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志嘯

鎖定
徐志嘯,男,漢族,浙江鎮海人。1948年7月1日出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徐志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鎮海
出生日期
1948年7月1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外比較文學
職    稱
教授

徐志嘯生平

徐志嘯,浙江鎮海人,1948年7月生。復旦大學歷史系本科生(77級),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79級),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86級)。復旦大學文學碩士(1982年),北京大學文學博士(1988年)。先後師從陳子展先生和林庚先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古代文學兩個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兼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特聘專家。《國際漢學》《漢學研究》《中國楚辭學》《先秦文化與文學》等學術刊物編委。甘肅省特聘“飛天學者”、西北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2] 
曾兼任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客座研究員、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兼職教授、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甘肅天水師範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泰國皇太后大學漢學院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韓國忠南大學客座教授。 [1] 

徐志嘯教育科研

徐志嘯研究領域

主要涉及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外比較文學,其中重點專攻先秦文學(以楚辭為中心)和中外文學關係。

徐志嘯學術成就

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外比較文學,以先秦文學、中外文學關係及海外漢學為中心。已出版學術專著及論文集《楚辭綜論》、《詩經寫真》、《楚辭展奇》、《玄妙奇麗的楚文化》、《中外文學比較》、《20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簡史》、《比較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近代中外文學關係》、《古典與比較》、《日本楚辭研究論綱》《葉嘉瑩與中西詩學》、《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簡明中國賦學史》、《楚辭研究與中外比較》、《思與辨》《楚辭十講》《今古隨筆》《學問魅力》《詩經楚辭選評》等十多部 [2]  ,編著《歷代賦論輯要》、《中國古代文學在歐洲》等多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五十餘篇。 [1] 
獨立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獨立主持並主要參與完成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一項。 [1] 
曾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日本東京大學、秋田大學東北學院大學富山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外國語大學、忠南大學;泰國皇太后大學、朱拉隆功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澳門大學;台灣佛光大學、中央大學、明道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台東大學、屏東教育大學靜宜大學等——講學。 [1] 
應邀赴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院;德國波恩大學;日本青山學院大學、琉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浸會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非大學;台灣元智大學、玄奘大學、東海大學東華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訪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 

徐志嘯講授課程

中國文學史、楚辭研究、中外傳統文學比較研究、屈原與世界文化、比較文學導論、近代中外文學關係、比較文學研究、歐美文學專題等。

徐志嘯科研成果

徐志嘯著作

1、楚辭綜論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
3、玄妙奇麗的楚文化 新華出版社
4、歷代賦論輯要 復旦大學出版社
5、比較文學中國古典文學 學林出版社
6、中國比較文學簡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
7、中外文學比較 台灣文津出版社
8、近代中外文學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跨時空文學漫步(兩人合著,執筆) 香港嶺南大學出版社
10、學問魅力 中國發展出版社
11、王思任散文選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2、三元記評註 (“六十種曲”之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
13、詩經楚辭選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古典與比較(自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5、日本楚辭研究論綱 北京學苑出版社

徐志嘯獲獎作品

中國比較文學簡史》中南六省區優秀圖書獎;上海高校優秀教材獎;另有論文獲北京大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屈原學會優秀獎中國詩經學會優秀獎等。

