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猛隼

鎖定
猛隼(學名:Falco severus):為隼科、隼屬的鳥類。體形大小與燕隼相似,是小型猛禽,體長25-30釐米,體重180-250克。頭部和飛羽為黑色,其餘上體均為石板灰色虹膜為黑褐色,嘴淡藍灰色,先端黑色,跗蹠與趾為黃色,爪黑色。猛隼一般生活於多樹的山腳,棲息於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塊叢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躍。主要以鞘翅目昆蟲、小鳥和蝙蝠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羣島等地,在中國僅分佈於廣西、海南、雲南、新疆和西藏的少數地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猛隼
拉丁學名
Falco sev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猛隼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 182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6] 
外文名
Oriental Hobby

猛隼形態特徵

猛隼
猛隼(3張)
猛隼頭頂、頭側、枕、後頸和上背黑色,到下背、腰、翅覆羽、尾上覆羽和尾羽逐漸變為暗石板灰色或淡灰色。具黑色羽軸紋;中央尾羽灰色,具黑色模糊的橫斑,老鳥僅具1道黑色亞端斑,外側尾羽內翈具顯著的黑色或肉桂皮黃色橫斑;初級飛羽次級飛羽黑色,內翈具紅棕色或淡灰棕色橫斑和斑點,內側次級飛羽與背同色。微沾淺棕色,其餘下體暗慄紅色,胸側微具黑色羽幹紋,翼下覆羽和腋羽暗栗色。 [4] 
幼鳥和成鳥大體相似,但上體較暗,下體從胸開始往後到尾下覆羽具粗著的黑色羽幹紋。 [4] 
虹膜黑褐色,嘴淡藍灰色,先端黑色,跗蹠與趾黃色,爪黑色。 [4] 
大小量度:體重168-249克,體長258-300毫米,嘴峯18-19毫米,翅221-238毫米,尾95-110毫米,跗蹠30-33毫米。 [4] 

猛隼棲息環境

棲息於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塊叢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在海平面至2600米。 [4] 

猛隼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尤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躍。主要以鞘翅目昆蟲、小鳥和蝙蝠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邊飛行,一邊追捕獵物,捕到後直接帶到樹上去啄食。捕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白天中午天熱的時候多休息。 [4] 
叫聲:似黃爪隼的哭叫聲——“ke-ke-ke-ke”。 [4] 

猛隼分佈範圍

猛隼留鳥

留鳥: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爪哇、巴厘島、巴布亞和蘇拉威西)、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所羅門羣島、泰國和越南。
非繁殖地:斯里蘭卡。
遊蕩(非繁殖地):新加坡。
遊蕩:孟加拉語、文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馬來西亞和帕勞。 [3] 

猛隼中國

在中國僅分佈於廣西、海南、雲南、新疆和西藏的少數地點。各地均極罕見,其中在雲南為夏候鳥或留鳥,而海南東方的記錄僅是早期文獻的記載,新疆的記錄也可能是鑑定有誤,或者是偶見的迷鳥。2013年10月至11月在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境內觀察記錄到猛隼2只。 [4] 
猛隼分佈圖 猛隼分佈圖 [3]

猛隼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通常利用位於陡峭懸崖邊上的高大樹木上的烏鴉以及其他鳥類的舊巢,偶爾也在懸崖的岩石邊自己築巢,但巢極為簡陋而粗糙。每窩產卵3-4枚。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5天。 [4] 

猛隼亞種分化

猛隼(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猛隼巴布亞亞種
Falco severus papuanus
A.B.Meyer&Wiglesworth,1893
2
Falco severus severus
Horsfield,1821
[2] 

猛隼保護現狀

猛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ver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6] 

猛隼種羣現狀

2001年,猛隼調查初步的種羣規模為1,000-10,000只。雖然在該範圍的部分地區,該物種似乎以非常低的密度出現,但在該範圍的東端,目擊事件更為頻繁,成熟個體的總數接近1,000是合理的(G.Dutsoninlitt.2021年)。
趨勢論證:該物種在印度已明顯減少(A.Rahman,R.Bhargavain litt.2021年),西高止山脈沒有可靠的20世紀或 21 世紀記錄(Praveen J.in litt.2021),表明任何遷移人口可能不再存在。這種明顯的範圍收縮的原因尚不確定,但人們認為是森林喪失是導致下降的原因(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年)。在2001年至2020年期間,該物種範圍內的森林覆蓋面積減少了9.1%(2021年全球森林觀察)。截止2020年,相當於三代(11.73年)損失了5.7%。2016-2020年間,森林覆蓋面積減少了3.5%(2021年全球森林觀察),相當於10%的未來三代預測。該物種利用其他棲息地進行狩獵,但主要在森林中築巢(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對該物種沒有其他已知的威脅,因此最大的懷疑減少率被設定為森林損失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