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嘉瑩

鎖定
葉嘉瑩(Chiaying Yeh) [165]  ,1924年7月2日(農曆六月初一)出生於北京 [4]  [20]  [130]  ,號迦 [3]  ,本姓葉赫那拉,滿 [131]  ,加拿大籍華 [2]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 [161]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1]  [158] 
葉嘉瑩於1941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 [10]  。1945年,先後在北平志成中學等三所中學任教 [21]  [132]  。1948年,在南京私立中學聖三學校教書 [151]  。1954年,進入台灣大學任教 [152]  。1966年,應邀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任教 [152]  。196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温哥華 [131]  ,任教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7]  ,半年後獲聘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11]  。1974年,回中國探親獲得批准,從加拿大温哥華回到闊別26年的故鄉北京 [38]  。1979年春,正式回到國內任教,先任教於北京大學,不久轉到南開大學 [9]  。1989年,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正式退休 [147]  。1993年,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152]  。2012年6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  。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學舍”正式啓用,正式定居南開園 [153] 
葉嘉瑩主要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 [3]  ,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説》《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 [158]  ,曾獲得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19]  ,2014中華文化人物 [34]  ,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19] 中國政府友誼獎 [37]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5]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159]  “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161] 
中文名
葉嘉瑩
國    籍
加拿大
民    族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24年7月2日
畢業院校
輔仁大學
職    業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
學術代表作
《一瓣心香:葉嘉瑩詩詞論稿》《祖國行長歌》
主要成就
2021年2月入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2019年12月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8年獲得最美教師
2008年12月獲得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199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本    姓
葉赫那拉
外文名
Chiaying Yeh [165] 

葉嘉瑩人物經歷

葉嘉瑩早年經歷

1924年7 [20]  ,葉嘉瑩出生在北京察院衚衕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受到良好傳統教育 [4]  ,剛開蒙時,姨母教授她《論語》、語文、數學和書法。1932年,考入私立篤志小學,插班五年級,開始學習英文課,十多歲時填寫詩詞。1935年,以同等學力考入北京市立女二中 [151-152]  。抗戰爆發後,葉父親隨公司遷往後方,杳無音訊,葉母憂思成疾,身染重病去世 [132]  ,葉嘉瑩遂在伯父教導下成 [131]  。1941 [10]  ,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大學二年級時遇到顧隨,並得到賞 [7]  ,後跟隨顧隨受讀“唐宋詩”課 [9]  。1945年,大學畢業先後在北平志成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等三所中學任教 [21]  [132] 
三歲的葉嘉瑩與小舅(左)及大弟(右)合影 三歲的葉嘉瑩與小舅(左)及大弟(右)合影

葉嘉瑩台灣任職

1948年3月29日,葉嘉瑩離開北平到上海結婚,婚後與丈夫去往南京,在私立中學聖三學校教書 [151]  ,11月底,隨丈夫工作調動遷往台灣省,經友人介紹在彰化女中任教,一年後,產下一女。1949年12月,丈夫被海軍監押,半年後葉嘉瑩與彰化女中其他幾位教師同時被拘捕 [9]  ,後查無實據獲得釋放,但失去教職,暑期末由堂兄介紹,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任教。1953年,因誕下次女,身體虛弱,工作繁重,從台南轉往台北,在台北女二中任教。1954年,經許世瑛戴君仁介紹,進入台灣大學任教,教授大一“國文”,次年被聘為專任教授(共在台灣大學任教15年),同時兼教中學,後在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兼職講授詩選、詞選、曲選等課程,期間,還在台灣教育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播講大學“國文”及古詩十九 [152] 
1956年,葉嘉瑩在台北教書 1956年,葉嘉瑩在台北教書

葉嘉瑩北美任教

1966年,葉嘉瑩應邀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任教,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文學,並與哈佛大學教授、亞洲系主任、漢學家海陶韋合作研究陶淵明 [152]  。196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温哥華 [131]  ,任教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7]  ,半年後獲聘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11]  ,生活逐漸安定 [4] 
20世紀70年代,葉嘉瑩在哈佛燕京圖書館 20世紀70年代,葉嘉瑩在哈佛燕京圖書館

葉嘉瑩回國任教

1970年,加拿大與中國建交。1973年,葉嘉瑩提出回國探親申請,於1974年獲得批准。1974年,從加拿大温哥華回到闊別26年的故鄉北京,寫下2700字長詩《祖國行》。1977年,再度回國探親旅遊時,有了申請回國教書的念頭。1978年春,葉嘉瑩在報紙上看到中國學校需要教師,便給國家教委寫了一封申請信,希望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38]  。1979年,申請得到批准,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回國講學。1979年春,回到國內,在北京大學任教,不久應李霽野邀請轉到南開大學任教 [9]  。此後多年,葉嘉瑩的身影曾出現在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所高校,直到2002年獲得在華長期居留證 [3] 
1987年,應北京輔仁大學校友會、中華詩詞學會、國家教委老幹部協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聯合邀請,葉嘉瑩在國家教委禮堂舉行唐宋詞系列講座,共講10餘次,反應熱烈 [152]  。1989年,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正式退休 [147]  ,應邀赴台灣清華大學講學一年,同時在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校作演講 [152]  。199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131] 
1991年,在南開大學創辦“比較文學研究所”,後更名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現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152]  。2002年,提出在華永久居住要求,並辦理在國內長期居留的身份以及相關手續。2012年6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  。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學舍”正式啓用,葉嘉瑩正式定居南開園 [153] 
1999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與研究生討論 1999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與研究生討論