徐志嘯論文

1、九歌:求生長繁殖之歌 文學評論1990年第3期
列封面要目、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11月20日"文萃"版介紹
新華文摘1990年第11期"論點摘編"介紹
文匯報1990年11月25日"星期文摘"介紹
收入中國屈原學會論文集楚辭研究(文津出版社)
2、東皇太一春神考 文獻1989年第4期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12月14日摘要介紹
3、論天問桔頌之題旨與來源 學術季刊1987年第4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4期全文複印
收入中日學者屈原問題論爭集(山東教育出版社
獲北京大學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4、論屈原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雲夢學刊1991年第2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9期全文複印
收入湖南國際屈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屈原與中國和世界文化
5、屈原與但丁 中國比較文學總第4期(1986年)
收入現代意識與民族文化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同載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年第4期
6、文學與宗教 中州學刊1988年第2期
收入超學科比較文學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同載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7年第4期
7、中西神遊詩論 求索1991年第4期, 本文英文版入選國際比較文學協會1991年東京年會
8、歷代賦論述要 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第11期全文複印
9、九歌二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 中文系學刊〈學叢〉第3期(1991年)
10、離騷與楚人的宇宙意識 學術月刊1991年第11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全文複印
11、近代楚辭研究述評 思想戰線1992年第5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複印
12、論王思任的散文 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13、中國比較文學的淵源期 喀什師範學院學刊1992年第3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複印
14、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 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文學理論1993年第8期全文複印
15、台灣香港比較文學研究述評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複印
16、漢對楚文化的繼承關係 求索1985年第3期,先秦史1985年第7期全文複印
17、楚國曆史對楚辭產生的影響 荊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複印
18、王禹偁反對過西昆派嗎 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3期
19、范曄卒年及後漢書始撰年辯 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
20、王禹偁文學思想簡論 中州學刊1985年第1期
21、漢代擬騷詩產生與興盛原因 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
22、楚辭研究二題 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第2期
23、楚辭與巫風 學術論壇1985年第2期
24、讀楚辭札記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25、諸子散文與屈騷 中州學刊1986年第5期
26、屈原與普希金 國外文學1987年第3期
27、魏晉迄唐楚辭研究述略 文學評論叢刊第30期(1988年)
28、論楚騷美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8年第3期
29、論屈原的"好修" 求索1989年第1期
30、劉勰論楚辭 喀什師院學報1989年第1期
31、九歌二論 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1期
32、九歌應是九篇 蘇州鐵道師院學報1990年第2期
33、論楚文化的分期特點及地位 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
34、自然詩人:陶淵明與華滋華斯 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35、兩個天才而又短命的浪漫詩人 中州學刊1990年第2期
36、目光正轉註中國一當代西方比較文學研究一瞥 求索1993年第1期
西方學術思潮論叢第3輯(1993年)
37、中國比較文學的初興期 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文學理論1994年第6期全文複印
38、中國比較文學的滯緩期 武陵學刊1992年第3期
39、陶淵明"迴歸自然"的思考 雲夢學刊1994年第2期
40、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期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41、范曄的文學主張 上海師大學報1991年第3期
42、賦説 喀什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
43、符號學的繼承與發展 西方學術思潮第1輯(1989年)
44、略評三部詩經注本 文匯報1984年5月22日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5、中國屈原學會第二次年會綜述 語文導報1986年第10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6、陳子展與"詩""騷"研究 文匯報1988年8月16日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10期全文複印
47、古典詩歌藝術研究的可喜成果 煙台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48、屈原與貝多芬的思考 雲夢學刊1992年第1期
49、論香港學院派作家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33年第7期
50、論陳耀南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3年第8期
51、論潘銘燊與黃維梁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3年第9期
