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爪隼

鎖定
黃爪隼(學名:Falco naumanni):是隼科、隼屬鳥類。體長約305毫米,雄鳥頭、頸和翅上覆羽鉛灰色;翅膀的背部和頂部是美麗的鐵鏽紅色,並且(與紅隼不同)完全沒有斑點; 鏽黃色的底面也顯示出一些黑點。 頭部和尾部呈藍灰色,翅膀上有一塊板岩灰色的區域。虹膜暗褐色,嘴鉛藍灰色,基部淡黃色,蠟膜和眼周裸露皮膚橙黃色,腳趾黃色,爪粉黃色或蒼白色。
棲息於曠野、荒漠草地、河谷疏林及準規帶。在天山地區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性情極為極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羣活動。常在空中飛行,並頻繁地進行滑翔。以甲蟲等昆蟲為主食,也食鼠類和小型鳥類。繁殖期為5-7月,通常每窩產卵4-5枚。在中國大陸,分佈於新疆、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雲南等地。
中文名
黃爪隼
拉丁學名
Falco naumanni
別    名
黃腳鷹
外文名
英文 Lesser Kestrel
法文 Faucon Crécerellette
西班牙文 Cernícalo Primilla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4]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黃爪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Fleischer, 1818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6] 

黃爪隼形態特徵

黃爪隼是小型猛禽雄鳥前額、眼先棕黃色,頭頂、後頸、頸側、頭側為淡藍灰色,耳羽具棕黃色羽幹紋。背、肩磚紅色或棕黃色,無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藍灰色,亦無斑紋;尾淡藍灰色,具一道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中覆羽磚紅色,外側羽緣藍灰色,大覆羽藍灰色,綴細窄的棕褐色羽緣;初級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基部和羽緣污白色,綴有褐色斑紋。頦、喉粉紅白色或皮黃色,胸、腹和兩脅棕黃色或肉桂粉黃色,兩側具黑褐色圓形斑點;胸和腹中部幾乎無斑;覆腿羽淡棕色,肛區和尾下覆羽淡皮黃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純白色、或微沾淺棕黃色。 [3] 
雌鳥前額為污白色,微綴纖細的黑色羽幹紋;眼上有一條白色眉紋;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肩、背以及兩翅覆羽棕黃色或淡栗色,其中頭頂至後頸具黑褐色羽幹紋;背和肩具黑褐色橫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藍色,具細而不甚明顯的灰褐色橫斑,尾淡栗色,具9-10條窄的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翅上初級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綴棕色斑點,其餘翅上覆羽與背同色,為棕黃色或淡栗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具白色橫斑,外翈具淡褐色端緣;次級飛羽黑褐色,具棕色斑點和橫斑。頦、喉、頰白色,其餘下體肉桂皮黃色或淡棕黃色,胸具黑色縱紋,腹和兩脅具黑色點狀斑或矢狀斑,覆腿羽淡棕白色,具暗褐色纖細羽幹紋,肛周和尾下覆羽淡黃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淡黃白色,具黃褐色橫斑或斑點。 [3]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縱紋和橫斑粗著,具淡棕白色羽緣;腰和尾上覆飛淡棕色,綴淡褐色橫斑;中央尾羽藍灰色,僅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外側尾羽淡肉桂色功棕色,具黑褐色橫斑和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其餘似雌鳥。 [3] 
虹膜暗褐色,嘴鉛藍灰色,基部淡黃色,蠟膜和眼周裸露皮膚橙黃色,腳趾黃色,爪粉黃色或蒼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124-225克,♀136-150克;體長♂284-340毫米,♀304-330毫米;嘴峯♂13-15毫米,♀12-16毫米;翅♂228-250毫米,♀242-257毫米;尾♂135-160毫米,♀146-157毫米;跗蹠♂30-34毫米,♀30-31毫米。(注:♂雄性;♀雌性) [3] 

