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隼形目隼科下一屬)

鎖定
隼屬(拉丁學名:Falco)是隼形目隼科的下屬鳥類。 [1]  其根據體型大小,體長與體重均不相同,小型隼屬的體長約20多釐米,體重180多克;而中等體型隼屬的體長則有40多釐米等,體重有600多克等。 [44]  隼屬鳥類的體型多數為較大或中等,其嘴緣具齒突和大形缺刻,另一鈍缺刻在後方。它們的翅膀長而尖,其中初級飛羽最長,尾中等長,為圓形或明顯凸形;後趾較短且有力,爪彎曲而鋭利,並且跗蹠前緣有網狀鱗。 [2]  另外,隼屬共有39個種。 [1] 
隼屬鳥類的棲息環境多樣,例如燕隼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生長的開闊平原、曠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緣地帶等,獵隼常出現於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 [22]  隼屬在全球分佈較廣,其中包括南北美洲、歐洲、西北非、温帶亞州等。 [8]  它們是肉食性動物,在飛行中獵捕食物,主要食用鳥類、魚類、昆蟲、小型哺乳動物、小型爬行動物和小型兩棲動物等。 [27]  此外,大多數的隼屬鳥類會發生遷徙,其中黃爪隼紅腳隼兩個種羣中的全部個體都發生遷徙 [14-15] 
隼屬鳥類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中有6種及1亞種。 [33] 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8種; [40]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3版中被列為滅絕(EX)的有1種,瀕危(EN)有2種,易危(VU)5種,近危(NT)3種,無危(LC)27種(以ITIS分類為準)。 [1]  [32] 
中文名
隼屬 [1] 
動物界 [1] 
脊索動物門 [1]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1] 
鳥綱 [1] 
隼形目 [1] 
隼科 [1] 
隼屬 [1] 
分佈區域
南北美洲、歐洲、西北非、温帶亞州等地 [8] 
拉丁學名
Falco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年 [1] 
39個種 [1] 
模式種
燕隼(Falco subbuteo [2]  [6] 
棲息環境
稀疏樹木生長的開闊平原、曠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緣地帶等 [22]  [25] 
保護級別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23版中,被列入滅絕(EX)1種、瀕危(EN)2種、易危(VU)5種、近危(NT)3種、無危(LC)27種 [1]  [32] 

動物學史

隼屬誕生於1000萬年前北美,之後進化出超過35個種。 [20]  1989年,卞小莊發佈報道稱,隼屬的7個種核型均相似,染色體數目為48~52,並由9對幾乎全為端着絲點型染色體和更多的微小染色體組成。 [21] 
2013年,刊物《自然》(Narsere)的子刊《自然遺傳學》(Natare Genetics)發表了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該基因組是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表的猛禽基因組。該文章説明,遊隼和獵隼的神經系統、嗅覺、鈉離子運輸、線粒體呼吸鏈均發生了快速演化,控制和調節喙發育以及嗅覺相關基因,並且適應幹早環境的獵隼穩態相關基因也顯示出隼類特異性的演化,快速演化的基因組和基因為隼類演化和捕食者提供了遺傳學的基礎。 [36] 

形態特徵

共同形態

通常情況下,隼屬鳥類的體形為較大或中等,翅長可超過180毫米。它們的嘴緣齒突具有大形缺刻,另有一鈍缺刻在後方;翅較長,且尖,其中初級飛羽最長,尾中等長,稍呈圓形或明顯凸形;趾較長,具有橫的鱗片,但後趾較短且有力,爪彎曲而鋭利,跗蹠前緣有網狀鱗。 [2] 

