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隼科

鎖定
隼科(學名:Falconidae)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隼形目中的一個科,隼科有12屬、66種。分為兩個亞科:巨隼亞科(Polyborinae)和隼亞科(Falconinae)。典型的隼科有長而尖的翅膀,飛行速度快,有強壯的鈎狀喙和鋒利彎曲的爪子,適應它們的狩獵行為。它們的身體相對較小,但飛行速度更快並擁有大而有力的胸肌。
隼科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大多數陸地棲息地,並佔據從苔原到沙漠和熱帶森林等多種類型的棲息地,活動在開闊曠野耕地和疏林地區。大多棲息在農田、疏林、灌木叢等曠野地帶。在樹洞中廢棄房屋縫隙中或草叢和岩石上築巢,有時也佔用喜鵲等的巢。少數生活在城市;部分生活在海島,也有部分生活在海邊。隼類是白天活動的猛禽,多為單獨活動,飛翔技術高超,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通常突然從空中衝向獵物處獵取食物,食物主要為小型鳥類和齧齒動物,也吃昆蟲,更大一些的類似鷹形目的矛隼,獵隼等捕食天鵝,野兔等。繁殖期為繁殖期4-6月,每窩產卵通常3-5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紅褐色的斑點。雛鳥晚成性,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30天左右離巢。
分佈於除了北極高地和南極洲的世界各地的陸地生態系統。
中文名
隼科
拉丁學名
Falconidae
外文名
Caracaras
Falcon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12屬 [5] 
66種 [2]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Leach, 1820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2種;二級10種 [4] 

隼科動物學史

英國動物學家威廉·埃爾福德·利奇(William Elford Leach)在1820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指南》中介紹了隼科。該科由三個主要分支組成:隼屬、巨隼屬和林隼屬。權威機構之間在如何將它們分為亞科方面存在差異。此外,笑隼斑隼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方法是使用"Polyborinae"(巨隼亞科)和"Falconinae"(隼亞科)兩個亞科。第一個包含巨隼屬、林隼屬和笑隼。該組中的所有物種均原產於美洲。 [8] 
《北美鳥類名錄》將笑隼視為真隼(隼亞科),並用"Caracarinae"(卡拉鷲亞科)和"Micrasturinae"取代Polyborinae(巨隼亞科)。另一方面,《南美鳥類名錄》將所有巨隼屬歸類為隼屬,並將笑隼和林隼屬歸入笑隼亞科(Herpetotherinae)。隼亞科,在其傳統分類中,包含隼屬、小隼屬和侏隼屬。根據權威機構的規定,隼亞科還可能包括巨隼屬或笑隼。系統發育以下分支圖基於傑羅姆·福克斯(Jérôme Fuchs)及其合作者於2015年發表的對隼科的全面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物種數量取自《國際鳥盟》(IOC)。 [7] 
在舊有的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隼形目包含已經分開的鷹形目(Accipitriformes),包括了漢語中常説的、鵟、等肉食性猛禽。直至2008年,DNA研究顯示,隼科與其他猛禽的親緣關係並不接近,反而是與鸚鵡目雀形目等較相近。因而將鷹形目與隼形目分開,隼形目下只剩隼科一科。 [9] 

