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腹隼

鎖定
黃腹隼(學名:Falco femorali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35-45釐米,翼展102-122釐米,體重500-975克。兩性相同,但雌鳥體型較大。背部羽毛的中心區域通常形成明顯的黑色斑紋。此外,背部、臀部和一些翼覆羽有橄欖褐色的邊緣,部分有淺棕色條紋。胸部白色略帶淺黃色,與腹部、尾下面的淡粉色和淺黃色馬褲以及灰色的側翼形成鮮明對比。胸部和上腹部大部分覆蓋着小的棕色斑紋,在側面變得更加明顯。下腹部和尾下覆羽或很少有斑點。與其他主要為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鮮明對比。
棲息於開闊無樹的地區、乾燥的草地或其他類型的乾旱棲息地,靠近懸崖或適合築巢的懸崖。在黎明和黃昏非常活躍,雌雄一起打獵,一隻負責衝散獵物,另一隻則負責截殺。主要以飛行中捕獲的鳥類和大型昆蟲為食。分佈於美洲,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美國和委內瑞拉等國家。
中文名
黃腹隼
拉丁學名
Falco femoralis
外文名
Aplomado Falcon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黃腹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2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黃腹隼形態特徵

黃腹隼體長35-45釐米,翼展102-122釐米,體重500-975克。兩性相同,但雌鳥體型較大。臉部特徵特別顯著:前額白色或乳白色,眼眉與前額顏色相同但淡一些,從眼角向頸部兩側有灰色條紋,一對非常明顯的灰色鬍子穿過的淺黃色臉頰。下頦和喉部純白色。上體呈灰藍色,背部羽毛的中心區域通常形成明顯的黑色斑紋。此外,背部、臀部和一些翼覆羽有橄欖褐色的邊緣,部分有淺棕色條紋。長尾有8-9條白色和黑色(或灰色)的橫紋,尖端白色。胸部白色略帶淺黃色,與腹部、尾下面的淡粉色和淺黃色馬褲以及灰色的側翼形成鮮明對比。胸部和上腹部大部分覆蓋着小的棕色、橢圓形、細長的淚珠狀斑紋,在側面變得更加明顯。下腹部和尾下覆羽或很少有斑點。與其他主要為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鮮明對比的均勻棕色腋部末端有一些陳舊的小斑紋。 [4] 
虹膜呈暗褐色,蠟質狀,具眶環,跗趾和足黃色。喙基部呈淡綠色,末端呈藍色和深灰色。鳥喙是黑石板色。 [4] 

黃腹隼棲息環境

黃腹隼典型的棲息地是開闊、無樹的地形,如長有鼠尾草的沙漠、乾燥的草地或其他類型的乾旱棲息地,靠近懸崖或適合築巢的懸崖。繁殖有時發生在海拔高達3700米的高山凍原上,但在海拔較低的地方更為常見。在落基山脈築巢的黃腹隼在冬季遷徙到較低的地方,通常在谷地狩獵。 [4] 

黃腹隼生活習性

黃腹隼在黎明和黃昏非常活躍,主要以飛行中捕獲的鳥類和大型昆蟲為食。獵物大小可能會有所不同,有角百靈等小型雀形目、哀鴿等鴿子,還有黑腹翎鶉等雉科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在其飲食中的份額不是很重要,但它偶爾會吃黑尾長耳大野兔地松鼠。黃腹隼也捕食蜥蜴。它們經常從棲息處發現獵物,然後俯衝下來捕捉。該物種還能夠寄生於其他猛禽物種並偷走它們的食物。有的雌雄一起打獵,一隻負責衝散獵物,另一隻則負責截殺。 [4] 

黃腹隼分佈範圍

繁殖地:烏拉圭。
非繁殖地:哥斯達黎加。
留鳥:阿根廷、伯利茲、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圭亞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蘇里南、美國和委內瑞拉。
遊蕩: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
季節性不確定:波多黎各。 [1] 
黃腹隼分佈圖 黃腹隼分佈圖 [1]

黃腹隼繁殖方式

對某些築巢地點的觀察以及同一對黃腹隼連續幾年使用這些地點的頻率表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在冬季,配偶關係似乎無法維持。當黃腹隼在3月份返回築巢地點時,沒有確定配偶到達的順序,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可以先到達。當雌雄都在場時,這對配偶開始了一段長達一個月的飛行和嬉戲的儀式,其間它們長時間地棲息在一起,而雄性偶爾會打獵。還沒有確切的描述懸崖邊上的空中游戲,但很可能與遊隼略有不同。雄鳥會積極保衞自己的領地。在產卵前和餵食期結束時,攻擊性很強。 [4] 
築巢地點的選擇是繁殖的第一步,有經驗的夫婦通常會回到前一年的位置。通常,所選地點位於陡峭的懸崖上,懸崖突出,狩獵場景色壯觀。捕食者哺乳動物幾乎總是無法接觸到它。大多數巢穴位於淺巖洞中,有一堵牆保護它們不受頂部的影響。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了以下模式:近50%的黃腹隼在懸崖洞或洞穴中築巢,25%的黃腹隼直接在水平飛檐上築巢,約15%的黃腹隼重複使用舊的猛禽巢穴或在岩石縫隙中築巢。少數個體在樹上定居。各巢位相距約150米。 [4] 
在第一窩失敗的情況下,替代產卵極為罕見,可能不到繁殖努力的1%。在大多數築巢種羣中,產卵通常包括4-5枚卵。兩枚卵的產卵間隔大概是兩天,這意味着需要9-10天才能完全孵化。孵化期為29-33天,主要由雌性完成。雄性有時會接管巢穴替代雌性孵化一會,待雌性休息和飲食完畢。幼鳥都在2-3天內孵化,這似乎表明在產卵完成之前沒有開始孵化。幼鳥在巢中的停留時間為36-41天。 [4] 
儘管所有地區的產卵量都很均勻,但巢穴的成功率非常不平衡(每個巢穴1.2-3.4只鳥),這可能是由於殺蟲劑的使用增加,使卵殼特別薄,導致一些孵化物無法存活。再加上年輕的雄黃腹隼的死亡率非常高。近74%的個體在第一年死亡,主要原因是狩獵。 [4] 

黃腹隼亞種分化

黃腹隼(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黃腹隼指名亞種
Falco femoralis femoralis
Temminck, 1822
2
黃腹隼哥倫比亞亞種
Falco femoralis pichinchae
Chapman, 1925
3
黃腹隼墨西哥亞種
Falco femoralis septentrionalis
Todd, 1916
[2] 

黃腹隼保護現狀

黃腹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黃腹隼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趨勢論證:黃腹隼在重新引入後,美國的種羣趨勢正在增加(基於BBS/CBC數據:Butcher和Niven 2007),但總體下降可能是由於大範圍內其他地方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