美國,如美軍越過三八線,“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但美國無視中國的警告,美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於10月7日越過三八線,大舉北犯,向中朝邊境進逼。
美國軍隊入侵朝鮮之後,中國東北由戰略後方變成了國防前哨。為了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中國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調整國防部署,增強東北地區的國防力量,以鞏固國防,預防突發事件,同時為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戰爭作準備。 [54] 
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成立,從河南省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開赴東北,增強邊境防禦。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因為中國曆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
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
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安東(今遼寧丹東),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佔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里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同時,由於美軍進入台灣海峽,迫使中國中止攻打台灣的渡海戰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基於這些理由,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抗擊“聯合國軍”。

朝鮮戰爭第一、二次戰役

10月8日,毛澤東發佈組成志願軍命令 10月8日,毛澤東發佈組成志願軍命令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率先從輯安(今吉林集安)渡鴨綠江入朝作戰。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奪回了温井,聯軍並未料到中國軍隊會在聯軍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的情況下發動進攻,而且此前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3兵團於清川江地區圍殲戰攻擊並擊退南韓軍隊第二集團,然後擊退美軍第2師。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東面戰線,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突襲美國第七集團軍的團戰鬥隊(3,000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並一度加以包圍;但美軍仍在空軍和X兵團掩護下成功突圍循海路撤退。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的西北部。12月6日,中朝軍隊收復平壤,並把聯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朝鮮戰爭第三、四次戰役

1951.1.4日誌願軍攻佔漢城 1951.1.4日誌願軍攻佔漢城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至1月2日,志願軍已突入“聯合國軍”防禦縱深15至20公里,將“聯合國軍”部署打亂,“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至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甯越、三陟一線,作戰過程中大批南韓軍隊和少量美軍因撤退不及被中朝軍隊殲滅,卻並未殲滅聯軍的重兵集團,彭德懷認為聯軍是在有計劃地南撤,企圖誘敵深入,重演仁川登陸故伎,故命令志願軍停止追擊,戰役遂於1月8日結束。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牽制住了砥平裏的“聯合國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利用橫城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除了砥平裏的“聯合國軍”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裏戰役。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軍進行撕裂者行動。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韓國第1步兵師和美軍第3步兵師重佔漢城,標誌着1950年6月以來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該首都易手。志願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
由於缺乏現代化空軍編制,志願軍在北朝鮮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曝露於美軍的猛烈空襲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修復後又再遭炸燬。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直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其中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里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範弗裏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7.5萬餘人(一説戰鬥減員8.5萬人 [55]  )。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也損失了8萬多人。從此之後,雙方轉入戰略對峙。

朝鮮戰爭戰略對峙

杜魯門政府與聯軍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的意見產生很多衝突。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國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
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邦克·李奇微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麥克阿瑟因為與杜魯門發生統帥權之爭,並且主張將朝鮮戰爭擴大至中國,在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解職,不過麥克阿瑟的主張並不是派軍進攻中國本土,他所希望的是藉由海空力量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儘快妥協結束韓戰。
5月15日,五星上將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應邀對國會作證時説:“赤色中國並非尋求主宰世界的那個強大國家(此處暗指蘇聯),坦白地説,從參謀長聯席會議觀點來看,這個策略會讓我們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敵人進行錯誤的戰爭。” [5] 

朝鮮戰爭蘇聯秘密介入

主詞條:米格走廊
1950年11月初,即志願軍入朝一週後,蘇聯空軍參戰。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為避免因蘇聯參戰而擴大戰事,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在發佈會上解釋道:“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6]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鋭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裏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占上許多便宜。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外,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朝鮮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總共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戰場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的總的損失為299人。 [69] 

朝鮮戰爭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目前最尖鋭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1951年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説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我得知朝鮮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朝鮮人民軍)對本通知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覆:“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這樣,雙方終於同意停火,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 [4] 
朝中方代表為: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張平山(朝)五位將軍。
韓美方代表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燁(韓)五位將軍。
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3、外國軍隊儘快撤離。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朝鮮戰爭軍事分界線協議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佔領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里。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951年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板門店
1951年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
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7] 

