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振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鎖定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於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5]  [76]  [89]  [95]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6]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3]  ;199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3421號小行星命名“楊振寧星 [77]  ;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2] 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96]  ;202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74]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定律;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7-8] 
2024年1月,紀錄片《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在北京首映 [102] 
中文名
楊振寧
外文名
Chen-Ning Yang [70]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
出生日期
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
清華大學
職    業
物理學家
代表作品
楊振寧論文選集
楊振寧文集
曙光集
晨曦集
主要成就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展開
主要成就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
1999年獲拉斯·昂薩格獎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
2019年獲求是終身成就獎
2022年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收起
性    別
學    位
博士

楊振寧人物經歷

楊振寧早年經歷

1922年10月1日(1945年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省合肥縣 [10]  。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於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 [98] 

楊振寧教育經歷

  • 國內求學
1938年,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0年,羅家倫等人集資設立的“穆藕初先生獎學金”首次頒發,楊振寧為其中一名獲獎者。 [97]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為《用羣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 [111-113] 
1943年,參加第六屆清華留美考試,次年中榜。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6]  [98] 
楊振寧年輕時期
  • 留學經歷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6]  [98] 

楊振寧海外經歷

  •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
從1949年到1966年,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了17年。這17年是楊振寧的學術黃金時期:1954年,他與米爾斯合作提出了楊一米爾斯規範場理論,這使得楊振寧成為20世紀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後的又一位寫出奇妙的能量基本結構方程的理論物理學家,並於1994年為此獲得了北美地區獎金額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這一時期他總共發表了110多篇學術論文,在粒子物理學和統計力學兩個領域裏獲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31] 
  • 與李政道合作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合作,從1949年以《介子與核子和輕粒子的相互作用》一文開始,到1962年以《與電磁場有相互作用的荷電矢量介子》一文結束,他們共同發表了37篇文章。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次年,憑藉該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楊振寧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説,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説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131] 
楊振寧的諾貝爾獎章(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的諾貝爾獎章(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
  • 加入外籍
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在新建成的香港大會堂發表演講,轟動一時,並與父母弟妹在香港相會。 [3] 
  •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楊振寧攝於2004年
楊振寧攝於2004年(2張)
1965年4月底前後,楊振寧作出決定:接受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的席位,並告知石溪分校的校長托爾。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並任新成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楊振寧到石溪以後,吸引來了不少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優秀的學生。最早跟隨楊振寧到石溪分校的,是韓裔物理學家李昭輝,隨後到石溪的有傑拉德·布朗等。還有許多年輕的學者,仰慕楊振寧的大名到石溪向他求教,與他討論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其中有鄭洪、朱經武、黃克孫、李炳安、聶華桐、吳大峻、葛墨林、馬中騏和張首晟等人,他們都先後從楊振寧那兒獲得了寶貴的幫助,從而啓迪了他們的智慧。
1999年1月,楊振寧在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上完最後一節課後,正式退休。5月,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特地為楊振寧舉辦了一個退休研討會。同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6]  [131] 
楊振寧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退休儀式 楊振寧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退休儀式
  • 心繫中國
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叩開了中美之間緊閉了三十多年的科學大門。在楊振寧的建議下,《科學美國人》(即《環球科學》前身)進入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在楊振寧的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首期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在楊振寧倡議下,建立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陳嘉庚青少年發明獎”,促成了“吳健雄物理獎”、“陳省身數學獎”等多個獎項。 [11-16] 
毛主席與楊振寧 毛主席與楊振寧
1974年,楊振寧利用回上海探親的機會,開始了與復旦大學谷超豪等十幾位教師長達數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同復旦簽訂交流協議。
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約建交,楊振寧代表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在歡迎鄧小平夫婦宴會上,做了題為“建造友誼橋樑的責任”的歡迎詞。 [12] 
2000年3月16日,楊振寧建議在名校設立美國問題研究所,在美國著名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以增進美國知識界對中國的瞭解。 [21] 
  • 執教港中大
楊振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的交往開始於1964年,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楊振寧多次赴港中大講學。先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作出了重大貢獻。
1982年1月21日,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作了名為《對稱與20世紀物理學》的演講。次年3月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建校20週年紀念活動上,楊振寧作了《讀書教學四十年》的著名演講。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設立“楊振寧閲覽室”。在閲覽室紫紅色的木板牆上,鑲嵌着一塊大理石牌子,上面有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撰寫的文字:“香港中文大學楊振寧閲覽室”。
1993年,楊振寧與丘成桐教授創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並同任所長 [3] 
2006年、2007年,楊振寧在港中大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啓發了不少年青人 [36]  [105] 
  • 赴台祝壽
1986年,楊振寧首次赴台灣,為吳大猷師祝壽,並出席【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屆院士會議。 [12] 