52、論梁錫華的雜文創作 香港文學1994年第4期
53、桃花源=烏托邦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1期
54、陳子展先生的詩經研究 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
55、中國比較文學的發軔期 山西師大學報1995年第1期
56、比較文學復興期影響研究述略 喀什師院學報1995年第1,2期
57、曹植評傳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2期
58、劉以鬯論 香港筆薈第6期(1995年)
59、叢更生 小説簡論 香港筆薈第6期文學的交融
60、二十世紀初葉中外文化思潮與文學的交融 中西學術第1期(1995年)
61、論陸游的散文 青島大學師院學報1996年第1期
韓國延世大學 人文科學77,78合輯
62、嬌紅記三題 中華戲曲經19輯(1996年)
63、敦煌文學之"變文"辨 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
收入韓國"絲綢之路與韓國文化"論文集,1997年
64、獨抒胸臆──宋子學研究 當代韓國1997年第3期,韓國宋子學研究第4輯(1999年)
65、韓國詩話破閒集之中國影響論 當代韓國1998年第3期
詩話學(韓國版)創刊號(1998年)
66、近代中外文學關係引論 寧波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67、詩騷承傳衍變論 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
68、王國維古典文學研究中的外來影響 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
69、外來文化思潮與世紀初文壇 學術季刊1999年第2期
70、沈壽卿及其三元記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2期
71、"近代意識"與中外文學關係 文匯報"學林"1999年5月15日
72、魯迅早期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3期
73、近代中日文學的影響與交流 中州學刊1999年第4期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1期全文複印
74、由退溪詩看李退溪與陶淵明 韓國研究論叢第6輯(1999年)
75、林庚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 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76、論蘇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較 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77、海峽兩岸蘇雪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版)
78、二十一世紀詩經研究展望 詩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河北師大學報 2000年第3期
79、基督教在中韓傳播的比較與思考 韓國研究論叢第7輯(2000年)
80、評後現代主義之後 文藝報1999年1月12日,東方叢刊1999年第4期
81、東方詩話比較研究的開拓之作 大公報"藝林"2000年1月27日
82、評曹旭詩品研究 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
83、近代翻譯文學簡論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7輯(2000年)
84、展望21世紀的比較文學 文匯報“學林”版,2001年1月29日
85、陳子展先生與近代文學研究 北方論叢2001年1月29日
86、近代中外文學比較 暨南大學思想第6輯,2001年
87、日本當代楚辭研究 漢學研究第6輯,2002年,中國楚辭學第4輯,2003年
88、從楚國出土文物看離騷 大公報“藝林”2002年2月1日,8日
89、百年中國比較文學 社會科學2002年第7期
90、論林紓的中西文學比較學術月刊2002年第8期,論藝術創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版
91、論詩經的社會功用及其多重價值 詩經研究叢刊第6輯,2004年
92、詩學與詩話學大公報“藝林”2003年1月17,24日,韓國詩話學第5輯,2005年
93、林庚先生的唐詩研究 淮陰師範學服2003年第4期
94、二十世紀楚辭研究代表著作述評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2輯,2003年
95、評中國詩學史(書評) 大公報2003年3月17日
96、遊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福建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
97、屈原與楚辭三題 學術交流2004年第2期
98、論楚騷詩學 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
99、考古資料與傳統文獻的結合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3輯,2004年
100、中日文化與交流背景與日本早期楚辭研究 北方論叢2004年第3期
101、赤冢忠的楚辭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102、星川清孝的楚辭研究 漢學研究第8輯,2004年
103、藤野巖友“巫系文學”論, 漢學研究第8輯,2004年
104、竹治貞夫對楚辭學的貢獻 中華文史論叢第80輯,2004年
105、長江流域的古代文化 復旦大學研究生學刊2004年
106、日本學者的楚辭持疑論 蘇州科技院學報2004年第4期
107、中日現代楚辭研究之比較 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0月18日
108、論趙樸初舊體詩詞曲創作 漳州師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09、立足創新的可喜成果(書評)內蒙古職大學報2004年第3期
110、比較與思考:莊子 陶淵明 盧梭 上海作家2004年第4期
111、讀楚辭要論(書評) 人民政協報“學術”版,2004年12月
112、先秦詩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序) 文匯讀書週報2004年12月
儀式文化與先秦詩歌,中華書局
113、儀式文化與先秦詩歌,中華書局《文匯讀書週報》2005年1月17日;
114、《新華文摘》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5、《姜齋詩話》詩學價值論 《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16、先秦詩歌研究的可喜成果(書評)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序,中華書局,2006
117、《長江學術》[名家序跋],2007年第2期
118、日本漢學(文學)研究簡述《漢學研究》第九輯,2006年
119、陳子展先生及其治學 《文史知識》2005年第7期
