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鯽魚

鎖定
黃鯽俗名麻口前、毛口國、黃鰶、雞毛鰳、黃雀、赤鼻、黃尖子、白赤、茫口、簿鯽、薄口、油扣、烤子魚。屬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鯡形目鯷科、黃鯽屬 。分佈幹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國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常年可捕獲,以春秋兩季為旺汛,產量集中。
體扁薄,背緣稍隆起,一般體長15釐米,體重20一30克。頭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傾斜。上頜稍長於下頜,兩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有細牙、體被圓鱗,易脱落,腹緣有稜鱗,無側線、胸績上部有一鰭條延長為絲狀,背鰭前方有一小刺,臀鰭長,尾鰭叉形,不與臀鰭相連。吻和頭側中部呈淡黃色,體背是青綠色,體側為銀白色。背絡、胸鰭尾鰭均為黃色,臀鰭淺黃色。
黃鯽為中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黃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贏、温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黃鯽氽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藥物不可比擬的作用。黃鯽氽冬瓜,黃鯽熬蘿蔔,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壽。條小的黃鯽可做酥魚。據分析,每100克黃鯽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臨牀實踐證明,黃鯽肉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均有療效。
中文名
黃鯽魚
俗    稱
麻口前、毛口國、黃鰶等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

黃鯽魚近親種類

黃鯽魚 黃鯽魚
紅黃鯽魚是鯽魚紅黃色變種,又名金鯽魚紅鯽魚,金鳧魚在古代文獻中有金鯽、赤鮒、金銀魚、赤鱗魚、朱衣鮒、緋鮒、朱鮒、文魚等多種名稱,對其色彩有桔紅、橙紅、金紅、紅黃、淺紅、粉紅、金黃、橘紅等不同的描述。
野生紅黃鯽魚最早的記載見於《山海經》,在《述異記》、《高僧傳·釋曇霽傳》、《叢林記拾》、《事物原令》、《冷齋夜話》、《方輿勝覽》、《鼠璞》、《鹹淳臨安志》、《嘉禾百詠·月波樓》、《至元嘉禾志》、《六和寺詩》、《兩宋名賢小集》、《東坡志林》、《景定建康志》、《桯史》、《赤城志》、《宋史》、《陵陽集》、《二如亭羣芳譜》、《江湖小集》、《澗泉集》、《伯牙琴》、《南湖集》、《東南紀聞》、《能改齋漫錄》、《夢粱錄》、《遊宦紀聞》、《武林舊事》、《昌化縣誌》《錢塘縣誌》、《臞軒集》、《硃砂魚譜》、《東坡七集·東坡集》、《陝西通志》、《浙江通志》、《本草綱目》、《春明夢餘錄》、《物理小識》、《三才藻異》等均有記載。
黃鯽魚
黃鯽魚(5張)
鯽魚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顏色都是灰色,它是由存在於鯽魚體內的黑灰、紅黃色素體以及淡藍反光質綜合而成,由於受外界環境和其它因素影響,各種色素的比例出現變化而呈現出銀灰、黑灰、青灰、棕黃、青褐等不同的顏色,鯽魚有時也會呈現出金黃色或橘紅色,這是由於其體內黑灰色素消失,紅黃色素體增加的緣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遺傳學奠基人、著名動物學家陳楨在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曾經親眼目睹過一尾在河中捕獲的野生紅黃鯽魚。 [1] 

黃鯽魚生物學特性

棲息於水深4-13米以內淤泥底質,水流較緩的淺海區。適温5-28度,肉食性,主要攝食浮游甲克類,還攝食箭蟲,魚卵,水母等。產卵期南海2-4月,東海以北5-6月。卵浮性,球形。有洄游特性。

黃鯽魚經濟價值

黃鯽可鮮銷、制鹹魚幹或魚粉。產量較大,其個體小而肉薄,味鮮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鮮食以幹炸或幹煎食用最佳,且宜於加工成乾製品,在春季的曬乾品為白色,秋季的曬乾製品呈淡黃色。其鹹幹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稱黃鯽為烤子魚。 醫學認為,黃鯽性味甘、温。能利水消腫、益氣健脾,解毒,下乳。適用於脾胃虛弱,少食乏力,嘔吐或腹瀉;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虛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瘡出血,臃腫,潰瘍等。
本草綱目》載:“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炙油塗,主婦人陰疳諸瘡,殺蟲止痛;釀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釀茗葉煨服,治消渴;釀胡蒜煨研飲服,治膈氣。”魚類魚在寒風蕭蕭、冷氣襲人的冬季,黃鯽肉肥籽多,味尤鮮美,故民間有“冬鯽夏鮎”之説。中國古醫籍《本草經疏》也對鯽魚有極高評價:“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黃鯽魚 黃鯽魚
黃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常食,益體補人。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A、B族維生素、尼克酸等。據測定,每百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於對蝦;含脂肪達7克。 據行家講,黃鯽下鍋前,人們往往忘不了刮鱗摳鰓、剖腹去髒,卻很少有去掉其咽喉齒(位於鰓後咽喉部的牙齒)的,這樣做出的鯽魚尤其是清燉、紅燒時,其湯汁味道就欠佳,且有的泥味較重。故黃鯽下鍋前最好是去掉其咽喉齒