楊振寧回國執教

  • 執教清華
1997年,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創始人楊振寧任名譽主任,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他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楊振寧幫助清華物理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培養出了多名傑出的青年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聘請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裔學者姚期智教授,已經成為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系的教授,並參與國家實驗室的工作。 [41] 
2003年,楊振寧正式迴歸清華,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譽主任。幫助清華引進人才、創辦基金會及獎學金支持中國培養科研人才、推動中國大學與海外交流合作。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堅持為本科生授課 [24]  [106] 
楊振寧在清華指導本科生 楊振寧在清華指導本科生
2004年7月17日,楊振寧在北京大學,向1200多名赴京參加“全國台聯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營”的台灣學子演講。 [27]  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 [101] 
楊振寧和翁帆
2011年4月20日,胡錦濤到清華大學考察。在清華大學校史館胡錦濤親切會見了楊振寧等知名教授。 [29] 
2015年4月1日,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33] 
2004年楊振寧在為本科生授課
  • 蘭大講課
1976年、1981年,楊振寧教授先後在蘭州大學講課。1977年,楊振寧訪問蘭州大學,專程看望段一士,在聽完段一士關於規範場的報告後,楊振寧激動地説:“妙,妙,妙極了!”並讚歎道:“沒想到在山溝溝裏也可以研究規範場。” [39]  [103-104] 
1977年楊振寧訪問蘭州大學時合影
  • 幫助南開
1986年,楊振寧應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之邀,在南開大學數學所建立理論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量子羣,關聯體系的代數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17]  [37-38] 
在楊振寧“寧拙毋華、寧拙毋巧”、“做好活的物理”等思想指導下,師生不斷深入固有研究方向,關注新的發展,在學術競爭中鍛鍊成長。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着高燒去唐人街演講。2011年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週年和楊振寧先生89華誕。 [40] 

楊振寧社會任職

社會任職情況
時間
擔任職務
1966年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2年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6年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93年
延邊大學名譽教授
1994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執行委員
1995年
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7年
2002年
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19] 
2004年
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2009年
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76] 
2011年
寧夏大學名譽教授
2018年
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49]  [95] 
2020年
2023年

楊振寧社會活動

楊振寧反獨保釣

1971年,楊振寧結束中國訪問,回到美國後,應“保釣”學生的邀請,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講,參加保釣運動,發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以所見中國不屈不撓之精神示於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念。他和歷史學家何炳棣、數學家陳省身被稱為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許多美國人,因為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並願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獻計獻策。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12] 
2004年3月25日,楊振寧批評港獨政客李柱銘前不久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既不應該也不明智。楊振寧語重心長地説,根據《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國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香港人必須有正確瞭解,否則香港會產生“很不利的事情”。 [25]  11月12日,楊振寧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強調,中國只有一個,“合則盛,分則衰” [123] 
2005年7月4日,楊振寧等曾參與保衞釣魚島運動的老將們集結,召開記者會表達保釣的立場,簽字聲明,指責李登輝説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是錯誤的。

楊振寧創辦協會

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親任會長,後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自費8000美金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及其他文章,表達了全美華人對於中美建交的願望,在中美兩國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樑。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2]  [114] 

楊振寧設立基金會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基金會從成立到2007年結束的24年中,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多萬元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脱穎而出,同時還為中山大學建成一座研究大樓。
1997年12月,楊振寧、丁肇中發起的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在美國特拉華州註冊,1998年獲美國國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國聯邦所得税待遇。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 [20] 
2004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翁徵宇教授成為第一位“楊振寧講座教授”。 [26] 

楊振寧設立獎學金

1981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分校設立了CEEC獎金,從美國和香港募集資金,專門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到20世紀90年代初,共有80餘名中國學者得到該獎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絕大部分按時回國到原單位服務。
2000年10月29日,在南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楊振寧,捐資設立“楊振寧獎學金”,以獎勵具有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優秀本科生,獎學金基金總額為50萬元。 [22]  同年,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楊振寧獎學金”,表揚研究及學術成績優秀的中大同學。截至2012年,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獲得該獎學金。 [23] 