不同品種

不同品種的形態區別
名稱
形態特徵
紅隼是一種小型猛禽,體長為31~38釐米。 [3]  紅隼的嘴巴呈藍灰色,虹膜為暗褐色,蠟膜為黃色;腳蠟也為黃色。 [4]  成年雄鳥的頭部呈藍灰色;上體為磚褐色,且具有深褐色斑點;尾巴為藍灰色;下體呈土黃色,上面有深色斑點和縱形條紋。而雌鳥的頭、尾巴、上體均為磚紅色,上面具有較密的橫斑;下體則有深色的縱紋。 [3] 
遊隼體長為39.4~41釐米。 [4-5]  它們的頭頂、後頸、頸側均為黑和藍灰相間;喉部側邊有一條較寬的黑色髭紋;上體呈灰藍色,且具有黑褐色橫斑;尾巴為灰藍色與黑褐色相間的橫斑,末端呈灰白。其飛羽為黑褐色,內部有灰白橫斑;耳羽和喉部呈白色;剩下的下體為白色沾棕黃色。遊隼的嘴巴呈鉛藍色,下嘴基蠟黃,腳為橙黃色。 [4] 
燕隼的體形大小與鴿相似,形態似雨燕,體長約28.3~33.7釐米。燕隼的頭頂和飛羽呈黑褐色;後頸具有一處白色領斑;上體大部分呈暗灰色;下體則為白色夾雜一些棕色,且具有一些褐色縱紋;覆腿羽、肛周和尾下覆羽則為肉桂色。 [6] 
獵隼的雄鳥體長為42.1釐米,雌鳥體長為43.2釐米。獵隼的頭頂呈褐色且具有一些磚紅色點斑,上體兩翼和尾具棕黃色橫斑,飛羽為黑褐色,內側羽片具有淡黑色斑紋。它們的頦和喉呈白色,並且具有狹絲縱紋;胸部為白色;腹部則為乳黃色,且上面有軸紋;嘴為黃褐色;跗蹠和趾呈淡黃褐色,爪為黑褐色。 [7] 
圖片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9]
遊隼(Falco peregrinus Tunstall) 遊隼(Falco peregrinus Tunstall) [10]
飛行的燕隼(Falco subbuteo) 飛行的燕隼(Falco subbuteo) [11]
飛行的獵隼(Falco cherrug) 飛行的獵隼(Falco cherrug) [12]

棲息環境

隼屬鳥類在許多環境中均有分佈,多數見於開闊地或疏林,而在大片的茂密森林中卻很少能看見它們。從熱帶雨林到沙漠,再從曠野到城市,都能發現隼屬鳥類的身影。 [45] 
從半乾旱地區到北方的針葉林,都能看見燕隼的身影。 [24]  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但有時也會出現在海拔4000米的山中。 [23-24]  燕隼棲息於多種地形地區,其中包括有稀疏樹木生長的開闊平原、曠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緣地帶,有時也會出現在村莊附近。 [22] 
獵隼在非繁殖季節時的活動範圍較廣,但是其棲息環境中必須有開闊的空地。它們常出現於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區,海拔可達4700米。獵隼一般出現在沒有樹木的大草原,懸崖、峽谷等陡峭的多岩石地域,以及沿海岸、濕地上空或湖區附近。 [25] 

分佈範圍

隼屬在世界範圍內分佈較廣,其中在南北美洲、歐洲、西北非、温帶亞州等地均有分佈。 [8] 
在中國,隼屬動物分佈也很廣泛。其中,紅隼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香港等地。 [26] 

生活習性

食性

隼屬鳥類常吃的食物有鳥類、魚類、昆蟲、小型哺乳動物、小型爬行動物和小型兩棲動物,例如老鼠、兔子等。 [27] 
鳥類
隼屬鳥類所吃的其它鳥類較多,尤其是鳴禽和較小的鳥類,例如麻雀、鴿子、椋鳥等。 [27] 
魚類
隼屬鳥類可以通過在水面上飛行,從而捕捉生活在水面附近的魚類。但是,這種現象並不常見。 [27] 
昆蟲
昆蟲在隼屬鳥類的飲食中佔比較大的比例。昆蟲數量較多,且易於捕捉。它們還含有蛋白質,可以給捕食者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 [27] 
小型哺乳動物
隼屬鳥類在捕食老鼠、地鼠鼩鼱、松鼠、兔子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時,用折斷獵物的脖子。 [27] 
小型爬行動物和小型兩棲動物
隼屬鳥類有時會捕捉小型爬行動物或者兩棲動物。這些動物的移動速度並不快,一般很容易被捉到。其中小青蛙或蛇偶爾會成為隼屬鳥類的獵物。 [27] 

