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冠巨隼

鎖定
冠巨隼(學名: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隼科、巨隼屬的鳥類。體長50-56釐米。面部皮膚裸露。體羽主要是黑色,胸部和上腹部帶有密集的白色條紋。在飛行中,可以在前翅基部識別出淡黃褐色斑塊。裸露的頭和腿是深色的。幼鳥通常是棕色,面部皮膚呈暗淡的粉灰色。
棲息於林線以上海拔3000-4000米之間。出沒於陡峭點綴着岩石表面的草原及高草和灌木叢。單獨或成對生活,有時也聚集5-10只的小羣。以兩棲動物、小型爬行動物、雛雞、小型哺乳動物和腐肉為食。生活在南美大陸的西北部,是高安第斯山脈特有種。分佈範圍從哥倫比亞西南部開始,向南延伸至厄瓜多爾南部。
中文名
冠巨隼
拉丁學名
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
外文名
Carunculated Caracara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巨隼屬
冠巨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Des Murs, 1853

冠巨隼形態特徵

冠巨隼體長50-56釐米,翼展110-119釐米。這種大型南美猛禽主要是黑色的,除了裸露的面部皮膚、條紋胸部和下腹。喙很細,翅膀細長,尾巴有圓形的末端。兩性完全相同,原則上在體型尺寸上沒有差異。成鳥上體完全黑色有光澤,除了飛羽的尖端和覆羽有白色斑點。尾巴的尖端有一條寬闊的白色帶紋。下體的上半部分是較暗的黑色,胸部有寬闊的白色條紋,使這部分看起來鱗紋很大。腹部、大腿和肛門區域是完全白色的。臉頰覆蓋着橙紅色裸露並長有肉贅的皮膚,一直延伸到喉嚨。虹膜的顏色從淡褐色到黑灰色不等。面部皮膚可以從橙紅色到深紅色不等。喙黃色,基部灰藍色。腿黃色。 [3] 
幼鳥的羽毛大部分呈棕色,但翅膀和尾巴顏色較深。頭頂部紅褐色更深,翅膀覆羽呈淺黃色。下體呈紅棕色,帶有淺色斑點,與上體一樣,在磨損的羽毛中往往會褪色。或多或少蒼白的裸臉與其餘羽毛形成輕微對比。虹膜最初是非常淺的藍色,然後變成深藍色,然後變成黃色。腿青色。亞成鳥不同於成鳥。主要的變化發生在第二年,但它們在3年後才獲得成鳥最終的羽毛。 [3] 

冠巨隼棲息環境

棲息於林線以上海拔3000-4000米之間。在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冠巨隼經常出沒於陡峭、風吹草動、點綴着岩石表面的草原。這些屬於帕拉莫帶(Páramo)的濕潤和新鮮的牧場覆蓋着相當高的草和灌木,即使後者經常被牲畜大量吃草。再往南,這些帕拉莫地區在相同的海拔高度被更乾旱的大片乾旱高原所取代。冠巨隼也經常出現在鄰近山谷的耕種區。它們不膽怯,並且願意接近小屋和人類住所。 [2-3] 

冠巨隼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對生活,但有時也以5-10只的小羣生活。在密度較高的地區,散落在牲畜羣附近的覓食羣最多可達100只。冠巨隼不會進行空中表演,這並不妨礙它們進行圓形飛行和在高空盤旋。通常是沉默的,偶爾會發出類似大聲吠叫的叫聲。 [3] 
冠巨隼通過低空飛行在地面上覓食。在陸地上行走和奔跑,在地面上尋找種子和無脊椎動物。有時會用骨頭敲打堅硬的表面以抓取裏面的骨髓。有時在牲畜或美洲駝羣附近成羣結隊地覓食。 [3] 
冠巨隼的食譜構成因地點而異,但主要以動物屍體或它們在覓食時發現的食物為食。成鳥的食物包括穀類種子和其他植物物質、蚯蚓、蛆、甲蟲幼蟲、蜈蚣和其他無脊椎動物,還吃兩棲動物、小型爬行動物、雛雞、小型哺乳動物和腐肉。 [3] 

冠巨隼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從哥倫比亞西南部開始,向南延伸至厄瓜多爾南部(洛哈省中部和南部)。在哥倫比亞,出現在普拉塞國家公園考卡省中部地區和納里尼奧省南部的安第斯山脈。在厄瓜多爾,活動範圍延伸到阿蘇艾省、奧魯羅省(El Oro)和北洛哈省。 在安提薩納(Antisana)的保護區也經常遇到。 [2-3]  [5] 
冠巨隼分佈圖 冠巨隼分佈圖 [2]

冠巨隼繁殖方式

冠巨隼的築巢季節從9月持續到翌年5月。它們在岩石平台上建造了一個相當龐大的巢穴,在周圍也發現有植物。有時可將巢設在高大松樹的枝條上。雌鳥通常在9月至10月產2枚卵。其他繁殖行為鮮為人知。 [3]  [5] 

冠巨隼保護現狀

冠巨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冠巨隼種羣現狀

冠巨隼的種羣數量估計為1,000-10,000只,大致相當於670-6,700只成年個體。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穩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