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典文學

(先秦至清代的中國文學)

鎖定
中國古典文學廣義的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國文學,包括作家、作品、文學事件,文體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學運動、流派,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的考據、研究等等。類似中國古代文學史。狹義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按文學史的習慣,可以劃分為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形式有詩、詞、曲、賦、散文、小説等,大量篇章膾炙人口。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中文名
中國古典文學
表現形式
詩歌、散文、小説、詞、賦、曲
代表作品
《詩經》《離騷》《紅樓夢》
代表作家
屈原,李白,蘇軾,馬致遠,孔子
影    響
養育古典文學,豐富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古典文學簡述

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語言藝術,是文化中極具強烈感染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着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説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養育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中國古典文學先秦兩漢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詩經

詩經 [1]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詩經》裏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分屬於“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共160篇。《風》、《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亂時期社會生活的作品,又稱“變風”、“變雅”。雅本是樂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105篇。《頌》是讚美詩,是祭祀時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
詩經》內容非常豐富,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500多年間的社會生活。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 記敍了自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説和歷史。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就是用韻文寫的歷史。② 反映社會喪亂、描寫戰爭苦難、指責現實。周厲王和周幽王兩代政治腐朽,外患嚴重,因此產生了不少反映統治階級腐朽、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矛盾的詩歌。如大雅中的《桑柔》揭示了動亂之中人民流離失所死傷離散的悲慘情景。大雅中的《抑》。則對統治者倒行逆施、百事俱廢、只知飲灑作樂的腐朽生活進行無情指責。《小雅·十月之交》列舉了周幽王的侫臣皇父等七人的名字,對他們和幽王的“豔妻”褒姒內外勾結、炙手可熱的腐敗進行了揭露。《小雅·正月》描寫了社會不平等現象,詩中指出統治階級擁有財產,能安逸地生活,一般人卻在社會動亂中淪於悲慘境地。《小雅·采薇》描寫了周宣王時軍士離鄉遠戍,還鄉路上飽受飢寒、痛定思痛的哀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③ 反剝削、反壓迫。代表作有魏風中的《伐檀》《碩鼠》,唐風中的《鴇羽》,邶風中的《北風》等。如《伐檀》寫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木者整天在河邊勞動,卻一無所有,而那些“君子”不耕不獵,卻是稻穀滿倉,獵物滿庭。他們對此發出了質問,質問中藴藏怒火,這種憤怒在《碩鼠》中表現更為強烈。④ 描寫愛情和婚姻。這是《詩經》中佔很大比重的部分,其中大多數是歌謠。這些詩歌大多是率真大膽的表白,感情誠摯、熱烈、純樸、健康,反映了戀愛生活裏所有的憂喜得失、離合變化,內容很少重複。代表作有《鄭風·蘀兮》《鄭風·將仲子》《邶風·靜女》《召南·野有死》《鄭風·溱洧》《陳風·澤陂》《唐風·葛生》《周南·卷耳》《衞風·伯兮》《秦風·晨風》《王風·君子于役》等,有的表達了男女相會的自由純真,有的描寫了失戀、單戀、相思的痛苦,有的則表現了反抗父母的束縛。如《靜女》寫道:“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悦)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首詩描寫一對情人約在城隅幽會,男子來到時,他的愛人卻故意躲了起來。他久等不見,急得“搔首踟躕”。等到他發現愛人已依約來了,而且滿懷深情送給他一把紅嫩的草兒,就欣喜異常。他覺得那草兒“洵美且異”,因為那是心愛的人所贈,詩裏的人活潑天真,詩裏的情纏綿深厚,用自然純樸的語言表達了男女戀愛的情趣。⑤描寫勞動情景。《詩經》裏很多作品是描寫勞動人民勞動情景的詩。如《鄘風·桑中》、《唐風·採芩》、《邶風·穀風》、《豳風·伐柯》、《周南·芣苢》等。有些詩是勞動時所唱的歌謠,能使讀者感受到勞動的歡樂,引起豐富的想象;有的也寫到了勞動的艱苦和繁忙;還有的記敍了貴族強迫奴隸幹繁重勞動的情形。《詩經》裏還有許多貴族階級的作品。
《詩經》在藝術創作上很有特色。首先,《詩經》裏的作品多方面描寫了現實生活,表現了不同階層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感受,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後世作家每當反對詩歌脱離社會生活的傾向時就會以《詩經》作榜樣。其次,《詩經》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取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比”是比喻和比擬,詩中用“柔荑”比手,用“玉”比美人,都是明喻,《魏風·碩鼠》比剝削者為鼠,是以人擬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端。如《秦風·蒹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秋蕭瑟景象為起興,引起下文,使詩歌更加曲折委婉。比興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境界,這種表現手法一直被我國古代詩歌創作所繼承和發展。其三,《詩經》在結構形式上也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重章疊句重章有時表示事物進展的程度和順序。如《王風·采葛》第一章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第二、三章“采葛”改為“採蕭”、“採艾”,“三月”改為“三秋”、“三歲”。重章疊句更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也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使人讀之餘味無窮。其四,《詩經》在體裁上也頗具特色。《詩經》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且富於變化。後世的賦就多受《詩經》影響。除賦以外、頌、贊、碑、諫、箴、銘等韻文,一般都用四言句,也多受到《詩經》影響。

