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喉巨隼

鎖定
紅喉巨隼(學名:Ibycter americanus),是隼科、紅喉巨隼屬的猛禽。平均體長61釐米,翼展96-124釐米;體重510-770克。 [10]  羽毛主要為黑色,腹部、尾羽和尾下羽毛為白色。裸露的臉頰和喉嚨都是光禿禿的,呈紅色。喉嚨上散落着幾根黑色的羽毛。
其自然棲息地為亞熱帶或熱帶濕潤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濕潤山地森林。留鳥。羣居性,相當吵鬧,單獨或成對活動。通常出現在3-6只組成的家庭羣體中,最多可達12只。因為該物種飛行速度緩慢,適合在植被稀疏的森林下層飛行。主要以蜜蜂黃蜂的幼蟲為食,但也吃成蟲、水果和漿果。分佈於從墨西哥南部到委內瑞拉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區。
中文名
紅喉巨隼
拉丁學名
Ibycter americanus
別    名
紅喉卡拉鷹
外文名
Red-throated Caracara
同義學名
Daptrius americanus americanus Stotz et al. (199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紅喉巨隼屬
紅喉巨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 1783)

紅喉巨隼動物學史

1770年,法國博學者布豐伯爵喬治·路易斯·勒克萊爾(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de Buffon)在他的《鳥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des Oiseaux)中對在法屬圭亞那卡宴採集的標本進行了描述。弗朗索瓦-尼古拉斯·馬丁內特(François-Nicolas Martinet)在《自然歷史的燈塔》(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中印入了這隻鳥的手繪版畫,該版畫是在埃德梅·路易斯·道本頓(Edme-LouisDaubenton)的監督下製作的,以配合布·馮的文本。圖版説明和布·馮的描述都沒有包含科學名稱,但在1783年,荷蘭博物學家皮特·博德代爾在他的在“Planches Enluminées”目錄中創造了二項式名稱"Falco americanus" [7-9] 
紅喉巨隼多年來一直與黑巨隼同屬"Daptrius",但根據1999年發表的一項分子遺傳學研究,紅喉巨隼被移至復活的“紅喉巨隼屬”(Ibycter)中,由法國鳥類學家(Louis Jean Pierre Vieillot)於1816年引入,成為該屬的唯一的物種。屬名"Ibycter"源自古希臘語"ibuktēr",意思是“戰歌歌手”。 [6] 

紅喉巨隼形態特徵

紅喉巨隼的雄性和雌性在外觀上都很相似,但與隼科的大多數物種一樣,雌性比雄性體型更大。雄鳥平均體長51釐米,雌鳥平均體長56釐米;雄性翅長35.55釐米,尾長24.96釐米,喙長2.5釐米,跗趾長5.41釐米。雌性翅長35.93釐米,尾長25.31釐米,喙長2.58釐米,跗趾長5.62釐米。它們與黑巨隼的區別在於體型較大,羽毛主要為黑色,腹部、尾羽和尾下羽毛為白色。臉頰和喉嚨都是光禿禿的,喉嚨上散落着幾根黑色的羽毛;裸露的皮膚呈紅色。 [2] 
紅喉巨隼

紅喉巨隼棲息環境

棲息於潮濕的低地森林。400米以下的的花崗岩島山,頂部是裸露的岩石,分級為岩石稀樹草原、低矮森林和茂密熱帶低地雨林。棲息在潮濕森林的邊緣、森林空地、水道邊界、有次生植被的林區。亦生於乾燥森林。佔據海平面至1500米高之間的海拔高度。 [1-2] 

