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城縣

(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縣)

鎖定
石城縣,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 [18]  全縣總面積1567平方公里。 [10]  截至2021年10月,石城縣下轄6個鎮、5個鄉。 [17]  2022年末,石城縣户籍人口333188人。 [26] 
石城,因境內“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城場升為縣,隸屬江南西道昭信軍。1970年後屬贛州地區(市)。 [16]  石城縣是中華客家文化發祥地、中國燈綵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素有“客家搖籃”之稱。縣內保留着千年寶福院塔、閩粵通衢古道等歷史文化遺址。北宋父子宰相陳恕陳執中,客傢俬人辦學先驅温革,南宋抗金名將陳敏等先賢流芳千古。石城龍硯列入中國十大名硯,“百年老字號”王潤生毛筆遠銷海內外,“明如玉、質如扣”的橫江重紙曾是清朝貢品,石城燈會石城硯製作技藝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城縣也是中央蘇區全紅縣、中央紅軍長征重要出發地。興泉鐵路途經石城並設站,泉南高速橫穿東西,濟廣高速縱貫南北。石城縣是中國白蓮之鄉、中國煙葉之鄉,石城白蓮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石城煙葉進入江西中煙“金聖”系列主配方。 [19] 
2019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石城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1]  2022年,石城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042331萬元,按可比價比2021年增長4.7%。 [26] 
中文名
石城縣
外文名
Shicheng County
別    名
蓮城
行政區劃代碼
36073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贛州市
地理位置
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
面    積
1567 km²
下轄地區
橫江鎮、琴江鎮、小松鎮、高田鎮等6個鎮、5個鄉
政府駐地
琴江鎮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編碼
3427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333188 人(2022年末户籍人口) [26] 
著名景點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通天寨雞公崬
機    場
石城祥躍通用機場(在建) [2] 
火車站
石城東站 [12] 
車牌代碼
贛B
地區生產總值
1042331 萬元(2022年) [26] 
方    言
客家話-寧龍片
現任領導
張小川(縣委書記) [27] 
劉詩河(縣長) [27] 

石城縣歷史沿革

石城,因境內“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城場升為縣,隸屬江南西道昭信軍
宋開寶八年(975年),昭信軍改名軍州,仍轄石城。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分江南為二路,軍州改虔州,隸屬江南西路,石城隸屬虔州。
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易名贛州,石城隸屬贛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府改為贛州路總管府,石城隸屬贛州不變。
元貞二年(1296年),贛州改府為路,石城屬贛州路。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復改路為府,石城隸屬贛州府,直至清乾隆年間。
乾隆十九年(1754年),寧都升為直隸州,石城改隸寧都州,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石城隸屬江西省,後又先後隸屬於贛南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解放石城,石城隸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9月起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翌年2月復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8月,析出石城橫江、大由、龍崗、珠江、洋地與瑞金縣日東、湖陂和福建省寧化縣淮陽,成立太雷縣,縣蘇維埃政府駐橫江,為中央直屬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石城隸屬江西省第八行政區。
1949年9月30日,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城,石城隸屬寧都分區。
1952年8月,寧都分區併入贛州分區,石城隸屬贛州分區。
1954年6月起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6月起屬贛州專區,1970年後屬贛州地區(市)。

石城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石城縣下轄6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贛江源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 [6] 
截至2021年10月,石城縣下轄6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贛江源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 [17]  縣政府駐琴江鎮。

石城縣地理環境

石城縣位置境域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地處東經116°05′46〞至116°38′03〞,北緯25°57′47〞至26°36′13〞之間。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南北同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 [18]  全縣總面積1567平方公里 [10] 

石城縣地形地貌

石城縣山地面積2111347畝,約佔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約佔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約佔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落、廠礦 237230畝,約佔總面積的10%。人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18] 
中國白蓮之鄉—石城縣 中國白蓮之鄉—石城縣

石城縣自然資源

石城縣水資源

石城屬山區縣,境內水系發達,河網密佈,平均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為0.6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為17.36億立方米,人均年佔有水量7290立方米,畝均耕地佔有水量7295立方米,略高於全國、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境內地下水屬淺層地下水,具有埋深小、補給條件好、更新快、易開採等特點。淺層地下水資源量與自然降水及地表水資源量,有着直接水力關係。由於境內降水充沛,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資源也相對比較豐富。
據贛州市水環境監測中心歷年抽樣監測結果,該縣境內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量達28.4億立方米,水質級別為Ⅱ、Ⅲ級,礦化度為0.19克/平方米,水質較好,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98%,屬良好地下水。

