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紅腳隼

鎖定
西紅腳隼(學名:Falco vespertinus):是隼科、隼屬的鳥類。小型猛禽,體長28-33釐米。翅較長,幾達尾尖。雄鳥通體黑灰色,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栗色,眼圈、嘴、蠟膜和趾亮橙紅色、翼下覆羽和腋羽與體色相似,為黑灰色。雌鳥頭頂和後頸橙棕色,其餘上體沙褐色,具灰色橫斑,前額、頭側、頦和喉皮黃白色或白色,具一短的黑色口角髭紋,下體橙棕色,有時在兩側有少許黑色縱紋,尾灰色,具7-10條黑色橫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翅下覆羽皮黃色。
棲息和活動於開闊平原、地邊和河谷灌叢地帶。常成對和成小羣活動。飛行較快,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在空中盤旋和滑翔,休息時多棲於電話線或電線杆上。主要捕食大型昆蟲,也捕食蛙、野兔、鼠類和鳥類。繁殖於東歐和中歐,往東一直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上游的一些支流地區,往南到中亞和中國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地區、越冬於非洲。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西紅腳隼
拉丁學名
Falco vespert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西紅腳隼
亞    種
無亞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8] 
外文名
英文 Red-footed Falcon, Western Red-footed Falcon
法文 Faucon kobez

西紅腳隼形態特徵

西紅腳隼
西紅腳隼(14張)
西紅腳隼翅較長、幾達尾端,第2枚飛羽最長,嘴和趾較弱。雄鳥通體黑灰色,翅上、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黑灰色,飛羽灰色,具銀色光澤。雌鳥上體灰色,背、翅和尾具暗灰色橫帶,頭頂至後頸橙棕色或棕色,具纖細的黑色羽軸紋,眼周和眼下有黑斑;頦、喉和頭側白色,其餘下體橙棕色或暗紅色,偶爾具細的黑褐色縱紋,飛羽灰色,初級飛羽黑色,內翈具白色橫斑。翼下覆羽和腋羽橙皮黃色。 [2] 
幼鳥上體暗褐色,具赭色羽緣,尾具橫斑,前額白色,頭頂具寬的淡色羽緣,眼先、眼周和口角髭紋黑色。下體赭白色,具褐色縱紋。 [2] 
虹膜暗褐色,其外有一圈紅色邊緣,嘴峯藍色;蠟膜和腳、趾在雄鳥為紅色,雌鳥為橙色,幼鳥為黃色。爪白色。 [2] 
大小量度:體重♂130-164-克,♀162.5-197.3克;體長♂284-315毫米,♀275-322毫米;翅♂224-253毫米,♀232-255毫米。(注:♂雄性;♀雌性) [2] 

西紅腳隼棲息環境

棲息和活動於開闊平原、地邊和河谷灌叢地帶,也到疏林林緣地帶活動。通常不進入森林深處。特別喜歡開放的空間和稀疏的樹木、作物和小樹林交錯的區域,通常出現在森林邊緣、草地附近、草原和寬闊的河谷中。 [6] 

西紅腳隼生活習性

在中國為夏候鳥。春季遷來時間多在4月初5月末,秋季離開時間多在10-11月。常成對和成小羣活動。飛行較快,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在空中盤旋和滑翔,休息時多棲於電話線或電線杆上。 [2] 
西紅腳隼經常吵鬧,尤其是當它們成羣結隊地走動或在晚上聚集在一起進入睡眠之前。它們最常見的叫聲是雄性的“kiou kiou kiou”的高聲,雌性的“kwee kwee kwee”的更柔軟、音調更高。飛行時與燕隼的叫聲非常相似,但頻率稍低。在驚慌時發出更快的叫聲。 [6] 
主要捕食大型昆蟲,也捕食蛙、野兔、鼠類和鳥類。通常在空中飛行捕食昆蟲和小鳥,也在地上捕食。捕食活動在白天,從清晨直到黃昏。 [2] 

西紅腳隼分佈範圍

繁殖地:亞美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中國、愛沙尼亞、哈薩克斯坦、拉脱維亞、俄羅斯(中亞區和東亞區)。
非繁殖地:安哥拉、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旅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貝寧、波黑、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麥、埃及、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利比亞、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黑山、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馬其頓、巴勒斯坦、塞內加爾、斯洛文尼亞、蘇丹、敍利亞、多哥、突尼斯和烏干達。
留鳥:阿塞拜疆、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克羅地亞、捷克、芬蘭、法國、喬治亞州、德國、匈牙利、意大利、肯尼亞、列支敦士登、馬拉維、摩爾多瓦、莫桑比克、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區)、盧旺達、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坦桑尼亞、土耳其和烏克蘭。
遊蕩(非繁殖地):萊索托。
遊蕩(部分地區):科威特、利比里亞、沙特、阿聯酋和也門。
季節性不確定: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遊蕩:阿富汗、比利時、吉布提、埃斯瓦蒂尼、加蓬、直布羅陀、愛爾蘭、盧森堡、摩洛哥、荷蘭、挪威、葡萄牙、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爾、索馬里、西班牙(加那利羣島)、英國和美國。
起源不確定(旅鳥):聖馬力諾。
產地不明:吉爾吉斯斯坦。 [1] 
西紅腳隼分佈圖 西紅腳隼分佈圖

西紅腳隼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自己不營巢,而是利用烏鴉喜鵲等其他鳥類的巢。在無巢可利用時也自己築巢。通常營巢於樹上,有時也在樹洞、巖沿和地面灌叢間營巢。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多至5枚或6枚和少至1-2枚的。卵為白色,密佈紅褐色或鏽紅色斑,卵的大小為32-42毫米×26-31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晚上和孵卵末期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21-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全身被有白色絨羽,體重僅10-13克,剛孵出時主要由雄鳥育雛,以後雌鳥亦參與育雛活動,經過26-27天的巢期生活,雛鳥才能離巢。 [2] 

西紅腳隼保護現狀

西紅腳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近危(NT)。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4] 

西紅腳隼種羣現狀

西紅腳隼的全球物種數量估計為300,000-800,000只,歐洲有30,000-64,000對(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趨勢理由: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破壞,疑似種羣數量正在下降。據估計,歐洲數量(約佔全球總數的40%)在 17.1 年(三代)內以接近30%的速度減少(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