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隼

鎖定
非洲隼(學名:Falco cuvierii)是隼科、隼屬的鳥類。體長平均約31釐米,翼展60-73釐米;體重125-224克。這是一種小型獵鷹,上體呈黑色,下體呈深紅褐色,臉頰、頸背和喉嚨呈紅褐色。喉嚨和側面有黑色條紋。面部皮膚和腳部呈黃色。幼鳥的上體呈棕色,下體有較重的條紋,臉頰、頸背和喉嚨顏色較淺。
該物種大多出現在潮濕的林地和森林邊緣,最常見於東非西部和西部地區的棕櫚稀樹草原和長廊森林。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活動,通常在棲息處出擊或在50-100米的喜愛狩獵區域進行狩獵。通常單獨或成對或以家庭為主聚小羣。幾乎完全以飛行昆蟲為食,包括白蟻、蚱蜢、蝗蟲、甲蟲和蟬等。分佈於非洲中部地區。
中文名
非洲隼
拉丁學名
Falco cuvierii
外文名
英文 African Hobby
法文 Hobereau africain
同義學名
Falco cuvieri A. Smith, 1830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非洲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mith, 1830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非洲隼形態特徵

非洲隼體長平均約31釐米,翼展60-73釐米;體重125-224克。這是一種體型小而苗條的獵鷹,上體呈黑色,下體呈深紅褐色,臉頰、頸背和喉嚨呈紅褐色。近距離觀察時,可以在喉嚨和側面看到黑色條紋。面部皮膚和腳部呈黃色。幼鳥的上體呈棕色,下體有較重的條紋,臉頰、頸背和喉嚨顏色較淺。 [4] 

非洲隼棲息環境

大多棲息於潮濕的林地和森林邊緣,最常見於東非西部和西部地區的棕櫚稀樹草原和長廊森林。它們在非洲中部和東北部不太常見。 [4] 

非洲隼生活習性

非洲隼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活動,通常在棲息處出擊或在50-100米的喜愛狩獵區域進行狩獵。通常是獨居鳥類,但有時成對或以家庭為主聚小羣。當不繁殖時,該物種被認為幾乎完全以飛行昆蟲為食:白蟻、蚱蜢、蝗蟲、甲蟲和蟬都有記錄。當捕食白蟻或蝗蟲時有成羣的記錄,可以聚集多達30只鳥的大羣。也以小型鳥類如織布鳥、梅花雀和燕子為食。 [4] 

非洲隼分佈範圍

留鳥: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剛果(布)、洪都拉斯、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裏、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1] 
非繁殖地:索馬里。
遊蕩:斯瓦蒂尼。
來源不確定:赤道幾內亞。 [1] 
非洲隼分佈圖 非洲隼分佈圖

非洲隼繁殖方式

分佈區西部地區的繁殖期為12月至翌年6月,赤道東非為8月至12月,南部非洲為9月至1月。非洲隼為了築巢,它們使用其他鳥類的舊木棍巢,尤其是位於樹高處的黑鳶巢穴。其他習性與同屬的物種相似。 [4] 

非洲隼保護現狀

非洲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非洲隼種羣現狀

弗格森-李斯(Ferguson-Lees)和克里斯蒂(Christie)認為非洲隼的種羣數量超過10,000只(2001年)。
趨勢理由:由於森林砍伐,當地物種數量可能正在下降。2000-2020年期間,該物種在分佈範圍內約8%的森林覆蓋面積消失(全球森林觀察2021年),相當於三代(12.99 2020年)期間平均減少了約5%。2016-2020年期間。該物種分佈範圍內的森林覆蓋面積平均減少了4%(2021年)。如果預計未來三代繼以上,則為12%。然而,該物種已經很好地適應了耕地和郊區棲息地(2001年),因此森林喪失造成的衰退速度可能會低於這個速度。在布基納法索、馬裏和尼日爾,1969-1973年和2003-2004年期間,保護區內外的鳥類數量分別從每100千米1.1只減少到0.6只,從每100千米0.6只減少到0只(2006年)。 [1] 

非洲隼主要威脅

森林砍伐可能對西非的非洲隼構成威脅,但它已經適應了耕種和郊區棲息地。過度放牧和接觸殺蟲劑也對西非分佈區構成潛在威脅。奪走幼鳥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岡比亞曾報道過這樣的事件(Barnett和Emms 2001年)。據報道,該物種在尼日利亞、貝寧、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被用作傳統藥物和叢林肉貿易(Williams等人,2013年;Petrozzi,2018年),儘管數量相對較少(Buij等人,2016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