隼科形態特徵

隼科動物是中型到大型猛禽,翼展55到125釐米以上,體重28到2100克。通常有鈎狀喙、棕色大眼睛和黃色蠟膜、眼環和腳。隼亞科(Falconinae)是典型的矮壯鳥類,具有尖翅膀、長腳趾和鋒利的爪子、鈎狀、有缺口的喙,以及棕色、黑色、灰色或白色條紋或斑駁的羽毛。巨隼亞科(Polyborinae)比隼亞科的物種體型小,脖子和腿比隼亞科更長,爪子更粗更平,翅膀更圓,半裸的臉通常顏色鮮豔,羽毛通常是黑色的。大多數隼科動物的羽毛下部較淺,上部較深。個體物種表現出基本結構的差異,反映了其棲息地和獵物所需的功能。例如,腳趾和喙的長度和強度在科內差異很大,並且與獵物類型相對應。鳥類捕食者的腳趾很長,而捕食昆蟲和哺乳動物的物種的腳趾較短、肉質較多。機翼形狀也各不相同;速度快的野外物種有長而尖的翅膀,而森林棲息的物種有更圓的翅膀和更長的尾巴。 [1] 
與其他猛禽一樣,隼科動物表現出相反的性別大小二態性(雌性比雄性大)。這種特徵在捕食快速移動的獵物(例如鳥類)的隼中最為明顯,而在主要吃腐肉的物種中則不太明顯。在某些物種中,雌性的喙也可能比雄性更大。少數隼科動物會出現性二色性。大多數物種的雄性和雌性羽毛相似,但雄性羽毛可能更亮一些。未成熟的隼科動物通常表現出顏色暗淡的羽毛,通常呈棕色,邊緣蒼白,並且比成年隼有更多條紋。有些物種,例如矛隼,表現出淺色和深色的變形。隼科動物每年換毛一次,大多數種類的幼鳥在每年第一次換毛時就獲得了成年羽毛。 [1] 
鷹科動物被認為是隼科的姊妹類羣,與鷹科動物具有相同的特徵,包括覆蓋強鈎狀喙基部的肉質蠟膜、與三個前趾相對的強壯拇趾(後趾)、用腳捕捉獵物的習慣以及逆轉的性別體型二態性(雌性比雄性體型較大)。 [1] 
區分隼科羣體的特徵包括鼻孔中的結節(小骨突出)、鳴管結構、特徵性的飛羽蜕皮模式、喙上用於殺死和分解獵物的牙齒、蛋殼的化學成分、微紅色(而不是藍色)或綠色的卵在光線下呈半透明狀,並習慣用喙殺死獵物 [1] 

隼科棲息環境

幾乎存在於每一種陸地棲息地,包括沙漠、苔原、針葉林、草原、稀樹草原、灌木林、叢林、森林、山脈、沿海地區、濕地、河口、湖岸、農業區、郊區和城市。隼科動物的多樣性最高的是在熱帶地區、開闊的而不是森林棲息地、以及低地而不是高海拔地區。大多數物種都適應不同的棲息地,因為棲息地結構和巢穴的可用性似乎比特定植被更重要。這種適應性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遊隼和紅隼,它們在城市中成功繁殖,在高層建築和其他人造結構上築巢,並捕獵鴿子和其他城市野生動物。其他物種,包括大多數巨隼亞科(Polyborinae)中的林隼屬,需要更特定的棲息地,例如未受干擾的森林內部。遷徙物種經常選擇與其繁殖棲息地結構相似的冬季棲息地。某些物種的雄性、雌性和幼體可能會在不同的棲息地越冬,幼體會利用獵物豐富但沒有巢穴的棲息地。 [1] 

隼科生活習性

隼科遷徙

隼科動物可以定居或遷徙(或部分如此)。在那些確實遷徙的物種中,有些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飛行很長的距離,甚至長達20000千米 。而另一些則只進行很小的轉變,例如將海拔從高海拔繁殖地改變到海拔較低的越冬地,那裏有更加豐富的食物。有些物種是部分遷徙的;當食物變得不那麼豐富時,只有部分種羣會遷移。例如,一些紅隼的雌性會遷徙,而雄性則全年留在繁殖地。 [1] 

隼科領地

大多數隼科動物都是獨居且有領地意識的。然而,另一些則是羣居的,臨時地聚集在一起覓食、棲息、繁殖或遷徙。其中一種是紅喉巨隼,它們以合作羣體的形式生活並保衞公共領地。隼科動物的社會行為可能會在一年中發生變化,一些物種在繁殖季節之外變得更加合羣。 [1] 

