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地巨隼

鎖定
山地巨隼(學名:Phalcoboenus megalopterus):隼科、巨隼屬的鳥類。體長55釐米,翼展111-124釐米。上體和翅膀覆羽黑色,下腹部白色。面部皮膚暗淡的粉紅色灰色。喙較短,先端兩側有齒突,基部不被蠟膜或須狀羽;鼻孔圓形;翅長而狹尖,扇翅節奏快;尾較細長。飛行快速,善於在飛行中追捕獵物。
喜歡沒有森林的地區,通常也聚集在城市附近和高速公路沿線。棲息在電線杆或柵欄柱上。獨居、成對或成散羣活動,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度之間生活。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齧齒動物和小型鳥類。集中在城市附近的則以腐肉和垃圾為食。分佈於安第斯山脈的普納和帕拉莫,範圍從厄瓜多爾北部、秘魯和玻利維亞到阿根廷北部和智利。
中文名
山地巨隼
拉丁學名
Phalcoboenus megalopterus
外文名
英文 Mountain Caracara
西班牙文 corequenqu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巨隼屬
山地巨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Meyen, 1834)

山地巨隼形態特徵

山地巨隼是一隻體型中等大小的卡拉鷹,體長55釐米,翼展111-124釐米。喙尖呈淡藍色,逐漸變為亮橙色,與頭部、背部和胸部的烏黑羽毛形成強烈對比。該物種的臀部、腹部及上尾和下尾覆羽是純白色的,在腹部和胸部之間從黑色急劇變為白色。黑色的翅膀上有白色的小肩斑,並且在它的一些外層覆羽的原色上有白色斑點。尾巴相對較短頭部和喉嚨長有羽毛,也有個體是裸露的。腿黃色。 [3] 
雄鳥和雌鳥外形相似。而幼鳥的羽毛是棕色的。亞成鳥比表面相似的叫巨隼的亞成鳥大得多,羽色也更黑。腹部蒼白,其他部分顏色均勻。 [4] 

山地巨隼棲息環境

山地巨隼在半濕潤到潮濕的"普納草地"(puna grassland)、開闊的"Polylepis woodland"林地、乾燥到潮濕的林線灌木叢和農業區相當常見而且很豐富。該物種更喜歡沒有森林的地區,在那裏它們可以棲息在電線杆或柵欄柱上,俯瞰大片區域。通常也聚集在城市附近和高速公路沿線。 [3-4] 

山地巨隼生活習性

山地巨隼行為

山地巨隼獨居、成對或成散羣活動;在2000-5000米的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間上下運動。當成羣覓食時,成年山地巨隼發現一塊值得翻動的石頭時會大聲叫喚,以吸引附近其他的同伴。在羣體覓食時,幾隻鳥會一起推翻單隻鳥無法自行移動的岩石。它們共同努力尋找食物。但捕獲的獵物通常不會在相互之間共享,通常亞成鳥也很少能得到眷顧。決定能抓住並吃掉獵物的最有可能是那個招呼移動岩石的山地巨隼。但如果有足夠的食物,所有成員都可能在覓食期間的某個時刻得到一頓飯。 [4]  [6] 

山地巨隼食性

山地巨隼是一種常見於地面行走的高度機會主義鳥類,它們以腐肉和幾乎任何它們能捕捉到的小動物為食。生活在阿根廷西北部高原的山地巨隼似乎更依賴動物屍體作為食物來源,而在智利中南部安第斯山脈進行的一些研究則發現該物種主要取食昆蟲。山地巨隼在泥土上抓撓和踩踏以嚇跑地面上的蟲子,並翻開岩石以尋找更多的節肢動物甚至齧齒動物。小型鳥類,例如山雀,也會成為它們的獵物。山地巨隼也被記錄為跟隨人類車輛,這些車輛會定期扔掉食物殘渣。山地巨隼已經很好地適應了人類附近的生活,並且更集中在城市附近,在那裏它們更有可能以腐肉和垃圾為食。 [3]  [6] 

山地巨隼分佈範圍

山地巨隼是南美洲特有的物種,分佈在多個國家,包括玻利維亞、智利、秘魯和阿根廷。 [3] 
山地巨隼分佈圖 山地巨隼分佈圖 [2]

山地巨隼繁殖方式

山地巨隼在隼科猛禽中是獨特的,它們自己用樹枝築巢,儘管這些樹枝的材料從最低限度到相當大的數量不等;有些巢穴只是一個空的懸崖壁架,而另一些則是由樹枝編織而成的巨大巢穴。繁殖季節10-12月,每窩通常產2枚卵蛋,很少有3枚,在12月孵化。幼鳥到翌年3月就可以獨立了,儘管之後它們可能會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個月。 [3] 

山地巨隼保護現狀

山地巨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山地巨隼種羣現狀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山地巨隼的物種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