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振紀

鎖定
韓振紀(1905-1975),河北省高邑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 [1]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3] 
中文名
韓振紀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出生地
河北省高邑縣
性 別

韓振紀紅軍時期

韓振紀,1905年10月12日(農曆)出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高邑縣東林村一箇舊禮教濃厚的家庭。1913年,他在本村國民小學讀書,1917年在高邑縣立高小讀書,參加過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考入直隸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
1924年,韓振紀從直隸甲種工業學校畢業,考入保定陸軍講武堂,學屆期滿畢業後該校解散,1925年春在國民軍第2軍某旅任科員、見習參謀,同年到西北督辦署任科員,1926年在河南王維誠第23師任參謀,1927年初在國民革命軍馮玉祥第2集團軍總司令部任科員,參加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後,1930年10月任第26路軍總指揮部參謀,1931年4月隨部開往江西。
1931年12月,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直接領導下,韓振紀參與了第26路軍寧都起義前的大量準備工作,起義成功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五軍團第14軍偵察科長及第13軍參謀處長、副參謀長。1933年2月起,韓振紀曆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軍事教員、軍事第1營副營長、政治營營長、軍事團副團長,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12月,韓振紀任紅軍第2步兵學校(亦稱中央蘇區雩都公署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訓練主任。韓振紀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參加贛州戰役漳州戰役南雄水口戰役、血戰黃獅渡,扼守長源廟,以及清流城外伏擊戰等戰事。
1934年10月長征初,韓振紀任軍委幹部團(軍委第1野戰縱隊第4梯隊)作戰科科長,1934年冬任軍委幹部團參謀長,協助團長陳賡擔任保衞黨中央的任務,參加奪取婁山關、激戰青槓坡、保障遵義會議順利進行、四渡赤水、攻佔通安州、再奪天險臘子口等戰鬥。1935年9月、11月初,軍委幹部團先後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隨營學校(幹部營)、紅一方面軍隨營學校(幹部營),韓振紀任參謀長,參加擊潰馬步芳騎兵的戰鬥。