朝鮮戰爭雙方僵持

主詞條:上甘嶺戰役
  • 喋血嶺、傷心嶺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勢中,為了確保休戰後獲得更為有利的陣地線,自8月18日起,美韓軍隊對喋血嶺和昭陽江東岸地區同時開始了攻擊,進攻比雅裏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韓軍遇到了朝軍將領方虎山的堅決抵抗,雙方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血戰,幾天下來,整個山頂都被鮮血染紅了,看到這種悽慘戰況的美軍記者,不由得喊出了“Bloody Ridge”(喋血嶺)這個名字。到8月27日,韓軍被迫撤退,所奪取的各個山頂又被朝軍佔領。“聯合國軍”改由美軍第2師第9團接替南韓軍隊第36團攻擊喋血嶺,該團於8月31日和9月1日從正面進行了攻擊,仍然沒有成功。朝軍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內,在美軍將要前進到山頂陣地時,突然予以猛烈射擊,因此每次美軍都遭到重大損失。9月5日喋血嶺終被美韓聯軍攻下。
喋血嶺的損失報告卻給了範弗裏特很大震動,於是美第10軍轉為奪取喋血嶺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羣。目擊這個山峯戰鬥的美軍記者喊出了傷心嶺這個名字。在這場戰鬥中,美軍第23團突擊連受到機槍交叉射擊和手榴彈攻擊,還受到了火炮迫擊炮的集中射擊。第23團兩個營除了退到山谷間避開直射火力,挖戰壕防身外,別無他法。9月16日,美軍第23團詹姆斯·Y·亞當斯團長派出預備隊從兩翼同時攻擊,以減輕正面部隊的壓力,但這次攻擊也被朝軍所阻,一步也未進展。9月20日新任第2師師長羅伯特·N·揚格少將下令參加過喋血嶺作戰的第9團奪取位於傷心嶺兩側的1024和867兩個高地。1024高地被奪下,但因其距離傷心嶺有7公里遠,因而對朝軍反斜面的坑道戰術的壓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換上來的朝軍第15團頑強守住了867高地。 [8] 
  •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戰役,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劇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
在範弗裏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 [8] 

朝鮮戰爭正式停戰

主詞條:朝鮮停戰協定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
1953年3月30日和31日,周恩來和金日成代表中朝方面先後提出分兩步解決戰俘問題的建議,主張在停戰後雙方立即遣返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戰俘交給中立國以保證對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這一建議獲得了全世界輿論的同情與支持。
4月26日,停戰談判恢復,6月8日,戰俘遣返問題終於達成協議。
但是6月18日,李承晚集團在美國警衞部隊未加制止的情況下,從戰俘營趕走2.7萬名戰俘。
簽署停戰協定 簽署停戰協定
6月19日,朝中方面對這一挑釁行為嚴厲譴責,美國迫使李承晚作出今後執行停戰協定的保證。作為交換條件,美國政府應允訓練和裝備20個師的南韓軍隊,提供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並簽訂軍事協定。
7月27日上午10時,在板門店,朝,中,美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10月1日,美國與韓國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繼續在韓國保留美國駐軍。
1954年4月,在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而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未能就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達成協議。經朝中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8年底全部撤離朝鮮。這一行動表明了朝中方面執行停戰協定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2張)
同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問題,直到60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2009年5月27日朝鮮軍方發表聲明,宣佈朝鮮退出朝鮮停戰協定,將不再受軍事停戰協定約束。
2009年,朝鮮軍方和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聲明稱朝鮮“將不再遵守朝鮮戰爭停戰協定”。
2010年10月21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長篇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志願軍功績,授予661736名官兵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勳章及獎章。11月11日,奧巴馬在韓國演講時稱美國取得朝鮮戰爭勝利 [9] 
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視頻會議上,韓國總統文在寅發表講話時重申,他建議朝韓兩國和美國,或許還有中國,共同宣佈朝鮮戰爭結束。從嚴格意義上講,由於朝鮮戰爭以停戰結束而未簽署和平條約,朝韓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10月8日,據韓聯社首爾報道,韓國總統文在寅提議,韓國與美國聯合宣佈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正式結束。他説,這是打開朝鮮半島和平之門並進一步鞏固韓美同盟的方式。 [10] 