楊振寧捐資捐贈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一年。
1999年,楊振寧決定將其自1944年起發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設於港中大校園的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19] 
2004年11月,楊振寧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2005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每人1000元人民幣,用於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 [28] 
2007年2月,經楊振寧博士同意,東莞理工學院的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金額為1000萬元的楊振寧獎學金 [61]  。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將其所屬的一切資產無償贈送給中山大學。該基金會的發起人楊振寧教授出席資產贈送移交儀式,其主要內容為:現金人民幣1100多萬元,港幣約36萬元,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樓及其中的所有設備等。9月22日,楊振寧度過85歲生日,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楊振寧銅像致贈儀式。
2016年8月26日,楊振寧偕翁帆中國美術館捐贈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頂級雕塑作品《筆架》《駱駝》和《馬》。其中的《筆架》是熊秉明專為楊振寧創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縮寫,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32] 
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簽署捐贈協議
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簽署捐贈協議(3張)
2021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為支持清華大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楊振寧先生決定將他的辦公室和資料室內的圖書、文章手稿、來往書信、影像資料,以及字畫和雕像等藝術品共計2000餘件/冊無償捐贈給清華,由清華圖書館接收並設立專室(“楊振寧資料室”)進行保管和展示。 [60] 

楊振寧做客人民網

2013年9月24日,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江直通車系列訪談。談到長壽秘訣,他説:第一,要感謝父母給的很好的基因。第二,就是不抽煙、不喝酒,沒有很多對身體不好的習慣。 [115] 

楊振寧主要成就

楊振寧學術成果

  • 相變理論
楊振寧(1983年初於香港沙田) 楊振寧(1983年初於香港沙田)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1年,楊振寧獨立完成的關於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195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並發表了兩篇關於相變理論的論文。兩篇文章同時投稿和發表,發表後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論文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佈決定了狀態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於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篇論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於某個複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42] 
  • 玻色子多體問題
起源於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於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首先,他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發表兩篇論文,將贗勢法用到該領域。在寫好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之後等待實驗結果的那段時間,楊振寧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確的基態能量修正,然後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贗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項,但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不過,這個修正項隨着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 [42] 
  • 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年,楊振寧發現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1967年,楊振寧還寫了一篇於翌年發表的文章,進一步探討了該問題的S矩陣。後來人們發現楊—Baxter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中都是極重要的方程,與扭結理論、辮子羣、Hopf代數乃至弦理論都有密切的關係。楊振寧當年討論的1維費米子問題後來在冷原子的實驗研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發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嶽用來解出了1維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後來成為高温超導的很多理論研究的基礎。 [42] 
  •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嚴格解
1969年,楊振寧和楊振平將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温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嚴格解,這個模型和結果後來在冷原子系統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 [42] 
  •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楊振寧攝於2006年 楊振寧攝於2006年
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在這個工作中,楊振寧和Byers將規範變換技巧運用於凝聚態系統中。相關的物理和方法後來在超導、超流、量子霍爾效應等問題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42] 
  • 非對角長程序
1962年,楊振寧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從而統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這是當代凝聚態物理的一個關鍵概念。1989到1990年,楊振寧在與高温超導密切相關的Hubbard模型裏找到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本徵態,並和張首晟發現了它的SO(4)對稱性。 [42]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 他往往能準確利用對稱性,用優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結果,並且突出本質和巧妙之處。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振寧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楊振寧關於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關於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該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討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恆,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恆”的可能,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1957年1月,吳健雄領導的實驗組通過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恆,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盪。因為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42] 
楊振寧參加1957年諾貝爾獎典禮 楊振寧參加1957年諾貝爾獎典禮
  •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因為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論文預印本,所以Oehme於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係的問題。這導致楊振寧、李政道和Oehme發表論文57e,討論P、C、T各自不守恆之間的關係。該文對1964年CP不守恆的理論分析有決定性的作用。 [42] 
  •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
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寧在理論上探討了高能中微子實驗的重要性。這是關於中微子實驗的第一個理論分析,引導出後來許多重要研究工作。 [42] 
  • 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恆後,引發出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寧和吳大峻沒有理會那些脱離實際的理論猜測,而作了CP不守恆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後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這反映了楊振寧腳踏實地的作風,也明顯顯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響。 [42] 
  • 楊—Mills規範場論
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於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標準模型。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而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與楊—Mills理論有類似之處。楊振寧稱此為“對稱支配力量”。楊—Mills理論是20世紀後半葉偉大的物理成就,楊—Mills方程與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42] 
楊振寧
  •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
楊—Mills理論還把物理與數學的關係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1970年左右,楊振寧致力於研究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發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範場有深刻的幾何意義。 [42] 
  •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
1975年,楊振寧和吳大峻發表了論文75c,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討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範場在幾何上對應於纖維叢上的聯絡。這篇文章裏面附有一個“字典”,把物理學中規範場論的基本概念準確地“翻譯”成數學中纖維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個字典引起數學界的廣泛興趣,大大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以後幾十年的成功合作。 [42] 