隼科行為

大多數隼科動物都是晝行性的,但也有一些是黃昏性的。有些通常有一個固定的地點活動和捕食,晚上會返回棲息地。隼科動物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維護它們的羽毛、整理羽毛以及在灰塵或水中沐浴,大概是因為它們的羽毛狀況影響了它們捕捉獵物的能力。隼鳥一般都是強壯有力的飛行者。一些最引人注目的飛行者是遊隼,它們在俯衝時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80千米,包括陡峭的潛水飛行。 [1] 

隼科食性

大多數隼科動物是食肉動物,但也有一些種類是食腐動物,一些巨隼亞科的飲食中含有植物。總的來説,隼科動物吃各種各樣的獵物。雖然有些物種比其他物種更專業,但大多數物種都會機會主義地捕食各種獵物。獵物包括哺乳動物(從老鼠到羔羊)、成鳥和雛鳥、蛇、蜥蜴、烏龜、青蛙、魚、小龍蝦、成蟲和昆蟲幼蟲、黃蜂和蜂巢、水果、腐肉和糞便。
大多數隼科動物通過翱翔或從隱蔽的棲息處猛衝來捕獲獵物,但也採用各種其他狩獵方法。成對的黃腹隼合作捕獵,衝散並捕捉小鳥。有些巨隼在地面上行走或奔跑以驅散和捕捉昆蟲。黃頭叫隼採用其他狩獵方法,從牛背上捕捉蜱蟲。從其他鳥類那裏偷食物的盜竊寄生方式是隼科動物的一種常見行為,它們從海鷗鵜鶘和其他猛禽那裏偷東西。食物暫時存蓄也很常見。 [1] 

隼科分佈範圍

隼科動物原產於世界各地的陸地生態系統,除了北極高地和南極洲。非洲和南美洲是隼科動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 [1-2] 
隼科分佈圖 隼科分佈圖 [16]

隼科繁殖方式

隼科的某些物種包括大多數林隼屬的繁殖習性尚不清楚,但大多數隼被認為是一夫一妻制,並且以單獨配對的方式進行繁殖。大多數物種也是領地繁殖者,保衞巢穴周圍的狩獵領地。常駐物種可以全年保衞領地。遷徙物種的雄性通常比雌性先到達巢穴。領地和求偶展示由雄性單獨進行,有時由繁殖對進行,包括在巢穴附近進行特有的棲息和飛行展示,並伴有發聲。大約有十種物種至少偶爾會集體築巢。即使是繁殖地物種也會以單獨的配對繁殖,並且大多數配對會一起繁殖很多年。在少數物種中,一夫多妻制的記錄並不常見。紅喉巨和紅腿小隼這兩種隼科動物定期合作繁殖。 [1] 
築巢隼類的一大特點是職責分工。雌性負責育雛、餵養幼鳥以及保衞巢穴。從求偶期到雛鳥期的一半左右,雌性開始離開巢穴並開始狩獵,雄性完全負責狩獵。 [1] 
隼科動物每年在獵物最多的時候繁殖一次,通常是在冬末夏初之間。雌性產下1-7枚(通常是2-4枚)帶有深紅棕色斑點的淺黃色卵。每隔一天或有時每三天產卵一次。如果前兩週內失去了一窩,許多對都會接力再產一窩。孵化期持續28-35天,雛鳥期持續4-8周。與鷹科動物不同,隼科動物的雛鳥通常是同步孵化的。因此,巢中的隼科雛鳥通常大小大致相同,兄弟姐妹相殘的情況很少見。隼科動物通常在1至3歲之間開始繁殖。它們會返回孵化地附近的區域進行繁殖。 [1] 
與大多數鷹科鳥類不同,隼科獵鷹不會築巢(巨隼屬會築巢)。相反,隼可能會將基質佈置在懸崖等築巢地點,為卵創造一個光滑的凹陷。巢穴地點在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都有所不同,可以包括懸崖、樹洞、附生植物、地面、建築物和其他城市結構。獵鷹經常侵佔其他物種建造的巢穴,例如鴉科鳥類和其他猛禽。巨隼屬確實會用木棍建造簡陋的巢,並用樹皮或羊毛等較軟的材料襯砌起來。 [1] 
雌性產下1-7個(通常為3-4個)帶有深紅棕色斑點的淺黃色卵。卵由雌性孵化28-35天;一般來説,較小的物種比較大的物種孵化期較短。半晚熟雛鳥通常同步孵化,並在前7-10天內幾乎一直由雌性孵卵。雌性還在孵化期的第一階段通過將獵物撕成小塊來餵養雛鳥。雄性為雌性和雛鳥提供所有食物,直到雛鳥期的大約一半,此時雌性也開始狩獵。小型隼類的雛鳥需要28-30天長成,最大的隼屬鳥類需要49天,巨隼屬的鳥需要8周。雛鳥出雛後,父母會繼續為雛鳥提供食物長達兩週至幾個月。 [1] 
成鳥年存活率估計為65%至80%。死亡率最高的可能發生在第一年。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獵鷹包括冠巨隼和遊隼。 [1] 