遷徙

隼屬鳥類大部分會擁有遷徙行為,其中有兩個種羣中的所有個體均發生遷徙,即黃爪隼Falco naumanni)和紅腳隼Falco amurensis)。 [14-15]  它們從歐亞大陸遷徒到非洲,常集羣繁殖且混羣遷徙。 [14]  非洲隼Falco cuvierii)和東非隼Falco fasciinucha)是從地中海遷徙到馬達加斯加島灰背隼曾被認為是全部遷徒的鳥類,但是生活在不列顛羣島冰島及中亞山脈的部分種羣會留居於繁殖地。 [14]  [16-17] 
在隼屬中發生部分種羣遷徙的種類有許多。例如在遊隼中,生存於中低緯度的種羣為留鳥,但是它們可能會在一些特殊天氣或者因為食物問題而進行遷徙。 [14]  草原隼Falco mexicanus)會因為繁殖後的食物短缺而影響其遷徙時間,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在仲夏進入休眠的地松鼠,因此草原隼的全部種羣會在仲夏時節去尋找其他食物。 [14]  [18]  此外,紅腳隼的遷徙往返路線並不一致。 [14] 
在西非,隨着雨季的到來鳥類開始向北遷徙,直到旱季開始它們才遷回。 [14]  澳洲隼Falco cenchroides)遷往新幾內亞的個體主要是雌性幼鳥;在矛隼Falco rusticolus)中,成鳥一般停留在繁殖地,而幼鳥進行遊蕩,其中當年幼鳥會出現在繁殖地以南2000千米的地區附近。 [14]  [19]  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年代,矛隼全部種羣向南遷移導致有大量的成鳥出現。澳大利亞黑隼Falco subniger)的遷移通常會因為天氣和食物的影響,從而在內陸乾旱、缺乏食物的時候遷移到沿海。 [14] 

生長繁殖

生長特性

隼屬鳥類的壽命較長,大型種類如遊隼的野外生存記錄可達10年以上。 [50] 

繁殖方式

交配
大多數隼屬鳥類採取一夫一妻制,由雌鳥單獨或雙親輪流孵卵。在孵卵期和雛鳥出殼後的育雛早期,一般是雌鳥在巢中抱曖,雄鳥在巢外警戒,並承擔主要的獵食任務。 [50] 
孵育
隼屬鳥類的卵為黃褐色或赭紅色,並帶有暗色斑點。其窩卵數達2~7枚,其中大型種如矛隼、獵隼和遊隼的窩卵數不超過4枚,小型種如紅隼、燕隼的窩卵數可達5枚以上。它們的孵化期通常在20~30天,而大型種類的孵化期較長。 [50] 
最開始,隼屬雛鳥還不能自己出去覓食,需要由雌鳥餵食。直到大約6周時,它們可以自己食用獵物,在此期間,雌鳥只會將獵物扔進巢穴而不親自餵食雛鳥。當幼隼長到足夠大時,它們就會自己出去尋找食物。 [27] 
隼幼鳥的留巢期約為30天,遊隼雛鳥是經過35~42天的巢期生活後離開巢穴,而矛隼幼鳥經過雌雄親鳥餵養的46~49天后才離巢。 [41-43] 