朝鮮戰爭參戰兵力

主要是朝鮮與韓國。中國派志願軍支持朝鮮。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第84號決議參戰;蘇聯派遣了小規模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防空作戰。
參戰國、主要指揮官及國家領導人
投入兵力(人)
中朝聯軍
266,600 [11] 
3,192,600
中國
2,900,000 [51] 
26,000(主要為飛行員) [13-14] 
韓軍、
“聯合國軍”
602,902 [15] 
2,433,834
1,789,000 [58] 
艾德禮
14,198 [16-17] 
8,123 [18] 
2,282 [17] 
1,496 [17] 
5,453 [17] 
819 [17] 
1,185 [19] 
1,385 [17] 
1,290 [17] 
1,600 [17] 
1,263 [17] 
1,068 [17] 
900 [17] 
826 [17] 
44 [17] 

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

主詞條:朝鮮人民軍
1948年2月起,朝鮮人民軍起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
武器裝備:蘇聯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以T-34坦克為代表的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
人員培訓和配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備了約15名蘇軍顧問。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樸一禹(長期參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赴剛剛和平解放的北京找毛澤東“借”原被稱為“朝鮮義勇軍”的兩個解放軍朝鮮族師(164、166師)。獲得毛澤東首肯後,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朝鮮族官兵被充實到朝鮮軍隊中,這其中就包括令美軍聞風喪膽方虎山將軍。故至1949年朝鮮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韓國軍隊所無法匹敵的。同時,為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
朝鮮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
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
一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
一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坦克。
火炮
600門
飛機
180架
戰鬥機
40架
轟炸機
70架
偵察機
10架
總兵力
約13.7萬人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64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朝鮮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多是在華擔任解放軍幹部的朝鮮人。

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歸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歸國
中國先後入朝作戰的有出自一野的有1軍,出自二野的有12軍、13軍一萬餘人組成補訓師參戰,1954年隨15軍回國、15軍、16軍出自三野的有20軍、21軍、23軍、24軍、26軍、27軍。出自四野的有38軍、39軍、40軍、42軍、46軍、47軍、50軍、54軍。出自十八兵團的60軍。出自華北野戰軍的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這些部隊先後入朝作戰,包括空軍和炮兵在內, [12]  總共先後投入的總兵力達近290萬。 [51] 

朝鮮戰爭韓國軍隊

武器裝備: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隊,空軍部隊和坦克部隊。
人員培訓和配備: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偽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朴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燁等。 [49] 
韓國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為最多,每個師約9600餘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餘的3、5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
裝甲車
約27輛。
火炮
約129門。
火箭筒
約1900具。
飛機30架
10架戰鬥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
總兵力
約9.8萬人。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兩方對比,朝鮮人民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12] 

朝鮮戰爭“聯合國軍”

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值得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除韓國部隊外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8123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朝鮮戰爭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戰爭期間,美軍全球在役總兵力572萬人,其中178.9萬人先後入朝參戰。累計出動陸軍1153000人,空軍241000人,海軍陸戰隊130000人,海軍265000人。 [59] 
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鋭部隊,有“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12] 