石城縣森林資源

石城縣林地面積180.43萬畝,森林面積167.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08.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5.9%,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79.57萬畝,天然林保護面積27.86萬畝。境內高等植物252科837屬2582種;100年以上的掛牌保護古樹名木2730株,古樹羣40個;陸生野生動物4綱31目93科221屬360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 [15] 

石城縣生物資源

野生動植物
石城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各類樹種260餘科、550餘種。已鑑定製成標本的有94科、308種,其中珍稀樹種10餘種。
*稀有珍貴樹種南方紅豆杉、臭椿、三尖杉、銀杏、青錢柳、香榧、紫楠、竹柏、白櫟、柳杉、羅漢松、柯楠、金錢松等。
*古樹境內200年以上的名木古樹有橫江鎮小姑茶頭嵊的銀杏、琴江鎮宜福村廖家山的羅漢松、琴江鎮大畲高礤坑的杉樹、橫江鎮洋地雞公崬山谷的椴樹和七嶺村的青錢柳、香果樹等。
*普通樹種馬尾松、杉、柳杉、木荷、嶺南柯、福建柏、楓、湘楠、泡花楠、黃楠、紫楠、虎皮楠、石楠、光葉石楠、樟、黃樟、黃檀、青岡、香槐等樹種分佈全縣各地。高田、豐山、小松、橫江、大由、洋地為主要產區。
*觀賞樹種側柏、龍柏、園柏、細葉黃楊、響葉楊、檜柏、刺柏、木芙蓉、垂柳,河柳、木槿、大葉黃楊等。

石城縣礦產資源

石城縣處於全國19個重要成礦區帶之一的武夷山成礦帶中南段西側,成礦條件良好,已發現鉭鈮、鎢、錫、鉬、銅、鉛、鋅、鋰、鋯、銣、稀土、煤、鐵、磷、螢石、高嶺土、長石、硅石、花崗岩、硯石、火山岩、地熱、礦泉水、雲母、電氣石等26種礦產。其中,鈮鉭、螢石、硅石、地熱等礦產資源居江西省前列。
石城縣温泉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全縣有九寨、通天寨(大畲)、楂山裏、木蘭燒水湖、豐山沿沙、高田上温寮等7處温泉點,可開採量達10000立方米/天。
石城縣温泉水多屬上升泉,其pH值普遍高於7.0,水質透明。富含偏硅酸、硫、氟、氡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作用,尤其是氟、偏硅酸的含量達到醫療價值標準,是具有健身理療功效的珍稀温泉。
2016年12月10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在北京召開評審會,與會專家一致通過石城縣為“中國温泉之鄉”。現已建成贛江源頭第一泉——集休閒與養生為一體的九寨天然峽谷温泉度假區,正在融合丹霞奇觀、花海娛樂、客家文化、白蓮碧荷、佛教禪境、鄉村民俗等特色元素,加快推進多個温泉項目建設。

石城縣人口

到2016年末,石城縣總户數95947户,總人口333303人,其中男性176063人,女性157240人;18至34歲88153人,35至59歲115920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城縣市常住人口為283182人。 [9] 
2022年末,石城縣户籍人口333188人,其中,城鎮户籍人口86458人。60歲以上人口53990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6.2%,比上年增加1.1個百分點。 [26] 

石城縣政治

石城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長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縣政協主席
賴松林
縣紀委書記
參考資料
[25]  [27] 

石城縣經濟

石城縣綜述

2022年,石城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042331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4.7%,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6262萬元、316312萬元和52975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6.9%和4.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7:29.6:50.7調整為18.8:30.4:50.8。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72567萬元,增長5.4%,佔GDP的比重達54.9%。 [26] 
2022年,石城縣財政總收入135613萬元,同比增長1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523萬元,增長6.4%。税收收入104606萬元,增長6.5%,税收收入佔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7.1%。全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44066萬元,增長13.0%。

石城縣第一產業

2022年,石城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7072萬元,按可比價增長3.3%。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9.5萬畝,比上年增加0.95萬畝;烤煙種植面積2.23萬畝,增加0.13萬畝;白蓮種植面積9.74萬畝,減少0.22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2.33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烤煙總產量0.3萬噸,增長2.9%;白蓮總產量0.77萬噸,下降2.9%;生豬產量1.23萬噸,下降1%;水產品產量1.47萬噸,增長5.9%。 [26] 