楊振寧論文著作

論文
刊發數量
論文名稱
刊物名稱
約300篇

《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著作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1963
《基本粒子發現簡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
佛里門公司
1985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9
《楊振寧演講集》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8
楊振寧文集》(中文)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楊振寧文集:傳記 演講 隨筆》(中文)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曙光集》(中文)
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
2010
《聯大教授》(中文,汪曾祺、馮友蘭、楊振寧)
新星出版社
2018
晨曦集》(楊振寧、翁帆)
商務印書館
2020
《楊振寧論文選集1945-1980》(2020年再版)
商務印書館
2021
《拓撲與物理》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參考資料: [59]  [107-109]  [116]  [124-126]  [133] 

楊振寧個人生活

楊振寧生日考辨

楊振寧的生日有兩種説法,分別為1922年9月22日和1922年10月1日。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資料,楊振寧教授生於壬戌年(1922)農曆八月十一日。二戰後出國深造時,出生日期轉成公曆,當時只取其大概,證件一律記為9月22日。按正確換算,先生之生辰應為公曆10月1日,與國慶同日。 [68] 
據新華網報道,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67] 
另據李炳安、鄧越凡兩位教授考證,楊振寧先生生日為10月1日,恰巧與國慶、楊振寧發表獲諾貝爾獎之論文的日子相同,而楊振寧先生護照上的生日為9月22日。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的《人情物理楊振寧》中“楊振寧大事年表”(2010年經楊振寧本人修訂)也記載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 [6]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2021年9月22日)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2021年9月22日)

楊振寧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楊武之,1896-1973,數學家、教育家,原西南聯大教授。
母親:羅孟華,1896-1987。 [99] 
岳父母
岳父: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岳母:曹秀清,1902年~1984年。
妻子
原配:杜致禮杜聿明長女,2003年10月病逝。生有二子一女。 [98] 
現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結婚。
子女
長子:楊光諾,1951年出生,美國電腦工程師。
次子:楊光宇,1958年出生,美國化學家。
女兒:楊又禮,1961年出生,美國醫生。

楊振寧情感經歷

  • 17歲為學業放棄初戀
楊振寧的初戀女友張景昭 楊振寧的初戀女友張景昭 [84]
楊振寧17歲時,遇見一個叫張景朝(張景昭 [82-84]  )的女同學,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潑,因為是數學系的學生,而楊振寧父親是數學系主任,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家裏找其父親。因此,楊振寧認識了張景朝。有一天,張景朝沒來之前,楊振寧稱其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得知她來了以後,以後幾個月波濤洶湧,使得他心裏頭很煩燥,後想了想,認為這對其前途不好,所以楊振寧決定,現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時候,應該集中注意學習和工作。這個決定維持了十年,27歲的時候,才開始去找女朋友。 [43] 
  • 27歲師生一戀五十年
楊振寧與杜致禮 楊振寧與杜致禮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寧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結婚。 [110] 
  • 82歲演繹忘年戀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式的婚戀,有人祝福,也有人質疑。楊振寧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 [44]  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翁帆的同學介紹,翁帆的畢業論文曾打算寫“楊振寧的翻譯思想”。 [45] 
2008年1月,北京三聯書店發行了楊振寧的一本新書《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寫道,魯迅王國維陳寅恪的時代是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長夜,而他自己就成長於這個看似無止境的長夜中。他繼續寫道:“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學者江才健撰寫、更為全面講述楊振寧人生的書《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面世,在和小自己54歲的翁帆結婚引發的喧囂之後,楊振寧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楊振寧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結婚十年後,楊振寧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宜要孩子,因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着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

楊振寧人物關係

  • 父子關係
他的父親楊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對於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寧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於他加入外籍的舉動,在心底裏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46] 
  • 回國探親
1971年,楊振寧回到祖國,探望了病中的父親楊武之教授,首次見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訪問了復旦大學、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訪問了北大、清華、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廠、農村和醫院。他見到了他敬重的老師吳有訓周培源王竹溪張文裕趙忠堯,見到了他的同窗摯友鄧稼先黃昆 [51] 
  • 楊鄧情誼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的同學和朋友。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大的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鄧稼先對其姐説,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楊振寧與鄧稼先
楊振寧與鄧稼先(2張)
1945年,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徵求楊振寧的意見後,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此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後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78-80]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曾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後,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藥,請韓敍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將一隻藍色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裏面整齊地放着他們的家鄉安徽出產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48] 