韓振紀抗日戰爭時期

1935年秋,韓振紀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西北抗日紅軍大學、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科、2科)專職軍事教員,從1937年初起,先後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期第4、第3隊隊長兼軍事教員。1937年8月初,韓振紀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大隊(軍事大隊)大隊長,9月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7團副團長,10月改稱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戰鬥、小寨設伏、二次收復平型關及繁峙等城鎮的戰鬥。1938年1月,韓振紀任第115師343旅686團政治委員,同月調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一期五個月,並擔任中央黨校軍研室主任。
1938年6月,韓振紀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黨委委員、參謀長,7月初協助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指揮町店戰鬥,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參加端氏鎮整訓,此後協助黃克誠指揮所部配合八路軍第129師,進行冀南、太行山區反“掃蕩”鬥爭和邯長戰役等,參與領導開闢、鞏固晉東南抗日根據地,擴大武裝力量。
1940年2月6日,八路軍第2縱隊組建,韓振紀任縱隊參謀長,協助司令員左權、政委黃克誠在太行山南部地區,進行反日偽“掃蕩”及抗擊國民黨頑固派搞反共“磨擦”的鬥爭,參與指揮“磁武涉林戰役”等重要戰役、戰鬥。
1940年4月底,黃克誠、韓振紀率八路軍第2縱隊部及主力部隊,離開太南,在冀魯豫地區與楊得志崔田民所部會合、成立冀魯豫軍區,韓振紀兼任軍區參謀長。
1940年5月中下旬及6月初,遵照中央的戰略部署,黃克誠與韓振紀率八路軍第2縱隊部、344旅、新2旅及縱直警衞營等部,分兩個梯隊先後南下豫皖蘇邊區,參加華中地區的抗日鬥爭,6月20日抵達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與彭雪楓的新四軍6支隊會師。29日,兩部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韓振紀任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不久,協助黃克誠率部東進皖東北
1940年8月16日,根據中央指示,進入津浦鐵路以東、淮河以北的皖東北地區的八路軍和原在該地區的新四軍部隊以及地方武裝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8月下旬在皖東北半城等地完成部隊整編。韓振紀任縱隊參謀長、軍政委員會委員,協助黃克誠(第5縱隊司令員、政委、軍政委員會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指揮3個支隊進兵淮海蘇北,挺進途中歷經鏖戰,連拔數個城鎮,佔領鹽城阜寧,建立政權,有力地配合新四軍取得黃橋大捷,共同完成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重大戰略任務。10月31日,黃克誠、韓振紀迎接胡服(劉少奇當時在華中地區的化名)、陳毅率華中局及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移駐鹽城。1940年11月底到12月中旬,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發起曹甸戰役,黃克誠一度被免掉八路軍第5縱隊司令員職務,韓振紀發出“保黃電報”,陳請復黃克誠職事。
抗大第五分校校長韓振紀 抗大第五分校校長韓振紀
1941年1月下旬,韓振紀接到軍委命令,調任新四軍軍直黨委委員、軍工部部長。10月,由劉少奇同志提名、中央批准,韓振紀任“抗大”第5分校校長,1942年5月兼任第5分校學委書記,併兼任新四軍軍部第1支隊支隊長,在反“掃蕩”中率軍直一部分行動。1942年6月2日,經中央批准,韓振紀任華中“抗大”總分校副校長、校委副書記兼學委書記,協助陳毅(兼校長)主持總分校及華中各“抗大”分校的日常工作。1942年8月初,在陳毅同志領導下,韓振紀主持召開了華中抗日軍政大學教育會議,在會上作《關於抗大軍事教育上的意見》報告。
1943年2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實行“一元化”領導,2月15日,劉少奇親自起草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同意第2師幹部調整問題的電報,韓振紀正式到任新四軍第2師參謀長兼淮南軍區參謀長、淮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協助羅炳輝譚震林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參與指揮山子頭自衞反擊戰、與日軍鏖戰桂子山。從1943年9月起,譚震林、韓振紀、肖望東奉命組成淮南野戰司令部,指揮淮南津浦路西反日偽頑夾擊的鬥爭,保衞駐在路東的華中局機關及軍部。韓振紀參與指揮五尖山戰鬥、程家市戰鬥、淮南津浦路西反“掃蕩”戰役及“一次消滅敵人4個營”的佔雞崗戰鬥等。他多次親往前沿陣地指揮,在一次槍林彈雨的戰鬥中,上衣被打穿幾個孔,竟奇蹟般地未負傷。他領導新四軍2師的軍工生產,亦有傑出貢獻。
1945年2月,韓振紀再次調任新四軍的軍工部部長,“暫派往江南籌組兵工生產”,4月到江南。1945年5月至7月,韓振紀任蘇浙(江南)軍區參謀長,協助粟裕司令員指揮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役。韓振紀於7月底返回軍部,8月中旬,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任職不久,再被調回新四軍第2師,仍任參謀長,參加指揮自衞反攻作戰。

韓振紀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初,韓振紀奉命率4個架子團(幹部團)分批乘船渡海開赴東北,於11月2日抵達遼東半島莊河縣登陸,9日到達瀋陽城,接到中央新的命令,遂就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部軍工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他所帶去的架子團組建為松江軍區等部,併成為之後成立的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
韓振紀堅決執行東北局、東總的指示,組織接收、建設兵工廠。在戰爭被動的環境下,他坐鎮南滿,全面領導史無前例、艱難異常的軍工大轉移,從瀋陽、鞍山、撫順、輯安、遼陽、本溪六地,先轉至通化,再轉至吉東,甚至一度轉移到了朝鮮境內,邊轉移,邊建廠,邊生產大批武器彈藥。
1946年8月中旬,韓振紀到達琿春,創建了東北解放區第一個、也是北滿最大的軍工基地。在此期間,他兼任東北民主聯軍吉圖警備司令員,曾出面處理過蘇軍飛機誤降事件。他領導東北軍工的同志們艱苦奮鬥,創建了以琿春為中心,興山(現鶴崗市)、佳木斯地區,雞寧(現雞西)、東安地區,哈爾濱地區四大軍工基地。
中共中央東北局曾一度任命伍修權為軍工部長,如此一來,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就有了兩位部長。伍修權到任後用一個月時間,對東北7地區的軍工情況進行調研後,誠懇提出仍然由韓振紀任軍工部長的建議。1947年5月,東北局再次任命韓振紀為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部長兼政治委員。
1947年春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長韓振紀在琿春 1947年春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長韓振紀在琿春
1947年8月,戰爭形勢好轉,9月14日至10月7日,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軍工會議,實現東北軍工統一的歷史轉折,何長工出任東北民主聯軍軍工部部長,韓振紀改任第一副部長兼任第1辦事處(琿春)、第7辦事處(吉林)主任。
韓振紀在人民軍隊陸軍常規武器生產的創業、發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貢獻。當年,新四軍的“新式武器”,如槍榴彈、平曲射兩用炮等都是在他領導下仿、研製成功的,並帶出了吳運鐸等一批軍工戰線先進人物。在琿春軍工基地,他領導製造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門後膛炮。他領導新四軍和東北軍工部摸索、試驗並總結了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進行較大規模軍工生產的組織形式和方法,使生產管理逐步系統化,在我軍陸軍常規武器工業史上,創下了多項第一。
1949年春,韓振紀轉到地方工作,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後稱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機器管理局局長。他不計較職務高低,説:“我是脱了皮鞋換草鞋,要當官,當年我就不參加紅軍了!”他上任後領導辦了3件大事,其中之一是開展“創造新紀錄運動”,掀起了生產高潮。為此,中共中央東北局作出決定號召學習,並向全國推廣,縱深發展。 [2] 