石城縣第二產業

2022年,石城縣工業增加值263105萬元,比上年增長7.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9%;工業售電量12461.55萬千瓦時,增長17.7%;工業税收58174萬元,增長1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1006660萬元,增長23.3%。全年新入規企業12户。
2022年,石城縣建築業增加值53336萬元,比上年增長5.0%;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總承包和專業承包13户,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0297萬元,增長12.4%,其中竣工產值85084萬元,下降0.7%;房屋施工面積89.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8.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58.9萬平方米。
2022年,石城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9%。 [26] 

石城縣第三產業

貿易和招商引資
2022年,石城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180.7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5.2%。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3044萬元,增長3.2%;住宿餐飲業增加值36733萬元,增長2.2%。
2022年,石城縣實際利用省外2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25.74億元,增長9.7%。
交通、通信
2022年,石城縣全年新改(建)農村公路53.923公里。其中,農村公路路面改造31.714公里、“五路項目”2.3公里。旅遊商貿物流中心項目,汽貿市場已經形成,加油站、貨運配載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行政村通公路和通客車率達 100%。全社會完成貨物週轉量60574萬噸公里,完成旅客週轉量8140萬人公里。
2022年末,石城縣固定電話1.34萬部,減少0.02萬部。移動電話用户26.46萬人,增加1.10萬人。寬帶用户10.37萬户,增加0.72萬户。 [26] 
金融
2022年末,石城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861965萬元,比年初增加228653萬元,增長41.0%,其中,儲蓄存款1540489萬元,增加211917萬元。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本外幣貸款餘額1818202萬元,增加234528萬元,增長14.8%。金融系統存貸比為97.65%,提高0.59個百分點。

石城縣社會事業

石城縣教育事業

2022年,石城縣共有高考考生4122人,其中一本上線人數381人,二本以上上線1230人。全縣共錄取本科1409人(含提前本科44人,一本276人,一本自主招生5人,國家專項80人,二本1004人),其中“985”,“211”共計124人。 [26] 

石城縣科學技術

2022年,石城縣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家,累計26家。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62家,累計164家。47家企業在税務局預申報了2022年度研發費用税前加計扣除。推薦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6個。全縣共有專利1734件,年內新授權557件,其中,新授權發明專利7件、實用新型457件、外觀設計專利93件。有效發明專利44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7件。全縣事業單位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54人,其中,高級職稱669人、中級職稱1694人。

石城縣文化事業

2022年,石城縣全年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60場次,公益性送戲下鄉120場、戲曲進鄉村60場,送電影下鄉2662場。完成“村村通”、“户廣通”設備3182套、13154套。建設村級應急廣播平台131個。 [26] 

石城縣醫療衞生

2022年,石城縣全縣共有各級醫療衞生健康機構311個,其中,縣級醫療衞生機構4所,縣直醫療衞生機構2所,基層衞生院16所。村衞生室245個,其中公有產權村衞生室114個;共有鄉村醫生403人。全縣衞生健康系統共有人員編制975人(含紅十字會、計生協會),在編人員897人,全系統共有職工1967人,其中,衞生專業技術人員1464人,高級職稱92人,中級職稱347人。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12人,每千人口擁有2.54人,註冊護士1002人。業務用房面積11.37萬平方米,開設病牀總數2194張,每千人口病牀7.83張。

石城縣體育事業

2022年,石城縣舉辦各類全縣性大型體育賽事活動20餘次,各類賽事活動參與近萬餘人。全年新增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96人,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750人,其中國家級1人,一級13人,二級44人,三級700人。新增足球等級裁判13人。全縣體育場地面積達 69.1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2.44平方米。2022年全年銷售體育彩票4356萬元,獲彩票公益金250餘萬元。 [26] 

石城縣交通運輸

石城是進入閩西粵東的黃金通道,206國道、356國道貫穿全境,濟廣高速、泉南高速在境內縱橫交匯,距瑞金、南豐高鐵站1小時車程,距正在建設的瑞金機場50分鐘車程;已開通鷹潭和南豐旅遊專線及南昌、廈門、吉安、三明、贛州旅遊直通車;即將通車的興泉鐵路將在石城縣城設站。縣內旅遊公路縱橫交錯,已形成串聯通天寨、九寨温泉、八卦腦、贛江源漂流等重點景區8字形旅遊公路,風景秀麗的大畲至通天寨旅遊公路被省交通廳評為江西省最美旅遊公路。 [20] 
2021年9月30日上午,興泉鐵路石城段正式通車。首趟K8751列車進入琴江鎮石城東站,結束了石城縣“地無寸鐵”的歷史。 [12] 
石城東站 石城東站 [12]