楊振寧生日慶祝

  • 九秩榮慶
2012年,楊振寧90歲生日,清華大學贈送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鐫刻着楊振寧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範場理論”、“宇稱不守恆理論”和他在統計力學高温超導方面的成就;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寧教授九秩榮慶。 [30] 
楊振寧教授九十壽宴
  • 百歲華誕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託,教育部負責同志到清華大學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百歲生日的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 [62] 同日,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祝賀楊振寧教授百歲壽辰。 [63-64] 
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
2021年9月22日至2022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 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蹟,並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66] 
2022年9月30日晚,搜狐視頻聯合高山科學經典、抖音舉辦“科學大家楊振寧百歲華誕”節目,並在10月1日楊先生生日當天,舉辦科普書籍《楊振寧傳》的導讀活動。 [91-92]  [128-129] 
香港中文大學慶祝楊振寧百齡華誕公眾展覽

楊振寧獲獎記錄

楊振寧所獲獎項

所獲獎項
序號
獲獎情況
獲獎年份
1
1957
2
1979
3
潤福德獎
1980
4
奧本海默紀念獎
1981
5
1986
6
莫斯科大學獎
1992
7
本傑明.富蘭克林獎
1993
8
鮑爾獎
1994
9
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波維爾獎
1994
10
1995
11
俄國波哥柳波夫獎
1996
12
1999
13
教皇學術獎
2000
14
2001
15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2006
16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08
17
2015
18
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19
19
2019
20
2022
參考資料: [34]  [50]  [71-72]  [74]  [132] 

楊振寧榮譽稱號

所獲榮譽
序號
榮譽稱號
獲得年份
1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2
1965
3
1993
4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
5
清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6
6
上海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6
7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7
8
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7
9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1999
10
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5
11
台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
12
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5
13
2017
14
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2023
15

16
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

17

18
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

19
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

20
日本科學院榮譽院士

參考資料: [5]  [9]  [18]  [31]  [35]  [55]  [85-87]  [89]  [94]  [130]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章及證書(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人物影響

楊振寧楊振寧星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報,將該台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55] 

楊振寧海外專家

2008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當選理由是:在中美關係尚未解凍時期,帶動一大批華人學者回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先後在香港和美國發起成立三個基金會,成功地為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在海外募集數億元資金;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為清華引進“計算機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頂尖學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32] 

楊振寧品牌排名

2020年12月18日,入選《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第49位。 [56] 
2021年12月26日,入選《2021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第28位。 [127] 

楊振寧影視傳記

影視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播出平台
2021年5月29日
九零後 [75]  [81] 
紀錄片

2021年9月22日、23日、25日
《大先生楊振寧 不負韶華》、《大先生楊振寧 家國情懷》、《大先生楊振寧 東籬歸根》 [120-122] 
電視專題片
《國家記憶》
2024年1月24日
紀錄片

2016年3月
《楊振寧傳》(增訂本) [131]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圖書

2020年
《楊振寧傳》 [134] 
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

楊振寧人物事件

楊振寧楊李之爭

楊振寧與李政道 楊振寧與李政道
楊振寧從1949年與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關於他們個人關係分裂的原因,楊李雙方偶有公開敍述,然而各有説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從可靠的事件順序梳理,李政道首先宣佈“宇稱不守恆”發現的主導權歸他,楊振寧才對此做出反駁。考察文獻,李政道在20世紀70年代和2004年對“宇稱不守恆”發現過程的論述存在着明顯的矛盾。據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習慣”並不存在。 [47] 

楊振寧愛國情懷

周總理與楊振寧
周總理與楊振寧(2張)
1971年7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並宴請了楊振寧和他的親屬。在席間三小時的討論及宴會後兩小時的談話中,周總理詳細詢問了美國的社會情況,楊振寧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看法。
周恩來誠懇地請他就中國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見和建議。楊振寧坦率地直抒己見:中國在教學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很好的,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這也是必須的。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大學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在科研機關裏,也存在着不重視基礎理論的傾向。他還談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事後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作了認真的研究並及時給予落實。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聶華桐用“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來描述楊振寧的愛國情懷。 [51] 