紅喉巨隼生活習性

紅喉巨隼行為

留鳥。羣居性,相當吵鬧,通常出現在3-6只組成的家庭羣體中,最多可達12只。因為該物種飛行速度緩慢,適合在植被稀疏的森林下層飛行。稀疏的植被使紅喉巨隼能夠更容易地發現食物和捕食者。麗鷹鵰黑白鷹鵰是紅喉巨隼的天敵。紅喉巨隼在低地叢林的樹冠和林下狩獵,主要以巢穴中的昆蟲為食。大多數紅喉巨隼安靜地捕食,但偶爾會發出輕柔的叫聲,有時也會成羣捕獵。通常情況下,當羣體在翻地尋找食物時,會有1-2只個體在樹冠上警惕天敵掠食者,就像棲息在高處的哨兵一樣。一旦出現危險跡象,哨兵就會向小組其他成員發出信號。紅喉巨隼具有很強的領地意識。 [2] 

紅喉巨隼食性

紅喉巨隼的飲食主要由黃蜂和蜜蜂幼蟲組成,也會吃成熟的昆蟲。以及在潮濕的亞熱帶和熱帶低地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棲息地的山區發現的水果和漿果。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對於鳥類的特殊飲食至關重要,因為黃蜂和蜜蜂經常在古老森林中的空洞或成熟樹木的樹枝中築巢。
這些鳥使用快速“飛越”空中俯衝攻擊策略,將蜂巢擊落到森林地面上,同時巧妙地躲避大多數黃蜂叮咬。這些鳥利用空軍中隊的精確性,反覆俯衝然後向上舀起,以驅趕或迷惑蜂巢周圍憤怒的防禦者羣。研究人員還發現,新熱帶防禦黃蜂最終會放棄受損的蜂巢,並與較小的工蜂一起撤退,重建新的巢穴。所有捕食者都進化出狩獵或誘捕獵物的方式。這些聰明的鳥類具有高度專業化的捕食特徵,以響應黃蜂減少損失和在其他地方重建的行為。 [2] 
還以水果、種子、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海龜卵、蜥蜴、白蟻,以及儲存在黃蜂巢中的螞蟻等為食。 [1] 

紅喉巨隼分佈範圍

其分佈範圍向北延伸至墨西哥南部,在哥斯達黎加南部和巴拿馬北部有孤立的當地種羣。其地理分佈向南包括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厄瓜多爾東部和西北部、秘魯東部的亞馬遜地區、玻利維亞北部的亞馬遜地區以及幾乎整個巴西。 [3] 
紅喉巨隼分佈圖 紅喉巨隼分佈圖 [3]

紅喉巨隼繁殖方式

紅喉巨隼選擇在有許多有附生植物的大樹上安巢,它們可能不會構建巢,而是利用自然平台。成鳥縱向撕碎的鳳梨科植物葉子,將其鋪設在產卵和雛鳥所在區域中心。這鳳梨科植物為卵和雛鳥提供庇護所。巢位距地面40米左右。雌雄合作育雛從事守巢和提供食物。 [1] 
每窩產1枚卵,卵直徑約6釐米,淺棕褐色,帶有紫褐色斑點。孵化期為3-4月。雛鳥在發育早期,背部覆蓋着模糊的灰色絨毛,大腿和泄殖腔區域有白色絨毛,類似於成鳥身上的圖案。下頜骨下方是斑駁的白色。臉和喉嚨與成鳥一樣都是裸露的。眼睛呈慄棕色,皮膚呈慄褐色,部分臉部和喉嚨呈黃色,蠟膜和腿也是黃色。 [1] 
雛鳥在大約22天大時,臉和喉嚨的皮膚都變灰了。喙呈黑色,與成鳥的黃色喙形成對比。巢齡為22天,22日齡雛鳥的羽毛已經長成包括初級、次級、初級被毛和大被毛。確定35天后成熟。因此,可能需要從孵化到羽化至少57(22+35)天。 [1] 

紅喉巨隼保護現狀

紅喉巨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3] 

紅喉巨隼種羣現狀

紅喉巨隼在全球的成熟個體數量估計為500,000-4,999,999只(Partnersin Flight 2019年)。趨勢理由:物種數量正在經歷大幅下降(Partnersin Flight 2019年)。這種下降被認為是由於該地區許多地方的棲息地持續遭到破壞造成的(del Hoyoetal. 1994年)。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