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洲灰隼

鎖定
澳洲灰隼(學名:Falco hypoleuco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33-43釐米,翼展81-103釐米;體重雄性約335克,雌性約500-624克。這種中型猛禽在各個年齡段都有羽毛濃密的輪廓和主要是灰色的羽毛。頭部羽毛緊湊,翅膀長,尾巴短。兩性羽色相同,但雌性大4%-25%,體重達50%。成鳥上體藍灰色,下體淺灰色,喉部和下腹部顏色更白。頭頂羽色稍暗。原色帶有微妙的黑色色調,尾部條紋不明顯,但與白色尾尖形成完美的對比,次級終端帶紋明顯。
棲息於樹木繁茂的地區、灌木叢和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以及平原、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從海平面到海拔至少1,000米。成對或單獨,而在築巢後分散的幼鳥往往留在家庭羣體中。主要捕食各種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分佈於澳大利亞。
中文名
澳洲灰隼 [3] 
拉丁學名
Falco hypoleucos
外文名
英文 Grey Falcon
西班牙文 Halcón Gris, Halcón Gris de Australia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澳洲灰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41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5] 

澳洲灰隼形態特徵

澳洲灰隼體長33-43釐米,翼展81-103釐米;體重雄性約335克,雌性約500-624克。這種中型猛禽在各個年齡段都有羽毛濃密的輪廓和主要是灰色的羽毛。頭部羽毛緊湊、翅膀長、尾巴短和腿都是可以識別它的元素。兩性羽色相同,但雌性大4%-25%,重達50%。成鳥上體藍灰色,下體淺灰色,喉部和下腹部顏色更白。在很短的距離內整體可見黑色縱向條紋。頭頂羽色稍暗,但鬍鬚少,幾乎沒有標記。原色帶有微妙的黑色色調,尾部條紋不明顯,但與白色尾尖形成完美對比的次級終端帶紋明顯。 [3-4] 
亞成鳥雖然可以區分,但在羽毛顏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上體灰色較深,帶有棕色邊緣。下體更白,更能顯示出喉部、腹部和體側的條紋。 [4] 
虹膜棕色,蠟質和黃橙色的眼眶環非常明顯。腿腳是明亮的黃色,而幼鳥的腳部顏色較暗。 [4] 

澳洲灰隼棲息環境

澳洲灰隼經常出沒於樹木繁茂的地區、灌木叢和樹木繁茂的稀樹草原以及平原、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從海平面到海拔至少1,000米。它們的活動區域通常離海岸很遠。這些中型猛禽對森林開發程度適中的平原表現出一定的偏好,特別是對河流穿過的成排林木及金合歡灌木和其他灌木區域。它們的棲息地也存在於其他類型的草原和林地。會在乾旱區的水道上成片築巢。該物種最喜歡的築巢地點是位於每年降雨量低於500毫米的地區。 [4] 

澳洲灰隼生活習性

澳洲灰隼通過飛行在相當高的高度進行捕獵,通常高出地面3米。它們在高處盤旋,在天空中縱橫交錯,但它們也通過棲息在高處的瞭望來捕獵。通過直接的俯衝攻擊搶奪並抓住獵物。根據情況採用其他技術或策略,可以在空中追捕昆蟲或從樹枝潛入地面。水坑和其他獵物可以聚集的地方是很好的目標,在此它們急切地等待着蚱蜢和蝗蟲的進入。當獵物很多時,兩個合作伙伴可以非常積極地合作。 [4] 
分組的形式是可變的,成對或單獨,而在築巢後分散的幼鳥往往留在家庭羣體中。可以觀察到特別的高空劃圓飛行,各種好玩的雜技和下潛,伴隨着鳴叫的一系列滑翔飛行。與身體的水平相比,翅膀略微抬起。它們的翅膀拍動與褐隼的拍動非常相似。在以互相扣爪或打開的形式表演雜技後,合作伙伴在飛行中相遇以觸摸爪子。 [4] 

澳洲灰隼叫聲

最常見的發聲是刺耳、響亮的喋喋不休:“kek-kek-kek”或“kak-kak-kak”。叫聲是用於巢穴防禦,與遊隼的叫聲非常相似,澳洲灰隼雄性也會中發出尖鋭、拉長的嚎叫聲,雌性發出響亮的咯咯聲。該物種在繁殖季節特別吵。 [4] 

澳洲灰隼食物

主要以從鴿子到粉紅鳳頭鸚鵡大小不等的鳥類為食。也捕捉雀形目,其中一些可以是鴉科的大小。偶爾會捕捉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例如幼兔。菜單中還有種子和腐肉。 [4] 

澳洲灰隼分佈範圍

僅限於澳大利亞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從昆士蘭到維多利亞,大分水嶺以西或以北,南澳大利亞北部三分之二和西澳大利亞南緯26°以北。 [2] 
灰鷹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它們的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大陸,除了最北部(約克角)和西南部。東部和南部海岸也沒有它們。儘管其領土面積很大,但該物種被認為是單型的。 [4] 
澳洲灰隼分佈圖 澳洲灰隼分佈圖 [2]

澳洲灰隼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從6月到翌年1月。產卵在7-10月,在7-8月是高潮期。在許多地區,澳洲灰隼只在降雨量高於平均水平的年份繁殖。在乾旱或降雨量少的年份,寧願放棄繁殖。 [4] 
澳洲灰隼成對築巢,但它們喜歡與其他物種的猛禽為伴,會使用舊的猛禽或烏鴉的廢棄巢穴;這些巢穴中的大多數是用小棍子搭建的,澳洲灰隼夫婦在上面添加了小條樹皮或動物毛髮。該巢穴結構的直徑可達70釐米,深度可達40釐米,巢位於離地面9-25米的一棵突生樹的頂部,通常是俯瞰溪流的最高樹。 [4] 
每窩產卵1-4枚,孵化期約35天。卵在平均尺寸為50×40平方毫米。孵化時,幼鳥具棕色羽絨的,長成成鳥羽毛要41-52天,此時即可離巢起飛。計算出的平均成功率為每窩1.9只雛鳥。 [4] 

澳洲灰隼保護現狀

澳洲灰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2年ver3.1——易危(VU)。 [2] 

澳洲灰隼種羣現狀

新西蘭隼的分佈密度非常低。種羣規模是根據對大約1,000只熟個體的觀察估計的(Schoenjahn等人2020年)。估計該物種佔據的面積約為遊隼所佔面積的0.27倍,平均密度是遊隼密度的四分之一。截止2011年,鑑於澳大利亞估計有3,000-5,000對遊隼,這表明總共有200-350對新西蘭隼。另外,據報告的118個(14%)目擊事件,而新西蘭隼和遊隼的網格塊分別為384個(47%)。在三分之一的分佈和略高於一半的密度下,估計新西蘭隼為550-915對。這些範圍中點的平均值(約500對)被認為是適當的,特別是考慮到不確定性和歷史下跌(Garnett等人,2011年)。雖然遺傳分析表明有效種羣規模為4,068只(682-10322只之間),但這一估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通常認為觀測數據更準確。 [2] 
趨勢證明:新西蘭隼可能在20世紀初從一些繁殖區被淘汰,特別是那些年降雨量超過500毫米的新南威爾士州,自1950年代以來,其東部界限也進一步向內陸移動(Olsen1998年)。其繁殖分佈的這種收縮(Garnett1993年)歸因於棲息地退化,這降低了一些半乾旱棲息地的適宜性並將物種限制在乾旱區(Olsen1998年)。然而,物種數量似乎一直很小,沒有下降的跡象(Mullin等人,2020b)。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