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諍

鎖定
王諍(1909年5月16日—1978年8月13日),江蘇省武進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總司令部無線電台大隊長,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總隊長兼通信主任,軍委通信聯絡局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通信聯絡局局長兼三局局長和通信學校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三局局長兼作戰部副部長、電信總局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三局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副部長、黨組書記,軍委通信部部長兼電訊工業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兼軍事電子學研究院院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四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78年病逝。 [1-2] 
中文名
王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武進縣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78年

王諍人物簡介

王諍 [3]  ,1909年5月16日出生於江蘇武進縣。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通信科,1930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他是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自任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無線電台的隊長,繼而出任紅軍無線電大隊大隊長、紅軍無線電總隊總隊長、軍委總司令部第四局(通信聯絡局)局長等。解放後,歷任中央軍委第三局局長(後改為通信部部長)兼國家電信總局局長,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主任兼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四部部長等。1955年授中將軍銜。他也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王諍人物生平

王諍故居 王諍故居
1909年5月生,江蘇省武進縣人。幼年讀私塾。
1924年考入蘇州工專高中部。
1927年從省立第二高級中學畢業。
1928年2月考入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通信技術。
1929年春分配到國民黨軍第九師任無線電台報務員。
王諍 王諍
1930年9月調第十八師張輝瓚部任中尉報務員。12月龍岡戰鬥後參加 中國工農紅軍。
1931年1月負責組建紅一方面軍總部無線電隊,任隊長。
1931年5月成立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電台大隊,任大隊長,12月任無線電總隊總隊長。
1932年至1934年1月任紅一方面軍司令部通信主任。
193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8月任中革軍委通信科科長。同年冬到達陝北後,任軍委第三局局長。
1937年初入紅軍大學第二期學習。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三局局長。
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兼第三局政治委員。
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副局長、兼通信學校政治委員。
王諍中將 王諍中將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中直、軍直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委員。
1949年5月起任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委員。同月起兼中共中央軍委電信 總局局長。
1949年11月至1953年5月兼郵電部黨組書記。
1950年5月至1954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信部部長。
1950年10月起兼國家電信工業局局長。
1951年12月至1954年任中央軍委直屬隊總黨委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委員。
1956年4月至1959年4月任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
1956年10月至1958年7月兼任通信兵部黨委第一書記。
1957年3月至11月兼任解放軍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8月至12月任院臨時黨委書記。
1959年4月至1960年8月任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部黨委常務委員。
王諍長子王蘇民少將向王諍銅像行軍禮 王諍長子王蘇民少將向王諍銅像行軍禮
1963年4月至1964年9月兼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黨組書記,196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黨委書記。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邊接受批鬥,一邊堅持工作。
1967年5月被隔離審查遭迫害。
1972年7月恢復工作。
1972年9月至1978年8月再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兼任第四機械工業部黨組書記。
1977年4月至1978年8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第四部部長,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兼任總參謀部黨委常務委員。
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78年8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王諍戎馬生涯