朝鮮戰爭傷亡情況

朝鮮戰爭韓美等國傷亡

  • 韓方公佈傷亡
在“聯合國軍”中,美韓共死亡174415人,傷病數十萬人,失蹤及被俘數萬人。其中,美軍死亡36574人;傷病103284人;失蹤及被俘八千餘人,佔74.26%。在美軍死亡人數中,陸軍佔68.44%,空軍佔13.06%,海軍佔8.30%,海軍陸戰隊佔10.20%。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陣亡137899人,傷450742人,失蹤被俘32838人,共計621749人 [20]  ,韓國軍民共死亡415004人。
韓國方面的傷亡數據最為混亂,根據一組數字,韓國方面包括軍民共損失1312836人,其中死亡415004人 [21]  ,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
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而且現在韓國官方數字更正為62萬人。
  • 中方公佈戰果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71.8477萬人。加上朝鮮人民軍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殲敵數,中朝軍隊共殲敵109.383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韓軍66萬餘人,其餘僕從軍2萬餘人。擊落擊傷和繳獲敵機12224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坦克3064輛,擊沉擊傷敵艦船257艘。
  • 美方公佈傷亡
通過與美國軍事歷史第II卷有關朝鮮戰爭中美軍傷亡數字 [22]  比較,2010年美國國會研究機構(CRS)提交國會的美國曆次戰爭和軍事行動傷亡統計報告 [23]  (如下表所示)。死亡數字中,還有約8000人的任務中失蹤(也稱為UNACCOUNTED FOR即屍體未尋獲,他們已被推定為死亡)數據,上述數字也在不斷變化中,不斷有美國軍人遺骸被找到、確認身份並被安葬,截止2014年1月15日,仍有7896名美國人軍人的屍體未找獲。
類別
總死亡數
戰鬥死亡
其他死亡
受傷
合計
36574
33739
2835
103284
陸軍
29856
27731
2125
77596
海軍
657
503
154
1576
海軍陸戰隊
4509
4267
242
23744
空軍
1552
1238
314
368
  • 美軍人員檔案損毀
1973年,美國國家人員檔案中心(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發生嚴重火災,損毀了1600萬-1800萬份軍事人員官方資料,1912年11月-1960年1月退伍的陸軍人員檔案約80%遭損毀,這些記錄沒有保存副本 [60]  。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因此承認,儘管國防部公佈美軍在戰爭期間的死亡人數為54,246人,但由於國家人員檔案中心的火災,許多人員的檔案資料被損毀,因此無法提供完整的陣亡人員信息名單,委員會只收錄到39,000名死於1950年6月27日-1954年7月27日期間的軍事人員名單 [61] 

朝鮮戰爭中朝傷亡

據不完全統計,《解放軍報》2000年10月16日公佈數據 [57]  ,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 [56]  (其中陣亡11.5萬餘人,戰傷22.1萬餘人,事故傷亡和病故等非戰鬥死亡2.5萬餘人),失蹤、被俘2.9萬餘人。 [57] 
抗美援朝紀念館經過十多年全國範圍的調查核實,截至2010年10月,共確認183108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在1950-1958年間為國捐軀。2014年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24] 

朝鮮戰爭傷亡彙總

國家
傷亡
韓國
陣亡137899人、負傷450742人、失蹤24495人、被俘8343人;
美國
陣亡36574人(包括2830非戰鬥傷亡)、負傷103284人、失蹤7926人、被俘4714人;
英國
陣亡1109人、負傷2674人、失蹤179人、被俘977人;
土耳其
陣亡741人、負傷2068人、失蹤168人、被俘244人;
澳大利亞
陣亡339人、負傷1216人、失蹤43人、被俘26人;
加拿大
陣亡516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33人;
法國
陣亡262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12人;
泰國
陣亡129人、負傷1139人、失蹤5人;
希臘
陣亡192人、負傷543人、失蹤3人;
荷蘭
陣亡120人,負傷645人,失蹤3人;
哥倫比亞
陣亡163人、負傷448人、被俘28人;
埃塞俄比亞
陣亡121人、負傷536人;
菲律賓
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和被俘97人;
比利時
陣亡101人、負傷478人、失蹤5人,被俘1人;
盧森堡
陣亡2人,負傷13人;
新西蘭
陣亡34人,負傷299人;
南非
陣亡34人、失蹤9人;
參考資料 [25-31] 
幾方面數位彙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7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陣亡215000–350000人、負傷303000人、失蹤和被俘共120000人; [32] 
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看到的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檔案文獻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總共犧牲了282人。 [33] 
死亡和受傷平民總數:導致300多萬名平民死亡,另有約300萬人成為難民。 [46] 
韓國:990968人; [34]  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傷、387744人被虜或失蹤。