黃爪隼棲息環境

黃爪隼棲息於開闊的荒山曠野、荒漠、草地、林緣、河谷和村莊附近以及農田地邊的叢林地帶,在中國天山地區甚至可以上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特別喜歡在荒山岩石地帶和有稀疏樹木的荒原地區活動。 [3] 

黃爪隼生活習性

黃爪隼較為罕見,在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新疆等地為夏候鳥,在雲南為冬候鳥。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遷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離開繁殖地。它也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之一。性情極為極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羣活動。常在空中飛行,並頻繁地進行滑翔。叫聲尖鋭。主要以蝗蟲、蚱蜢、甲蟲、蟋蟀、叩頭蟲、金龜子等大型昆蟲為食,也吃齧齒動物、蜥蜴、蛙、小型鳥類等脊椎動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蟲。有時也在地上捕食。 [3] 

黃爪隼分佈範圍

黃爪隼世界

留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乍得、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肯尼亞、利比亞、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泊爾、尼日爾、北馬其頓、巴勒斯坦、羅馬尼亞、俄羅斯(歐洲區)、塞內加爾、西班牙、蘇丹、敍利亞、坦桑尼亞、多哥、突尼斯、土耳其、烏干達和贊比亞。
繁殖地: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波黑、中國、克羅地亞、法國、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葡萄牙、俄羅斯(東亞區、中亞區)、塞爾維亞、土庫曼斯坦、烏克蘭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中非共和國、剛果(金),剛果(布)、洪都拉斯、斯瓦蒂尼、岡比亞、幾內亞、萊索托、利比里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盧旺達、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和津巴布韋。
旅鳥:巴林、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印度、科威特、黎巴嫩、緬甸、阿曼、卡塔爾、沙特、南蘇丹、阿聯酋、西撒哈拉和也門。
滅絕:奧地利、捷克、老撾、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
遊蕩(非繁殖地):喀麥隆和新加坡。
季節性不確定:日本和斯里蘭卡。
遊蕩:比利時、剛果、丹麥、加蓬、德國、愛爾蘭、列支敦士登、塞舌爾、瑞典和英國。
起源不確定(繁殖地):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起源不確定(旅鳥):孟加拉。
起源不確定:柬埔寨。

黃爪隼中國

繁殖於新疆西部及北部、內蒙古赤峯、烏拉特中旗和後旗、河北中部和西部同,越冬於雲南西部,遷徙期間偶見於吉林和遼寧。 [3] 
黃爪隼分佈圖 黃爪隼分佈圖 [4]

黃爪隼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山區河谷懸崖峭壁上的凹陷處或岩石頂端的巖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樹洞中營巢的。通常每窩產卵4-5枚,偶爾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淺黃色,被有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38毫米×26-31毫米,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僅在白天偶爾替換雌鳥。孵化期為28-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主要由雄鳥覓食飼餵,大約經過26-28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3] 

黃爪隼保護現狀

黃爪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5] 

黃爪隼種羣現狀

2009年,黃爪隼在歐洲的物種數量估計為32,900-42,600對,相當於65,800-85,200對成熟個體。幾千對在這個範圍之外繁殖,主要在中亞。據估計,中國的種羣數量約為100-10,000對繁殖對和大約50-1,000只遷移。哈薩克斯坦的數量估計為5,000-10,000對(2020年)。據估計,北非的種羣至少有2,500-3,000對繁殖對。2021年,全球物種數量估計差異很大,從50,000-60,000只到120,000只,甚至650,000-800,000人(1982只)。越冬種羣估計包括2007年1月塞內加爾的棲息地多達28,000只(Demey等人,2012年),根據2006-2007年的棲息地計數,南非的棲息地為88,976只(2021年)。因此,截止2021年,黃爪隼的全球總量被認為在120,000-200,000只之間,大致相當於80,000-134,000只。 [4] 
趨勢論證:儘管在20世紀下半葉記錄了嚴重的下降,但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的許多部分似乎保持穩定或略有增加(例如Iñigo和Barov2010)。據估計,歐洲數量在過去三代(11.37年)中保持穩定,並且自1980年以來有所增加。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