成了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的電台成了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原名吳人鑑,1909年7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一個普通農家。17歲那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蘇州工業專科學校,接着,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通訊學科,畢業後參加北伐軍第二軍四師,擔任師部電台台長兼報務主任。他對電訊業務的鑽研精神,曾受到隨軍的蘇聯紅軍顧問岡恰洛夫中校的稱讚。
1930年,王諍在贛東南山區參加工農紅軍,並帶去一部英國製造的軍用電台、兩小箱電訊器材和資料。那部電台是靠腳踩發動機轉輪來充電的,並不先進,可是卻受到紅軍領導人的重視。紅軍很快決定在紅都瑞金成立中央軍委電訊隊,毛澤東、朱德親自任命王諍為隊長,對他高度信任。
反圍剿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蔣介石調集18個師,約20萬兵力,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司令,坐鎮南昌,採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分兵四路,向江西中央蘇區發動進攻。這20萬大軍中,以蔡廷鍇、蔣光鼐的19路軍,孫連仲的26路軍,朱紹良的第八路軍戰鬥力較強,而王金鈺的第五路軍新從河北開到江西,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士氣不高,其左翼的郭華宗師、郝夢齡師也存在類似情況。恰在此時,王諍親自操作電台收發情報,截獲並破譯了王金鈺致“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的急電。電文稱:第五路軍水土不服,官兵生病的達千餘人,且不時有士兵開小差,已就地正法三人。電文還稱:為免遭紅軍突襲,請示向富川公秉藩部靠攏,成犄角之勢,請急調工兵部隊修橋鋪路,以利於軍隊移動……
彙報
毛澤東給學員上政治課 毛澤東給學員上政治課
王諍立即向軍委首長們彙報。毛澤東、朱德等非常興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於是當機立斷,調集紅一軍團、紅五軍團5個師(只留幾個團與孫連仲部對峙,作為牽制),2萬餘人連夜急行軍,向東包圍了富川。紅軍發動了猛攻,指戰員士氣高昂,人人衝殺在前,敵軍抵擋不住,全線潰敗。王金鈺慌了神,在衞隊保護下,僥倖逃生;公秉藩師一萬餘人也被全殲3個團,生俘幾千人。紅軍繳獲的甚多,光是輕重機槍就有100多挺。紅軍主力打垮了王金鈺、公秉藩師兩部後,接着又集中兵力打郭華宗師、郝夢齡師,打孫連仲軍,朱紹良軍……從5月16日至30日,紅軍行軍350多公里,共打了35次仗,仗仗取勝。蘇區軍民集會歡慶勝利,毛澤東表揚了王諍,説:“我們工農紅軍也有了千里眼、順風耳,這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呢!”毛澤東還特地請王諍上主席台前,讓紅軍指戰員們認一認。全場掌聲雷動,此起彼伏。
屢建大功
在後來的第三次反“圍剿”中,王諍又屢建大功。他帶領紅軍通訊隊的戰士們因陋就簡,在各個師都設法配置了改裝過的電台,還積極培訓無線電報務員,手把手地教收發報技術,傳授電訊專業知識。至於密碼,採用的是周恩來研製的密碼,稱作“豪碼”。王諍對周恩來的博學多才甚為欽佩,幾次利用匯報工作的機會向周恩來請教,並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進一步改進“豪碼”的意見。周恩來稱讚王諍頭腦精細。由於敵人層層封鎖,紅軍的物資極度缺乏,電池、發電機、電文紙等奇缺,往往直接影響到通訊工作。於是王諍利用手頭積攢的一點材料,畫圖放樣,自制電台損壞的零配件,還修好了紅軍繳獲來的十幾台小型發電機。
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諍(左)、劉寅(右)、中為王子綱 王諍(左)、劉寅(右)、中為王子綱
1934年,王諍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王諍擔任了紅軍總司令部電台大隊長、無線電總隊總隊長,編入軍委直屬縱隊。行軍時,前面有先鋒部隊開道,後面有五軍團的兩個師殿後,相對來説比較安全,但敵機的一次次轟炸掃射給且戰且行的紅軍造成不小的損失。在湘江邊,王諍為了掩護別的同志曾負重傷,昏迷過去。戰士們輪流揹他,將他背上江邊臨時用門板樹枝搭紮起來的木排,推過江去。待王諍醒來後才知道,紅軍為過湘江,遭到嚴重損失,減員幾萬。為了保護他,至少有七名年輕驍勇的戰士犧牲在江裏。一向堅毅剛強的王諍流淚了,他發誓要為同志們報仇……
紅軍進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山區後,王諍被任命為中央軍委通信聯絡局局長,掌握紅軍領導層的核心機密。
理解與支持
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 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
由於毛澤東早在瑞金時已被奪了大權,免去軍委主席職務,只保留蘇維埃政府主席頭銜,故在長征路上,他處處受限制,遭疑忌,不準參加重要的會議。王諍很同情毛澤東,想方設法搞點香煙、牛肉乾、罐頭什麼的,派自己的衞兵悄悄送給他,以示理解與支持。王諍雖不便將電報原件等中央核心機密文件送給毛澤東看,但他設法將一些重要的敵我軍事政動態書寫在香煙紙上,派可靠的部下傳遞給毛澤東。在毛澤東失勢無權的情況下,王諍能這樣做,是要冒風險的。

王諍立功

王諍(左)、劉寅(右)、中為王子綱
王諍為中共中央、為工農紅軍立下大功
王諍和戰友 王諍和戰友
1935年6月,堅持北上抗日的紅一方面軍到達四川西部甘孜附近。因長時期行軍,接連打仗,前有阻攔之敵,後有追兵,紅軍減員甚多,糧草彈藥缺乏,人人面有飢色。所幸的是紅軍都是英雄漢,士氣仍高昂。毛澤東遵義會議後重新掌權,力挽狂瀾。王諍為了及時準確地給毛澤東等新的領導班子提供各方情報,經常忙到深更半夜。破解敵軍密電碼是很耗時間和精力的事,王諍卻樂此不疲。他所作出的特殊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曾派人給他送去兩公斤炒麪粉,一公斤炒大豆。這在嚴重缺糧的紅軍中算是重禮了。王諍立即把這份珍貴的食物分成30份,10份轉送直屬隊吹軍號的小戰士,19份分給無線電大隊19名戰士,他留下最少的一份……