朝鮮戰爭戰爭暴行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對成羣的難民進行掃射。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裏事件、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952年6月23日,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部分學者認為“聯合國軍”在戰爭中使用了細菌武器 [35-36] 
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比如江華島屠殺事件 [37-38]  2008年5月至6月,美國國家檔案館公佈了一批解密檔案,這批檔案記載了1950年戰爭爆發之初韓國軍方和警方如何對左翼人士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屠殺的事實,被殺害的人數可能高達10萬之眾。 [64] 

朝鮮戰爭戰爭影響

朝鮮戰爭亞洲

在亞洲,美國捲入朝鮮戰爭導致300多萬平民死亡、約300萬人成為難民,戰爭創傷遺留至今 [63] 

朝鮮戰爭朝鮮半島

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台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
  • 韓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六運動後,李承晚下台,局勢依然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鮮和韓國的領導人進行過幾次會面談話,但礙於雙方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根本差異,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進展。
  • 朝鮮
由於朝鮮發動的統一戰爭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抵制,朝鮮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1945年-1950年和平建設時期所積累的社會財富消失殆盡。此戰為隨後20多年朝鮮的迅速發展奠定基礎。

朝鮮戰爭美國

美國幾乎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朝鮮戰爭期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迪安·艾奇遜曾經明確表示:朝鮮戰爭中的“主要麻煩”在於,“我們是在和一個錯誤的敵人打仗,我們打的是乙級隊,而真正的敵人是蘇聯。” [39] 
此外,戰爭促進了美軍內部的民族融合,有超過10萬名黑人士兵加入軍隊至朝鮮半島作戰,這是美軍首次大規模地將黑人與白人士兵混編於同一單位。 [40] 
通過朝鮮戰爭,美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難於打贏地面局部戰爭,戰爭結束後便實行“大規模報復戰略”,把軍備重點轉到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方面。美國的年度軍費,由朝鮮戰爭前的150億美元,飈升至戰爭期間和戰後的年400億美元以上,同蘇聯展開了持續的軍備競賽,導致冷戰局面進一步加劇。

朝鮮戰爭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般認為蘇聯是最大贏家,斯大林成功讓中國出兵對抗美國等盟軍,也藉此出售大量二戰剩餘軍事設備賺取資金物資,中國直到1965年才清償完所有欠款,中國官員戰後又抱怨蘇聯是“死亡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 [41]  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蘇聯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美國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朝鮮戰爭的泥潭,為蘇聯爭取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朝鮮戰爭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戰時美國為鞏固後方,又允許日本以“自衞隊”名義重組軍隊,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也在此時奠定。

朝鮮戰爭中國

由於朝鮮戰爭,蘇聯打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大陸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的戰爭中屢次陷入慘敗或極其被動的局面,朝鮮戰爭的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獲得巨大威望,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42] 

朝鮮戰爭英國

英國是反共陣營的重要國家,再加上身為美國的盟友,在若干議題上需要換取華府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外交及軍事上都採取了對抗北朝鮮的行動。
中國介入朝鮮戰爭後,這種政策受到挑戰。對外,倫敦擔憂與中國的敵對會危及英國在華利益、甚至促使社會主義陣營對香港等遠東殖民地構成威脅;對內,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因為武裝政策及軍費開銷而使國庫吃緊,衝擊民生及社會福利預算。而在韓國總統李承晚公開指責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等英聯邦派兵國“影響了麥克阿瑟遭到撤職”之後,英國民眾對李氏及韓國政權的腐敗、專制產生極大反感,輿論立場也逐漸轉向反戰
工黨及艾德禮內閣的朝鮮戰爭政策失去民心,黨內也因為輿論壓力及預算問題爆發分裂,這些因素使得工黨在1951年的國會大選中落敗。而選前抨擊工黨將英國拖入朝鮮戰爭泥淖的保守黨,則在丘吉爾的帶領下取得執政權。
丘吉爾上台後,迅速改變立場,推動停戰政策,使英國得以從朝鮮半島的難題抽身而出,同時在朝鮮戰爭問題上不再支持美國。