中國古典文學先秦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此一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也迎來了文化光輝燦爛的時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幾家學説,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敍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説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敍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這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孔子還按照他自己的觀點對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評斷,選擇了他認為恰當的字來暗寓褒貶之意,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微言大義”。《左傳》仿照其體例,順着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個魯國君主的序次進行記載,全書30卷,詳細記敍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外交、社會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動。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創造了多樣的精密的篇章結構和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生動描繪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長以委曲盡致的筆調來寫複雜的戰爭事件。如寫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晉楚邲之戰,均是情節緊張而極富戲劇性,成為後世敍事散文的典範。《戰國策》亦稱《國策》,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西漢時,經劉向整理,編為33篇。主要記敍了當時謀臣、策士遊説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其間有傳記、故事、論辯、書信,反映了當時各國間尖鋭而複雜的政治鬥爭,是先秦繼《春秋》《左傳》之後又一部著名歷史散文。在藝術創作上,較之《左傳》又有發展,常在複雜的政治事件中生動描繪人物言行,刻畫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寫出不少情節曲折的故事。如《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入秦》《觸讋説趙太后》、《蘇秦始將連橫》等均為膾炙為口的名篇。此書尤重語言藝術,大量運用了誇張、比喻。排比藝術手法,並雜以寓言故事,呈現出一種“敷張揚厲”“辯麗恣肆”的鮮明特色。《國語》共21卷,據説為左丘明所作。這部書有重點地記敍了各國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樸實平易,特點在長於記言,同時也善於描寫人物神態。
諸子散文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中,《論語》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它們都詞約義豐,《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説文形式發展。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説理也暢達。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現人物性格、描寫人物行為見長,使人讀了如見其人的音容笑貌。《論語》《孟子》中這類文字較多,《墨子》裏的《公輸》也屬這類。如《論語》裏寫孔子門徒子路,寫出了他的直率、魯莽、剛烈的性格;寫顏淵寫出了他沉默好學和安貧樂道。《論語》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莊子》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莊子》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莊周認為世人都“沉濁”,不可以“莊語”,故以“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的“寓言”“重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説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卮言是抽象的理論。《莊子》藝術上的成就首先在於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如《逍遙遊》開頭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它一開頭就説天地的廣大,寫鯤鵬的任意變化遨遊。寫出了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在藝術上,後世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豐富的寓言和重言給後世文學家無窮啓發。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時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韓非子》。《荀子》中的《勸學》《天論》《性惡》善以説理見長,議論風生,沉着渾厚;《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説難》均風格峻峭犀利,論理精細周密。它們都給後世散文以重要影響。