石城縣歷史文化

石城縣非遺保護

石城,是客家先民東進閩西、南下粵東的交通要塞,素有“閩粵通衢”之稱。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也是客家民系最大中轉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客家先民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7] 
截至2020年5月,石城縣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3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4項、市級8項。 [7] 
石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序號
項目名稱
類別
級別
公佈時間
1
民俗
國家級
2008年6月
2
傳統技藝
省級
2008年5月
3
傳統技藝
省級
2010年6月
4
傳統技藝
省級
2017年11月
5
石城客家清明祠祭
民俗
市級
2012年5月
6
石城客家喪葬禮俗—點蓮燈
民俗
市級
2012年5月
7
石城王潤生毛筆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市級
2012年5月
8
石城通天寨傳説
民間文學
市級
2015年7月
9
石城客家燈歌
傳統音樂
縣級
2007年4月
10
石城客家禮俗
民俗
縣級
2007年4月
11
石城開台吹打
傳統音樂
縣級
2011年3月
12
過漾
民俗
縣級
2011年3月
13
石城手工米粉
傳統技藝
縣級
2011年3月
14
石城木屋建築
傳統技藝
縣級
2011年3月
15
屏山功夫
傳統體育
市級
2020年11月 [14] 
16
秋溪夜市
民俗
縣級
2011年3月
17
石城燈綵燈具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1年3月
18
倒採茶
傳統音樂
縣級
2011年3月
19
木蘭板橋燈
民俗
縣級
2014年10月
20
大由蛇燈
民俗
縣級
2014年10月
21
石城喝彩禮俗
民俗
縣級
2014年10月
22
石城唱曲
民間音樂
縣級
2014年10月
23
石城客家酒釀傳統釀造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4年10月
24
石城薯粉水餃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4年10月
25
石城手工腐竹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4年10月
26
石城黴豆腐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4年10月
27
石城積藥
傳統醫藥
縣級
2014年10月
28
石城民間傳説
民間文學
縣級
2014年10月
29
石城客家方言
民間文學
縣級
2016年4月
30
客家土牆屋築造技藝
傳統技藝
縣級
2016年4月
31
石城火灸術
傳統醫藥
縣級
2016年4月
32
石城民謠
民間文學
縣級
2016年4月
33
石城諺語
民間文學
縣級
2016年4月 [7] 

石城縣客家文化

石城縣系中華客家文化發祥地、中國燈綵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素有“客家搖籃”之稱。縣內保留着千年寶福院塔、閩粵通衢古道等歷史文化遺址。北宋父子宰相陳恕、陳執中,客傢俬人辦學先驅温革,南宋抗金名將陳敏等先賢流芳千古。石城龍硯列入中國十大名硯,“百年老字號”王潤生毛筆遠銷海內外,“明如玉、質如扣”的橫江重紙曾是清朝貢品,石城燈會、石城硯製作技藝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千年客家文化孕育而成的“實誠精神”廣泛傳揚,“請客不收禮”文明新風吹遍石城大地。 [19] 

石城縣紅色文化

石城縣是中央蘇區全紅縣、中央紅軍長征重要出發地,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石城生活、戰鬥過,秋溪整編是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一次成功實踐,第五次反“圍剿”石城阻擊戰為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完全集結出髮長徵贏得寶貴時間,蘇維埃國家銀行秘密金庫設在石城橫江。1930年至1934年間,有1.9萬餘人蔘加紅軍。誕生了鄭三生、温先星、賴達元、伍生榮四位開國少將,《七根火柴》主人公原型系石城籍小紅軍鄭金煜。石城阻擊戰紀念館被列為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瑞金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19] 

石城縣燈綵文化

石城縣是江西省文化廳命名的“燈綵之鄉”,民間燈綵歷史悠久,上溯南唐(公元953年)就開始在民間盛行,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在石城方言中,因“燈”與“丁”同音,舞燈有祝願人丁興旺,慶祝吉祥之意,深受人民羣眾歡迎。自古以來,石城新春舞燈十分盛行,每個村都有一個自發形成的燈會,自正月初一起,各燈會進村入户盡顯技藝,熱鬧非凡,直至元宵“謝燈”為止。
石城燈綵紛繁各異,種類繁多,有龍燈、獅燈、馬燈、蛇燈、茶籃燈、寶傘燈、牌燈、鯉魚燈、羅漢燈、蚌殼燈、船燈、八寶燈、板橋燈、麒麟送子燈等幾十種。
石城燈綵是中華民間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沉澱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與創造。在千餘年的表演過程中,不斷融合了中國的道教、玄孺、政治倫理和風俗民情,成為極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藴含着豐富的藝術特徵和美學價值,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樸實表達,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文化價值。
20世紀50年代,《蚌殼燈》、《倒採茶》獲得省、地、縣優秀表演獎。60年代,《三杯酒》、《躍進花燈》於華東地區巡迴演出後,拍成舞台電視藝術片。70年代,《迎春花燈》、《喜慶豐收年》,首次進入電視熒屏。80年代,融燈、歌、舞、戲於一體的大型燈綵戲《花燈仙子》應邀進京演出,獲得“玉茗花”戲劇節多項一等獎。90年代,《喜相逢》、《打甑蓋》,在贛州市首屆農民戲劇節和首屆客家音樂舞蹈大賽上獲得多項一等獎;《騰飛吧!中國巨龍》片段於元宵節期間首次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1992年,石城縣被江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聯合命名為“燈綵之鄉”;
2006年,石城燈會(燈綵)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石城燈綵”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石城縣還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1] 