韓振紀解放以後

1957年,韓振紀參加了十月革命40週年大會 1957年,韓振紀參加了十月革命40週年大會
全國解放以後,韓振紀於1950年9月1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黨組成員、機器局局長,1953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1955年5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館武官。
韓振紀在駐蘇擔任武官期間 韓振紀在駐蘇擔任武官期間
任武官四年期間,韓振紀參加了以毛澤東朱德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的接待工作,並作為以彭德懷為團長的中國軍事代表團成員,參加慶祝十月革命40週年大會和訪問活動。韓振紀很重視做蘇軍上層工作,盡最大努力加強兩軍友好關係。平時,韓振紀十分注意對在蘇聯大批軍事留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管理,同時也很重視軍事調研工作,在這方面成就斐然。在使館裏,他的級別高、資格老,但他從不擺架子,注意維護大使威信,搞好黨委內部團結,盡職盡責履行武官職責。於1958年8月,韓振紀奉調回國。
1959年3月,韓振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首任部長,1962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並主管軍械工作。韓振紀長期主管軍隊軍械工作,在領導加強軍械裝備的研究、生產、供應、保障、管理、倉庫建設及軍械物資籌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建樹和成效的工作。韓振紀以紮紮實實的工作作風,狠抓落實,嚴肅解決軍械工作存在的問題,堅決貫徹中央軍委和總後黨委的指示精神,使軍械工作出現新局面。他從1958年起,把全軍軍械裝備大規模換裝列為工作重點,組織自行研製了1963年式130和107毫米火箭炮及彈藥,1964年式手槍、微型衝鋒槍及槍彈,1965年式82毫米無後座力炮及彈藥,到1965年底全軍的通用制式軍械裝備基本實現了國產化。以上工作,對於中國軍隊裝備建設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1960年和1962年,韓振紀參加重要的軍委擴大會議。1970年,韓振紀先後被“疏散”到山東泰安和西安,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自律,在思想、作風、生活上保持了老共產黨員的高尚的品德。他善於學習,學識淵博,有着深厚的書法功底,字寫得蒼勁挺拔、遒勁豐潤,既得顏魯公遺風,且又自成一體,享有盛名。1974年9月底韓振紀和部分尚未落實政策的黨政軍老同志一起應邀參加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國慶招待會。
1957年毛主席率團訪問蘇聯(左為韓振紀) 1957年毛主席率團訪問蘇聯(左為韓振紀)
1975年3月3日,韓振紀將軍在北京病逝。 [4] 