下級分類

分類與級別

隼屬39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Falco alopex
Heuglin,1861年
2
Falco amurensis
Radd,1863年
3
Falco araeus
Oberholser,1917年
4
Falco ardosiaceus
Vieillot,1823年
5
Falco berigora
Vigors & Horsfield,1827年
6
Falco biarmicus
Temminck,1825年
7
Falco cenchroides
Vigors & Horsfield,1827年
8
Falco cherrug
J. E. Gray,1834年
9
Falco chicquera
Daudin,1800年
10
Falco columbarius
Linnaeus,1758年
11
Falco concolor
Temminck,1825年
12
Falco cuvierii
A. Smith,1830年
13
Falco deiroleucus
Temminck,1825年
14
Falco dickinsoni
P. L. Sclater,1864年
15
Falco duboisi
Cowles,1994年
16
Falco eleonorae
Géné,1839年
17
Falco fasciinucha
Reichenow & Neumann,1895年
18
Falco femoralis
Temminck,1822年
19
Falco hypoleucos
Gould,1841年
20
Falco jugger
J. E. Gray,1834年
21
Falco longipennis
Swainson,1838年
22
Falco mexicanus
Schlegel,1850年
23
Falco moluccensis
Bonaparte,1850年
24
Falco naumanni
J. G. Fleischer,1818年
25
Falco newtoni
Gurney Sr,1863年
26
Falco novaeseelandiae
J. F. Gmelin,1788年
27
Falco peregrinus
Tunstall,1771年
28
Falco punctatus
Temminck,1821年
29
Falco rufigularis
Daudin,1800年
30
Falco rupicoloides
A. Smith,1829年
31
Falco rupicolus
Daudin,1800年
32
Falco rusticolus
Linnaeus,1758年
33
Falco severus
Horsfield,1821年
34
Falco sparverius
Linnaeus,1758年
35
Falco subbuteo
Linnaeus,1758年
36
Falco subniger
G. R. Gray,1843年
37
Falco tinnunculus
Linnaeus,1758年
38
Falco vespertinus
Linnaeus,1766年
39
Falco zoniventris
W. Peters,1854年
資料來源: [1] 