朝鮮戰爭大事記錄

時間
事件
1950年6月25日4時30分
朝鮮內戰爆發
1950年6月27日
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軍事介入台灣海峽
1950年6月28日
朝鮮人民軍攻克韓國首都漢城(即首爾)
1950年7月7日
美國糾集15國,組成以美軍為主並由美國指揮的所謂“聯合國軍”
1950年8月中旬
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驅至釜山一隅,佔領了朝鮮半島南部90%的土地
1950年8月27日16時40分
美國P-51型軍用飛機2架,侵入安東市浪頭機場上空,掃射2分鐘,打死機場工人3名,打傷19名,擊毀卡車2輛
1950年9月15日
“聯合國軍”仁川登陸,並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美國空軍歸咎於飛行員導航錯誤),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1950年9月22日
美國B-29型轟炸機1架,侵入寬甸拉古哨上空偵察,繼而飛抵安東市區上空,在振安路一帶投炸彈12枚,炸死居民2人,炸燬房屋28間,震壞800餘間的屋瓦和玻璃,炸燬菜田3330平方米
1950年9月25日
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1950年9月28日
“聯合國軍”收復漢城
1950年9月30日
韓國軍隊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950年10月19日
“聯合國軍”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1950年10月19日晚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950年10月27日-31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雲山戰役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攻佔清川江
1950年11月25日-12月9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長津湖戰役
1950年12月5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收復平壤
1950年12月15日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克漢城
1951年3月15日
“聯合國軍”第二次收復漢城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22日-5月2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1951年6月23日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1951年7月10日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1年8月22日
開城談判中斷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951年10月25日
開城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
美國侵略者不顧國際公法,於1952年1月開始,秘密地對朝鮮軍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實施了細菌戰。1月28日起,中朝人民軍隊和朝鮮人民全面展開了反細菌戰的鬥爭。至1952年底,粉碎了敵人進行的細菌戰。
1952年2月17日
停戰談判第五項議程達成協議
1952年5月2日
停戰談判第三項議程達成協議
1952年5月7日
1952年5月12日
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2年10月8日
停戰談判中斷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1953年5月1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3年6月8日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1953年7月1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9日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1953年7月27日
停戰協定簽字,朝鮮戰爭暫停
1958年2月19日
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1958年2月20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首批於3月15日動身回國
1958年10月22日
志願軍總部官兵在司令員楊勇上將、政委王平上將等率領下啓程返國
1958年10月26日
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43] 

朝鮮戰爭影視作品

朝鮮戰爭中國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44] 