石城縣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石城有“三寶”,分別是石城硯、橫江重紙和“百年老字號”王潤生毛筆。
*石城硯:以石中有花紋圖案著稱於世,清·曾興仁《硯考》中譽之為“花蕊石”,因產於龍崗鄉的黃石山又名“黃石”。石城硯被授予“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的稱號。其硯石製作技藝於2008年入選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王潤生毛筆:主要採用山羊毛、山兔毛、黃鼠狼毛、香狸毛、石獾毛、麻絲等為製作材料,其產品外觀華美,軟硬適中,具有“尖、齊、圓、健”四德,吸墨性強,書寫流暢。
*橫江重紙:已有千餘年的生產歷史,以“明如玉,質如扣”聞名於世,其紙具不易生蟲、吸水性好、光滑細嫩、書寫流暢、字跡不易脱落、書寫效果堪比徽宣等特點。清乾隆時期,曾經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貢品。 [24] 

石城縣文化遺蹟

石城縣文化遺蹟眾多。1982年在石城中學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磨製石錛。2008年在小松鎮桐江村發掘出商周遺址,其文化特徵有着明顯的中原文化痕跡,是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徵。重要文物有從新石器時代至清的的石錛及各種陶器、瓷器、銅器、古籍、石雕等。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寶福院塔是一座江南樓閣式佛塔,也是我國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該塔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落成於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具有典型的大宋風格,是我國珍貴的古典建築,融合了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寶塔在歷史上曾遭三次兵燹,進行過三次維修。2015年以來該縣總投資1000多萬元,對寶福院塔進行了第四次維修,新建寶福寺,並以塔、寺為主體興建寶福公園。2006年,宋·寶福院塔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龍巖摩崖石刻、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楊村坊式亭(石城阻擊戰臨時包紮所舊址)、寧都起義部隊秋溪整編舊址等5處。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海藏寺摩崖石刻、宋明古城牆、鰲峯書院、通天寨古戰場遺址、石馬寨古戰場遺址、紅石寨古戰場遺址、陳聯古民居、大畲古民居(南廬屋)、太平天國古戰場遺址和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少共國際師石城阻擊戰指揮所舊址、蘇維埃國家銀行爛泥坑秘密金庫舊址、觀下毛澤東同志舊居等44處。

石城縣風景名勝

石城硯被稱為“中國第五大名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通天寨有全國罕見的龜裂凸包地貌;九寨温泉是最具特色的天然峽谷温泉,贛江源漂流被稱為“亞洲第一漂”。
2016年2月,石城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特色景區
石城着力打造特色景區,形成“尋贛江源頭、走閩粵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峽谷温泉、淌高山流水、賞百里荷花、覽萬畝杜鵑、緬紅色記憶、品千年遺風”等特色旅遊名片。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魅力贛江源
石城是江西母親河——千里贛江的發源地。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約40公里,有着“天然氧吧”之稱。位於贛江源仙人谷景區的贛江源漂流。漂流全程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灣83個,險灘56個,水潭22個,整個漂程約兩個小時。
*國家AAAA級景區——神奇通天寨
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的石城縣通天寨,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通天寨景區距縣城5公里,寨上景點如林,在方圓4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集中分佈有通天巖、石筍乾霄、仙人犁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百餘處,其中尤以龜裂凸包地貌、千佛丹霞、生命之根與生命之門同處一山的罕見景觀為通天“三絕”。
*神秘的峽谷温泉——九寨温泉
九寨温泉度假莊園距縣城13公里,該温泉上有瀑布、下有水潭,日流量為1800噸,水温常年保持在60攝氏度。經檢測,泉水富含偏硅酸、氡、碘、氟、錳、鋇、鋰、鍶等2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對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療效和保健功能。
*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大畲鄉村旅遊點
大畲4A級鄉村旅遊點,距縣城5公里,主要由古民居羣、古戲台、荷花物種園、蓮花觀賞園、蓮文化館等組成。極具特色的大畲荷花園種植面積達500畝,集中展現了“中國白蓮之鄉”的靚麗風景。古建築南廬屋建於清朝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井式”客家建築。
*萬畝高山草甸、百年杜鵑花海——浪漫八卦腦
八卦腦景區位於高田鎮新坪村金華山西側,海拔1314米,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天然草場。每年四五月份,山頂萬畝杜鵑花開似海,尤為壯觀。
*城市山野主題公園——石城阻擊戰紀念園
石城阻擊戰紀念園坐落在李臘石省級森林公園,主要有石城阻擊戰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碑、浮雕藝術牆、主題雕塑和革命烈士陵園等設施,是集愛國主義教育、觀光遊覽、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城市山野主題公園。
*桂花屋陳列館
桂花屋於清咸豐辛亥年(公元1851年)建造,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公元1864年,以太平天國幼王為首的諸王在石城被俘並關押至桂花屋,宣告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終結,桂花屋成為這段重要歷史的實物見證和歷史信息載體。2009年,石城縣人民政府對桂花屋進行重新修繕,將其打造成集太平天國史料館、石城人物館、客家民俗館於一體的桂花屋陳列館。 [24] 