隼科下級分類

隼科 Falconidae 2亞科 11屬 66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IUCN
(一)
巨隼亞科
Polyborinae
Bonaparte, 1837
7屬 19種 [10] 
黑巨隼屬
Daptrius
Vieillot, 1816
1種
1
Daptrius ater
Vieillot, 1816
無危(LC)
紅喉巨隼屬
Ibycter
Vieillot, 1816
1種
2
Ibycter americanus
(Boddaert, 1783)
無危(LC)
Phalcoboenus
d'Orbigny, 1834
5種 [11] 
3
Phalcoboenus albogularis
(Gould, 1837)
無危(LC)
4
Phalcoboenus australis
(J. F. Gmelin, 1788)
近危(NT)
5
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
Des Murs, 1853
無危(LC)
6
Phalcoboenus chimango
(Vieillot, 1816)
無危(LC)
7
Phalcoboenus megalopterus
(Meyen, 1834)
無危(LC)
Caracara
Merrem, 1826
3種 [12] 
8
Caracara cheriway
Jacquin, 1784
無危(LC)
9
Caracara plancus
(Miller, 1777)
無危(LC)
10
Caracara lutosa
Ridgway, 1876
滅絕(EX)
叫隼屬
Milvago
von Spix, 1824
1種
11
Milvago chimachima
(Vieillot, 1816)
無危(LC)
笑隼屬
Herpetotheres
Vieillot, 1817
1種
12
Herpetotheres cachinnan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林隼屬
Micrastur
G. R. Gray, 1841
7種 [13] 
13
Micrastur buckleyi
Swann, 1919
無危(LC)
14
Micrastur gilvicollis
(Vieillot, 1817)
無危(LC)
15
Micrastur mintoni
Whittaker, 2002
無危(LC)
16
Micrastur mirandollei
(Schlegel, 1862)
無危(LC)
17
Micrastur plumbeus
W. L. Sclater, 1918
易危(VU)
18
Micrastur ruficollis
(Vieillot, 1817)
無危(LC)
19
Micrastur semitorquatus
(Vieillot, 1817)
無危(LC)
(二)
隼亞科
Falconinae
Leach, 1820
4屬 37種 [14] 
斑翅花隼屬
Spiziapteryx
Kaup, 1852
1種
20
Spiziapteryx circumcincta
(Kaup, 1852)
無危(LC)
白腰侏隼屬
Neohierax
Swann, 1922
1種
21
Neohierax insignis
(Walden, 1872)
近危(NT)
侏隼屬
Polihierax
Kaup, 1847
1種
22
Polihierax semitorquatus
(Smith, 1836)
無危(LC)
十一
小隼屬
Microhierax
Sharpe, 1874
5種 [17] 
23
Microhierax caerulescen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24
Microhierax erythrogenys
(Vigors, 1831)
無危(LC)
25
Microhierax fringillarius
(Drapiez, 1824)
無危(LC)
26
Microhierax latifrons
Sharpe, 1879
近危(NT)
27
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Blyth, 1843)
無危(LC)
十二
Falco
Linnaeus, 1758
39種 [15] 
28
Falco alopex
(Heuglin, 1861)
無危(LC)
29
Falco amurensis
Radde, 1863
無危(LC)
30
Falco araea
(Oberholser, 1917)
易危(VU)
31
Falco ardosiaceus
Vieillot, 1823
無危(LC)
32
Falco berigora
Vigors & Horsfield, 1827
無危(LC)
33
Falco biarmicus