120、取人之長 自成一格——談《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文匯讀書週報》2005年10月21日
121、論《詩經》的藝術美 香港《新亞論叢》2006年第1期
122、別具一格的學術史論(書評)《文匯讀書週報》2006年1月20日
123、現代楚辭研究八大家論著述評《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124、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6年),陝西師大出版公司,2010年
125、林庚先生的楚辭研究 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列封面要目)清華大學出版社《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導讀” 《中國楚辭學》第14輯,學苑出版社,2010年
126、葉嘉瑩先生年表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收入《現代學人年譜集》,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127、如何認識陶淵明詩歌價值 《中華讀書報》2006年9月13日
128、論葉嘉瑩詩詞道路之階段與軌跡 《漢學研究》第11輯,2008年
129、《日本楚辭研究論綱》介紹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選介彙編》(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30、比較文學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徐志嘯先生學術訪談錄 《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131、葉嘉瑩的詩詞人生《傳記文學》2007年第1,2期(列封面要目)
132、王國維與西方文論——葉嘉瑩中西詩學研究之闡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0期
133、運用西方理論評説中國古詩的相關問題 《晉陽學刊》2007年第3期(列封面要目)
134、中西詩論之比較 內蒙《職大學報》2007年第3期
135、用西方理論與方法解析中國古代詩詞 《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
136、葉嘉瑩中西文學比較之實例舉隅 《中國文學研究》第10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7年
137、葉嘉瑩對傳統詩學研究之貢獻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4期
138、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7年),陝西師大出版公司,2013年【?】
139、20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論著述略 《跨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40、論明代詩話《詩數》之品評楚騷《漳州師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41、城市 文學 想象 《文匯報 文藝百家》2007年9月2日
142、論鍾雲舫的戲劇《招隱居》 湖北黃岡師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43、論林語堂與基督教的關係 論文集《走近幽默大師》,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144、我研究葉嘉瑩之緣起 《文匯讀書週報》2008年3月28日
145、《楚辭》導讀 上海古籍出版社“大學經典”《楚辭》,2010年
146、他者的眼光 《福建師大學報》2008年第5期 人大複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09),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 (美國)《美中社會與文化》,第12卷,第1期,2010年
147、異域女學者的獨特視角 《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人大複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8期全文轉載
148、比較視野中的中西詩學 《上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149、從六朝詩人到唐宋詞人 《福建龍巖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50、用西方理論解析和比較中國古代文論 《晉陽學刊》2009年第1期(列封面要目)
151、中國有“中世紀“嗎? 《中華讀書報》2008年7月16日
152、葉維廉中西詩學研究論析 《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
153、《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價值論 《東方叢刊》2009年第1期
154、文學史與宮廷詩、京城詩 《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155、美國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方法綜述 《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
156、《離騷》今譯質疑 《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
157、《莊子 漁父》與《楚辭 漁父》 《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
158、美國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特點評析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9期,華東師大出版社,2009 人大複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159、日本現代楚辭研究述評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5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60、論賀貽孫《騷筏》 《晉陽學刊》,2010年第3期
161、周策縱的中國古代詩學研究 《漢學研究》,2010年第12集
162、宏觀視野看陶淵明 《新民晚報 國學論譚》2010年1月17日
163、《近代翻譯思想的演進》序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原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164、《“天下第一長聯”集註與審美解讀》序 《長江學術》2010年第3期;《鍾雲舫文集》 重慶出版社,2011年
165、《“文學研究會”之研究》序 原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166、中日現代楚辭研究比較 內蒙《職大學報》2010年第3期
