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隼

鎖定
草原隼(學名:Falco mexicanu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40-47釐米,體重420-1100克。雌雄形體相同。與所有獵鷹一樣,雌鳥明顯比雄鳥大。該物種有灰褐色的上體,與淺色的下體形成對比。胸部和腹部或多或少有黑色斑點。翼角和翼下覆羽黑色。頭上留着黑色的鬍鬚,穿過臉頰,眼眉白色。耳罩後部有一塊明顯的斑塊。鳥喙藍色,但基部為黃色。腿黃色。
通常出沒於開闊地帶和無樹地形。海拔在200-2000米之間。該物種適應乾旱環境,是一種攻擊性和機會主義的獵手,獵殺各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獵物。是唯一原產於北美的大型獵鷹。食物中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百分比變化很大。在夏季進行的觀察得出哺乳動物佔8%-66%,鳥類佔33%-92%。冬季鳥類佔更大的比例。食物中爬行動物、其他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比例很少,分佈於加拿大南部,穿過美國西部,進入墨西哥北部。
中文名
草原隼 [5] 
拉丁學名
Falco mexicanus
外文名
Prairie Falcon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草原隼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chlegel, 1850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4] 

草原隼形態特徵

草原隼體長40-47釐米,翼展91-113釐米,體重420-1100克。雌雄形體相同。該物種有灰褐色的上體,與淺色的下體形成對比。胸部和腹部或多或少有黑色斑點。翼角和翼下覆羽黑色,除了後緣形成一種沿着身體的“支柱”。和遊隼一樣,草原隼頭上留着黑色的鬍鬚,穿過臉頰,但草原隼的更窄。眼眉白色。耳罩後部有一塊明顯的斑塊。鳥喙藍色,但基部為黃色。腿黃色。 [1] 
亞成鳥與成鳥相似,但上體較淺。下體有更多的淺黃色和更多的條紋,因此亞成鳥看起來羽色更暗。大腿條紋較多。裸露的部分是灰色的。 [1] 

草原隼棲息環境

草原隼通常出沒於開闊地帶和無樹地形。它們經常出現在鼠尾草沙漠、短草叢和懸崖岩石附近的其他乾旱棲息地。雖然它們通常定居在低海拔地區,但也可以在高達3700米的高山苔原中築巢。在落基山脈築巢的種羣在冬季下降到低地。它們出現在大羣有角百靈的糧田中。在春天,這些麻雀帶散開,草原隼隨後返回懸崖上的築巢地點。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草原隼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區越冬,然後在夏季遷徙到高處的草地沙漠和廣闊的叢林中。 [1] 

草原隼生活習性

草原隼行為

草原隼的尾巴相對於它的體型來説更長,翼關節離身體更遠。所以該物種的翅膀拍動被描述為強而淺,就像遊隼的翅膀一樣,並且具有相同的快速節奏,但更硬,更機械。 [5] 
草原隼最常去的地方是孤立的懸崖,可以俯瞰大片完整的土地。巢穴被放置在朝北的岩石壁角中,以避免強烈的熱量。在冬季,該物種活動的地區非常大,直徑在6-11.5千米之間。這些猛禽可以飛行超過2千米,有時甚至超過140平方千米的區域去尋找食物。 [1] 

草原隼叫聲

草原隼主要通過語音進行交流。已經確定有三種發聲:用作警報和標記領地的有力而高音的喋喋不休,在空中游蕩期間產生的“eechup”聲,最後是在衝突情況下發出的啁啾聲。 [1] 

草原隼食性

該物種是肉食性鳥類,其中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百分比變化很大。在夏季進行的觀察得出哺乳動物佔8%-66%,鳥類佔33%-92%。冬季鳥類佔更大的比例。食物中爬行動物、其他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比例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哺乳動物而言,黑尾長耳大野兔僅佔捕獲量的8%,但佔生物量的65%。對於鳥類,草原隼主要以角百靈為食,但哀鴿和西部草地鷚也是其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地區不同,菜單略有不同。在亞利桑那州,道氏紅松鼠和哈里斯羚羊松鼠(Ammospermophilus harrisi)的數量超過了兔形目動物,黑腹翎鶉幾乎佔鳥類總數的一半。 [1] 

草原隼分佈範圍

草原隼是美國西部和墨西哥北部到大約墨西哥城聯邦區的特有種。它們的繁殖範圍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東南部、阿爾伯塔省南部和薩斯喀徹温省延伸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的巴哈、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西部。它們在草原和半沙漠棲息地越冬,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途經美國堪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德克薩斯州中部。 [1] 
草原隼分佈圖 草原隼分佈圖 [3]

草原隼繁殖方式

草原隼經常重複使用相同的築巢地點,一些巢穴連續9年被同一對夫妻使用。但是,雌鳥也可以在同一個巢穴中居住數年,每次都與不同的伴侶相處。在冬季期間,夫妻分手。每年3月,它們會按照未預先確定的順序返回它們的築巢地。一旦兩個伴侶到達它們要繁殖的地方,就開始了持續約一個月的婚配期。在此期間,兩個配偶都在巢附近長時間棲息。雄鳥不時的出去打獵。在這30天的時間裏,會進行空中展示,與遊隼略有不同。
該物種是領地的。為趕走入侵者而採取的積極干預措施很多,平均每天6次。在孵化開始前頻繁出現,在孵化時達到高峯,然後在養育幼鳥時下降。 [1] 
選擇築巢地點是繁殖的第一步。有經驗的一對通常會回到前一年築巢的地方。巢穴通常放置在懸崖上,更準確地説是在懸垂在壁架上,併為狩獵區域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全景。產卵地點平均位於離懸崖腳11米處。大多數時候,掠食性哺乳動物無法進入該巢穴。幾乎一半的巢穴隱藏在巖洞中,這為它們提供了額外的保護,以抵禦來自天空的入侵者。在超過一半的情況下,樹枝的巢穴具有鍋的形狀。約1米深。草原隼單獨築巢,兩個巢穴之間總是相距至少150米。在育雛失敗的情況下,不到1%的配對會產生替代育雛。 [1] 
在美國愛德華州,每窩通常產5枚卵,但越往南走,數量可能會略微減小。雌鳥大概每隔一天產1枚卵,這意味着她大約需要9或10天才能完成產卵。孵化持續29-33天。孵化工作幾乎完全由雌鳥來承擔,只有當雄鳥給雌鳥帶來食物時,才會由雄鳥代孵一會。雛鳥出生的時間間隔2-3天。孵化後36-41天后幼鳥長出初羽。雖然巢穴尺寸幾乎在所有地方都相似,但乳化成功的變化很大,從平均最低的1.9到最高的3.9只雛鳥。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獵鷹者的捕食、哺乳動物的捕食和卵子不育。此外,幼鳥在出生第一年的死亡率非常高,達65%。 [1] 

草原隼保護現狀

草原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3] 

草原隼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趨勢證明:截止2007年,在過去的40年中,該物種在北美經歷了小幅或統計上微不足道的增長。 [3] 

草原隼主要威脅

草原隼的數量似乎很穩定,估計在北美有2,000到6,000對。儘管它們受到美國鳥類遷徙法案的保護,但它們經常被捕獲,因為它們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是獵鷹中高度重視的鳥類。該物種的純度有時會受到威脅,因為它很容易與遊隼和海隼雜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