石城縣地方特產

石城飲食風俗很有特色。客家人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主食為稻米和蕃薯,其次為大豆、小麥。代用食品和副食品中,以蕃薯粉條、粉幹、麪條為最普遍,其次有米果、黃餈、糯米餈、油炸糕、芋包子、煎丸等。客家山鄉普遍還有吃擂茶、米茶的風俗,既可解渴、充飢;又可宴請親友。其中“擂茶”最具特色,是客家飲食的重要標誌之一。每逢家有喜事或者賓客臨門,主人便會精心烹製擂茶,再邀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一起品嚐。因而,製作擂茶手藝的好壞一度成為衡量石城主婦賢良淑德的一項重要指標。
菜饌
人們烹調講究素淨鮮甜。傳統菜餚豐盛,富有客家風味。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餚的質量逐年提高,菜譜豐盛,講究搭配及營養保健。
棋子塊
五花肉切成一寸見方,鍋內用米酒、鹽、醬油拌炒後,小火燜爛即可。其特點是色澤紅亮,軟爛柔嫩,味道醇香,油而不膩。是過去客家宴席的主菜之一,每客3塊。後來被紅燒肉、扣肉取代上席。
肉丸
將瘦豬肉倒入料缽中捶擂透,加上豬板油、蛋、適量鹽,充分攪和後兑適量薯粉成餡料,捏成丸狀,冷水下鍋煮熟,配以佐料即可。丸成乳白色,丸嫩可口,味道鮮甜。從古至今為筵中佳餚,唯石城境內方有。
米沫肉
豬五花肉切成梳狀,一層五花肉灑一層糯米粉(俗話叫米沫)的堆放於罐、盆、缽之類的容器內,倒入適量的醬酒、香料水,放入鍋中,小火慢燉,中途開鍋攪拌,注意乾濕度,太乾則要加醬油香料水,反覆2至3次,肉熟透後則可食用。其味清香純正,肉嫩可口。
黴豆腐
用新鮮豆腐切成七八分長的立方塊,攤於籃或籮內十數天,待發黴透心後,逐塊裹紅曲粉、辣椒粉、熟鹽粉後,裝入罐中,加酒娘密封即可。冬季製作的可作長年佐茶,其味香濃。也可作佐料,如黴豆湯蒸蛋,莙薘菜、拌芋頭加黴豆湯還成了當今席上佳餚。 此外,還有醬豆子、醃菜(分鮮、幹兩種)、鹽蛋、鹹蘿蔔乾、豆腐渣乾等常備佐菜。
副食品
米酒
又叫水酒,為農家常備酒。用純糯米浸透後,用大飯甑蒸透,冷卻後拌適量酒粬裝入缸中,保持適當温度,密封數天後即成。過去,家家户户都要蒸酒過年。縣內數橫江水酒最負盛名,外地客贊橫江水酒為“隔壁遊人醉,開缸十里香”,是縣內的特殊風味飲品。改革開放後,不少人到外地辦起“橫江水酒”店,生意火紅。
茶點
客家粄果
客家粄果(80張)
鄉間盛行吃茶,小兒滿月、過周、生日、喬遷和喪事等紅白喜事,主人都要煮茶待客。其茶有兩種:一種是擂茶(又稱擂麻茶或鹽茶),一種叫米茶。擂茶是先將粗茶葉末和芝麻、豬膏(燉熟)、生薑、鹽和香料擂成“茶泥”,開水沖和後即成稀茶(茶水),再兑入粉幹、粉皮、筍乾、豆子(最好香菰豆,先煮爛)、韭菜、大蒜、葱、青菜葉、肉丁等炒熟的饗料,吃時加茶水即可,另外再加炒米、油炸花生米、油炸粉幹、粉條、豆腐乾等面料,吃時色香味俱全。米茶是用2:8的生熟粳米磨粉,置鍋中加水煮成稀糊狀即可,再加入炒好的上述饗料拌勻,吃時每人再加油炸花生米、豆、豆腐乾等面料即可。逢年過節,家家户户都要自制糕點果品。春節前,會油炸煎丸、煎豆腐、打黃米齊、煎油炸糕、芋包子、蘭花根、炸豆子、炒花生、炒瓜子、炒蕃薯片等;還有農曆二月十五日做花朝丸,七月十五做米餈,十月十五打麻餈等習俗。