葉嘉瑩創作歷程

  • 初入古典文學
葉嘉瑩出生於書香家庭,文化氛圍濃郁,從小接受啓蒙教育,先跟隨父母讀書識字,姨母后來成為她的家庭教師,讀《論語》,吟誦《唐詩三百首》。初中時,父親要求用文言文寫信,加深了她對古漢語遣詞造句用語的感覺。伯父古典文化修養深厚,尤好古詩,時常以古典詩歌掌故為題與她聊天,第一次做詩的詩題是《詠月》,那一年她十一歲 [144]  。後又陸續寫出《階前紫菊》《窗前雪竹》等詩(均收人《迦陵存稿》)。其間閲讀《詞學小叢書》和《紅樓夢》等書,對詞愛好日益加深,吟誦之餘開始獨立填詞 [152] 
1939年,高中時,葉嘉瑩文理科均衡發展,曾寫《秋柳賦》,獲得老師讚賞 [152]  。1941年北平淪陷,葉母病逝,葉父音信全無四年之久 ,葉嘉瑩悲痛欲絕,寫下《哭母詩八首》。母親離世 ,給少女葉嘉瑩以強烈震撼,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懷念母親的詩詞,其中包括母親去世後第一次接到父親來信,感慨萬千,作詩《詠懷》“高樹戰西風”等。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顧隨評價 “太淒涼” [144] 
  • 接受正規訓練
葉嘉瑩讀大二時跟隨顧隨學習唐宋詩課程,正規嚴格的訓練使她羽翼漸豐。1944年,創作七律《搖落》一首及《晚秋雜詩》五首,將六首詩交給顧隨,一字未改,還和詩六首,給了葉嘉瑩驚喜與鼓勵。再作六首,題目為《羨季師和詩六章,用〈晚秋雜詩〉五首及〈搖落〉一首韻,辭意深美,深愧無能奉酬。無何,既入深冬,歲暮天寒,載途風雪,因再為長句六章,仍疊前韻》。此組詩作呈奉顧隨後,又和長篇作《七言長句五章再用葉子嘉瑩〈晚秋雜詩〉五首韻》。這個時期葉嘉瑩詩詞創作多且勤,還開始令曲、套數以及單折劇曲的習作 [144] 
1948年,幣制改革後國民政府百業凋敝,物價騰貴,民不聊生,葉嘉瑩創作記錄南京生活套曲《越調·鬥鵪鶉》。1949年,婚後與丈夫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台灣。從1949年12月丈夫被捕下獄到1953年釋放,4年間創作很少,僅留下兩首詞和一首詩。1950年所作五言《轉蓬》當時沒有發表,多年後發表時另補寫小序 [144] 
  • 拓寬文學創作
1956年夏,葉嘉瑩受台灣省教育部門邀請作文藝講座,講五代和北宋詞,開始由詩詞創作轉向詩詞評賞,寫下第一篇詞評賞文章《説靜安詞“浣溪沙”首》(文言文)和第一篇詩評賞文章《從義山“嫦娥”談起》。此後,陸續寫出多篇類似評賞文章。1958年,應邀為《淡江學報》寫下評賞作品《温庭筠詞概説》。1959年,在詩詞道路上從自娛的評賞,變為有一種對傳承責任的反思,如20世紀60年代所寫《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啓後之成就》,70年代所寫《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關於評説中國舊詩的幾個問題》等文章,經歷了由主觀而客觀轉變後,由作品評賞轉入文學理論探討,寫下最早研討文學理論文章《由“人間詞話”談到詩歌的評賞》 [152] 
  • 北美創作經歷
1966年,離開台灣省應邀赴美國任教,另出版發行台灣中華叢書印行本《杜甫秋興八首集説》。1967年,在哈佛大學作《菩薩蠻》詞。1968年,講學期滿,在返回台灣省前作《一九六八年秋留別哈佛三首》,為台灣《純文學》雜誌撰寫《從“人間詞話”看温、韋、馮、李四家詞的風格》。1969年,接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職,同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迦陵存稿》,在哈佛大學《亞洲學報》發表論述吳文英詞的長篇英文論文。1970年,開始研究王國維,撰寫《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由台灣三民書局和純文學出版社分別出版《迦陵談詩》《迦陵談詞》 [152] 
  • 歸國後創作經歷
1974年,葉嘉瑩重回祖國,創作兩千餘字七言長古《祖國行長歌》,詩中既抒發了“卅年離家幾萬裏 ,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重返故里的欣喜之情,也概括了二十餘年生離死別的經歷和生活。1976年,大女兒和女婿遭遇車禍雙雙罹難,葉嘉瑩做《哭女詩十首》以紀念 [144]  。1977年春,再度回國探親,寫下長詩《大慶油田行》,短詩《旅遊開封紀事一首》《紀遊絕句十一首》等,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1978年,為周恩來總理逝世週年作《金縷曲》,撰寫完成《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152]  。回國後,陸續與親朋故舊接續聯繫,作《贈故都師友絕句十二首》,回顧了時艱與友誼,並以“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表達了以傳承中華文化實現報效國家的願望 [144] 
1980年,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迦陵論詞叢稿》。1981年,在成都與繆鉞相識,一見如故,作《賦呈繆彥威前輩教授七律二首》。1982年,應邀在四川大學講授《唐宋詞選》課程,與繆鉞約定合作撰寫《靈溪詞説》等,同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再版《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和《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1984年,應趙樸初邀請赴廣濟寺用素齋,寫詩《瑤華》,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迦陵論詩叢稿》。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靈溪詞説》,台灣國文天地出版社出版《唐宋詞名家論集》,寫成《論詞絕句五十首》,內容包括論詞的起源、論温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陸游辛棄疾吳文英王沂孫等詞人。1988年,由台灣大安出版社出版《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名家詞賞析》,湖南嶽麓書社出版《唐宋詞十七講》,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台灣舊版出版增訂本《杜甫秋興八首集説》 [152] 
20世紀90年代初期,寫下長篇論文《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探討吟誦歷史傳統、吟誦在詩歌之形式方面所造成的特色和詩歌之本質方面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教學方面的重要性等。1991年,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詩馨篇》。1992年,由台灣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詞學古今談》,台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中國古典詩詞評論集》《唐宋詞十七講》,再版增訂本《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湖南嶽麓書社再版增訂本《中國詞學的現代觀》,為楊振寧七十華誕作詩《楊振寧教授七十華誕口占絕句四章為祝》,在温哥華作《賀繆彥威先生九旬初度》,撰寫《端木留學長輓詩二首》,詩末附長篇後記 [152] 