中國古典文學楚辭

辭賦是中國古代文學樣式之一。辭因產生於戰國楚地而稱楚辭;賦即鋪陳之意,以“鋪採摛文”“直書其事”為特點。兩者都兼有韻文和散文的性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獨特文體。結構宏大,辭藻華麗,講究文采、韻律,常用誇張、鋪陳的手法。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文學作品。漢成帝時,劉向將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漢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等和他自己的辭賦匯為一集,共16篇,定名為《楚辭》。《楚辭》中以屈原作品最多,質量最高,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後人故又稱楚辭這種文體為“騷體”。
《離騷》是屈原(約前340~前277)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是一部浪漫主義傑作,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崇高理想和熾熱的感情,迸發出了異常燦爛的光彩。
離騷》可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屈原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負;第二部分寫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寫他遭受迫害以後的心情,表示他堅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寫女嬃勸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傳説中的古帝重華陳辭,正面説出了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寫他在心情抑鬱,無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尋求瞭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寫他的矛盾心情:他問靈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靈氛勸他離開楚國,巫咸勸他留下來再作打算,但環顧楚國政治情形,卻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寫他幻想離開楚國遠遊,但終於依戀不捨;第八部分是“亂辭”,表示要以死來殉他的理想。
離騷》表現了詩人眷念祖國和熱愛人民的胸懷,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有着宏偉的抱負。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國的危亡,還想讓楚國強大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離騷》還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憎惡黑暗、嫉惡如仇的精神。但楚王靈脩昏庸糊塗,聽信了“黨人”讒言,流放了屈原並導致了楚國的衰危。詩人在既不能改變楚國面貌,又不能改變自己的矛盾中,選擇了以身殉自己理想的道路。《離騷》閃耀着震撼人心的理想主義光彩。
離騷》藝術上有着極高成就。首先,整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後半部分,這種色彩更為濃烈。詩中採用了大量“比興”手法,但它和《詩經》中的“比興”有所不同,它不是單純的比喻,它所用來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種幽遠的意境:“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詩人在作品裏寫他對於種種香草幽花的癖愛,這是用來比喻他的志潔行芳,人們在讀到這些詩句時,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覺得被一種深遠的意境吸引住了。“江離”“辟芷”“秋蘭”“芰荷”“芙蓉”,這些生長在水國深巖的幽花香草,本來容易把人們的心情引到奇麗的幻想境界。詩人用它們來象徵高潔的品德,披戴着它們。就是象徵他的被服德義。這就寫出了詩人高潔動人的形象。其次,《離騷》最重要的藝術特色還在於詩人的筆鋒下,大量出現神話傳説、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完整圖畫。如詩人寫他的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能瞭解他,在無可奈何的情緒下,幻想駕着鸞凰、鳳鳥,乘風飛上天空,尋天帝去傾訴:“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這一段寫的意境極其開闊宏偉。詩人幻想他早晨離開南方的蒼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倉山上。他還叫太陽神緩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陽沐浴的咸池飲馬,在太陽所經的扶桑歇息。跟隨他的有月神、風神、鸞凰、雷師等大羣神物,聲勢十分煊赫。此外,《離騷》詩句形式錯落有致,還設有主客問答和大段鋪張描寫,大多四句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對後世辭賦產生了巨大影響。
屈原除了《離騷》外,還有許多優秀作品,如《九章》《九歌》《天問》等。