王諍電訊專家

熟悉中共黨史的人都知道,張國燾在長征途中,野心勃勃,企圖分裂紅軍,另立中央,極力反對紅軍北上抗日。他暗中調兵遣將,打算以自己最精鋭的騎兵師、突擊師等部隊,解決紅一方面軍總部,扣押隨紅一方面軍行動的毛澤東等中央首長。張國燾瞞住徐向前總指揮等負責人,急電駐在毛兒蓋以西的紅四方面軍兩個師,要他們火速行軍,逼近紅一方面軍駐紮營待命。
1931年11月7日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在江西瑞金葉坪首次播發新聞的電台舊址。
王諍收到密電,很是震驚,立即報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幾位首長,他們連夜緊急開會。這當兒,又接到葉劍英的報告,更加十萬火急。為應付不測,總部決定移入紅三軍團駐地,由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急調兩個精鋭團負責保護。紅一方面軍此時已不足二萬人,且傷病員多,機關人員多,又缺少重武器,形勢十分不利,消除危險的上策是與賀龍、肖克、王震、關嚮應等人領導的紅二方面軍聯繫上,請他們急速向中央紅軍駐地靠攏。此項重任又落到王諍的肩上。他親自上機發報,試圖與紅二方面軍電台聯繫上。他套上耳機,神態堅毅、沉着。“喂,喂,蒼龍!你在哪裏,在哪個方向,聽見我的呼叫了嗎?”他一遍又一遍地呼着,回答他的卻是太空中雜亂的電波信號,嘰嘰喳喳……如同許多鳥兒在樹林間亂啼。王諍的身邊站滿了中央首長,他們個個神態焦慮,這一兩天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博古、劉伯承等人不時耳語交談。王諍手腦並用,不斷調頻率,他的收發報技術在紅軍中首屈一指,他是自信的。
兩個小時過去了,仍沒有聯繫上。王諍焦急的臉上掛滿了汗珠,雙手微微顫抖。劉少奇、彭德懷等首長也默默地進入這座軍用大帳篷。毛澤東不住地吸土造香煙,他微俯下高大的身軀,對王諍温和地説:“不要着急,耐心是成功的保證。”王諍含淚點頭:“主席,我有這個信心,一定能夠呼通。”因為電台出過故障,他又作了一次檢修。終於,他收到了友軍電台的呼號,由弱漸強。是急切而有力的呼喚,是與毛澤東一個樣的湖南口音,辣辣的……帳篷裏的氣氛一下變得歡快,首長們相互握手。毛澤東伸出大手,用力地拍拍王諍的肩膀:“好哇,王諍同志,這就好!非常之好喲!你為黨中央、為工農紅軍又立下大功,歷史將永遠銘記你的功績!”
王諍取下耳機,用毛巾拭去臉上的汗珠,激動萬分,淚水奪眶而出。他想説什麼,卻又沒説出來,聲音哽咽,他感到鬆了口氣。幾位首長臨時商議一陣,由張聞天同志口授電文、王諍發報……
張國燾危害中共中央的陰謀最終失敗。迫於變化了的形勢,他勉強同意紅四方面軍停止進軍西康,轉而北上。張國燾早就聽説中央紅軍有個名叫王諍的電訊專家,多次截獲破解國民黨的密電碼,為紅軍爭取戰略主動屢立奇功,但他沒想到中央紅軍能這麼快就與遠在數百里外的紅二方面軍取得聯繫。張國燾多方打聽王諍,還想見見王諍。王諍聽了這些傳言,只淡然一笑。

王諍抗日

王諍銅像 王諍銅像
王諍在陝北延安任中央軍委第三局局長兼通信學校政治委員。他的辦公室緊靠楊家嶺中央機關,與李克農、曾希聖、陶鑄、鄧發等同志的辦公室相鄰。時值第二次國共合作,延安總部電台擔負着與重慶大本營、國民黨軍委會軍令部以及友鄰八戰區、五戰區、一戰區等的聯絡任務。為了搞準日軍情報,為上層決策提供依據,王諍和戰友們潛心研究侵華日軍所用的幾種密電碼,很快便破解了已迫近武漢的日本海軍遣外艦隊司令部與上海的日本海軍司令部及華中派遣軍司令部的一些往來密電,接着又成功地破解了日寇蒙疆駐屯軍司令部與華北派遣軍司令部的幾份密電,內容都是有關軍隊調動和作戰安排方面的。王諍特附上解釋文字,呈送軍委會情報部長李克農,再由他轉交給毛澤東等中央首長,與此同時,還通過有關途徑及時向重慶大本營通報。據説蔣介石甚為吃驚,責令部下多學學延安電訊情報人員的高效率。軍統頭子鄭介民戴笠私下對這些來自延安的有關日軍動態的情報的準確性異常佩服,承認共產黨里人才多。