葉嘉瑩人物作品

葉嘉瑩個人作品

  • 文學作品
出版時間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圖書圖鑑
2023年
葉嘉瑩
商務印書館
2022年
葉嘉瑩、劉子菲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
葉嘉瑩談詞 [122] 
葉嘉瑩
2018年
葉嘉瑩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
《葉嘉瑩説阮籍詠懷詩》 [44]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18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17年
祖國行長歌 [135] 
葉嘉瑩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7年
葉嘉瑩
2016年
葉嘉瑩
2015年
《靈谿詞説正續編》 [23] 
繆鉞、葉嘉瑩
2014年
詞學新詮 [31] 
葉嘉瑩
2013年
葉嘉瑩
2008年
風景舊曾諳 [51] 
葉嘉瑩
2008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8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8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8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8年
迦陵雜文集 [32]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葉嘉瑩
2007年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好詩共欣賞 [50]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7年
迦陵詩詞稿 [42]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7年
葉嘉瑩
中華書局
2007年
葉嘉瑩
2007年
葉嘉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葉嘉瑩
2004年
葉嘉瑩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年
葉嘉瑩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葉嘉瑩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葉嘉瑩説詞 [53] 
葉嘉瑩
1998年
葉嘉瑩
河北麥田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1997年
清詞叢論 [30] 
葉嘉瑩
河北麥田圖書有限責任公司
1997年
葉嘉瑩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葉嘉瑩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葉嘉瑩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杜甫秋興八首集説》 [26] 
葉嘉瑩
1993年2月
《詞學古今談》 [24] 
繆鉞、葉嘉瑩
1992年
葉嘉瑩
嶽麓書社
1987年
《靈谿詞説》 [25] 
繆鉞、葉嘉瑩
1982年
葉嘉瑩
  • 發表文章
刊發時間
文章名稱
刊物名稱
2017年
傳統詩詞到底美在哪兒 [108] 
2014年
陳維崧詞講稿之一:從雲間到陽羨詞風的轉變 [110] 
2014年
從西方文論與中國詩學談李商隱詩的詮釋與接受 [81] 
2013年
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 [103] 
2012年
從幾首詩詞談我回國教學的動機與願望 [105] 
2012年
約會一場淺“吟”“低”“誦”“穿越”千載情韻詩詞 [104] 
2012年
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感特質 [78] 
2012年
談中國舊詩之美感特質與吟誦之傳統 [74] 
2010年
《苦水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空前絕後的成就 [97] 
2009年
神龍見首不見尾——談《史記·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現的美感特質 [107] 
2009年
宋代兩位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與朱淑真 [94] 
2009年
清詞在《花間》兩宋詞之軌跡上的演化——兼論清人對於詞之美感特質的反思 [85] 
2008年
良家婦女之不成家數的哀歌 [64] 
《中國文化》
2008年
論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 [71] 
2008年
試論小山詞朦朧深美的意境追求 [89] 
2008年
從性別與文化談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 [86] 
《中國文化》
2008年
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 [77] 
《中國文化》
2007年
從文學體式與性別文化談詞體的弱德之美 [66] 
2006年
趙樸初與我的詩詞交往 [101] 
2005年
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 [68] 
2005年
從西方文論看李商隱的幾首詩 [75] 
2004年
從李清照到沈祖棻——談女性詞作之美感特質的演進 [65] 
2004年
中西文論視域中的“賦、比、興” [61] 
2004年
當愛情變成了歷史——晚清的史詞 [95] 
2004年
閲讀視野與詩詞評賞 [88] 
2003年
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 [62] 
2003年
從晚清兩大詞人的詞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 [96] 
2002年
詞之美感特質及詞學家的體認 [102] 
長城
2002年
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詞學家對此種特質之反思與世變之關係 [76] 
2001年
蘇軾:詞之意境的開拓者 [109] 
《長城》
2000年
從文本之潛能與讀者之詮釋談令詞的評賞 [99] 
1998年
談北宋初期晏歐令詞中文本之潛能 [73] 
1995年
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之詞與詞論及其影響 [91] 
《中國文化》
1994年
朱彝尊之愛情詞的美學特質 [82]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3年
從《花間》詞之特質看後世的詞與詞學 [79] 
《文學遺產》
1992年
從女性主義文論看《花間》詞之特質 [69] 
《社會科學戰線》
1991年
論王國維詞(續)——從我對王氏境界説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的評賞 [80]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年
從一個新的理論角度談令詞之潛能與陳子龍詞之成就 [87]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年
王沂孫及其詠物詞 [93] 
《文學遺產》
1987年
從一首《水龍吟》看辛棄疾詞一本萬殊之特質 [92] 
1987年
論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 [70] 
文史哲
1984年
論詞之起源 [72] 
1984年
從中西詩論的結合 談中國古典詩歌的欣賞 [84] 
1983年
靈谿詞説(續) [63] 
1983年
談我在古典詩歌評賞中感性與知性的結合——《迦陵論詩叢稿》後敍 [83] 
1982年
馮正中詞的成就及其承前啓後的地位 [90] 
1982年
從幾首詩例談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間的關係 [100] 
《天津師院學報》
1982年
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從杜甫《贈李白》詩説起 [98] 
1980年
拆碎七寶樓台——談夢窗詞之現代觀 [106] 
  • 詩詞選登
題目
內容
《轉蓬》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難援。剩憮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152] 
《秋蝶》
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151] 
《詠菊》
不競繁華日,秋深放最遲。羣芳調落盡,獨有傲霜枝。 [151] 
《詠蓮》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 [151] 
《哭母詩八首》
(其一)噩耗傳來心乍驚,淚枯無語暗吞聲。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151] 
(其二)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 [151] 
(其三)重陽節後欲寒天,送母西行過玉泉。黃葉滿山墳草白,秋風萬里感啼鵑。 [151] 
(其四)葉已隨風別故枝,我於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151] 
(其五)颯颯西風冷總惟,小窗竹影月悽其。空餘舊物思言笑,幾度凝眸雙淚垂。 [151] 
(其六)本是明珠掌上身,於今憔悴委泥塵。淒涼莫怨無人問,剪紙招魂訴母親。 [151] 
(其七)年年辛苦為兒忙,刀尺聲中夜漏長。多少春暉遊子恨,不堪重展舊衣裳。 [151] 
(其八)寒屏獨倚夜深時,數斷更籌恨轉痴。詩句吟成千點淚,重泉何處達親知。 [151] 
《憶蘿月》
蕭蕭木葉。秋野山重疊。愁苦最憐墳上月。惟照世人離別。平沙一片茫茫。殘碑蔓草斜陽。解得人生真意,夜深清唄淒涼。 [151] 
《浣溪沙》
一樹猩紅豔豔姿,鳳凰花發最高枝。驚心節序逝如斯。 中歲心情憂患後,南台風物夏初時。昨宵明月動鄉思。 [151] 
《蝶戀花》
倚竹誰憐衫袖薄。鬥草尋春,芳事都閒卻。莫問新來哀與樂。眼前何事容斟酌。 雨重風多花易落。有限年華,無據年時約。待屏相思歸少年。揹人 地思量着。 [151] 
《五言律詩》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151] 
《鷓鴣天》
寒入新霜夜夜華。豔添秋樹作春花。眼前節物如相識,夢裏鄉關路正賒。 從去國,倍思家。歸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飄零慣,如此生涯未有涯。 [151] 
《一九六八年秋留別哈佛三首》
又到人間落葉時,飄飄行色我何之。日歸枉自悲鄉遠,命駕真當泣路岐。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浮生可嘆浮家客,卻羨浮槎有定期。天北天南有斷鴻,幾年常在別離中。已看林葉驚霜老,卻怪殘陽似血紅。一任韶華隨逝水,空餘生事付雕蟲。將行漸近登高節,惆悵徵蓬九月風。臨分珍重主人心,酒美無多細細斟。案上好書能忘晷,窗前嘉樹任移陰。吝情忽共傷留去,論學曾同辯古今。試寫長謠抒別意,雲天東望海沉沉。 [151] 
《踏莎行》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裏。炎天流火劫燒餘,藐姑初識真仙子。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 [151] 

葉嘉瑩相關作品

  • 人物傳記
出版時間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圖書圖鑑
2023年
陳凱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2年
《為有荷花喚我來——葉嘉瑩在南開》 [9] 
2021年
葉言材
2020年
掬水月在手 [127] 
行人文化、活字文化
2018年
葉嘉瑩傳 [125] 
熊燁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5年
《葉嘉瑩古典詩詞詮釋理論研究》 [126] 
張春華
2009年
2009年
趙林濤、顧之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005年
劉文遠
  • 對話訪談
時間
欄目名稱
2017年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朗讀者 [36] 
2002年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 [152] 
  • 紀錄影片
播出時間
影片名稱
出品方
2024年2月22日
詩詞大先生 [130] 
2020年10月16日
《掬水月在手》 [6-7] 
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1日
《詩詞留香/葉嘉瑩》 [1] 