中國古典文學漢賦

漢賦其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漢賦代表作家在漢初主要有賈誼、枚乘。賈誼(前201~前169),洛陽人。代表作有《鵩鳥賦》《吊屈原賦》。賈誼繼承了屈原騷體賦風格。他的《吊屈原賦》即是拿屈原的遭遇來比自己。《鵩鳥賦》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不平情緒和不妥協精神。他的賦趨向散體化,大量使用了四字句,體現出楚辭向新體賦過渡的痕跡。漢初賦家,除賈誼外數枚乘最重要。枚乘主要活動時期是漢文帝和景帝兩代。《漢書·藝文志》有枚乘賦九篇,今傳賦三篇,《七發》是他的代表作。《七發》借楚太子和吳客的問答構成八段文字。作品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往問談話,指出楚太子病根在生活腐化、貪圖安逸,此病非藥能治。吳客巧妙地敍説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觀濤等事,目的在用“要言妙道”轉移楚太子的興趣。枚乘是宮廷文人,對宮廷生活很熟悉,所以能把事實道理説得很明白中肯。《七發》在藝術上善用形象比況,鋪張特色鮮明。如寫濤的形狀一節:“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 ,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這一段屢用行軍作戰來比況,把濤的聲勢寫得淋漓盡致。《七發》標誌着漢賦的正式形成。後代許多作者模仿《七發》形式,在賦中形成一種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稱“七體”,但未有超過《七發》者。漢武帝和漢成帝時代,是漢賦的全盛時期,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等。司馬相如(前179~前118),成都人。代表作有《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美人賦》《大人賦》等。《子虛賦》《上林賦》堆積了許多名詞和形容詞,很少變化。但有些句子着重在描繪,讀起來也渾樸自然。李白讀了《子虛賦》,羨慕其中描寫的雲夢的景色,曾居於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顯然是被司馬相如的一些描寫所吸引。揚雄(前53~後18),成都人。他生活在漢成帝時代,有人評價他的賦像司馬相如。代表作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逐貧賦》等。東漢末年,賦逐漸衰落,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一掃漢賦載道,模仿、頌諛舊習,創造出一種淡泊、浪漫、清新的風格,表現了作者在朝政日下的情況下歸隱田園的樂趣,對魏晉時期抒情賦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中國古典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摧垮了東漢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強,在文學方面成就也最大。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謂“三曹”即指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漢末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均能文善詩,且與曹氏父子關係密切。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使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詩歌方面打破了漢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詩從這時開始興盛,七言詩在這時也奠定了基礎。歷代文學評論家都把建安時期看作文學的黃金時代。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作為傑出政治家、詩人的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局面。曹操的詩大都沿用漢樂府古題,但並不因襲古意,而是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他的詩歌內容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抒情詩。抒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表現他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代表作有《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四句,表達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歷來為人傳誦。《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也是千古傳唱。全詩充滿了樂觀進取精神,雖然他明知人的壽命有限,但他毫不因此而頹喪,他還深信“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頤之福,可得永年”。《觀滄海》寫出了大海的雄渾壯闊,象徵着他自己那叱吒風雲的氣概,也是寫景的傳世之作。曹操詩作的思想內容,決定了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他的詩基本上脱胎於漢樂府,但又頗具自己的風格,宋代敖陶孫《詩評》裏説他“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確實,他的詩語言質樸,絕少華美詞藻,但卻形象鮮明,常具有一種激昂慷慨的悲壯情調,給人以震撼的鼓舞。但他也有思想藝術上不足取的作品。曹操的詩作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對後來的新樂府詩也大有啓示。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漢自立。他雖想效法漢文帝做一個賢明君主,卻放棄了抑制豪強的進步政策,他即位的當年,就採用了陳羣制定的“九品中正法”,放棄了曹操兼容幷包的用人政策。曹丕的政治態度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詩作中,比較出色的是一些描寫男女愛情和離愁別恨之作。如《雜詩》《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燕歌行》等,都能生動和真實地描摹出遊子、思婦們那種纏綿悱惻的感情。其中《燕歌行》尤其著名。詩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羣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詩中寫一個婦女在不眠秋夜思念遠出丈夫的心情。詩的音韻很美,是現存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創作,曹丕有較大貢獻。曹丕還寫了一部學術性的文學理論著作——《典論》。《典論·論文》開了文學批評的風氣,他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對後來文論有很大影響。
