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巧雲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鎖定
女,寧夏中衞人。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等科研、教改項目11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項目十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江蘇社會科學》《暨南學報》《中外論壇》(美國)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第六批校級培養對象,廣東省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會副秘書長。 [1]  兼任暨南大學中華文化港澳台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2]  暨南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 [3] 
中文名
朱巧雲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暨南大學
出生地
寧夏中衞
任職院校
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職    稱
教授

朱巧雲出版著作

專著《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主編《出花園——暨南中文本科劇本創作精選》,安徽師大出版社2016年10月。
參著李鳳亮主編的《移動的詩學——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參著荒林、蘇紅軍主編的《中國女性文學讀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參編趙維江等主編的《經典詩文三百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參與點校《梁中丞遺稿》、《許忠直公遺集》,海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合作校注《西夏紀事本末》,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 [1] 

朱巧雲主要論文

《試論葉嘉瑩中西比較詩學理論》,《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6期。
《後現代主義在中國誤讀之反思》,《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故園千里夢 休慼總相關——試析葉嘉瑩詩詞中的“中國情結”》,《暨南學報》2003年第1期。
《論葉嘉瑩對花間詞美學特質成因之探討》,《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宗白華美學研究方法論及其文化與跨文化意識》,《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客觀、純美論温詞——葉嘉瑩對温庭筠詞的跨文化解讀》,《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馨香不泯夢窗詞——葉嘉瑩對吳文英詞之新解》,(美國)《中外論壇》2005年第3期。
《中國大陸葉嘉瑩研究述評》,(台灣)《國文天地》246期。
《學生是我學術生命的延續——暨南大學饒芃子教授研究生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現代教育論叢》2005年第2期。
《關於<述善集>所收張以寧詩文的幾個問題》,《寧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心儀冥契王國維——葉嘉瑩的“王國維情結》,《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藝術與智慧之光——談饒芃子教授的研究生教學》,《暨南學報》2008年第1期。
《混沌之思——論葉嘉瑩的詩學理想》,《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邊緣的文學世界——現當代海外華人古體詩詞論》,(美國)《中外論壇》2012年5期。
《論孫康宜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研究的多重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美國<中外論壇>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美國)《中外論壇》,2013年第2期。
《詩與數的雙重奏——論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的詩詞文賦》,《中外論壇》,2013年第6期。
《邊緣人的身份籲求——澳門女作家林中英<重生>解讀》,《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現當代北美華人古體詩詞的審美意藴》,(美國)《中外論壇》2015年第4期。
《海外華人古體詩詞創作的文化意義與詩學意義》,《中國韻文學刊》2017年第1期。
《歐洲龍吟詩社與歐洲華人詩詞創作》(美國)《中外論壇》,2017年第3期
《論當代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經典特質與經典化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
《東南亞華人詩社與古體詩詞創作論略》,《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8年第2期。
《中國詩學走向世界的途徑探索——劉若愚境界論的建構及其詩學意義》,《暨南學報》2019年第5期。
《劉若愚實用翻譯理論論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1] 

朱巧雲研究項目

從事比較文藝學,主要從事海外華人詩學家、海外華人古體詩詞的研究。
教授本科生課程:文學概論、比較文學概論、文藝心理學、西方文論等9門,碩士研究生課程:、文藝學專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西方美學研究、比較文藝學等9門。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華人學者中國文藝理論及思想的文獻整理與研究”第三子課題負責人。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劉若愚詩學理論研究”。
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探究式教學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應用——以文藝學課程羣教學為例”。
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項目“現當代海外華人古體詩詞團體及創作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