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洲隼

鎖定
澳洲隼(學名:Falco cenchroides):是隼科、隼屬的鳥類。體長約35釐米,翼展66-78釐米,體重115-273克。上體大多呈紅褐色,有一些深色條紋。翅膀的尖端是黑色的。下體淺黃色,有黑色條紋。翼下覆羽呈黑色細條紋,靠近尖端的條紋較寬。雌性通常有更強烈和鮮明的斑紋,它們的冠和尾更紅。雄性有灰色的頭頂和尾巴。在飛行中,該物種的小體型、赤褐色的顏色和它的移動方式將它與任何其他猛禽區分開來。
棲息於樹木稀少的地區和開闊的農業區。大多數是留鳥。聚5-6只的小羣。從棲息處或懸停在離地面的低高度來定位獵物。以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小型鳥類和昆蟲為食。分佈於澳大利亞和周邊島嶼。
中文名
澳洲隼
拉丁學名
Falco cenchroides
別    名
澳大利亞紅隼
外文名
Nankeen Kestrel
Australian Kestrel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澳洲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Vigors & Horsfield, 1827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4] 

澳洲隼形態特徵

澳洲隼體長約35釐米,翼展66-78釐米,體重115-273克。是一種體長相對細長的獵鷹。上體大多呈紅褐色,有一些深色條紋。翅膀的尖端是黑色的。下體淺黃色,有黑色條紋,尤其是在胸部和側面更明顯。翼下覆羽呈黑色細條紋,靠近尖端的條紋較寬。雌性通常有更強烈和鮮明的斑紋,它們的冠和尾更紅。雄性有灰色的頭巾和尾巴,其程度因個體不同而異。上翅覆羽有一個寬的黑色亞末端帶。在飛行中,該物種的小體型、赤褐色的顏色和它的移動方式將它與任何其他猛禽區分開來。 [1] 

澳洲隼棲息環境

該物種在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現,但它們往往會避開茂密的森林地區。偏愛樹木稀少的地區和開闊的農業區。這種猛禽可以建立良好的對各種棲息地的耐受性,它們對多種食物的適應以及它在相當廣泛的地點築巢的能力。 [1] 

澳洲隼生活習性

澳洲隼大多數是留鳥,其中一部分則是遷徙的,它們根據食物資源的可用性在當地遷移。對於猛禽來説,這是一種相當聚羣的物種,尤其是在遷徙時。一般聚5-6只的小羣,這點和紅隼相當一致。 [1] 
平時,澳洲隼的主要叫聲是高亢的“kii-kii-kii”或重複多次的強有力的唧唧聲。 [1] 
該物種從棲息處或懸停在離地面的低高度來定位獵物。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們會迅速地扇動翅膀,用扇形尾巴作為舵,並保持頭部和大部分身體靜止。一旦找到獵物,就會以足夠近的距離墜落到地面,以便撲向獵物。也會在飛行途中捕捉或迅速從樹枝上撕下昆蟲。 [1] 
食物多樣化,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小型鳥類和各種昆蟲為食。 [1] 

澳洲隼分佈範圍

留鳥:新西蘭。
繁殖地:澳大利亞、聖誕島、印度尼西亞、諾福克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非繁殖地:新喀里多尼亞。
遊蕩(非繁殖地):科科斯(基林)羣島。 [2] 
澳洲隼分佈圖 澳洲隼分佈圖 [2]

澳洲隼繁殖方式

求偶行為也與其他紅隼十分相似。雄性和雌性在巢址附近一起飛行。雄性有時會衝向它的配偶,發出嘶啞和咯咯的叫聲。 [1] 
使用各種地方築巢:樹洞、各種空洞、壁架、突出物、建築物外的壁架,甚至直接在地面上。樹洞通常是它們最喜歡的地方,蟻丘倒塌的邊緣也可以築巢。巢可以用多種方式建造:它們會在壁架或樹洞的碎屑中簡單地刮擦,也可以選擇其他鳥類(烏鴉或其他猛禽)廢棄的樹枝和泥土巢。 [1] 
澳洲隼只要形成配偶對,就會在許多連續的季節中保持在一起。它們通常年復一年地佔據相同的領地並使用相同的巢穴。一般來説,只有一隻幼鳥能夠在3、4個卵中存活下來。雌性負責大部分孵化,持續約26天,雄性在孵化後的前兩週獨自負責食物和狩獵。雌性留在巢的邊緣,當雄性帶着獵物回來時,它會展開小翅膀去迎接帶來食物的雄性,但是,14天后,雌性也參加了狩獵。幼鳥在21天后離開巢穴,但它需要一整年才能實現完全獨立。 [1] 

澳洲隼亞種分化

澳洲隼(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澳洲隼新幾內亞亞種
Falco cenchroides baru
Rand, 1940
2
澳洲隼指名亞種
Falco cenchroides cenchroides
Vigors & Horsfield, 1827
[3] 

澳洲隼保護現狀

澳洲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澳洲隼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趨勢證明:由於農業轉化增加和新獵物的引入,物種數量增加了(del Hoyo等人,1994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