曹植(192~232),字子建。在建安作家中,歷來最受推崇的是曹植。從現存的當時作品看,也以他的為最多,共有詩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較完整的散文、辭賦約四十餘篇。曹植從小就以才華而為父親曹操賞識,並曾考慮過立他為太子,曹操死後,曹植遭其兄迫害,終於在憂憤中死去。曹植由於出生於戰亂年代,又深受曹操影響,所以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同時,他又深受時代風氣薰陶,養成了一種放縱不羈的性格,對世俗禮教採取蔑視態度,這種救世濟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穿他一生,併成為他作品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作品多數是吐露自己志趣與抱負之作,代表作有《白馬篇》《名都篇》《鰕魚旦篇》《贈白馬王彪》等。《白馬篇》中“幽並遊俠兒”的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體現。他把詩中主人公描寫成一個懷有高超武藝和憂國忘家的英雄。詩末尾讚揚他:“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鰕魚旦篇》中更是直接抒寫自己的抱負:“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這些豪邁的詩句,都表現了作者積極進取精神。這種開朗樂觀的情調,是他前期的詩的特色。
曹植後期詩作由於生活發生了劇變,曹操死後,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顛沛流離,生活經驗也隨之豐富起來了。因此,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大大進步,在藝術上也更為成熟,寫出了許多佳作。如《贈白馬王彪》《雜詩六首》《泰山樑甫吟》《野田黃雀行》《七哀詩》等。他通過這些詩篇,控訴了曹丕、曹睿等殘酷迫害骨肉的罪行,也寫出了自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業的信心。最足以代表曹植這個時期的作品是《贈白馬王彪》,這首詩是寫給他兄弟曹彪的。詩中對曹丕加於他的迫害憤怒抗議:“鴟梟鳴衡軏,豺狼當路衢。蒼蠅見白黑,讒巧令親疏”等佳句是感情憤懣的大聲疾呼。詩中不但成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也生動描繪了路上景色:“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羣,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這段寫了他和曹彪分手時四周的景物,呈現出一副秋天原野蕭瑟悲涼的情景,抒發了自己悲愴憂憤的心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能深深打動讀者,成為傳世佳作。曹植後半生儘管處於惡劣環境,但雄心並未衰減,《雜詩六首》等就表現了他渴望獻身統一大業的心情:“願欲一輕舟,惜哉無方舟。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詩歌在藝術手法上也富於獨創性,歷來為評論者推崇。他的詩講究藝術形式,注意辭藻和對仗,詩中警句常放在篇中或篇末,使全詩生色。他很少用典故和奇字,更沒有靠一堆辭藻去掩飾內容的貧乏,他的詩富有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鍾嶸説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就是指他的詩具有雄健的筆力,能夠在使用美麗的詞藻時,保持着渾厚的氣象。
曹植的主要貢獻雖在詩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辭賦也不乏佳作。他的《與楊祖德書》《與吳季重書》都很富於形象,頗能表現自己的性格。《求自試表》和《求通親親表》字裏行間都流露出憤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曹植的辭賦拋充了漢賦那種堆砌奇字的積習,用華美而不艱澀的文字抒發真情實感,名篇有《洛神賦》《鷂雀賦》等。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學成就最高。王粲(177~217),字仲宣。代表作有《七哀詩》、《從軍詩》。《七哀詩》真實描寫了關中遭受戰亂的情形:“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樣動人心魄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從軍詩》表現了詩人建功立業的理想,歷來為人傳誦。除了詩以外,王粲還善於作賦,代表作有《登樓賦》等。和王粲齊名的劉楨(170?~217),字公幹,也以詩歌見長,他的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主要抒寫了個人抱負及志趣,尤以二首突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歲暮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中語言簡潔,長於比興。詩中松樹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寫照。王粲、劉楨以外的四位作家,應瑒和徐幹現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較差。陳琳和阮瑀則歷來以文章著名。孔融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評論他的作品“及其所善,揚班儔也”。散文代表作有《薦禰衡表》等。
魏末多數作品,由於政治上的高壓和知識分子逃避現實的傾向,已經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富有現實性。所以《文心雕龍·明詩》中説:“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但突出的文學家也還是有。嵇康阮籍即是代表人物。嵇康散文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詩作有《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等。阮籍以詩歌見長,代表作為歷來傳誦的82首《詠懷詩》。
西晉建立到東晉滅亡的一百多年間,產生了左思劉琨郭璞陶淵明等一批傑出和優秀的詩人。其中以陶淵明成就最高。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青年時代家境貧寒。29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十多年後再次出仕,做了80多天彭澤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再次辭職歸隱,從此“躬耕自資”,直到去世。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道兩家思想,對陶淵明都有很大影響。但他並不侷限於儒、道兩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2] 

