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色隼

鎖定
煙色隼(學名:Falco concolor)是隼科、隼屬的一種非洲小型猛禽。體長32-36釐米,體重298-350克。全身羽毛呈灰色。體型修長,具長而尖的翅膀和長尾巴。身體呈淺灰色和藍色。飛羽和翼角呈黑色和素色,與身體的灰色形成強烈對比。眼圈,眼睛周圍裸露的皮膚,喙和腿的蠟膜是檸檬黃色。虹膜黑色。喙呈藍灰色,尖端呈黑色。
在繁殖季節,煙色隼經常出沒在沒有植被但多山的乾旱地區。越冬區則選擇比較潮濕、昆蟲豐富、開闊的林地、沼澤、稻田、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有利於進行捕食。飛行特別敏捷。它們能夠在求偶時表演雜技,也能在飛行的獵物上進行閃電俯衝。主要捕食鳥類和食蜂,還攻擊夜間遷徙者和蝙蝠。在冬季,它主要是食蟲性的,包括蜻蜓、蟋蟀或白蟻等飛行昆蟲。分佈於非洲東北部,包括利比亞和埃及內陸。
中文名
煙色隼 [2] 
拉丁學名
Falco concolor
外文名
英文 Sooty Falcon
法文 Faucon Concolore
阿拉伯文 الصقر الأسخم, صقر الغروب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煙色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5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5] 

煙色隼形態特徵

煙色隼體長32-36釐米,翼展78-90釐米,體重298-350克。是一種中小型獵鷹,全身羽毛呈灰色。體型修長,具長而尖的翅膀和長尾巴。在陽光下,身體呈淺灰色和藍色。只有真正近距離才能看到灰色體羽和翼覆羽的較暗中心。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羽毛會更暗,可能會與其他獵鷹混淆。飛羽和翼角呈黑色和素色,與身體的灰色形成強烈對比。識別飛行中成體的一個很好的標準在於尾巴的形態,它的中央羽比其他的長一點。眼圈,眼睛周圍裸露的皮膚,喙和腿的蠟膜是檸檬黃色。虹膜黑色。喙呈藍灰色,尖端呈黑色。 [2-3] 
亞成鳥在外貌上和成鳥大相徑庭,上體煙灰色,隱蔽的羽毛有赤褐色的邊緣。下體為紅白色,有廣泛的深灰色斑紋。這種外觀來自每個隱蔽處的雙色調特徵,中間為灰色,主要用赤褐色包邊。頭部呈黑色,帶有大鬍鬚。兜帽赤褐色,喉部奶油色、下臉頰和頸背兩側形成鮮明對比。飛羽和翼角蒼白,裸露的部分是非常淡的綠黃色。整體輪廓不如成體那麼精細。 [2-3] 
煙色隼

煙色隼棲息環境

在繁殖季節,煙色隼經常出沒在沒有植被但多山的乾旱地區。它們需要巖壁,即使是很小的巖壁,也可以在其中築巢。既可以在海邊發現該物種,特別是在岩石島嶼或珊瑚島上,也可以在海拔高達800米的內陸(陡峭的峽谷、山坡上的懸崖等)發現它們。其領地位於古北冰洋鳥類在非洲越冬的遷徙路線上。在其越冬區,煙色隼選擇比較潮濕、昆蟲豐富、開闊的林地、沼澤、稻田、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有利於進行捕食。 [2] 

煙色隼生活習性

煙色隼遷徙

煙色隼是長期遷徙的物種。從10月中旬開始,亞成鳥獨立後,它們開始向非洲東南部進軍,主要目的地是馬達加斯加,在那裏它們一直呆到4月底或5月初。然後,開始反向進入築巢區。 [2] 
在非繁殖季節,煙色隼主要在草地和有樹木和農田的開闊地帶覓食大型昆蟲,也食用小型鳥類和蜥蜴。對來自阿聯酋的一隻成鳥的衞星跟蹤顯示,它需要13天才能遷徙到馬達加斯加,沿着大於5,600千米的內陸路線並在東非的三個地點停留,其中有一些灌木覆蓋和淡水濕地。從阿曼北部繁殖地追蹤到的成鳥和幼鳥需要32-62天才能遷徙到馬達加斯加,並且全部使用內陸路線。 [1] 

煙色隼行為

煙色隼不是留居一地的物種。在冬季,可以觀察到少量個體的小羣體。這種長着窄長翅膀的獵鷹飛行特別敏捷。它們能夠在求偶時表演雜技,也能在飛行的獵物上進行閃電俯衝。在夏天是一種特殊的食鳥動物。它們的繁殖恰逢小型候鳥通過東部路線到達非洲大陸的高峯期,可以用這些獵物來餵養煙色隼的後代。 [2] 