黃鯽魚營養價值

黃鯽營養價值豐富,適合各類人羣食用。
1、黃鯽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易於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肝炎腎炎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經常食用;
2、黃鯽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温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後婦女燉食黃鯽魚湯,可補虛通乳;
黃鯽魚
黃鯽魚(9張)
3、黃鯽肉嫩味鮮,可做粥、做湯、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適於做湯,黃鯽湯不但味香湯鮮,而且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和病後虛弱者食用,也特別適合產婦食用。

黃鯽魚適宜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1、適宜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浮腫之人食用;適宜孕婦產後乳汁缺少之人食用;適宜脾胃虛弱,飲食不香之人食用;適宜小兒麻疹初期,或麻疹透發不快者食用;適宜痔瘡出血,慢性久痢者食用;
2、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吃。
黃鯽魚 黃鯽魚
黃鯽不宜和大蒜、砂糖、芥菜沙蔘、蜂蜜、豬肝、雞肉、野雞肉、鹿肉,以及中藥麥冬、厚朴一同食用。吃魚前後忌喝茶。

黃鯽魚烹飪

(一)黃鯽湯 做黃鯽湯很重要的一點是注意火候的把握。步驟如下:
1、買新鮮現殺的黃鯽兩條,個頭要適中。洗的時候要把魚鱗全部弄乾淨,魚肚裏也要洗淨,免得湯有腥味。
2、洗好後,在魚身上塗抹適當食鹽,醃放十分鐘;準備好香葱三根,洗淨,打結備用;
3、切好薑片若干(根據魚的大小和量);均勻塗抹薑汁於鍋內(防止魚皮粘鍋),倒入色拉油,點火;
4、油不宜太熱,將火旋小,輕輕放魚入鍋,同時放入薑片,把火調大;煎至魚皮微露金黃色,將魚輕輕翻身,直至也微呈金黃色;煎的過程中,注意轉動鍋,使魚均勻煎透;
5、把火調小,加冷水至淹沒魚為止,放入備好的葱結,開大火,煮沸;把魚翻身,再煮五分鐘,放入適量的鹽,繼續煮,直至湯呈現奶白色;加味精,煮兩分鐘。
6、同時準備好吃魚的料:蘸魚的陳醋少許倒入碗中,放少許鹽,糖,味精,攪拌均勻。將魚單獨盛在大碗裏,鯽魚湯盛在湯碗裏;魚蘸着料吃,湯即喝。
(二)、黃鯽豆腐湯做法
【原料】
鯽魚1條(約300g以上為好),內脂豆腐一盒(約300g以上)
調味料
黃酒,葱、姜,精鹽,味精,食用油
準備工作:
將鯽魚洗淨,瀝乾(這樣在用油煎的時候,油不會濺得很厲害),鯽魚身上不要劃刀,不然魚刺劃斷,吃起來更麻煩了。豆腐在盒內時用小刀劃成小塊(大小視自己喜好),生薑切成細粒,葱切葱花.
鯽魚豆腐湯燒的步驟:
黃鯽魚 黃鯽魚
鍋裏倒下油燒至七八分熱,放下魚煎至兩面都微黃時,在魚的兩邊放下姜粒,使姜粒在餘油裏略炸片刻,即倒黃酒於魚身,再放清水(水的多少視自己的喜好,一般放的水是自己食用湯的一倍半),加蓋煮沸後用中小火燒魚湯呈乳白色(共約7-8分鐘),開蓋放鹽,放豆腐.再燒片刻(約5分鐘),放葱花,味精裝碗就成了。

黃鯽魚養殖技術

池塘主養黃鯽要獲得高產效益,養殖技術是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分辨魚種優劣 養殖户在購買黃鯽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黃鯽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徵,正確分辨魚種的偽劣,避免上當受騙蒙受損失。
二、設計好魚種放養密度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1.用池塘培育黃鯽魚種,每畝放養黃鯽夏花0.8—1.2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g的目的。 2.進行黃鯽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g時,每畝放養黃鯽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g。 三、確定搭配品種
培育大規格黃種不要配搭草魚和鯽魚,而應選擇魚和魚,數量應占主養鯽魚20%左右,鱅魚則佔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鱅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四、魚種馴化 1.培育魚種階段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後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於管理。
2.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黃鯽攝食麪積和數量。
3.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大,羣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要利於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温,促進魚生長。 4.搭配鰱、鱅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投放。
5.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6.馴化時管理人員需要耐心認真。
五、飼料粒徑和投飼率
1.黃鯽飼料粒徑的選擇標準“就小不就大”。一般黃鯽規格在10g/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mm;lO---30g/尾時選1.5mm;75—100g/尾時選2.0mm;150--300g/尾時選2.4mm;300g每尾以上時選3.2mm。
2.魚的攝食能力受到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温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而不應該一成不變。
六、魚病防治 黃鯽的抗病能力雖強,但近年來仍發現了黃鯽出血性錨頭鰠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也會導致黃鯽大量死亡。嚴重患病黃鯽主要表現為:浮水慢遊(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着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鬆動或脱落,粘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鰠。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機孳生;二是投入時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
七、預防方法
①在黃鯽種下塘前1—2天用2.5%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使池水呈lppm。
②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ppm,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黃鯽生長季節,在食場周圍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徵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診後一次性全池潑灑0.5ppm90%晶體敵百蟲、0.2ppm硫酸亞鐵合劑。對於繼發性錨頭鰠病(或已多次使用敵百蟲的池塘),可改用農用敵殺死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m用6一lOm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