中國古典文學唐宋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唐詩

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着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説:“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鑑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瞭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唐詩鼎盛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説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鋭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敍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中國古典文學宋詞

宋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裏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餘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崇尚濃辭豔句而馳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儘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並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於抒發感情,所以“詩言志,詞抒情”的這種説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宋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傑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裏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蹟、農舍風光、優遊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裏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於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展到後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中國古典文學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説,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軾蘇洵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3] 

中國古典文學元明清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元曲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賓白組成。
元代創作的劇本,數量頗多。據統計,現存劇本名目,雜劇有五百三十多種,南戲有二百一十多種,可惜大部分均已散失。至於當時投身於劇本創作的作家,已無法準確統計。僅據《錄鬼簿》和《續錄鬼簿》所載,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無聞者不及錄”,估計還有許多遺漏。劇作家們有很高的創作熱情,有人專門為伶工寫作演出的底本,有人“躬踐排場”參加演出;一些名公才人還在大都組成“玉京書會”,相互切磋。許多劇作傢俱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像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人,既有豐富的人生閲歷,又擅長詩詞寫作。當他們掌握了戲劇特性,駕奴了世俗喜聞樂見的敍事體裁,便腕挾風雷,筆底生花,寫下了不朽的篇章,為文壇揭開了新的一頁。當時,劇作家們適應觀眾的需要,或擅文采,或擅本色,爭妍鬥豔,使劇壇呈現出繁榮的局面。
元代的戲劇活動,實際上形成為兩個戲劇圈。
北方戲劇圈以大都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流行雜劇。在大都, “南北二城,行院、社直、雜戲畢集”(劉祁《析津志》),湧現了大批雜劇藝人。許多傑出的劇作家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張國賓楊顯之等,或是大都人,或在這裏活動。這裏“歌棚舞榭,星羅棋佈”,雜劇演出頻繁,為劇作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園地。在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邑,如東平、汴梁、真定、平陽等地,也是作家雲集。而生活於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區風氣的薰陶,或是旨趣相投,或是背景相近,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不同的羣體。觀眾的喜好,也作為一種市場需要,對作家產生一定影響,使不同地區的創作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一般説來,北方戲劇圈的劇作,較多以水滸故事、公案故事、歷史傳説為題材,有較多作家敢於直面現實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傑為被壓迫者撐腰。
南方戲劇圈以杭州為中心,包括温州揚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和北方情況不同,這裏城鄉舞台,既流行南戲,也演出北方傳來的雜劇,呈現出兩個劇種相互輝映的局面。南戲產生於浙江永嘉(温州)一帶,所以又被稱為“永嘉雜劇”。它形成於南宋初年,在東南地區廣泛流傳,並漸漸進入杭州。據劉一清説,“戊辰(1268)、己巳(1269)間,《王煥》戲文盛行於都下”(《錢塘遺事》)卷六(《戲文誨淫》)。許多藝人在這裏創作、演出、出版南戲,使這座繁華的城市成了南戲的中心。 [4] 

