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巨隼

鎖定
巨隼(學名:Falco rupicoloide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34-38釐米,翼展84釐米,體重178-334克。整體有淡褐色的羽毛和各色條紋。鳥喙黑色,虹膜發白,有黃色眼環。腿和腳趾黃色。
棲息在開闊平坦的草地和有一些稀疏樹木的半乾旱草原上。留鳥,根據雨季偶爾會出現局部活動。以昆蟲、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為食。分佈在非洲南部和東部的開闊地帶。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巨隼
拉丁學名
Falco rupicoloides
別    名
白眼紅隼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隼科
隼屬
巨隼
亞    種
3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巨隼形態特徵

巨隼體長34-38釐米,翼展84釐米,體重178-334克。兩性相似,雌性略大於雄性。整體有淡褐色的羽毛。頭部和頸部呈淡褐色,帶有黑色細條紋。巨隼沒有隼類典型的黑鬍子。上半身(背部和翼覆羽)是淺黃褐色,帶有寬闊的黑色條紋。臀部呈淺灰色,帶有深灰色。尾巴呈淺灰色,帶深灰色條紋,末端有一條寬闊的白色末端帶。飛羽呈煤褐色,帶有狹窄的淺色條紋,上面是淺黃色,下面是淺黃色。下體(喉嚨、胸部和上腹部)呈紅褐色,有黑色細條紋。側翼呈黃褐色,帶有寬闊的黑色條紋。翼下覆羽呈白色,尾下覆羽和臀部呈淡褐色。 [1] 
鳥喙黑色,底部為灰藍色和黃色。虹膜發白,周圍有黃色眼環。沒有羽毛的長腿和結實的腳趾是黃色的。 [1] 
幼鳥通常具有更突出的黃褐色。腹側和胸部有較多條紋。臀部和尾巴是紅褐色而不是灰色,有深色條紋。虹膜是深棕色而不是白色。 [1] 

巨隼棲息環境

棲息在開闊平坦的草地和有一些稀疏樹木的半乾旱草原上。一般活動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最高可達海拔2,150米。 [1-2] 

巨隼生活習性

該物種在其生存範圍內是留鳥,根據雨季偶爾會出現局部活動。它們經常飛行,特別是在高處盤旋、拍打和滑翔,或者在尋找獵物時盤旋,在狩獵或受到干擾時可以快速飛行。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在領地展示進行快速、搖擺不定的俯衝,同時呼喚。經常佇立在土丘、岩石、樹或塔上。主要捕食於地面,也可以通過空中追捕來捕獵,但很少,而且很少在飛行中。但它在尋找獵物時會盤旋飛行。 [1] 
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如地面上的小蛇為食,但主食昆蟲。 [1] 

巨隼分佈範圍

留鳥:安哥拉、博茨瓦納、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索馬里、南非、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繁殖地:斯威士蘭。
遊蕩(非繁殖地):萊索托。 [2] 
巨隼分佈圖 巨隼分佈圖 [2]

巨隼繁殖方式

巨隼在樹上築巢,用樹枝在低矮的樹上或在塔上築巢,也會將巢穴建在高高的相思樹上,巢隱藏在多刺樹枝中。巢內襯有草和植物纖維,有時還有蜘蛛網。也經常使用其他鳥類遺棄的巢穴。雌性每窩產卵3-5個,孵化時間持續約32天,主要由雌性孵化,雄性給雌性和幼鳥帶來食物。 [1] 

巨隼亞種分化

巨隼(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巨隼坦桑尼亞亞種
Falco rupicoloides arthuri
(Gurney Sr, 1884)
2
巨隼索馬里亞種
Falco rupicoloides fieldis
(D. G. Elliot, 1897)
3
巨隼指名亞種
Falco rupicoloides rupicoloides
A. Smith, 1829
[4] 

巨隼保護現狀

巨隼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巨隼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趨勢證明: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物種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 [2] 
在非洲南部很常見,但在非洲東北部更常見。為農業而砍伐森林可能會擴大其領地,但由於同樣的農業開墾和土地退化,草地消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認為該物種在全球範圍內受到的威脅最小,在區域範圍內受到輕微威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