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島隼

鎖定
馬島隼(學名:Falco newtoni)是隼科、隼屬鳥類。體長30釐米,翼展18-20.3釐米。有二種色型,淺色型雄鳥的頭部及頸部呈紅灰色,有深色斑紋。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紋伸延至喉嚨兩側。上身及翼底都是慄褐色,有黑色斑點。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點。尾巴呈灰色,有6-7條黑色幼紋。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紅色型頭部及頸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體及翼底呈深慄褐色,有黑色斑紋及斑點。喉嚨淡白色。雌鳥的頭部及頸部呈慄褐色,上身較多斑點,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間。雄鳥及雌鳥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蠟膜是黃色的。腳呈黃色或鮮橙色。
棲息在由海平面至海拔2000米的大草原及濕地,並接近人類的一些人工園景等。暮晨活動的。主要會在飛行時吃昆蟲,在地上也會吃小型鳥類、青蛙及哺乳動物。一般會在或樹洞中築巢,也會佔用其他鳥類。在9月產卵,每窩4-6枚。雌鳥孵蛋,雄鳥負責覓食。馬島隼是馬達加斯加島特有的物種,遍佈全島。這種紅隼也生活在阿爾達布拉,特別是塞舌爾羣島的格蘭德特雷。它們飛翔和捕獵技術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常被人們當作獵鷹馴化用於狩獵,因而導致數量下降。
中文名
馬島隼
拉丁學名
Falco newtoni
別    名
馬達加斯加隼
外文名
英文 Madagascar Kestrel, Malagasy Kestrel
法文 Crécerelle malgach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馬島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urney, 1863)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馬島隼形態特徵

馬島隼成鳥:體長25釐米,翼展49-63釐米;體重90-153克。馬島隼有二種色型。淺色型佔比80%,雄鳥的頭部頸部呈紅灰色,有深色斑紋。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紋伸延至喉嚨兩側。上體及翼底都是慄褐色,有黑色斑點。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點。初級飛羽是黑褐色,內側有白色及慄褐色的斑點。下體為白色,次級飛羽呈慄褐色及有深色斑紋。胸部有深色條紋,在側面轉變成條紋,胸部、腹部、背部和翅膀的覆羽有斑點,較大的覆羽和肩胛骨有黑色條紋。尾巴呈灰色,有6-7條黑色幼紋。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臉頰和喉嚨呈淺黃色。上尾呈深棕色,有灰色條紋。 [2]  [4] 
深色型佔比20%,這種色型的種羣有淺色的鬍鬚,頭部和頸部顏色非常深,喉嚨淡白色。身體及翼底呈深慄褐色,有黑色斑紋及斑點。尾巴的上部有紅褐色的條紋。雌性與其伴侶相似,其尺寸約大5%。整體外觀呈棕色,下體有更豐富的斑紋。頭部及頸部呈慄褐色,上身較多斑點,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間。 [2]  [4] 
雛鳥:外觀像雌鳥,但飛羽邊緣呈淺黃色,下體條紋更豐富。 [4] 
生活在阿爾達伯拉的鳥類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亞種,它們體型較小,顏色通常較淺,一些雌性甚至下體沒有標記。 [4] 
馬島隼的二種色型的雄鳥及雌鳥都具有呈灰色的喙,尖端黑色。虹膜深棕色,蠟膜黃色。腳呈黃色或鮮橙色。 [4] 

馬島隼棲息環境

馬島隼在開闊的次生林和耕地中繁衍生息,那裏的棕櫚樹和公寓樓為築巢和棲息提供了額外的機會。以前,該物種主要出沒於海拔1830米以下的天然開闊草地,但由於棲息地的改變,人類的開墾佔據的農田、城鎮和村莊的郊區,使該物種也出現在道路兩側。它們甚至棲息在房屋的屋檐上。馬島隼已經不存在於茂密的森林中,這些自然棲息地被同屬的馬島斑隼(Falco zoniventris)取代。 [4] 

馬島隼生活習性

馬島隼行為

馬島隼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捕食,是暮晨活動的物種。在捕食活動中,有時會發現它們與越冬物種如艾氏隼煙色隼在一起。這些機會主義的猛禽使用多種捕捉方法:要麼從棲息地跳起,在空中抓住獵物後迅速返回,要麼離開等待的地方飛到地面,猛撲獵物。它們有時也會像真正的鷹一樣盤旋或追逐獵物。當馬島隼棲息時,它們的尾巴會像水泵一樣上下移動。在它們的分佈範圍內,它們都是留鳥 [4] 

馬島隼聲音

馬島隼並不是特別吵鬧。它們的交流方式與所有非洲紅隼的交流方式非常相似。最常見的叫聲是一系列激烈而快速的“ki ky ki ky ki ky”。 [4] 

馬島隼食性

在馬達加斯加的幾乎所有地區,馬島隼主要以昆蟲(尤其是蚱蜢)和小型脊椎動物(尤其是齧齒動物、小鳥和青蛙)為食。在某些地方,例如該島北部的馬蘇阿拉半島,馬島隼幾乎只吃巨型蜥蜴(大蜥蜴)。 [4] 

馬島隼分佈範圍

馬島隼有兩個亞種,分別在馬達加斯加及阿爾達布拉羣島。馬島隼指名亞種原產於馬達加斯加馬約特科摩羅。亞達伯拉亞種則分佈在阿爾達布拉羣島的格朗德特爾,也有證據指分佈在科摩羅的安樹昂。 [1]  [4] 
馬島隼分佈圖 馬島隼分佈圖 [1]

馬島隼繁殖方式

馬島隼的築巢季節為9月至翌年1月。單獨築巢,兩個相鄰巢穴之間的距離一般為675-1050米。巢穴放置在岩礁、建築物、天然樹洞、岩石區域、附生植物叢或棕櫚樹上。該物種也會使用黃嘴鳶非洲白頸鴉廢棄的樹枝搭建的舊巢。大樹中的樹洞位於距地面13-20米之間,有一個橢圓形入口,尺寸約為60釐米×35釐米,深度約為25釐米。
通常每窩產4枚卵,顏色為紅色,尺寸約為34毫米×28毫米。這些卵連續幾天交錯產下。孵化期持續27-29天,但幼鳥在巢中的停留時間特別短,不會超過24天。父母雙方輪流為幼鳥提供食物。雄性承擔大部分工作,帶來約75%的獵物。雌性參與攝食的比例相當小,僅佔食物的25%。長出羽毛後,幼鳥仍然依賴父母;它們僅在孵化後44或45天離開出生地。 [4] 

馬島隼亞種分化

馬島隼(2亞種)
[2]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馬島隼亞達伯拉亞種
Falco newtoni aldabranus
Grote, 1928
2
馬島隼指名亞種
Falco newtoni newtoni
(Gurney Sr, 1863)

馬島隼保護現狀

馬島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僅分佈於塞舌爾的種羣)。 [3] 

馬島隼種羣現狀

趨勢理由:由於耕種、城市化和森林砍伐導致適宜棲息地的增加,馬島隼的物種數量正在增加(del Hoyo等人,1994年)。 [1] 
馬島隼是馬達加斯加島分佈最廣的猛禽。1982年,其總種羣估計在30,000-60,000對之間。在該國中部的山區和森林砍伐地區,道路沿線每4千米就有一隻鳥。另一方面,在森林覆蓋非常重要的東部平原,這種情況相當罕見,需要行駛近50千米才能觀察到。在阿爾達伯拉,該物種幾乎處於瀕危中,數量不超過100對。在舊烏鴉巢大量存在的地區,它們的數量正在增加。該物種對農藥的使用不敏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