中國古典文學明清小説

明清是中國小説史上的繁榮時期。這個時代的小説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説,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户。時期簡介明清是中國小説史上的繁榮時期。
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説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説和長篇小説兩大類。
明代的長篇小説按題材和思想內容﹐又可概分為五類﹐即講史小説﹑神魔小説世情小説英雄傳奇小説和公案小説等。
思想內容上也往往夾雜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説教。明代的短篇小説主要是白話短篇小説,白話短篇小説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説是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故被稱為“擬話本”。現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清平山堂話本》。收集白話短篇作品較多而且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明末天啓年間馮夢龍編輯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三書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人的擬話本兩部分。其後,淩濛初模仿“三言”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均為擬話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説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話短篇小説比長篇小説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作品佔很大的分量,這類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進步的愛情婚姻觀念,批判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鬥爭。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黑暗政治,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另有些擬話本描寫了小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生活和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擬話本承襲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生動曲折,感情色彩鮮明。它藝術手法更加成熟,特別是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更加趨於豐富細膩。比較優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玉堂春落難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擬話本小説集還有《石點頭》、 《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説,是沿着唐宋傳奇的線索發展而來的。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説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餘話》、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説在寫法上模仿唐宋傳奇,缺乏創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響遠不及白話短篇小説。
清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領域裏的鬥爭﹐給小説創作以深刻影響。清初至乾隆時期是清小説發展的全盛時期﹐數量和質量﹑內容和形式﹑風格和流派與前代相比都有較大發展。清代小説基本是文人的創作﹐雖有歷史﹑傳説等素材的借鑑﹐但作品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較充分地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意願﹐在結構﹑敍述和描寫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間產生的《聊齋志異》和《紅樓夢》﹐分別把文言小説和白話小説的創作推向頂峯。
文言小説自唐傳奇以後雖歷代續有新作﹐如《夷堅志》﹑《剪燈新話》等﹐但多敍事簡單﹐文采不足﹐至《聊齋志異》則如異峯突起。作者蒲松齡用文言如白話﹐頗有傳神之筆﹐小説主人公多為狐鬼﹐但形像可愛﹐富於人間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説的最高成績。
自宋迄清﹐產生長篇小説三百餘部﹐短篇小説數以萬計。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民羣眾認識社會和文娛生活的主要文學樣式。發跡於講唱的中國白話小説形成了單線結構﹐重視情節﹐通過動態刻畫人物﹐語言生動上口﹐風格獨特﹐而大規模的文人和羣眾密切融和的創作方法也為世界文學提供了少見的範例。這些白話小説不僅對中國後世的文學﹑戲劇﹑電影有巨大影響﹐也對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文學創作產生過巨大影響﹐其中的優秀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 

中國古典文學相關知識

中國古典文學之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是孔子所刪、漢代毛亨所傳。
山海經》是我國最早富有神話傳説的一部地理志,作者無法考究。
穆天子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小説,作者無法考究。
呂氏春秋》是我國哲理散文最早的總集,是秦國宰相呂不韋及其門客所著。
《新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政論文總集,作者是西漢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賈誼
世説新語》是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説集,作者是南北朝宋的著名文學家劉義慶
搜神記》是我國第一部最早的志怪小説,作者是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幹寶。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作者據《史記》記載是左丘明,據考證是後人偽託。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作者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
《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作者是三國著名的詩人魏文帝曹丕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第一首優秀的長篇敍事詩,作者無法考究。
離騷》是我國第一首優秀的長篇抒情詩,作者是戰國時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
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傳弟子。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私人編撰的史書,作者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是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
文心雕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批評專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品評詩歌的專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鍾嶸
《文選》(《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章總集,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蕭統
《老子》(《大乘起信論》)是我國最早的典籍外文譯本,譯者是唐代僧人、佛教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號),原名陳禕。
徐霞客遊記》是我國一部價值最高的遊記體地理學著作,作者是明代傑出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徐弘祖
《西廂記》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雜劇,號稱“天下奪魁”,作者是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
原君》是我國最早的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論文,作者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黃宗羲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説,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説家羅貫中。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小説,作者是明代著名的小説家施耐庵。
西遊記》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神話小説,作者是明代小説家吳承恩。
《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以家庭為寫作題材的小説,作者是明代小説家笑笑生(筆名)。
《夢溪筆談》是我國第一部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説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説家蒲松齡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諷刺小説,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説家吳敬梓。
《紅樓夢》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説,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説家曹雪芹。
《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譴責小説,作者是清代的譴責小説家李寶嘉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作品收在《楚辭》裏。
許穆夫人是我國第一個女詩人,作品有《載馳》、《泉水》、《竹竿》。
班昭是我國第一個女史學家,將其兄班固的《漢書》續成。
李清照是我國第一個女詞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裏。
李白是盛唐時期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裏。
杜甫是盛唐時期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裏。
白居易中唐時期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作品收在《白氏長慶集》裏。
楊萬里是我國曆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詩兩萬多首,作品收在《誠齋集》裏。
關漢卿是我國最偉大的戲劇家,代表作是雜劇《竇娥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