朝鮮戰爭美國

朝鮮戰爭韓國

朝鮮戰爭朝鮮

朝鮮戰爭相關報道

2021年12月消息,據韓聯社等韓媒報道,韓國總統文在寅週一表示,美國、中國和朝鮮原則上同意,宣佈朝鮮戰爭正式結束,韓國將推動實現這一目標。 [50] 
參考資料
  • 1.    劉金質,梁守德,楊淮生;王傑,王炳元,李石生等.國際政治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09
  • 2.    王捷,楊玉文,楊玉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華夏出版社 ,2003-10
  • 3.    [美]莫里斯·艾澤曼著.《戰爭中的美國從書·朝鮮戰爭》: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2月:130
  • 4.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二卷
  • 5.    Red China is not the powerful nation seeking to dominate the world. Frankly, in the opinion of the Joint Chiefsof Staff, 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
  • 6.    沈志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蘇聯空軍:《歷史教學》,, 2004(5):69-74
  • 7.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  .新浪[引用日期2019-08-12]
  • 8.    1951年夏季防禦作戰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19-08-12]
  • 9.    奧巴馬韓國發表演講稱己方取得朝鮮戰爭勝利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10.    韓國總統文在寅提議:韓美聯合宣佈朝鮮戰爭正式結束  .參考消息[引用日期2020-10-11]
  • 11.    Shrader, Charles R. (1995).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Issue 160 of Contributions in Military Studie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90. ISBN 9780313295096.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3. NKPA strength peaked in October 1952 at 266,600 men in eighteen divisions and six independent brigades.
  • 12.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
  • 13.    Kolb, Richard K. (1999). "In Korea we whipped the Russian Air Force". VFW Magazin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86 (11).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3. Soviet involvement in the Korean War was o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war, 72,000 Soviet troops (among them 5,000 pilots) served along the Yalu River in Manchuria. At least 12 air divisions rotated through. A peak strength of 26,000 men was reached in 1952.
  • 14.    朝鮮戰爭中總共有多少蘇聯空軍參戰  .新浪[引用日期2015-06-15]
  • 15.    Millett, Allan Reed, ed. (2001). The Korean War, Volume 3. Korea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U of Nebraska Press. p. 692. ISBN 9780803277960. Retrieved 16 February 2013. Total Strength 602,902 troops
  • 16.    Rottman, Gordon L. (2002). Korean War Order of Battle: United States, United Nations, and Communist Ground, Naval, and Air Forces, 1950–1953.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126. ISBN 9780275978358. Retrieved 16 February 2013. A peak strength of 14,198 British troops was reached in 1952, with over 40,000 total serving in Korea. "UK-Korea Relations". British Embassy Pyongyang.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9 February 2012. Retrieved 16 February 2013. When war came to Korea in June 1950, Britain wa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tribution it made to the UN effort in Korea. 87,000 British troops took part in the Korean conflict, and over 1,000 British servicemen lost their lives Jack D. Walker. "A Brief Account of the Korean War". Information. Korean War Veterans Association.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3. Other countries to furnish combat units, with their peak strength, were: Australia (2,282), Belgium/Luxembourg (944), Canada (6,146), Colombia (1,068), Ethiopia (1,271), France (1,119), Greece (1,263), Netherlands (819), New Zealand (1,389), Philippines (1,496),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826), Thailand (1,294), Turkey (5,455), and the United Kingdom (Great Britain 14,198).
  • 17.    USFK Public Affairs Office. "United Nations Command". United States Forces Kore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trieved 17 February 2013. Republic of Korea – 590,911 Colombia – 1,068 United States – 302,483 Belgium – 900 United Kingdom – 14,198 South Africa – 826 Canada – 6,146 The Netherlands – 819 Turkey – 5,453 Luxembourg – 44 Australia – 2,282 Philippines – 1,496 New Zealand – 1,385 Thailand – 1,204 Ethiopia – 1,271 Greece – 1,263 France – 1,119
  • 18.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 Canadians in Korea 1950 – 1953".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7 January 2013.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 Peak Canadian Army strength in Korea was 8,123 all ranks.
  • 19.    Edwards, Paul M. (2006). Korean War Almanac. Almanacs of American wars. Infobase Publishing. p. 517. ISBN 9780816074679.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3.
  • 20.    625damageStatistic  .韓國官網.2004-01-01[引用日期2013-10-02]
  • 21.    David Wallechinsky ..The People's Almanac Presents The 20th Century: History With The Boring Parts Left Out.US:The Overlook Press,1996:402
  • 22.    Richard W. Stewart,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Volume II: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A Global Era, 1917–2003[M]. Washington, D.C. :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005:246.
  • 23.    Anne Leland, Mari-Jana, American War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Casualties: Lists and Statistics[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bruary 26, 2010:1-4.
  • 24.    中國安葬首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 確認烈士19萬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5-06-15]
  • 25.    Australian servicemen listed as missing in action in North Korea  .朝鮮戰爭研究官網[引用日期2015-06-15]