形態與分化

黃爪隼
黃爪隼(Falco naumanni) 黃爪隼(Falco naumanni) [29]
黃爪隼(拉丁學名:Falco naumanni)是一種小型猛禽,體長為29~32釐米。雄鳥的頭頂、後頸、頸側、頭側均為藍灰色,前額、眼先呈棕黃色,耳羽具有棕黃色羽幹紋;背和肩為磚紅色或棕黃色,沒有斑紋;頦、喉為粉紅白色或皮黃色,胸部、腹部和兩脅呈棕黃色或肉桂粉黃色,兩側有黑褐色圓形斑點,胸和腹中部幾乎無斑;翅上小覆羽、中覆羽為磚紅色,外側羽緣和大覆羽藍灰色,飛羽呈黑褐色;腰和尾則為淡藍灰色,尾部具有一道較寬的黑色次端斑和較窄的白色端斑。雌鳥的前額呈污白色,且具有一條細的白色眉紋;頭、肩、背及兩翅呈棕黃色或淡栗色,其中頭頂到後頸有黑褐色羽幹紋,背和肩具有黑褐色橫斑;頦、喉、頰為白色,其餘下體為肉桂皮黃色或淡棕黃色,胸部具有黑色縱紋;尾部呈淡栗色,且具有灰褐色橫斑。 [28] 
黃爪隼廣泛分佈於歐洲南部至中亞、蒙古,其主要越冬地包括非洲南部、西班牙南部、土耳其南部以及馬耳他,分佈繁殖於非洲西北部和西班牙南部。該品種在中國境內生活、繁殖於新疆西部及北部、內蒙古、河北中部及西部,經山東、四川南部及河南至雲南西部越冬,其在遷徒期間有時出現于吉林和遼寧。 [28] 
紅腳隼
紅腳隼(Falco amurensis) 紅腳隼(Falco amurensis) [31]
紅腳隼(拉丁學名:Falco amurensis)的雄性鳥整體呈石板灰色,額、頭頂、眼先、髭紋、上背、肩及小覆羽均為石板灰或石板黑;下背、腰、尾上覆羽及尾羽呈青銅色沾灰或石板灰沾褐;飛羽幾乎與尾羽同色,但端部色較深;頦為灰棕色或棕白色,喉、胸及上腹、兩脅為深灰色,腹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紅棕色。雌性成鳥(夏羽)的額基呈乳黃或沾棕白色;眼先、頰、眼周、髭紋為黑色;耳羽為淡灰棕色;頭頂、枕部及上體的其餘部分呈青銅色,且具有邊緣模糊的石板灰橫波紋;後頸雜有紅棕色,並形成半領狀。尾上覆羽及尾羽深灰色沾褐。它們的頦、喉部、頸側及胸、腹、兩脅呈棕白色,前胸綴有較寬的近石板黑色縱紋,後胸及兩脅逐漸變為“V”形紋或橫紋。雌鳥的肛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棕黃或較雄性淺淡的棕紅色;飛羽黑褐色,羽軸黑色。 [30] 
紅腳隼生活於西伯利亞東南部和蒙古東北部,向東至阿莫蘭德,向南至朝鮮北部。它們越冬於非洲南部,其中主要是從馬拉維至堪斯維爾。在中國,紅腳隼生活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甘肅、江蘇、河南和陝西;在遷徙季節時可於湖南、貴州、廣東、福建等地看見它們的身影。該品種越冬於福建、江蘇、湖南、貴州、雲南、廣東及香港。 [30] 
灰背隼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 [52]
灰背隼(拉丁學名:Falco columbarius)為小型猛禽,體長26到33釐米。其雄鳥前額、眼先、眉紋、頭側、頰和耳羽均為污白色,具有纖細的黑色羽幹紋;頭頂至後頸藍灰色,後頸有一道棕褐色領圈,並雜有黑斑,其餘上體淡藍灰色,具黑褐色羽幹紋;尾具寬的黑褐色次端斑和灰白色端斑。雌鳥前額、眼先、眉紋、頭側、頰和耳羽黃白色,具有纖細的黑色羽幹紋;頰、喉灰白色;胸、腹和其餘下體污灰白色,帶有粗而顯著的棕褐色縱紋;背至尾上暗褐色,尾棕灰褐色,具5道黑色橫帶和白色端斑。 [51] 
灰背隼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洲至南美洲北部等。在中國,它們繁殖於新疆天山,越冬於新疆西部喀什和青海東北部。其為冬候鳥,越冬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51] 
西紅腳隼
西紅腳隼(Falco vespertinus) 西紅腳隼(Falco vespertinus) [53]
西紅腳隼(拉丁學名:Falco vespertinus是一種小型猛禽。雄鳥與紅腳隼相似,但翼下覆羽及腋羽為暗灰色。雌鳥與紅腳隼差異較大,上體偏褐色,頭頂棕紅色;下體棕紅色,具稀疏的黑色縱紋;眼區近黑色,頰、眼下斑塊及領環偏白色;兩翼及尾灰色,尾下具橫斑;翼下覆羽褐色。 [51]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19年,隼屬鳥類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中有塞舌爾隼、印度獵隼、馬島隼、遊隼、毛里求斯隼和矛隼6種以及擬遊隼1亞種。 [33] 
·2021年,隼屬鳥類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獵隼和矛隼2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黃爪隼、紅隼、西紅腳隼、紅腳隼、灰背隼、燕隼、猛隼、遊隼8種。 [40] 
·2023年,隼屬鳥類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3版中,被列為滅絕(EX)的有1種,瀕危(EN)有2種,易危(VU)5種,近危(NT)3種,無危(LC)27種(以ITIS分類為準)。 [1]  [32]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隼屬各種的類別
滅絕(EX)
留島隼(Falco duboisi)
瀕危(EN)
獵隼(Falco cherrug)、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
易危(VU)
塞舌爾隼(Falco araeus)、煙色隼(Falco concolor)、東非隼(Falco fasciinucha)、澳洲灰隼(Falco hypoleucos)、西紅腳隼(Falco vespertinus)
近危(NT)
紅頭隼(Falco chicquera)、橙胸隼(Falco deiroleucus)、印度獵隼(Falco jugger)
無危(LC)
狐色隼(Falco alopex)、紅腳隼(Falco amurensis)、灰隼(Falco ardosiaceus)、褐隼(Falco berigora)、地中海隼(Falco biarmicus)、澳洲隼(Falco cenchroide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非洲隼(Falco cuvierii)、灰頭隼(Falco dickinsoni)、埃莉氏隼(Falco eleonorae)、黃腹隼(Falco femoralis)、姬隼(Falco longipennis)、草原隼(Falco mexicanus)、斑隼(Falco moluccensis)、黃爪隼(Falco naumanni)、馬島隼(Falco newtoni)、新西蘭隼(Falco novaeseelandiae)、遊隼(Falco peregrinus)、食蝠隼(Falco rufigularis)、巨隼(Falco rupicoloides)、矛隼(Falco rusticolus)、猛隼(Falco severus)、美洲隼(Falco sparverius)、燕隼(Falco subbuteo)、黑隼(Falco subniger)、紅隼(Falco tinnunculus)、馬島斑隼(Falco zoniventris)
資料來源: [1]  [32] 