葉嘉瑩主要成就

葉嘉瑩文學研究

  • 古典詩歌研究
葉嘉瑩古典詩歌研究貫穿着對中國古典詩歌本質特徵理解和闡述,從對詩歌文本闡釋出發上升到諸多理論問題探討,立足於傳統評賞方式的同時結合現代詩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借鑑西方現代文學理論對古典詩歌創作和中國古典詩論進行反思的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知人論世理論並關注詩歌發展史的線索,呈現出一種感性與理性交融、傳統與現代結合、歷史與邏輯統一的立體結構,涉及了文藝理論、美學、語言學等諸多領域相關問題 [136] 
葉嘉瑩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在對具體作品評賞的基礎上展開,是一種以文本闡釋為中心的研究,帶有的感性成份。常以詩人的多情和敏感去體會作品情意,以創作甘苦和經驗去分析詩歌遣詞造句;她的研究繼承了傳統詩論特色,不同的是,在繼承傳統論詩長處同時又認識到其判斷由於缺乏客觀論證和細密分析而帶來的主觀性、模糊性的缺陷,主張接納新的理論學説以彌補其不足。借鑑西方文論反思中國古典詩論,將對詩歌評賞放在中西文化對照、結合背景下,進行評賞實踐和理論建設,體現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特色;對古典詩歌研究的第三方面特色是在對具體詩歌的評賞中貫穿着明確的史的意識和對詩歌的整體把握從而做到了點與面、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136] 
  • 蘇詞研究
葉嘉瑩在對蘇軾詞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現在:揭示了詞的詩化的發展脈絡,闡述了蘇詞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了蘇詞藝術風格成因,認為其風格形成主要受到歐陽修柳永影響;將蘇詞與歐陽修、柳永、辛棄疾等詞作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結論。蘇軾汲取了柳詞中富於感發力量的高遠興象,除去了柳詞的淺俗柔靡之失,帶領詞達到了詩化高峯。蘇詞風格的形成來自於歐陽修柳永影響。歐陽修影響於蘇軾,主要在於疏雋的風格,蘇軾早期遊賞山水的令詞,性質和歐詞意境及風格相近,從個性層面講,歐、蘇都具有一種豁達性格特徵,對於他們詞作風格的形成有着直接影響。柳詞影響於蘇軾,一是慢詞的創作,蘇軾發展了柳詞的鋪敍手法;二是興象高遠之筆致。如果蘇詞風格中的“疏”來自歐陽修的話,“曠”則受到柳永影響。對於蘇、辛的比較,葉嘉瑩認為,超曠是蘇軾異於其他詞人的主要特色。超曠不能等同於豪放,蘇、辛同為豪放詞人,都有“放”的特點,但又有所區別:辛詞沉鬱,蘇詞超妙,辛詞多憤慨之氣,蘇詞富曠逸之懷,辛詞之放是由於一種英雄豪傑之氣,而蘇詞之放則是由於一種曠達超逸之 [141] 

葉嘉瑩文學批評

  • 文學新批評
文學新批評理論給了葉嘉瑩研究方法的導引,促發了她對中西文論持續對比與反思,影響到她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觀念的最終形成。她從新批評講求客觀實證的理念出發,對古代文論中的“知人論世”觀提出思考。在傳統文論裏,“知人論世”的批評模式是與儒家的倫理本位觀念、與傳統文學批評對作家的創作背景和創作動機的看重等思想密不可分。葉嘉瑩借用新批評來鑑照“知人論世”觀,從而發現它的非客觀性特徵。她在新批評的“知性”之外,加上“感性”成分,把“知性”和“感性”統一在一起,一方面強調學術研究的謹慎客觀,一方面不放棄自己閲讀文學作品時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在運用西方理論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術實踐中,吸收新批評的理論精髓來闡釋古典詩詞是葉嘉瑩邁出的第一步,她沒有止步於新批評,而是注重對西方各種現代文論的多方吸納,各取所長 [143] 
  • 古典文學批評
從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台灣開始古典詩詞的批評實踐,積多年經驗,葉嘉瑩將自已的批評方式總結為“感性與知性之結合”,即對於詩歌的評賞乃是以感性為主,而結合三種不同知性的傾向:一是傳記的,對於作者的認知;二是史觀的,對於文學史的認知;三是現代的,對於西方現代理論的認知。這種“感性與知性之結合”則是感性為主,知性為輔;它建立在具體的文藝鑑賞和評判的生礎上,又被史觀和理論所統攝,具有客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性質。感性的批評是指一種“純任一已之聯想與主觀之感受”的批評方式,它的目的在於傳達出中國古典詩歌所特有的“感發的生命”。這種批評沉浸着“評詩人之心靈與感情的躍動,”因而“可以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一種活潑的生生不已的感發之延續”。“感性”批評是從鑑賞入手,吸取我國傳統詩話詞話特點的直觀頓批評。“知性”批評,包括以上所列三項“認知”,還有知識又有理性方面的內容。其中,“傳記的”與“史觀的”均屬古典傳統批評已有方法,目的並非以作者的“傳記”代替對作品的評析,而是為了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基礎上對“詩歌中所傳達的感發之生命的質量,作出更為深刻也更為止確的體會和衡量 [145] 
  • 詩詞批評
葉嘉瑩在批評實踐中,對於作者性格、思想,為人,以及作品意象、音聲、用字、口吻等,都予以詳盡介紹和分析,這是保持批評主體獨立性的表現。她在進行詩詞批評前,要對文本版本、存佚、真偽及其他相關材料進行考據,確保研究對象與材料準確與合目的。她的批評與其他人不同之處在於,他會因人因文制宜,根據主客體契合點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具體批評方法。她的“文本細讀”批評法歸結起來有品匠心、品得失、對比區別、提煉規律、追尋緣由等。匠心的品評,包括煉字用心(如聲音色澤、意藴)、章法運作、情意表達和意境塑造等。得失的品評包括作者匠心的實現與否與讀者客觀感受。在具體實踐中提煉普遍性的規律,是她理性批評的特點。追尋緣由包括作品何以產生譭譽不一或誤讀難解,作者匠心、文章結構何以得或何以失,何以同中見異或異中有同,又何以帶來不同或相同的效果等 [140] 

葉嘉瑩傳統吟誦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吟誦傳統逐漸得以恢復,2009年,學術屆提出傳統吟誦概念。葉嘉瑩從小接受全面、系統的吟誦教育,並打下堅實基礎。她對吟誦非常重視,認為吟誦是我國獨有的、珍貴的傳統文化。她認為音調與節奏關係到吟誦的本質問題,重視音調 、節奏及吟誦與內容的結合,通過合理的節奏變化,把詩文內涵表現出來。重視吟誦時節奏的迴環問題,遵守每四句一個循回的原則。吟誦是讀書方法,讀書是為了理解作品,以吟誦的方法去讀書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這是葉嘉瑩一個很重要的吟誦理念。她多年來堅持的吟誦 ,就是“吟誦的正統”,即傳統吟 [139] 