167、探尋古詩魅力之源 《漢學研究》第13集,學苑出版社,2011年
168、論古詩闡釋與語際批評家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2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69、美籍華裔學者蔡宗齊的中西詩學研究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3輯,北大出版社,2011年
170、漢代賦學論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11年第3期
171、唐宋元賦學論 《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72、《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啓示 《中華讀書報》“名家閲讀”,2011年4月20日
173、魏晉南北朝賦學論 《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
174、美國的中國古代詩學研究 《文匯報》2012年3月16日
175、異域女學者的獨特視角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est and East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
176、兩岸學者宏觀《文心雕龍》 《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1輯,2012年,四川大學出版社 香港《文學評論》2012年4月,總第19期(列封面要目)
177、旨在傳世的《子藏》工程 《中華讀書報》2012年 3月14日
178、近代至二十世紀中期賦學論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79、二十世紀日本楚辭研究 《文匯報》2012年8月6日
180、台灣地區賦學研究概述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35輯
181、明清賦學論 《晉陽學刊》2012年第5期(列封面要目)
182、海外漢學對國學研究的啓示 《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
183、歷代賦的分類及其特徵 《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第5期
184、楚辭在二十世紀日本的傳播與接受 《先秦文學與文化》第2輯,2012年
185、賦文體的概念及其產生髮展《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1期
186、跨國度的文化契合——漢學研究與中法文化交流 《文藝研究》2013年第5期
187、二十世紀末中國賦學述評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88、宏觀認識中國文學——關於文學史若干問題的對話 《文藝研究》2014年第4期 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6期全文轉載
189、文學史研究的啓示與思考 《文學評論》2015年第1期
190、對中國文學史的若干思考 《澳門理工學報》2014年第2期
191、略論《滄浪詩話》的詩學價值——兼評張健《校箋》 《晉陽學刊》2014年第4期
192、《復活》臆説 泰國《世界日報》2014年4月2日 《名作欣賞》2015年第5期
193、日本學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的楚辭研究 《漢學研究》,2015年秋冬卷
194、如何閲讀和欣賞楚辭 《名作欣賞》2015年第12期
195、科學理性地認識中國文學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15年7月30日
196、神話與六經——中國文學之源問題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15年9月22日
197、關於東方詩話與西方詩學的思考 《名作欣賞》2016年第4期
198、教科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問題 《南國學術》2016年第2期
199、漢語新文學的是與非 《南國學術》2017年第1期
200、陳子展先生及其治學 《上海文化》2016年第6期
201、翻譯研究三人談(上、下) 《上海翻譯》2014年第1,2期
202、實事求是認識評價漢學 《國際漢學》2017年第2期
203、漢學及相關概念辨析 《國際漢學》2017年第4期
204、讀《二十世紀中西文論史》(書評) 《職大學報》2017年第2期
205、關於新子學的思考 《諸子學刊》第15輯,2017年
206、陳子展:傲骨見精神 文章百世名《光明日報 學人版》2018年4月9日
207、應重視詩話著作的詩學價值 《光明日報 文學遺產》2019年1月21日
208、“變文”辨析 《學術研究》2019年第8期
209、《詩經》與禮樂文化 《職大學報》2019年第5期
210、兩部歐美版中國文學史之比較 《文匯讀書週報》2019年12月2日
211、關於漢學研究的思考 《國際漢學》 2020年第2期
212、評《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國際漢學》2021年第1期
213、中國文學史的百年爬梳 《中華讀書報》2021年4月17日
214、中國早期的文學史意識 《光明日報 文學遺產》2020年10月17日
215、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梳理與思考 《西北師大學報》2021年第5期
216、評《楚辭全注》 《中華讀書報》2020年4月15日
217、貴在韌勁和長遠眼光 《名作欣賞》2020年第12期 [3] 
218、葉嘉瑩的詩詞創作與鑑賞 《女作家研究》2021年第1期 [3] 
219、關於先秦文學研究的幾點看法 《先秦文學與文化》2021年 [3] 

徐志嘯人物觀點

從比較視野看中國文學
徐志嘯從比較視域出發,多層面、多角度對中西文學的若干方面進行了比較。首先,徐志嘯從《離騷》和《神曲》中的“天堂”入手,對屈原但丁的創作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但丁憎恨當時的教皇,屈原則表達了對小人的憎恨,讚揚了當時的君主;但丁認為升入天堂前需要經過煉獄,屈原也認為升入天堂需要自身的努力;但丁所寫天堂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而古時楚國也有人死後有靈魂和意識的傳説。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作家的創作都受民俗、民風的影響。  徐志嘯還對陶淵明詩中的“桃花源”與歐洲的“烏托邦”思想進行了比較。他認為,“桃花源”是有史料記載的現實存在,陶淵明並不反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是受到統治者支持的,而“烏托邦”則是空想出來的,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徐志嘯還從中西文字的差異入手,分析了中國短詩、抒情詩發達而敍事詩、長詩少的原因。最後,徐志嘯指出中國的古代文論應該重建話語體系,進行現代轉型,與現代文化進行交流、融合、碰撞和比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