煙色隼食性

成年煙色隼由於體型較大,主要捕食鳥類和食蜂,還攻擊夜間遷徙者和蝙蝠。在冬季,它主要是食蟲性的,包括蜻蜓、蟋蟀或白蟻等飛行昆蟲。它們在飛行中積極捕獵,或者在枯樹等棲息處觀看,然後直接而快速的飛撲下去。在飛蟲集中的情況下,例如在白蟻羣期間,可以看到幾隻個體一起狩獵。 [2] 
除了在繁殖的時候,煙色隼相當安靜。 [2] 

煙色隼分佈範圍

煙色隼國家

繁殖地:巴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伊朗、以色列、約旦、利比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爾、沙特和阿聯酋。
非繁殖地: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島和南非。
旅鳥:肯尼亞、索馬里、蘇丹、坦桑尼亞和也門。
留鳥:莫桑比克。
遊蕩(旅鳥):敍利亞。
遊蕩:塞浦路斯、科威特、馬裏、馬耳他、塞舌爾、土耳其和津巴布韋。 [1] 

煙色隼地理

煙色隼是非洲東北部(利比亞和埃及內陸)的一個物種,分佈於紅海周圍,從阿拉伯半島到波斯灣和阿曼灣以南,以及更遠的巴基斯坦海岸。觀察它的兩個好地方是,一方面是朝向赫爾格達的埃及海岸,另一方面是北阿曼海岸。它們主要在馬達加斯加度過冬季,然後在南部非洲,沿着莫桑比克和南非海岸,進入內陸,最後停留在馬達加斯加和大陸之間的島嶼上。途中,它們會經常光顧與印度洋接壤的所有國家,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或坦桑尼亞,並在此停留。 [2] 
煙色隼分佈圖 煙色隼分佈圖

煙色隼繁殖方式

煙色隼是一個相當羣居和社交的物種。在繁殖期,在非常有利的地方,如紅海島嶼,巢穴之間的距離可能在10米左右,而在內陸地區,這一距離可能在10千米以內。 [2] 
該物種在炎熱乾旱的環境中集中或單獨繁殖,通常在內陸和沿海懸崖、岩石小島和崎嶇的沙漠山脈上繁殖。繁殖期在6-7月,這將幼鳥的孵化期推遲到8-9月,這一時期恰逢許多小型候鳥,特別是雀形目鳥類經過。巢穴大多建在懸崖上部的縫隙或洞穴中,有時也分佈在岩石或珊瑚露頭或灌木叢下的地面上。煙色隼也重複利用其他物種的舊巢。巢是刮入地面的淺窪地,幾乎總是在岩石壁龕中,或被懸垂物或植被遮蔽,但也可以在裸露的岩石上產卵。雌鳥每窩產2-3枚卵,孵化時間27-30天。雌鳥孵化的時間最長,而雄鳥則獨自負責餵食,直到雛鳥達到2周大。巢穴停留時間為32-38天,幼鳥在6-7周內獨立。有些個體在第二年就達到了性成熟。 [1-2] 

煙色隼保護現狀

煙色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1] 

煙色隼種羣現狀

2006年,煙色隼在馬達加斯加的越冬不超過幾千隻,對所有阿拉伯物種數量普查數據的審查發現,阿拉伯總數可能略低於500對繁殖對(2007年)。鑑於阿拉伯的數量通常被認為是其範圍內最大的物種數量(可能是世界總量的一半),馬達加斯加的估計可能確實被證明是準確的。埃及、蘇丹和利比亞的內陸地區以及達拉克羣島、厄立特里亞和紅海的一些埃及島嶼都存在數量估計的差距。2014年,該物種的國際單一物種行動計劃草案提供了更清晰的種羣估計,繁殖種羣估計為1,400-2,000對,相當於2,800-4,000只成熟個體。 [1] 
趨勢證明:截止2017年,許多國家的繁殖種羣數量有所下降,但沒有已知種羣數量增加。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調查證據表明物種數量在下降,中東繁殖羣的數據反映了這一點(2019年);與之前的調查結果相比,後者在接受調查時都顯示出下降(2019年)。阿聯酋的小種羣從1996年的14-25對下降到2007年的5對(2008年)。ISSAP草案還報告説,許多國家的繁殖種羣數量有所下降,其中沙特阿拉伯下降了50%,該國擁有約15%的物種數量,但沒有已知的種羣數量在增加(2014年)。因此,推斷正在發生緩慢或中度和持續的總量下降,總體下降率尚未量化,但認為在三代繼中不會超過2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