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隼

鎖定
美洲隼(學名:Falco sparveriu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鳥類。體長約31釐米,翼展51-61釐米,體重84-165克。具二態性,雌鳥體型大於同齡雄鳥,雌雄羽毛明顯區分。背部呈赤褐色及條紋。體型和羽毛兩性異形,幼鳥毛色與成鳥相近。對環境的適應力強,棲息於開闊林地、草原、半荒漠地區以及市郊。以大型昆蟲和小型齧齒動物為主要食物。廣泛分佈於北美洲和南美洲。
中文名
美洲隼
拉丁學名
Falco sparverius
別    名
雀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美洲隼
亞    種
17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外文名
American Kestrel

美洲隼形態特徵

美洲隼是北美體型最小的猛禽。具二態性,體長約31釐米,翼展51-61釐米,體重84-165克。羽毛明顯區分。在成年雄鳥中,前額和頭巾是灰色的,中央部分有棕色或赤褐色斑塊。上體呈淡肉桂色至深栗色,頸背通常略帶杏黃色,並有一小塊黑色斑塊。肩角和背部有不同數量的黑條紋穿過。板岩灰色的覆羽上點綴着明顯的方形黑點。飛羽主要是黑色的,在翅膀的邊緣形成一條暗帶,有時在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上有明亮的小白條紋。栗色的尾巴以白色帶和相鄰的寬黑色亞末端帶終止。眉毛、眼先、下巴、喉部和整個臉頰都是白色的。頭部的每一側有兩條垂直穿過的黑條,一條從眼睛直接向下延伸,另一條主要覆蓋耳罩的後部。第三條帶穿過頸背並溢出頸部兩側。胸部、上腹部和側腹呈現肉桂粉色調。下腹部、大腿和尾下覆羽呈白色或淡黃色,帶有黑色斑點。虹膜呈深褐色。眼眶皮膚、跗骨和足部呈現深黃色至橙紅色的膚色。 [1] 
雌鳥的頭部與雄鳥完全一樣。肩角棕色,上體黑色。尾巴比背部更深。除了末端的白色帶外,還有十個等寬的黑色窄帶穿過。整個下體為白色或淺黃色,胸部和上腹部呈橄欖黃褐色或琥珀色條紋。翅膀下面的大部分顏色是淺色的,有時有一些與胸部顏色相同的不規則細條。裸露的部分與雄鳥相似,但顏色更黃,橙色更少。
幼鳥背部呈棕褐色,有黑色條紋,胸部有明顯的條紋。 [1] 

美洲隼棲息環境

美洲隼適應環境能力強,可以在公園、郊區、森林邊緣、高山,甚至沙漠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美洲隼對有一些零星的樹木的稀樹草原類型的開闊區域表現出一定的偏好。它們喜歡靠近開放空間、農場、城市郊區和城市公園的森林邊緣。這些猛禽在棲息地選擇方面非常多樣化,在西部,選擇在高山地區或低窪沙漠等不同的地方棲息。在築巢期間,它們需要在樹上、土質河岸或其他地方挖洞。高棲息地和開放空間也是滿足狩獵要求的必要條件。 [1] 

美洲隼生活習性

美洲隼行為

美洲隼飛行速度很快,翅膀快速向下扇動,常在空中盤旋並垂直撲向獵物,偶爾也會在棲木上等候,棲息時尾羽會不停地上下襬動。它們幾乎可以在空中完成所有的接替動作。看到它們在其領地上空進行圓形滑翔飛行並不少見,它們具有扁平的翅膀和完全伸展的尾巴。美洲隼是北美唯一能夠盤旋的猛禽,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會迅速扇動翅膀,保持頭部不動,這樣它們就可以仔細觀察地面上的獵物。 [1] 
美洲隼是日行性猛禽。在路邊、柵欄、電線杆或電線上捕獵。
它們穴居的鳥類,即它在各種洞穴中築巢:樹洞、巖洞、懸崖裂縫、人工築巢箱或建築物中的空間。由於該物種在其所佔據的領地上是優勢物種,因此通常可以輕鬆驅逐啄木鳥,使用相同大小洞穴的鳥類、松鼠或東部花栗鼠等哺乳動物的洞穴。它們只與角鴞屬(Otus)的角鴞遭遇時才會遇到真正的對手。角鴞類明顯偏愛入口直徑相對適中(5-20釐米)的洞。 [1] 