韓振紀軼事典故

韓振紀白手起家

1946年7月韓振紀在琿春建立東北軍工基地 1946年7月韓振紀在琿春建立東北軍工基地
1945年年底進軍東北時,中共中央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軍工幹部到東北去開展工作。他們在瀋陽、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機器設備,打算在通化建立軍工基地。1946年夏季,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佔領了通化和丹東。時任東北軍工部長的韓振紀帶領大家將機器和物資運到朝鮮境內,還帶着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術人員。7月底他們到了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琿春是個山間盆地,圖們江琿春河在此匯合,與朝鮮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這裏到蘇聯邊境僅30裏,到朝鮮僅10裏,有公路和鐵路通行。大家認為這裏隱蔽的條件好,資源、動力和交通情況也都不錯,決定在這裏建立東北的軍工基地。
據現有條件,韓振紀決定把重點放在生產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上。槍炮生產的技術太複雜,不是短時期能辦到的。他們在琿春先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鍊鐵廠、裝藥廠和木材廠,這6個廠是東北解放區最早的軍工基礎。
子彈廠是在日本人遺留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來有300多部機器、日產量40萬發。抗戰結束後,這個廠遭到毀壞,機器被人偷盜,所剩無幾。韓振紀組織把這個廠剩下的東西搬到琿春,共有子彈機14部、半成品彈頭300萬粒、空彈殼2000萬發,還有二十多個日本技術工人。經過一個月緊張的裝機與試生產,到9月初生產出第一批子彈。頭一個月統計下來,共生產三種型號的子彈近13萬發。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聶榮臻在蘇聯為韓振紀授中將銜 聶榮臻在蘇聯為韓振紀授中將銜
幹部和設備、原料的問題解決後,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問題。琿春基地的工人和技術員來自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出現了許多複雜的政治和政策性問題,軍工幹部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但是當時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術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領導上都給予重用,讓他們擔任各級生產部門的負責人。這些技術工人有的是從鞍山、本溪、通化帶來的,有的是在當地招收的。子彈廠的股長於震密是招聘來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產黨的幹部都是供給制,還處處幹在前面,受了感動,主動要求取消薪水,與幹部們一樣吃供給制,當股長後工作一直很出色。
軍工廠由於缺乏中高級技術人員,所以只能從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選。在琿春的軍工廠裏,日本人擔任的都是關鍵性的技術工作。如手榴彈廠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幾乎都在重要技術崗位上。製造科科長是個小資本家,原來在日本開工廠。美國空軍炸燬了他的工廠,才到中國來謀生,對手榴彈製造技術是內行。手榴彈裝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藥股,股長也是個日本老頭,思想很頑固,但工作很認真,對拉火技術很有研究。精藥組的裝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韓振紀將軍 韓振紀將軍
這些日本人由於生活困難,情緒低落,經常在一起醖釀回國,消極怠工。1947年8月,東北遣返日本僑民回國,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開會,在廠房裏寫標語:“我們回國,你們回家!”由於語言不通,道理講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幹部們軟硬兼施,不聽勸就下命令,在車間裏建立嚴格的統計,每天產量高的就表揚,產量低或質量差的就批評。在大會上嚴厲指責壞人的活動,不許法西斯的思想抬頭。日本人服從意識較強,也就不鬧事了。
1952年時的韓振紀 1952年時的韓振紀

韓振紀三大戰役

淮海戰役中,大口徑火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淮海戰役中,大口徑火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6年是在艱苦奮鬥中度過的,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韓振紀領導的琿春基地是北滿地區規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陸續建起了若干軍工廠。羅榮桓政委親自抓軍工生產工作。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長,伍修權為政委。韓振紀、王逢源為副部長。東北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淮海戰役中,大口徑火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7年的生產情況:每月生產5萬顆手榴彈,迫擊炮彈全年完成10萬發。利用舊子彈殼復裝子彈,完成500萬發。生產擲彈筒彈10萬發,打下了鍊鋼和化學廠生產的基礎。
二級八一勳章 二級八一勳章
為了完成1948年軍工生產任務,東北局從財政上撥款180萬東北幣,摺合糧食9萬噸。再抽調一批幹部加強軍工部門。這次重要的軍工會議,將東北的軍工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在有軍工廠的地方設立辦事處,直屬軍工部領導。當時在琿春、興山、雞西、東安、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設了9個辦事處。
東北軍工生產了充足的彈藥,為東北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所以東北最先進行戰略決戰,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解放東北全境。但是北滿生產的彈藥由於路途遙遠,還不能滿足關內解放軍的作戰需求。中央軍委作出了在大連建設軍工生產基地的決策。
晚年韓振紀 晚年韓振紀
北滿和大連軍工體系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解放軍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彈藥,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遼瀋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又接管了瀋陽的幾個大兵工廠和彈藥倉庫,獲得大批軍火,生產能力大為增強。隨着東北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藥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和渡江作戰。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黃維兵團包圍。黃維憑藉眾多的美式火炮,收縮成一個圈圈,用密集火力讓解放軍無法接近。他自稱是個啃不動的“硬核桃”。華東野戰軍調集了重炮猛轟,終於敲碎了這個“硬核桃”。粟裕大將感慨地説:“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晚年韓振紀 晚年韓振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