葉嘉瑩人才培養

  • 授課方法
葉嘉瑩講述詩詞,承襲顧隨詩教精神。顧隨曾説,一切“世法”皆是“詩法”,“詩法”離開“世法”站不住。在教學實踐中,她注重將現實生活與詩詞內涵貫通講授,既解釋詩詞意藴,也着重闡釋時代精神、詩人胸襟、處世哲學,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進行解 [149] 
葉嘉瑩在詩詞教學中善於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既有對詩詞作品本身的闡發,也有對相關知識的有機鏈接。也會對時代背景和作家思想、信仰、性情等進行介紹,以增進學生對詩作理解。講詩詞立足於作品本身,並常有迥異於他人的闡發,在介紹詩人詩作時,從不孤立地講解某位詩人及其作品,而是將其置於文學發展嬗變的歷史長河中,以宏觀文學史視野來審視某位詩人地位與貢獻,注意釐清文學發展脈絡,闡明前後輩詩人之間傳承與淵源關係。將古今中外文學理論、詩歌評論融入到詩詞講授之中,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詩詞品賞能力,是葉嘉瑩在詩詞講授中運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葉嘉瑩將自己真實生活經驗、生活感受融入教學,使詩詞講授生動形象,讓人倍感親切。通過比較不同詩人、詩作間差異,以突出和彰顯詩人、詩作特點,也是葉嘉瑩在詩詞教學中經常運用方法 [150] 
  • 詩教理念
葉嘉瑩的詩教理念,融通西方文學理論方法,注重傳承吟誦傳統,既強調詩詞的文學價值,又弘揚藴含其中的深切家國情懷。注重傳遞深厚精神內涵,在為學生講授詩詞時,會將她對國家的熱愛、積極入世的精神和對美好品德的追求進行闡釋,引導學生形成共鳴與共情,實現“興發感動”的教學目標。注重融匯中西、深入淺出,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講授方式逐字逐句解讀詩詞,用簡單平白的現代語言解釋詞句意思,將千百年前的歷史事物拉到現實生活場景中,幫助受眾加深對古典語言文字內涵的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在解讀中國古典詩詞時引人西方文學理論,幫助學生提高詩詞鑑賞水平。注重傳承詩詞中的吟誦傳統,從事詩詞教學後,她將中國吟誦傳統作為研究和教學的重點內容,形成“吟誦是學習古詩詞的入門途徑”的詩教理念 [149] 
  • 教育信仰
葉嘉瑩認為詩詞教學是一種薪盡火傳的神聖工作,是為了讓中華詩詞這條文化長流綿延不已、奔騰不息。支持她以詩詞講授為生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她心中對古典詩歌盡到傳承責任的使命感。她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與教學中,一直貫穿着她所獨具的生命美學思想 [142] 
  • 教學目標
葉嘉瑩關於詩詞教學目標的思考主要包含三部分:傳授詩詞賞鑑的良方,傳達興發感動的力量,讓創作與賞鑑相得益彰 [142] 
  • 課程體系
葉嘉瑩詩詞教學思想的課程維度的中心是發展中國古典詩詞課程,她的古典詩詞課程體系主要要素有:關注詩詞史的發展流變,分析傳統詩詞評賞模式,尋訪作者的前世今生,對比眾作者風格特色與感情品質的差別,引用西方理論分析詩詞文本,以及重視吟誦與興發感動的作用 [142] 
  • 培養學生
學生姓名(部分)
備註
美籍華裔作家、評論家、戲劇家、崑曲製作人
畫家、詩人、散文家
作家、原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台灣專欄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陳洪 [19]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
南開大學中文系1977級學生、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曉丹 [11]  [15] 
南開大學2007級博士生、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汪夢川 [11]  [16] 
南開大學2003屆博士生、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葉言材 [10]  [14] 
南開大學中文系1979級學生、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教授
楊茜萍 [10]  [12] 
南開大學中文系1978級學生、天津體育學院教授
方正輝 [21-22] 
南開大學中文系1979級學生、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
張靜 [11] 
梁麗芳 [147] 
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榮休教授

葉嘉瑩榮譽獎項

  • 個人榮譽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21年10月
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39]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5] 
中央電視台
2019年12月
2019年9月10日
首屆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獎終身成就獎 [19] 
南開大學
2019年1月
2018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35] 
2018年4月
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19] 
-
2018年
2016年3月25日
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17] 
-
2015年10月18日
阿爾伯塔大學授榮譽博士 [20] 
2015年1月6日
2014中華文化人物 [34] 
中華文化促進會、香港鳳凰衞視
2013年12月
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19] 
2008年12月
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19] 
2002年
嶺南大學榮譽博士 [149] 
1990年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 [131] 
  • 作品獲獎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14年
《人間詞話七講》 [154] 
2014中國好書
1995年
《靈谿説》 [148]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葉嘉瑩人物影響

  • 獎學金命名
葉嘉瑩民生獎學金,由北京民生中國書法公益基金會於2019年設立,旨在鼓勵青年才俊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與學術思想為典範,海內外弘揚中華詩教 [163] 

葉嘉瑩創作特點

與以詩歌傳世或揚名的作家相比,葉嘉瑩更多的是強調詩歌創作之於生命本體的意義和價值。她從古人詩詞中中獲得相知慰藉,汲取生命、品德的力量,苦難的打擊在詩詞精神感召之下,也可以成為一種對品德意志的鍛鍊。通過詩詞創作,使得憂傷、悲憤、無助、歡欣等情緒得到宣泄,使負面情緒得到淨化、提純,昇華為一種人生頑強、悲憫、堅毅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她的創作,基本體現了作家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 [144] 
葉嘉瑩詩詞創作從美學特質上來説,注重的是興發感動。古典詩詞美學意義是她創作所追求的,同樣是其作品的特質。題材與體式不拘一格,題材內容沒有脱離她的生活軌跡,沒有超出她的生活視野。創作體式上以高雅規整的古體格律為主,也有詞、曲、賦、劇、雜文等創作,選擇怎樣的體裁,以最能完美表達情志為標準 [144] 

葉嘉瑩人物思想

葉嘉瑩“興發感動”説

“興發感動”是葉嘉瑩文學批評理論的核心。在解讀中國古典詩詞,闡發古代詩論、詞論,繼承中國傳統“興”論等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興發感動”説,吸納了西方文學批評的某些觀念和術語,使“興發感動”説成為一個具有中西融合特點的詩學概念。“興發感動”是一個有着豐富內涵的詩學概念,包含了作品的創作、欣賞等環節。“興發感動”説的新意和價值體現在:第一、“興發感動”説的內涵體現出作品由產生到完成過程,既包含作者創作準備、表達技巧,作品的質素,還包含作品的欣賞、完成和評價等環節,反映出世界與作者、作者與作品、作品與讀者等關係。第二、在繼承傳統詩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論等理論,也重視詩論中的讀者“在場”,對於讀者在作品興發感動之生命的延續中的作用給予肯定。第三、對王國維提出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要素及兩者關係做出新解,對兩個批評術語的理論性闡發和運用亦具有開創之功。第四、將“興發感動”作用確立為批評標準。在衡量作品或理論的“興發感動”作用時,具體落實到“能感之”“能寫之”要素上,最終的旨歸仍然是作品的“興發感動”之生 [137] 

葉嘉瑩“弱德之美”説

葉嘉瑩生命美學思想與她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闡述是融為一體的。她在對花間詞美學特質的研究過程中,開始思考作為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體,對詞的評價能否建立一個明確的共識標準。她認為有必要對“詞之美感特質作更為觸及其本質的探討”。在對温庭筠蘇軾辛棄疾朱彝尊等人的詞作比較後,歸納出一個更為觸及本質的美感共性來,即“弱德之美”,她指出:詞體的弱德之美,是指感情上那種承受,而在承受的壓抑之中的自己的堅持。所以雖然是弱,但是一種德。弱德之美,而弱德是儒家的傳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弱德之美”是她對古典詩詞之美數十年的感知與理論探索積累而成的學術成果。是通過對不同詞作者所處時代、人生經歷、思想情感深入瞭解,對歷代各種風格詞作進行比較、分析與闡釋,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文體“詞”的美學本質做出的抽象概 [138] 

葉嘉瑩社會活動

葉嘉瑩學術捐助

1993年1月,葉嘉瑩捐出退休金一半10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及“永言學術基金”。2016年,委託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賣掉她在天津一處房產,賣房款380萬元用於設立南開大學迦陵基金,資助有關中華詩詞文化教育與傳播的項目。2017年,再次變賣北京房產,所得1080萬元納入迦陵基金 [156]  。2018年6月,將自己財產1857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納入迦陵基金。2019年5月,再次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已累計捐贈額3568萬 [160] 

葉嘉瑩學術報告

時間
報告題目
合作單位
2013年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
2002年9月25日
在雙重性別與雙重語境下形成的詞的美感特質