美洲隼叫聲

美洲隼產生三種發聲:“klee”或“killy”、呻吟和咿呀聲或咿呀聲。“klee”或“killy”以“killy killy killy killy”的快速系列傳遞。一年中任何時候,當美洲隼興奮時,兩性都會發出這種聲音。呻吟(嗚嗚聲)可以持續一分鐘以上。它由雌鳥在交配時或幼鳥乞食時以單音或三音形式產生。唧唧喳喳是雄鳥和雌鳥交流中最常用的叫聲。也是在兩個夥伴之間的身體接觸期間、提供食物之後或在檢查築巢地點之後發出的。這通常標誌着極大的同謀或極大的滿足。喋喋不休經常取代呻吟。 [1] 

美洲隼食性

在夏季,美洲隼以昆蟲為食,但也以蜥蜴、老鼠和鼩鼱為食。在夏季,美洲隼通常在晨昏捕食蝗蟲等大型昆蟲,而冬天,則整個白天都在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小型鳥類、蛇類、蜥蜴、蛙類和蠍子。成年美洲隼也吃小鳥。一些研究證明,無脊椎動物佔捕食量的52%,哺乳動物佔26%,鳥類佔16%。如果在生物量(攝入有機物的總重量)方面進行相同的分析,昆蟲僅佔整體的2%,而哺乳動物為38%,鳥類為57%。在美國猶他州,最常捕獲的兩種物種是椋鳥鹿鼠,這兩種物種佔生物量的近60%。然而,存在地理差異,在亞利桑那州等一些地區,鬣蜥屬和刺蜥屬(Sceloporus)的蜥蜴佔據了更大的份額,高達28%的生物量和17%的捕獲量。在美國西南部的州,最常捕獵的昆蟲是甲蟲、蚱蜢和蟬,有時佔總數的5%。 [1] 

美洲隼分佈範圍

留鳥: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百慕大、玻利維亞、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島(薩巴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巴西、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哥倫比亞、古巴、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厄瓜多爾、救星、福克蘭羣島、法屬圭亞那、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屬)、聖彼得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屬)、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委內瑞拉和維爾京羣島。
繁殖地:格林納達、牙買加、美國和烏拉圭。
非繁殖地:伯利茲和哥斯達黎加。
季節性不確定:聖巴塞洛繆、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遊蕩:丹麥、愛沙尼亞、馬耳他、葡萄牙和英國。 [2] 
美洲隼分佈圖 美洲隼分佈圖 [2]