黃餈
用黃荊、斑榨燒灰兑水的植物鹼水浸泡大禾米,浸透後大火蒸透,倒入石臼內打爛,再做成圓塊或條狀即為成品。食用時切成塊狀,可煮可炒,加糖或鹽、油等佐料即可。
米粉
又叫粉幹。粉幹是當地人民的傳統副食品。過去手工生產,現在機器生產,其原理一樣,用粳米浸透磨水漿,壓幹後加熱搞成米餈,通過壓榨筒壓出成細條狀,曬乾即為成品。吃用時,用水浸軟,可炒可煮,加以各種佐料即可吃用。石城丘坊米粉曾為清代貢品。
粉條
用薯粉兑水成稀糊狀,用平板盆盛薄糊蒸熟,竹笪攤曬,半乾後切成條狀,再曬乾後即為成品。吃用時,用水浸軟,可炒可煮,加以各種佐料配成即可食用。
薯粉餃子
薯粉餃子又稱芋餃,是由煮爛的芋子和上適量的紅薯粉製成餃子皮,再包上韭菜、蘿蔔、瘦肉等原料剁成的餡料製成。煮熟或蒸熟後,可依個人喜好蘸上醬油、食醋、香油、辣椒醬等佐料食用。芋餃餃皮鬆滑、餡香,是石城人團聚時最常見的食品。
水果 
過去,本地出產的水果品種只有桃、李、梨、柿、楊梅、西瓜、棗、枇杷等為數不多的品種,改革開放後,政府提倡興建“綠色銀行”,羣眾大種果樹,柑桔、板栗、葡萄、牛芯柿、沙田柚、甘蔗等優質果品充足,還有本地不宜種植的香蕉、荔枝、桂圓、蘋果、雪梨等水果,商販源源不斷販入,一年四季各種水果不斷,商品十分充足。
筵宴
客家飲食
客家飲食(80張)
俗稱做酒席。凡婚嫁、壽慶、升學、喬遷、喪葬等紅白喜事,設宴待客,宴請親朋好友、宗族叔伯和鄉里鄉親,這是傳統的地方風俗。過去,宴席均用八仙方桌,每桌坐8人,每桌12道菜,其中頭牲(雞、鴨)、魚丸(每人3只)、肉丸(每人3只)、棋子塊肉(每人3塊),是不可缺少的主菜,其他諸如腐竹、香菇、木耳、豬皮、過水魚、墨魚、醃菜湯等湊足12道,並用水酒待客。現在多數地方改用圓桌,每桌坐十位客人,每桌13至15道菜,新菜譜中有甲魚、完雞、醬鴨、豬腿、完魚、蝦、蟹海鮮等等,僅保留有舊式菜譜中的肉丸、魚丸。酒用白酒和啤酒。除酒菜之外,還要敬煙,有的每桌發2包,或每人一包,有的由親人上桌逐一敬煙。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譜越來越豐富,檔次也不斷提高。 [23] 
翻秋花生
翻秋花生是當地農民收割早稻後播種,在同年10月份收穫的新鮮花生在不加任何作佐料或添加劑的情況下手工炒制而成,當地消費者稱之為“翻秋花生”。“翻秋”的意思原指早稻品種改作二季晚稻初栽培,由於花生歷來都是春季或初夏播種,如今競也能象二季晚初一樣栽種,故稱之為“翻秋”。 [22] 