葉嘉瑩會議慶典

時間
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23年10月
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 [158] 
2004年
國際詞學研討會 [157] 
天津
2000年7月
第一屆國際詞學研討會 [157] 
2000年
“世變與文學”國際會議 [152] 
1999年
建國50週年國慶宴會、“十一”天安門國慶大典 [152] 
1990年
北美第一屆國際詞學研討會 [152] 
美國緬因州
1981年
杜甫學會首屆年會 [152] 

葉嘉瑩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9年
南開大學終身校董 [19] 
1985年7月
四川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 [146] 
-
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2] 
-
密西根大學客座教授 [2] 
-
-
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7] 
-
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 [40] 
-
中華詩詞學會譽會長 [21] 
-
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7] 
-
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7] 
-
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7] 

葉嘉瑩個人生活

葉嘉瑩家庭背景

葉嘉瑩出生在北京一個傳統書香世家,原本祖居於葉赫地,本姓葉赫那拉,又稱葉赫納蘭,與飲水詞人納蘭成德源出一家。因民國以後廢除滿族姓氏,簡化為“葉”字。葉家是蒙古裔滿族人,原本屬於蒙古土默特族,早在努爾哈赤勃興時便被吞併。葉嘉瑩曾祖父於咸豐年間官至二品,祖父為光緒年間進士,曾任職於工部,祖母是滿族人,從小接受教育,伯父舊學功底深厚,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後研讀中醫 [144]  。父親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職於中國航空公司,母親婚前曾是女校教師 [134]  ,葉嘉瑩兄妹共三人,她排行老大,下有兩個弟弟 [151]  。這個被漢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一直信奉儒家思想,對葉嘉瑩影響很大。葉家恪守禮儀,閒暇時光,葉嘉瑩父親與伯父會在院中散步,吟誦古詩,母親與伯母則會各執一冊詩詞選集研讀。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之下,葉嘉瑩開蒙很早,六七歲便誦讀《論語》,11歲時,在伯父指導下開始學寫格律詩詞 [131] 

葉嘉瑩婚姻生活

1948年3月,葉嘉瑩嫁給在國民黨海軍供職的文職人員趙東蓀,11月,夫妻二人輾轉來到台灣高雄附近左營海軍軍區。1949年8月,大女兒趙言言出生,第二年年底,趙東蓀被懷疑為“匪諜”投入大獄,她也失去工作。3年後丈夫出 [133]  ,他們有了第二個女兒趙言慧 [13]  。丈夫因久被囚禁性情大變、動輒暴怒,找到工作也幹不長,一家六口的生計落在她肩上,最痛苦時,她想過用煤氣結束生命 [132]  。1976年,大女兒趙言言與丈夫在一次車禍中罹難,葉嘉瑩悲痛欲絕,開始尋求還鄉之 [4] 
葉嘉瑩在大女兒婚禮上 葉嘉瑩在大女兒婚禮上

葉嘉瑩氏族成員

姓名
生卒年月
人物關係
備註
聯魁
1826年—1887年
曾祖 [155] 
曾任武職,官至二品
中興
1861年—1929年
祖父 [155] 
壬辰(1892年)科翻譯進士,曾任農工商部主事(一説為工部員外郎),後以中醫為業,堂號為“水心堂葉”
葉廷乂
1886年—1958年
伯父 [155] 
中興長子,會漢語、滿語、英語、日語四種語言,熱愛藏書,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曾在浙江一帶擔任公務員,後回到北京,以中醫為業
顏巽華
1888年—1955年
伯母 [155] 
葉廷義妻子,知府小姐出身,寬厚、善良、熱愛詩書
葉嘉毅
-
堂兄 [155] 
葉廷乂之子,曾在台灣省任中學教師
葉言都
-
堂侄 [155] 
葉廷乂長孫,作家
葉廷元
1891年—1971年
父親 [155] 
中興次子,思想先進,有着學習西方科技的強烈意識,畢業於北京大學外文系,曾任職於國民政府航空署(北京),擔任編譯之職,抗戰期間曾協助過陳納德將軍“飛虎隊”作戰
李玉潔
(?—1941年)
母親 [155] 
葉廷元妻子,是一位愛美、聰慧、能幹的女性,擅於持家理財,曾蓋五個小四合院留給子女(此房產是“迦陵基金”主要來源)
葉嘉謀
1926年一2007年
大弟 [155] 
葉廷元長子,畢業於中國大學,曾在中學任教
杭若俠
1927年一1995年
弟媳妹 [155] 
葉嘉謀妻子,教師,為人善良,常常慷慨救助身邊老弱
葉嘉熾
1933年一1997年
二弟 [155] 
葉廷元次子,教師