Temminck, 1825
無危(LC)
34
Falco cenchroides
Vigors & Horsfield, 1827
無危(LC)
35
Falco cherrug
J. E. Gray, 1834
瀕危(EN)
36
Falco chicquera
Daudin, 1800
近危(NT)
37
Falco columbariu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38
Falco concolor
Temminck, 1825
易危(VU)
39
Falco cuvieri
A. Smith, 1830
無危(LC)
40
Falco deiroleucus
Temminck, 1825
近危(NT)
41
Falco dickinsoni
P. L. Sclater, 1864
無危(LC)
42
Falco duboisi
G.S. Cowles, 1994
滅絕(EX)
43
Falco eleonorae
Géné, 1839
無危(LC)
44
Falco fasciinucha
Reichenow & Neumann, 1895
易危(VU)
45
Falco femoralis
Temminck, 1822
無危(LC)
46
Falco hypoleucos
Gould, 1841
易危(VU)
47
Falco jugger
J. E. Gray, 1834
近危(NT)
48
Falco longipennis
Swainson, 1838
無危(LC)
49
Falco mexicanus
Schlegel, 1850
無危(LC)
50
Falco moluccensis
(Bonaparte, 1850)
無危(LC)
51
Falco naumanni
J. G. Fleischer, 1818
無危(LC)
52
Falco newtoni
(Gurney Sr, 1863)
無危(LC)
53
Falco novaezeelandiae
J. F. Gmelin, 1788
無危(LC)
54
Falco peregrinus
Tunstall, 1771
無危(LC)
55
Falco punctatus
Temminck, 1821
瀕危(EN)
56
Falco rufigularis
Daudin, 1800
無危(LC)
57
Falco rupicoloides
A. Smith, 1829
無危(LC)
58
Falco rupicolus
Daudin, 1800
無危(LC)
59
Falco rusticolu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60
Falco severus
Horsfield, 1821
無危(LC)
61
Falco sparveriu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62
Falco subbuteo
Linnaeus, 1758
無危(LC)
63
Falco subniger
G. R. Gray, 1843
無危(LC)
64
Falco tinnunculu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65
Falco vespertinus
Linnaeus, 1766
易危(VU)
66
Falco zoniventris
W. Peters, 1854
無危(LC)
[2]  [6] 

隼科保護現狀

隼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
  • 滅絕(EX)種2種;
  • 瀕危(EN)2種;
  • 易危(VU)6種;
  • 近危(NT)6種;
  • 無危(LC)50種。 [2] 
附錄Ⅰ 7種;附錄Ⅱ 59種。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2種;二級10種。 [4] 

隼科種羣現狀

如今隼科動物種羣面臨的最重大威脅是由於人類對土地的強化使用(例如伐木和砍伐森林)而造成的棲息地破壞。雖然森林砍伐等棲息地變化有利於某些隼類物種,但依賴完整森林棲息地的其他物種由於開發而正在減少。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由於廣泛使用有機氯殺蟲劑而中毒,許多隼科動物的數量出現下降。雖然許多國家已不再使用有機氯農藥,但一些欠發達國家仍在繼續使用。對隼類種羣的當地威脅包括引入的捕食者、二次中毒(來自對其他物種的毒藥)、與汽車、窗户和風車等人造物體的碰撞、收集鳥類和雞蛋進行貿易以及電線觸電。一些隼科動物已經成功地適應了城市景觀。例如,遊隼能夠在建築物、橋樑和立交橋上築巢,並且與在更自然的景觀中築巢的成對遊隼相比,能夠實現類似的、有時甚至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