石城縣著名人物

能吏之首——陳恕(約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祖籍石城城郊。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進士,任澧州通判。後任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户部副使、右諫議大夫、知澧州等職。淳化二年(991)升任參知政事,淳化五年任鹽鐵使。陳恕主管國家財政前後達十餘年之久,整頓賦税,疏通貨財,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太宗十分器重,親自在殿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五十九歲而卒,真宗為之廢朝舉哀,贈吏部尚書。《宋史》贊其“能吏之首”。
客家辦學先賢——温革(公元996年-1073年)字廷斌,北宋柏中裏堂下(今高田鎮堂下村)人。因屢試不第,遂立志辦學。仁宗寶元間,捐家資興義學。凡國子監所藏之書,市上有售者,盡購以還。於柏中裏柏林建藏書樓,開辦柏林講學堂。遠近求學者源源不絕,就館者廣達閩、粵諸省。後人建儒雅堂祀之。
抗金名將——陳敏(公元1113年-1173年)字元功,南宋小松陳家坪人。富有韜略,精於騎射,戎馬一生,屢樹戰功。卒後,贈慶遠軍承宣使。事入《宋史·功臣傳》。
捨身取義——劉同纓(公元1808年—1853年)橫江煙坊人,清朝官吏。《清史稿》卷三百九十八記載:“同纓,江西石城人。拔貢。歷官鹽城、泰興、江浦、上元、六合、江寧諸縣,皆有聲。江寧治防,儲糧練團,胥賴其力。賊初至,假向榮書請入城,同纓察其詐,卻之。炮裂城,率死士御擊復完。及城陷,賦絕命詞,投水死。卹典加等,贈道銜,諡武烈。”
北伐將領——賴世璜(公元1889年—1927年)字肇周,屏山長溪人。官至國民革命軍第14軍軍長。1928年國民政府為賴世璜將軍平反,以陸軍上將因公亡故例予以撫卹。
元代以後畫竹第一人——陳方(公元1897年-1962年)字阮香,號芷町,屏山人。蔣介石大內總管,十大秘書之一,十三個高級幕僚之一。1953年去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2年在台灣去世。
國民黨“中央常委”——賴名湯(公元1911年-1984年)字曉庵,屏山蟠龍崗人。在保衞淞滬及南京戰役中,首創擊落日軍最精鋭九六式驅逐機之殊功。1967年7月任空軍總司令。1970年7月1日任台灣國民黨軍參謀總長,晉空軍一級上將。1976年7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2年起,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九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常務委員。
雲南省長——劉明輝(公元1917年-2010年)橫江煙坊人。1954年9月任雲南省副省長兼公安廳長、後任省長。1983年4月改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1985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直至離休。
開國將軍——温先星、鄭三生、賴達元、伍生榮
*温先星(公元1914年-1990年)橫江廖三人。橫江人。1950年1月任綿陽軍分區司令員,8月調任川西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任四川省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任成都軍區副參謀長,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1979年離休。
*鄭三生(公元1917年-1990年)小松井溪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賴達元(公元1917年-2010年)洋地三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1979年10月任江蘇省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1985年任江蘇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後離休。
*伍生榮(公元1918年-2011年)珠坑人。1952年調西北公安軍任參謀長,1955年12月調到蘭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兼青海省軍區司令員。1964年4月授少將軍銜。1983年改任蘭州軍區顧問直至離休。
長征精神的代表人物——鄭金煜為初中語文教材《七根火柴》小説主人公原型。著名黨史專家石仲泉在解讀長征精神時,提到了兩個代表性人物,其中一個就是小紅軍鄭金煜,石仲泉説:“怎樣理解紅軍長征精神,他對待革命的認識,就是很好的註解。”
黃埔精神的代表人物——黃景升石城縣城人,世代書香家庭。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為革命烈士。 [24] 

石城縣榮譽稱號

●中國煙葉之鄉
●中國燈綵藝術之鄉
●中國綠色競爭力十強縣(2013年)
●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年至2017年四度蟬聯)
●中國最佳休閒度假旅遊縣
●中國最佳温泉度假旅遊城市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
●中華文化旅遊名縣
●全國首屆生態宜居城市(縣城)
●全國十佳生態休閒旅遊城市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中國最美鄉愁城市30強
●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驗區
●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通天寨荷花園)
●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石城縣大畲村)
●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全國健康促進試點縣
●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縣
●首批“江西省旅遊強縣”
●江西省旅遊發展十佳縣
●江西省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
●江西省全域旅遊推進十佳市(縣、區)
●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縣 [24] 
●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9月20日,全國脱貧攻堅獎評選表彰工作辦公室《2019年全國脱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公示為“2019年全國脱貧攻堅獎先進單位組織創新獎”獲得者。 [4] 
2020年2月12日,石城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3]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5]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8]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11]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