  • 26.    "U.S. Military Casualties – Korean War Casualty Summary". Defense Casualty Analysis System.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5 February 2013.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 27.    "Summary Statistics". Defense POW/Missing Personnel Offic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4 January 2013.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 28.    "Records of American Prisoners of War During the Korean War, created, 1950 – 1953, documenting the period 1950 – 1953". Access to Archival Database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3. This series has records for 4,714 U.S. military officers and soldiers who were prisoners of war (POWs) during the Korean War and therefore considered casualties.
  • 29.    "Casualties of Korean War" (in Korean).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Republic of Kore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3-01-20.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7.
  • 30.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Korea MIA Retrieved 17 March 2012
  • 31.    "Korean War WebQuest".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11 October 201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0 January 2013. Retrieved 28 May 2013. In Brampton, Ontario, there is a 60 metre long "Memorial Wall" of polished granite, containing individual bronze plaques which commemorate the 516 Canadian soldiers who died during the Korean War. "Canada Remembers the Korean War".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1 March 201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6 Oct 2012. Retrieved 27 May 2013. The names of 516 Canadians who died in service during the conflict are inscribed in the Korean War Book of Remembrance located in the Peace Tower in Ottawa.
  • 32.    Rummel, Rudolph J. (1997). Statistics of Democide: Genocide and Murder Since 1900. Chapter 10, Statistics Of North Korean Democide Estimates, Calculations, And Sources.
  • 33.    Krivošeev, Grigorij F. (1997).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Greenhill.
  • 34.    韓國統計朝鮮戰爭中因美軍死亡的平民近5千人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35.    斯蒂芬·恩迪科特、愛德華·哈格曼.《美國與生物戰:來自冷戰初期的秘密》:未知,未知
  • 36.    殺戮戰場:一戰以來全球生化武器使用概況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4-17]
  • 37.    [日]朝日新聞.《歷史有生命力——東亞150年》第8章“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上):未知,未知
  • 38.    [美]馬丁·羅斯.《突出重圍——陸戰一師長津湖》:未知,未知:第四章
  • 39.    [美]蒂姆·韋納著.《五角大樓內幕》:《東方出版社》,1993-11:第23-24頁
  • 40.    Congressional Record, V. 146, Pt. 18, November 1, 2000 to January 2, 2001. US Government
  • 41.    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Margaret MacMillan,温洽溢譯,時報出版,2011年3月7日,144頁
  • 42.    李峯.《決戰朝鮮》: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05月
  • 43.    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 44.    朝鮮戰爭影片回顧  .新浪[引用日期2019-08-12]
  • 45.    被遺忘的朝鮮戰爭及好萊塢影片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9-08-12]
  • 46.    240多年曆史的美國 沒有參與戰爭的時間只有16年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9-24]
  • 47.    電影《長津湖》生動詮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1-10-07]
  • 48.    冰血長津湖  .1905[引用日期2021-10-25]
  • 49.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策劃成立"滿洲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11-15]
  • 50.    文在寅:中美韓朝原則上同意宣佈結束朝鮮戰爭  .《環球時報》社官方帳號[引用日期2021-12-13]
  • 51.    氣壯山河的凱歌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2-01-04]
  • 5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抗美援朝戰爭史[M].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4. 第53頁.
  • 53.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抗美援朝戰爭史[M].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4. 第87頁.
  • 54.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抗美援朝戰爭史[M].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4. 第105頁.
  • 55.    第五次戰役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06-22]
  • 56.    了不起的它們 | “炸不斷”的電話線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6-22]
  • 57.    抗美援朝的數字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06-22]
  • 58.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America's Wars: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Washington, DC,2021
  • 59.    Anne Leland.American War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Casualties: Lists and Statistic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0:10
  • 60.    The 1973 Fire, 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 | National Archives  .National Personnel Records Center[引用日期2022-07-20]
  • 61.    Order a Korean War Honor Roll Certificate | 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  .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引用日期2022-07-20]
  • 6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爭史 下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20:504、505
  • 63.    美國侵犯難移民人權的事實真相  .新華網.2023-03-30
  • 64.    朝鮮戰爭爆發前的驚天大屠殺:被害人數達10萬  .福建共青團[引用日期2023-07-13]
  • 65.    “自救疲勞患者”…在尼泊爾等地進行醫療服務的姜元熙去世  .韓聯社[引用日期2023-07-30]
  • 66.    美國參議院在朝鮮戰爭停戰日批准朝鮮人權特使特納  .韓聯社[引用日期2023-07-30]
  • 67.    祖國解放戰爭勝利70週年慶祝活動參加者參觀萬景台和平壤市各處  .朝中社[引用日期2023-07-30]
  • 68.    《沒有鐵絲網的戰俘營》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12-01]
  • 69.    揭秘朝鮮戰爭有多少蘇聯空軍參戰 戰果及戰損如何|抗美援朝|蘇聯|朝鮮戰爭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12-19]
  • 70.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 軍事歷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4.12. 第11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