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非隼

鎖定
東非隼(學名:Falco fasciinucha):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25-30釐米,翼展45-60釐米,體重212-311克。有時也稱為泰塔隼——首次在肯尼亞泰塔山被發現,因此得名。這種小隼的外觀頗具特色,主要特徵是白色的喉嚨和頸背上清晰可見的紅色斑點。覆羽呈紅色,身體結構堅固,有長翅膀和短尾巴。該物種的飛行速度很快,雖然看起來有點重,但它非常適合飛行狩獵。
聲音、求愛方式、築巢習慣和喜歡的棲息地均類似於遊隼。主要食物是飛行中捕獲的小鳥。它們的飛行速度很快。在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廣泛分佈,但在肯尼亞尤其多。僅在津巴布韋(贊比西河沿岸)和南非東北部的少數地區築巢。
中文名
東非隼 [5] 
拉丁學名
Falco fasciinucha
別    名
泰塔隼
外文名
英文 Taita Falcon, Teita Falcon
法文 Faucon Taita, Faucon de Taita
西班牙文 Halcón Tai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東非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分佈區域
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
命名者及年代
Reichenow & Neumann, 1895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1] 

東非隼形態特徵

東非隼體長25-30釐米,翼展45-60釐米,體重212-311克。頭部多呈淺栗色,有冠,有小鬍子狀條紋,眼睛後面有一條線,頸背兩側是黑色的。上體的其餘部分,包括翅膀,都是深灰色的,臀部和上尾羽的顏色變得更淺,尾巴上的條紋也更暗。下體的下頦和喉部淺黃色,而其餘部分呈黃褐色,有狹窄的黑色條紋,大腿上有更多的栗色。虹膜深棕色,蠟膜、腿和腳爪黃色。 [3]  [6] 
未成熟幼鳥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胸部和腹部的羽毛軸呈黑褐色,而腋羽和翼覆羽下(前緣的羽毛)翅膀的邊緣,覆蓋次級羽毛的基部,並且主要羽毛有黑棕色的深色條紋。臀部比成鳥的顏色更深,而不是灰色。翅膀的羽毛和肩羽的尖端呈淺黃色。 [6] 
東非隼

東非隼近種區別

東非隼看起來很像一隻小遊隼,身體短而強壯,翅膀尖,還有清晰的灰色臀部。它的求偶和交配期與遊隼相似。它的聲音和領地偏好也與遊隼相同。它的翅膀不像燕隼那樣長,可以通過其總體外觀和底面沒有深栗色來區別於所有隼類。非常白的下頦有助於將其與非洲隼區分開來。此外,翼下覆羽呈均勻的紅褐色,而非洲的燕隼則有更多的條紋。最明顯的翼下特徵是飛羽呈黑白條紋,因為非洲隼的飛羽呈紅褐色。而東非隼身體健壯,翅膀長,尾巴短。 [6] 
東非隼 東非隼
遊隼 遊隼
燕隼 燕隼
非洲隼 非洲隼

東非隼棲息環境

東非隼在其分佈範圍內也非常罕見,通常只在山區才能發現。有時會出現在維多利亞瀑布下方的贊比西河峽谷中看到它,它棲息在懸崖或枯樹上,俯瞰峽谷。在東非和埃塞俄比亞,它們更喜歡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 [6] 

東非隼生活習性

東非隼的一般習性很像小遊隼,在峭壁和開闊的鄉村上空翱翔,在飛行中殺死小鳥,並棲息在峭壁或樹木上。它們都是出色的飛行者,儘管速度不如燕隼,而且兩個物種經常在一起。叫聲像遊隼的一些叫聲一樣高亢,但不那麼強烈。該物種的主要食物是飛行中捕獲的小鳥。它們的飛行速度很快,看上去有些沉重,但它們擅長空中狩獵。 [6] 

東非隼分佈範圍

分佈於非洲東北部,包括博茨瓦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1] 
東非隼分佈圖 東非隼分佈圖 [1]

東非隼繁殖方式

繁殖期間求偶或交配的時間與遊隼相似,繁殖期4-6月,在津巴布韋的繁殖季節至少持續4個月。10月初產卵,幼鳥在聖誕節前後離開巢穴。在求愛表演期間,成雙成對飛行,伴隨着一些尖叫聲。它們把巢築在深不可及的岩石壁架上,巢內不鋪墊任何築巢材料。每窩至少產下3枚蛋,剛孵出的幼鳥身上覆蓋着灰白色的絨毛。養育期約為7周。幼鳥會飛翔後仍在巢附近停留至少10天。 [6] 

東非隼保護現狀

東非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1] 

東非隼種羣現狀

據估計,可能有超過1,000對成熟個體(Thomsett 1998年),儘管可能遠少於500對(Jenkins等 2008年)。因此,估計種羣數量為500-1,000只早期個體,疑似總共等於約750-1,500只個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