種羣現狀

截至2023年1月,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3版統計信息,大部分的隼屬鳥類種羣屬於無危,並沒有很大的威脅。 [32] 
毛里求斯隼的數量很少,自2007年到2008年以來,該品種的西部亞種羣的數量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在其分佈範圍的次優生境中,並於2012年(三代前)監測到30對。 2016年,人們在該亞羣中監測到的約有20對。但是2018年,其又下降到了15對以下。 [49] 
在隼屬鳥類中,紅隼的分佈較廣,是中國較為常見的猛禽之一。截至2022年,遊隼廣泛分佈於全世界,並有18個亞種。 [48] 

主要威脅

威脅隼屬鳥類的因素主要有人為和自然,其中包括住宅和商業開發、農業和水產養殖、能源生產和開採、自然系統被改造、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 [32] 
獵隼是中東國家馴養的主要猛禽,也是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徵,一隻優良的獵隼可賣到40萬沙特里亞爾(約合1萬美元)。因此,當時有許多非法走私獵隼的活動,其中也包括從中國偷獵的。2001年,僅新疆紅其拉甫海關就抓獲了3000個獵隼偷獵者,共繳獲獵隼約600只。除此之外,棲息地減少以及食物中毒也導致了獵隼數量的下降。 [36] 

保護措施

對於隼屬鳥類需要採取的保護措施包括水土保護,土地或水資源管理,物種管理,教育,法律政策,生計、經濟和其他激勵措施等。 [32] 
中國境內建立有多個保護隼屬鳥類的自然保護區或濕地公園,其中包括河南省林州淇淅河國家濕地公園、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46-47] 
獵隼於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3版瀕危物種中。從20世紀開始,各國家就已開展對獵隼的保護措施。20世紀90年代,西部國家對非法貿易實施管制,用圈養繁殖來代替捕捉野生鳥類。2002年,CITES對阿聯酋實施了對獵隼的貿易禁令。2011年,獵隼工作組成立,並於2012年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首次會議,之後於2014年制定《獵隼全球行動計劃》。2019年,保加利亞對獵隼實施圈養繁殖和釋放計劃,以恢復已經滅絕的繁殖種羣。 [35] 
2022年,毛里求斯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3版瀕危物種中。對於該物種的保護,各地區需要重新開始圈養繁殖和引進,並繼續提供和擴大已經改良的長效巢箱,尤其是在缺乏天然築巢的地區。 [34] 

主要價值

生態價值

隼屬鳥類在生態系統中屬於頂級消費者,它們與其它猛禽一樣,位於食物鏈的最頂端,因此對於維持生態平衡起到積極作用。 [14]  隼屬鳥類的食物主要有鳥類、魚類、昆蟲、小型哺乳動物、小型爬行動物和小型兩棲動物。 [27]  其中,獵隼的主要食物為鼠類,因此該品種的鳥類有助於控制鼠害。 [36] 

馴養價值

一些生活在草原、荒漠地區的遊牧民族會馴養猛禽,從而進行打獵活動。其中隼屬鳥類也是他們所馴養的動物之一。 [14]  尤其是獵隼,它們經過人類馴化後,可以幫助人類獵捕野兔、雉雞等。 [14]  [39] 
阿穆爾隼的食物主要為昆蟲和一些小型鳥類,人類訓練阿穆爾隼來捕捉小型鳥類。 [37]  紅隼的性格較温和,且易被馴化,但是它們沒有那麼勇敢。因此它們不能被用於捕獵中。但是該品種鳥類在以前曾被訓練來捕捉鷓鴣 [3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