葉嘉瑩人物評價

“心靈純淨,志向高尚,詩作給人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葉嘉瑩90歲生日國務院原總理温家賀詞) [36] 
“詩吟人生行萬里,遊子難捨神州情。君勝文姬歸故國,執教詩壇四十年。寸心如水温如玉,培育桃李花滿園。桑榆未晚霞滿天,落葉有根夢更圓。”(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賦詩) [19] 
“葉先生生於荷月,愛荷、寫荷、如荷。再讀先生居海外時所作宏詩《祖國行長歌》,又感佩歸國執教四十週年,以詩化人,桃李天下,詩以記之。‘根歸熱土乘長歌,月伴迦陵漫詠荷。翠蓋搖風心底叩,花開蓮現問誰澤’。”(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黨組成員馬凱評) [19] 
“葉先生長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創作、研究、傳播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為傳播中國古典文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展示中華文化持久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貢獻。葉先生勇敢面對歲月磨難,始終堅守初心,為人們展現了中華詩詞真善美的人性光輝,詮釋了‘弱德’之美的至高境界。”(國務院原副總理、時任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 [40] 
“葉先生對幾代中國青年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個人成就無與倫比。”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評) [19] 
“葉嘉瑩先生是中華古典詩詞的吟誦人和傳承者,從教七十餘載,以弘揚中華詩教為己任,學貫中西、著述斐然,奔波四海、桃李滿疆。縱踏遍世間坎坷,卻始終心繫祖國、初心不改,培養了大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研古典文學的優秀人才。葉嘉瑩先生在古典詩詞領域取得的巔峯造詣,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是南開學人的傑出代表與驕傲,更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楷模與榜樣。今天的慶祝大會,就是要禮讚先生熱愛祖國、胸懷大公的崇高理想,學習先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的價值追求,頌揚先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高尚品格,這才是“南開大先生”應有的學養、氣度與風骨。”(時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評) [19] 
“葉先生是中華詩教的代表,是中華詩魂、中華詩韻、中華詩風的感受者、體驗者、迴應者,葉先生將中華文化作為立身之本,同時是中華文化走向全球的使者,她以國際的眼光視野、現代的學問理論、自身的獨特感受,將中華詩學感染到全世界,她話語清晰、條理清楚,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好老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原部長、作家王蒙評) [19] 
“是葉先生的課,在驀然回首間改變了我的人生學術選擇,點燃了我的古典文學夢想,是葉先生讓我理解了文學的力量在於興發感動,也是她的言傳身教,讓我知道生命的意義在於生生不息的追求。近一個世紀以來,先生用生命書寫對祖國文化歷史最真摯的愛,是她傳授給我們的最寶貴財富。”(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評) [19] 
“葉嘉瑩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傑出代表。她是將西方文論引入古典文學從事比較研究的傑出學者,其詩論新意迭出,別開境界,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頒獎詞) [19] 
“在世界文化之大座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她是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頒獎詞) [19] 
“從漂泊到歸來,從傳承到播種。有人説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穿裙子的‘士’。她替未來傳承古典詩詞命脈,她為世界養護中華文明根系。千年傳燈,日月成詩。”(“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頒獎詞) [19] 
“葉嘉瑩為中國詩詞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們心中的詩。”(《人民日報》評) [8] 
參考資料
  • 1.    《國家記憶》 11月1日播出:傳薪者——詩詞留香 葉嘉瑩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    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文學院[引用日期2024-04-21]
  • 3.    學者葉嘉瑩:一生為古詩詞奔波 從未想過當詩人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4.    每日新報:先生百歲 千春猶待發華滋  .南開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5.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  .央廣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1]
  • 6.    《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藝聯上映,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4-04-21]
  • 7.    繼上海電影節後,《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熱烈,這部粵產電影,為何號召力這麼大?  .經濟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8.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 陳粒吟唱葉嘉瑩傳奇一生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9.    迎慶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祝福先生健康長壽!  .南開大學公眾號[引用日期2024-04-21]
  • 10.    陵回鄉 “詩生南開”:為有荷花喚我來  .光明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1]
  • 11.    回鄉:葉嘉瑩的世紀求索  .新華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1]
  • 12.    楊茜萍  .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處[引用日期2024-04-21]
  • 13.    我與姑母葉嘉瑩(一)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引用日期2024-04-21]
  • 14.    【校友文苑】葉嘉瑩的貧窮與富貴之我觀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15.    黃曉丹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引用日期2024-04-21]
  • 16.    汪夢川主頁  .南開大學文學院[引用日期2024-04-21]
  • 17.    葉嘉瑩先生介紹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18.    中新社:白先勇攜校園傳承版《牡丹亭》赴南開為葉嘉瑩先生祝壽  .南開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19.    95歲葉嘉瑩先生的教師節願望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0.    《朗讀者》葉嘉瑩:為中華古典文化而“吟誦”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1.    葉嘉瑩古典詩詞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南開大學舉行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2.    方正輝、王剛毅任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圖/簡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3.    葉嘉瑩與著名學者繆鉞十年合作詞學專著問世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24.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M].嶽麓書社,1993.
  • 25.    繆鉞,葉嘉瑩合.靈谿詞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26.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説[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 27.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 28.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 29.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 30.    葉嘉瑩.清詞叢論[M].河北麥田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97.
  • 31.    葉嘉瑩.詞學新詮[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 32.    葉嘉瑩.迦陵雜文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 33.    葉嘉瑩.獨陪明月看荷花[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 34.    葉嘉瑩先生入選“2014中華文化人物”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35.    葉嘉瑩先生入選2018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36.    葉嘉瑩將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 設立“迦陵基金”  .新華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1]
  • 37.    葉嘉瑩先生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38.    葉嘉瑩先生當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39.    葉嘉瑩先生獲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40.    國際儒聯會長看望葉嘉瑩並見證南開大學與國際儒學聯合會達成戰略合作  .南開校友網[引用日期2024-04-21]
  • 41.    朱巧雲.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 42.    葉嘉瑩.迦陵詩詞稿[M].中華書局,2007.
  • 43.    葉嘉瑩.葉嘉瑩説漢魏六朝詩[M].中華書局,2018.
  • 44.    葉嘉瑩.葉嘉瑩説阮籍詠懷詩[M].中華書局,2018.
  • 45.    葉嘉瑩.葉嘉瑩説中晚唐詩[M].中華書局,2008.
  • 46.    葉嘉瑩.葉嘉瑩説詩講稿[M].中華書局,2008.
  • 47.    葉嘉瑩.葉嘉瑩説杜甫詩[M].中華書局,2008.
  • 48.    葉嘉瑩.葉嘉瑩説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M].中華書局,2007.
  • 49.    葉嘉瑩.葉嘉瑩説初盛唐詩[M].中華書局,2008.
  • 50.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M].中華書局,2007.
  • 51.    葉嘉瑩.風景舊曾諳[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 52.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
  • 53.    葉嘉瑩.葉嘉瑩説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54.    葉嘉瑩.葉嘉瑩:愛上古詩詞的九堂課[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55.    徐志嘯.華裔漢學家葉嘉瑩與中西詩學[M].學苑出版社,2009.
  • 56.    趙林濤,顧之京.顧隨與葉嘉瑩[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 57.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58.    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 59.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 60.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説[M].北京出版社,2016.
  • 61.    葉嘉瑩.中西文論視域中的"賦、比、興"[J].河北學刊, 2004, 24(3):7.
  • 62.    葉嘉瑩.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J].河北學刊, 2003, 23(4):8.
  • 63.    葉嘉瑩.靈谿詞説(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1):8.
  • 64.    葉嘉瑩.良家婦女之不成家數的哀歌[J].中國文化, 2008(2):15.
  • 65.    葉嘉瑩.從李清照到沈祖棻——談女性詞作之美感特質的演進[J].文學遺產, 2004.
  • 66.    葉嘉瑩.從文學體式與性別文化談詞體的弱德之美[J].人文雜誌, 2007(5):7.
  • 67.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M].嶽麓書社,1992.
  • 68.    葉嘉瑩.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 44(4):10.
  • 69.    葉嘉瑩.從女性主義文論看《花間》詞之特質[J].社會科學戰線, 1992(4):10.
  • 70.    葉嘉瑩.論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J].文史哲, 1987(1):11.
  • 71.    葉嘉瑩.論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J].文學遺產, 2008(4):9.