楊振寧宗教信仰

  • 否認撰文談佛教與科學
2014年初,網絡上流傳一篇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並且杜撰出楊振寧的言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然而經過細緻調查,沒有在任何演講集和傳記裏面發現類似言論,最後發現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説的,屬於以訛傳訛。
楊振寧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述:“本人從來沒有讚揚過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學並沒有兼容性。”“如果哲學尚有可取之處,宗教基本一無是處。”關於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楊振寧做出公開聲明,此文非其所作。 [52] 
  • 批評玄學
楊振寧反對玄學,提倡現代科學觀,對易經做出過批評,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9月3日,楊振寧在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目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裏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53] 

楊振寧人生三立

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麼呢?是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德、功、言,功是什麼定義?言是什麼定義?幾千年來也有改變。這個德是什麼呢?從來沒有解釋。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這就是楊振寧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93] 

楊振寧英譯歌詞

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會歌是由徐榮凱創作的《重逢》,其中,亞組委正式確定的《重逢》的英文歌詞由楊振寧、翁帆夫婦譯寫。 [54] 

楊振寧人物評價

楊振寧媒體評價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 [74]  (央視網評)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理論”曾轟動整個物理屆,他一生投身於科學研究,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其事蹟和精神更值得大眾瞭解與學習。 [128]  (光明網評)
楊振寧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4]  [114]  (中國科學報等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以“朗道尺度”來衡量科學家的成就,最高級的是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其次就是楊振寧。 [88]  (《今日海峽》評)

楊振寧學者評價

我們崇敬楊先生,是因為他是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享有崇高的榮譽;是因為先生懷有深深的愛國情懷,雖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終心繫祖國;是因為先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因為先生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延攬了大批人才。 [65]  (原國務委員陳至立評)
楊振寧先生始終心繫祖國物理學發展,積極組織和推動中國物理學會的對外交流和合作。楊先生不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學術成就,而且以知識分子擔當傳承了父輩的“有生應感國恩宏”,對中國物理學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65]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傑評)
楊振寧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風範,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師。楊先生在一個世紀的歲月裏,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 [65]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評)
1999年攝於楊振寧檔案室開幕禮 1999年攝於楊振寧檔案室開幕禮
楊教授對學問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奧妙,是為“智”;楊教授在科研路上奮鬥向前,無畏無懼,突破邊界,是為“勇”;楊教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相結合創造出輝煌成就,是為“雙”;楊教授飲水思源,歸根東籬,全心全意全情地投入科學育人、報效祖國,是為“全”。 [65]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評)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 [57]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評)
楊-米爾斯場是物理上革命性的貢獻。 [74]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評)
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119]  (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119]  (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饒毅在《仁者壽:楊振寧先生》(載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主編《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中以“君子泰而不驕”評價楊振寧先生。 [69] 
楊振寧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品質,就是誠實。 [117]  (中科院外籍院士聶華桐評)
楊振寧攝於2008年 楊振寧攝於2008年
楊振寧的愛國,是愛到骨子裏的,而且是一貫的,永遠不變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響,但是,你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 [58]  (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評)
楊振寧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偉人:在基本理論方面,他所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成為深切瞭解基本粒子之間四項相互作用的其中三項奠定基礎,從而大大增進人類對於大自然在最深層次結構和作用的認識;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與李政道所共同提的出弱作用是否宇稱守恆問題導致一個多年來未經實證的基本假設被推翻,由是為他們贏得諾貝爾獎的榮譽;在統計力學方面,他同樣有許多精妙的重要發現。更意想不到的是,他有兩項重要物理學發現與同時代的數學發展不謀而合,是相通的。除此之外,他在領導科學發展與國際合作,以及推動中國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發展這兩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可以和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牛頓等前輩大師相比,但在人生道路上,他卻比前五位都幸運得多,只有牛頓與他大致相當。 [90]  陳方正評)
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118]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評)

楊振寧組織評價

《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 《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73]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組委會評)

楊振寧自我評價

2023年5月27日下午,101歲的楊振寧通過視頻致辭説:“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了,是要講做人的原則,是什麼呢?是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 [93] 
1957年,在諾貝爾獎獲獎慶賀宴上,楊振寧説:“從不只一層意義上説,我是中國和西方兩種文化共同的產物,二者既有衝突,也有協調。我想説,我既為我的中國根源和背景感到驕傲,也為我獻身於現代科學而感到滿意,現代科學是人類文明起源於西方的一部分——對於它,我將繼續奉獻我的努力。” [93] 
楊振寧説:“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74]  [1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