王諍抗美援朝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處於決戰階段,美軍B-29轟炸機對志願軍補給線進行空襲,使用電磁波干擾,志願軍的警戒雷達因此致盲,發現不了敵機目標,不能引導空軍升空作戰,形勢十分嚴峻。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從朝鮮前線給軍委發報,要求國內派人“火速去前線解決難題”。接到軍委的命令,王諍親自帶着張履謙等連夜乘坐火車趕往朝鮮前線。在隆隆的炮火聲中,王諍他們直接趕到一個雷達站,張履謙和雷達技師一起觀察雷達被幹擾現象,分析研究對策。張履謙從找出干擾頻率着手,不斷改變頻率,擴展頻段,加裝抗干擾電路,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與美軍展開了一場電子對抗戰,很快使敵機的電磁波干擾失靈,志願軍戰鷹又可以不受干擾地升空截擊美軍轟炸機了 [4] 

王諍打下U2

上世紀60年代, 我國“兩彈一星”研製進入關鍵時期,國民黨空軍的美製U-2高空偵察飛機頻繁深入西北地區建設生產試驗基地偵察騷擾。由於它對地面制導雷達發出干擾,導彈難以擊中。王諍心急如焚,向中央請纓,要用電子技術手段保障擊落U-2飛機。王諍把制導雷達主任設計師張履謙等國內頂尖電子技術專家找去開會。他在會上深深自責:我們集中了全國一大批電子技術專家,竟讓U-2飛機如入無人之境。這是我們的失職啊!把U-2飛機揍下來,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王諍組織張履謙等專家日以繼夜地共商對策,專家們得出一致結論:U-2飛機肯定加裝了新的電子偵察系統,所以能夠接收到地面導彈雷達開機的信號。可如何應對,大家爭論不休。一直陷入沉思的張履謙發言了:“從制導雷達打開天線到飛機成功逃出導彈威力區,一般需要20秒鐘的時間。我們可以先不開導彈雷達,用炮瞄雷達發現目標,然後把炮瞄雷達的信息轉到導彈的機器上,等飛機飛到導彈威力區,一開機就能打,讓它來不及跑就捱揍!”對付這麼高科技的電子偵察系統,用如此簡單的“近打、快打”方法可行嗎?下午,王諍單獨把張履謙叫到家裏一研究了4個多小時,王諍詳細作了七八頁筆記,在他家吃過晚飯後接着討論,最後王諍得出了肯定的結論。“近打、快打”的方案很快應用於地空導彈部隊的實戰, 1963年11月,從温州進入大陸的U-2飛機被導彈擊中爆炸。1964年7月,配有更先進電子偵察接收報警系統的U-2飛機再次被導彈揍下來。但後來U-2飛機加裝了欺騙干擾裝置,射出的3枚導彈無一命中,“近打、快打”的戰術也不靈了。王諍帶着張履謙等直接深入到雷達廠現場分析解決問題。張履謙建議改變導彈雷達工作體制,採用連續照射的方式,進行目標跟蹤和導彈制導。導彈部隊1965年1月將第4架U-2飛機揍了下來。接着,張履謙又研製出新的雷達反干擾系統,安裝在紅旗2號導彈上,1967年9月將第5架U-2飛機揍了下來。從此,U-2飛機再也不敢進入中國大陸的領空 [4] 

王諍人物評價

毛澤東同志曾親切讚譽説:“王諍同志是有功的,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作的開山鼻祖。”

王諍人物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王諍人物故居

李先念題詞 李先念題詞
走進坐落在武進區洛陽鎮的王錚將軍生平事蹟陳列室,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映入眼簾。英姿颯爽,目光堅定,我們不禁對這位,被毛主席稱讚是“中國紅色通信的開山鼻祖”的王諍將軍肅然起敬。王諍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參加了中央蘇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在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為我軍通信事業的創立和發展,開拓我軍無線電偵察、電子對抗,開創新聞廣播和郵電事業,發展電子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王諍同志歷任中央軍委通信部部長兼電信工業局局長,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第四部部長等職,是中共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
王諍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廢寢忘食、不知疲倦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深受黨的信任和羣眾的尊敬。王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風範,將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
黨中央、中央軍委十分重視王諍同志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特殊貢獻,對他的一生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王諍同志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將激勵家鄉人民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中奮勇前進。陳列室內,王諍將軍生平事蹟的介紹,從少年立志攜筆從戎到投身革命初展才華,一生征戰屢建奇功,遠見卓識不辱使命,最後鞠躬盡瘁奮鬥終身,記錄了王諍將軍一生不同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在陳列室的留言板上,王諍同志的長子王蘇民少將親筆為陳列室題詞——繼承父輩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