美洲隼繁殖方式

美洲隼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節在3-7月份。美洲隼交配的地方很固定,而且往往會保持不變。通常經常成對出現在相同的巢穴位置,並且經常至少連續兩年佔據相同的巢穴。在美洲隼中,結對是由雄鳥發起的。它首先在其領地內定居,然後與雌鳥合作捕獵。婚禮在空中展示、尋找地點和雄鳥提供食物的儀式構成了配對形成的連續階段。當雌鳥決定完全獻身於其領地上的雄鳥時,後者得到了明確的驗證。已經列出了兩種空中游行:在第一種中,美洲隼會進行小翼拍,這與短滑翔交替;在完全由雄鳥進行的第二次遊行中,後者進行了一系列上升和下潛,其幅度從15米到20米不等。提供食物的儀式被認為是形成夫妻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這通常是因為雄鳥設法引誘自己的伴侶並鼓勵雌鳥進入自己的洞穴。交配是由雌鳥發起的。進入巢內後,雌鳥會採取了一種特殊的姿勢:身體前傾,背部略微傾斜,尾巴與身體對齊或劃出一個小角度。 [1] 
通常營巢於懸崖、山坡岩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它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安在樹上的入口位於離地面5-12米不等的高度。巢較簡陋,由枯枝構成,裏面鋪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紅褐色的斑點,但也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1枚卵,產完第一枚卵後,雌鳥就不再離巢,時而卧伏於巢內,時而站立在巢口外突出的岩石上。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承擔護衞任務,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回巢區附近的石壁上或樹冠上,偶爾也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30天。雄鳥主要在早上和晚上進行育雛,但有時也在夜間進行,完成了大約15%到20%的任務。這種養育方式與大型隼類的方式不同,後者僅在雌鳥吃掉雄鳥帶給自己的獵物時才會產卵。雌鳥1歲性成熟,並且可以繁殖,美洲隼壽命10歲左右。 [1] 
幼鳥生長得很快,在16-17天后達到成鳥的體重。羽毛生長完全需要30-38天。不久之後,兄弟姐妹組成了一個只有在獨立時才分散的家庭羣體。由於父母提供了有效的巢穴防禦,幼鳥的成活率非常高。近80%的雛鳥成功出雛。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還要下補償性的一窩,但產卵的數量則明顯減少,通常為2~3枚。 [1] 
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14克,全身被有稀疏的白色絨羽,頭大頸細,呈爬伏狀態,勉強能夠搖頭,10天后變為淡灰色絨羽。雛鳥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30天左右離巢。 [1] 

美洲隼亞種分化

美洲隼(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美洲隼厄瓜多爾亞種
Falco sparverius aequatorialis
Mearns, 1892
2
美洲隼安的列斯亞種
Falco sparverius brevipennis
Berlepsch, 1892
3
美洲隼小安的列斯亞種
Falco sparverius caribaearum
Gmelin, 1788
4
美洲隼哥倫比亞亞種
Falco sparverius caucae
Chapman, 1915
5
美洲隼玻利維亞亞種
Falco sparverius cearae
(Cory, 1915)
6
美洲隼智利亞種
Falco sparverius cinnamominus
Swainson, 1838
7
美洲隼多米尼加亞種
Falco sparverius dominicensis
Gmelin, 1788
8
美洲隼斐南德斯亞種
Falco sparverius fernandensis
(Chapman, 1915)
9
美洲隼巴西亞種
Falco sparverius isabellinus
Swainson, 1838
10
美洲隼尼加拉瓜亞種
Falco sparverius nicaraguensis
T. R. Howell, 1965
11
美洲隼委內瑞拉亞種
Falco sparverius ochraceus
(Cory, 1915)
12
美洲隼美國東南部亞種
Falco sparverius paulus
(Howe & L. King, 1902)
13
美洲隼南下加利福尼亞亞種
Falco sparverius peninsularis
Mearns, 1892
14
美洲隼秘魯亞種
Falco sparverius peruvianus
(Cory, 1915)
15
美洲隼古巴亞種
Falco sparverius sparverioides
Vigors, 1827
16
美洲隼指名亞種
Falco sparverius sparverius
Linnaeus, 1758
17
美洲隼墨西哥南部亞種
Falco sparverius tropicalis
(Griscom, 1930)
[4] 

美洲隼保護現狀

美洲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美洲隼種羣現狀

美洲隼由於體型小、領地面積相對較小(通常不到一平方千米)以及結合了哺乳動物、鳥類和昆蟲的多樣化飲食,美洲隼與來自該大陸的其他獵鷹非常不同,它們能夠保持相當高的密度。北美的物種數量估計超過一百萬對。對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物種數量,可能有必要將數字翻倍。截止2016年,在過去的200年中,為了農業用途而砍伐森林很可能對其棲息地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威脅這個物種的唯一真正危險是相對缺乏築巢地點。通過安裝美洲隼完美適應的人工築巢箱,這一威脅得到了糾正。 [1] 
趨勢證明:截止2007年,在過去40年中,該物種在北美的種羣趨勢穩定。然而,要注意,這些調查僅覆蓋了北美不到50%的物種分佈範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