  • 72.    葉嘉瑩.論詞之起源[J].中國社會科學, 1984(6):15.
  • 73.    葉嘉瑩.談北宋初期晏歐令詞中文本之潛能[J].社會科學戰線, 1998(3):8.
  • 74.    葉嘉瑩.談中國舊詩之美感特質與吟誦之傳統[J].文學與文化, 2012(2):18.
  • 75.    葉嘉瑩.從西方文論看李商隱的幾首詩[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34(4):14.
  • 76.    葉嘉瑩,YeJiaying.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詞學家對此種特質之反思與世變之關係[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2(1):12.
  • 77.    葉嘉瑩.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J].中國文化, 2008(1):12.
  • 78.    葉嘉瑩,張靜.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感特質[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52(5):8.
  • 79.    葉嘉瑩.從《花間》詞之特質看後世的詞與詞學[J].文學遺產, 1993(04):67-75.
  • 80.    葉嘉瑩.論王國維詞(續)——從我對王氏境界説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的評賞[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2):16.
  • 81.    葉嘉瑩,劉靚.從西方文論與中國詩學談李商隱詩的詮釋與接受[J].北京社會科學, 2014(6):25.
  • 82.    葉嘉瑩.朱彝尊之愛情詞的美學特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1):7.
  • 83.    葉嘉瑩.談我在古典詩歌評賞中感性與知性的結合——《迦陵論詩叢稿》後敍[J].文藝理論研究, 1983(3):11.
  • 84.    葉嘉瑩.從中西詩論的結合 談中國古典詩歌的欣賞[J].當代文壇, 1984(3):6.
  • 85.    葉嘉瑩.清詞在《花間》兩宋詞之軌跡上的演化——兼論清人對於詞之美感特質的反思[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09.
  • 86.    葉嘉瑩.從性別與文化談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J].中國文化, 2008.
  • 87.    葉嘉瑩.從一個新的理論角度談令詞之潛能與陳子龍詞之成就[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1):17.
  • 88.    葉嘉瑩.閲讀視野與詩詞評賞[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006(004):289-293.
  • 89.    葉嘉瑩,李東賓.試論小山詞朦朧深美的意境追求[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31(3):5.
  • 90.    葉嘉瑩.馮正中詞的成就及其承前啓後的地位[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4).
  • 91.    葉嘉瑩.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之詞與詞論及其影響[J].中國文化, 1995(1):16.
  • 92.    葉嘉瑩.從一首《水龍吟》看辛棄疾詞一本萬殊之特質[J].文史雜誌, 1987(04):75-79.
  • 93.    葉嘉瑩.王沂孫及其詠物詞[J].文學遺產, 1987(6):10.
  • 94.    葉嘉瑩.宋代兩位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與朱淑真[J].中國文化, 2009, 000(001):106-119.
  • 95.    葉嘉瑩.當愛情變成了歷史——晚清的史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10.
  • 96.    葉嘉瑩.從晚清兩大詞人的詞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J].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3.
  • 97.    葉嘉瑩.《苦水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空前絕後的成就[J].泰山學院學報, 2010, 32(1):3-13.
  • 98.    葉嘉瑩.談李白、杜甫的友誼和天才的寂寞——從杜甫《贈李白》詩説起[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3):13.
  • 99.    葉嘉瑩.從文本之潛能與讀者之詮釋談令詞的評賞[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2(002):2-7.
  • 100.    葉嘉瑩.從幾首詩例談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間的關係[J].天津師院學報, 1982(3):37-45.
  • 101.    葉嘉瑩.趙樸初與我的詩詞交往[J].海內與海外, 2006(3):3.
  • 102.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及詞學家的體認[J].長城, 2002(3):4.
  • 103.    葉嘉瑩.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7.
  • 104.    葉嘉瑩,王一瀾.約會一場淺"吟"低"誦""穿越"千載情韻詩詞[J].中國圖書評論, 2012(03):11-16.
  • 105.    葉嘉瑩.從幾首詩詞談我回國教學的動機與願望[J].文學與文化, 2012(1):15.
  • 106.    葉嘉瑩.拆碎七寶樓台——談夢窗詞之現代觀[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
  • 107.    葉嘉瑩.神龍見首不見尾——談《史記·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現的美感特質[J].中國韻文學刊, 2009, 23(4):12.
  • 108.    葉嘉瑩.傳統詩詞到底美在哪兒[J].新湘評論, 2017(7):3.
  • 109.    葉嘉瑩.蘇軾:詞之意境的開拓者[J].長城, 2001(1):7.
  • 110.    葉嘉瑩.陳維崧詞講稿之一:從雲間到陽羨詞風的轉變[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44(2):6.
  • 111.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112.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河北麥田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98.
  • 113.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 114.    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115.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選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116.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講錄[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 117.    葉嘉瑩.唐五代名家詞選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118.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 119.    葉嘉瑩.迦陵説詞講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120.    葉嘉瑩.多面折射的光影:葉嘉瑩自選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 121.    劉文遠.葉嘉瑩自選集[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 122.    葉嘉瑩.葉嘉瑩談詞[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 123.    葉嘉瑩,劉子菲.葉嘉瑩讀誦納蘭詞全集[M].中信出版集團,2022.
  • 124.    葉言材.我與姑母葉嘉瑩[M].人民出版社,2021.
  • 125.    熊燁.葉嘉瑩傳[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 126.    張春華.葉嘉瑩古典詩詞詮釋理論研究[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 127.    行人文化,活字文化.掬水月在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 128.    陳凱.千川映月唱蓮歌:葉嘉瑩著述版本圖錄與提要[M].江蘇人民出版社,2023.
  • 129.    葉嘉瑩.一瓣心香:葉嘉瑩詩詞論稿[M].商務印書館,2023.
  • 130.    專訪葉嘉瑩:走過百歲人生,最大收穫是與詩詞為友|大道①  .封面新聞[引用日期2024-04-21]
  • 131.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32.    葉嘉瑩:我的遺憾都已過去了  .南開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4-22]
  • 133.    九旬葉嘉瑩,一輩子和詩詞談戀愛  .環球人物[引用日期2024-04-22]
  • 134.    葉嘉瑩:在苦難中綻放詩意人生  .《山東教育報》(中學生)[引用日期2024-04-22]
  • 135.    葉嘉瑩.祖國行長歌[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7.
  • 136.    汪豔菊.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評葉嘉瑩先生的古典詩歌研究[J].武陵學刊, 2006(5).113-117.
  • 137.    朱巧雲.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27(4):5.130-134.
  • 138.    吳曉楓.論葉嘉瑩詞學闡釋中的生命美學思想[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4(1):7.59-65.
  • 139.    華鋒.論葉嘉瑩先生的傳統吟誦[J].文學與文化, 2015(4):6.12-17.
  • 140.    鄧桂姣.論葉嘉瑩早期的詩詞批評方法[J].芒種:下半月, 2013(1):2.
  • 141.    田寶.評葉嘉瑩的蘇詞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 28(7):2.62-63.
  • 142.    紀媛媛.葉嘉瑩的詩詞教學思想[J].文教資料, 2013(11):4.17-20.
  • 143.    張德明.葉嘉瑩的文學研究與新批評[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4, 25(1):5.92-96.
  • 144.    傅秋爽.葉嘉瑩詩詞創作初探[J].泰山學院學報, 2015(1):7.27-33.
  • 145.    李萬慶.感性與知性的結合——葉嘉瑩的古典文學批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1987(4):48-54.
  • 146.    德.葉嘉瑩教授聘為我校兼職教授繼續與繆鉞教授合撰《靈谿詞説》[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4):76-76.
  • 147.    梁麗芳.葉嘉瑩教授在加拿大的教學歲月[J].文學與文化,2023(3):14-20.
  • 148.    名師風采——葉嘉瑩[M].中國大學教學,2006(8):
  • 149.    陳曉耘.葉嘉瑩:詩不遠人 終身為教[J].中國基礎教育,2024(3):6-10.
  • 150.    袁韻.葉嘉瑩教學藝術論[J].文學與文化, 2019(1):11.129-139.
  • 151.    張春華.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J].傳記文學, 2018(2):11.101-110.
  • 152.    徐志嘯.葉嘉瑩先生年表[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8(5):7.603-609.
  • 153.    張道正.葉嘉瑩:葉落歸根再出發[J].今日中國, 2017, 66(2):4.86-89.
  • 154.    “2014中國好書”揭曉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4-04-23]
  • 155.    李雲.葉嘉瑩詩詞人生及其家族文化特質[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3,30(6):111-117.
  • 156.    詩家葉嘉瑩:誨人不倦度人無數,傾盡所有傳承詩脈  .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引用日期2024-04-23]
  • 157.    葉嘉瑩先生印象記  .南開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4-04-23]
  • 158.    百歲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南開大學校史網[引用日期2024-04-23]
  • 159.    她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國青年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3]
  • 160.    95歲的她,又捐了1711萬  .北京日報客户端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4-23]
  • 161.    葉嘉瑩獲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國務院參事室[引用日期2024-04-23]
  • 162.    海外著名華人學者葉嘉瑩先生來我校做報告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引用日期2024-04-23]
  • 163.    第二屆“葉嘉瑩民生獎學金”擬獲獎名單公示  .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引用日期2024-04-23]
  • 164.    中國詩歌體式的演進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4-23]
  • 165.    Chiaying Yeh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引用日期2024-04-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