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登

(明朝軍事將領、詩人)

鎖定
郭登(?-1472年6月6日),字元登。濠州鍾離臨淮(今安徽鳳陽臨淮關鎮)人。明朝軍事將領、詩人,武定侯郭英之曾孫。 [1-2] 
郭登自幼博聞強記,喜談軍事。明成祖時授勳衞,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至正統九年(1444年)間,相繼隨兵部尚書王驥黔國公沐斌麓川、騰衝等地,累授都指揮僉事。正統十四年(1449年),以都督同知協鎮大同。土木之變後,瓦剌太師也先挾持英宗大同城邊,企圖詐開城門。郭登設計誘敵,迫使也先退兵。次年,於沙窩、栲栳山連破瓦剌軍,以功封定襄伯。景泰二年(1451年),以老病入朝。英宗復辟後,先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旋即遭言官彈劾,遠貶甘肅。明憲宗即位後恢復爵位,授甘肅總兵官。此後入朝掌中軍都督府事,並提督神機營十二團營等。成化八年(1472年),郭登去世,獲贈定襄侯,諡號“忠武”。
郭登詩才諮肆,其詩或沉雄渾厚,或委婉生動,語言平易而含義雋永,大都琅琅可誦。茶陵派領袖李東陽稱其詩為明代武將之冠 [3]  。曾與其父兄合著《聯珠集》,今已佚。《皇明經世文編》有《郭定襄忠武侯奏疏》。
別    名
郭定襄
郭忠武
元登
諡    號
忠武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濠州鍾離
逝世日期
1472年6月6日
主要成就
堅守大同,擊破瓦剌
主要作品
聯珠集
郭定襄忠武侯奏疏
本    名
郭登
官    職
提督十二團營

郭登人物生平

郭登早年經歷

郭登年幼便聰穎出眾,七歲時,讀書過目成誦。十歲時,便能做文章。 [4]  等到長大後,博聞強記,擅長議論,喜歡談論軍事。 [5]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史》作洪熙年間),被授為勳衞。 [6-7] 

郭登麓川之役

正統七年(1442年),郭登跟隨兵部尚書王驥南征,參與第一次麓川之役。王驥舉薦郭登作為副手,分兵鎮守臨安(今雲南建水)。郭登傳檄召來當地少數民族的酋長,宣揚朝廷的威德,酋長們服從,爭相向郭登獻上財物,郭登全都推辭。 [8]  此役後,郭登因功升任錦衣衞指揮僉事 [9] 
正統八年(1443年)八月,王驥大軍在騰衝集結,王驥致書緬甸,要求遣送思任法緬甸則向王驥索要金幣和土地,並要明朝派高官前往緬甸接收,郭登主動請纓,前往緬都阿瓦,緬人同意在冬天把思任法帶到貢章交付明軍。十二月,郭登自緬返回,這時有人嫉妒他的功勞,就商議讓其守沙壩。緬甸丞相莽剌扎用樓船載着思任法前往貢章(傑沙),但到了貢章未見郭登,遲疑不敢交付明朝。 [10] 
正統九年(1444年),郭登又隨雲南鎮守總兵官黔國公沐斌遠征雲南騰衝,以功授都指揮僉事 [9] 

郭登堅守大同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振蠱惑,下詔親征瓦剌,郭登奉命隨從護衞至大同府,被超拜為都督僉事、參將,輔助廣寧劉安鎮守大同。七月,成國公朱勇等戰死於鷂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英宗及羣臣倉促商議回師之事,郭登向隨行的閣臣曹鼐張益建議從紫荊關回師。但王振為炫耀鄉里,唆使英宗從居庸關回師,繞道懷來土木堡,為瓦剌太師也先擊擒,史稱“土木之變”。 [11] 
當時,郭登留守大同,督率軍民嚴加守禦。瓦剌軍久攻不下,也先遂以英宗為要挾,令大同守軍出降 。郭登緊閉城門,並密謀派壯士劫營救駕。因敵軍防守嚴密,未能如願。 [12] 
英宗被擄後,由其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郕王進授郭登為都督同知、大同副總兵,旋即命他接替劉安任大同總兵官。不久後,郕王稱帝,即明代宗,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十月,也先進攻北京,郭登準備率領所部赴援,先派人持蠟書疾馳入奏。待到奏疏抵達北京後,兵部尚書于謙等指揮的北京保衞戰已經結束,瓦剌退去。朝廷優詔褒獎郭登,進升他為右都督。郭登預計京營軍隊初建,戰力不足,不可輕用,於是奏陳十多件關於用兵方略的事務。 [13] 

郭登大戰栲栳山

主詞條:沙窩之戰
景泰元年(1450年)春,郭登偵知敵寇行蹤,遂率八百騎兵跟蹤掩襲,於沙窩(今山西大同)一戰大破瓦剌軍數千騎,追至栲栳山,斬首二百餘級,奪回人畜弓械以萬計,明軍士氣為之大振。代宗封郭登為定襄伯,並賜誥券,加封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食祿一千二十石,允許子孫世襲爵位 [14]  [15]  其後,剌屢次來犯,均被郭登擊退。 [16] 
六月,也先又率兵數千,挾持英宗至大同城邊,聲稱送還聖駕,要郭登開門迎駕。郭登與同僚設計,乘機救駕退敵。也先挾持英宗至城門,覺察情勢不妙,急忙挾持英宗退兵而去。由於郭登禦敵有方,剌屢次入寇均難得逞,不得不將英宗送還。 [16] 
大同鎮守太監陳公嫉妒郭登的戰功。正巧有人揭發陳公貪財受賄,陳公懷疑是郭登指使的,於是與郭登構怨。代宗對於謙説道:“大同是我國的屏障。陳公與郭登關係如此,怎麼能守得住呢?”便派右監丞馬慶接替陳公,郭登越發感奮。當初,也先想攻取大同作為巢穴,所以屢次來攻。可是每至必敗,有的一營中幾十人不能返回,敵軍被懾服,才有送回英宗之意。英宗被迎回後,代王朱仕壥讚揚郭登有功,請求降旨獎勵慰勞。兵部則説郭登已被封伯,此事才作罷。 [17] 

郭登老疾乞休

景泰二年(1451年),郭登以年老有疾為由,請求退休,推舉石彪代替自己,並且請求讓其子郭嵩宿衞宮中。代宗任命郭嵩為散騎舍人,不允郭登辭任。當時邊患剛息,郭登悉心安排,想讓公正廉明的有為者與他共事,於是上奏彈劾在大同的都御史沈固辦事不力,建議讓禮部尚書楊寧、河南左布政使年富接替。他又上疏稱大同既有御史,又有巡按御史僉都御史任寧應只任宣府巡撫。代宗全都允准,命年富接替沈固任職,而召回沈固和任寧。同年秋,郭登因病應詔回京。 [18] 
郭登剛到大同鎮時,能作戰的士兵才數百人,戰馬也只有一百多匹。到他離任之後,戰馬已達一萬五千匹,有精兵數萬,屹然成為一座巨鎮。大同官民對其頗為想念。 [19] 

郭登遠貶甘肅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在“奪門之變”後廢代宗,重新登基。郭登因自己受到代宗信任,擔心被降罪,便首陳八件事,其中有建議釋放、旌表景泰年間直言被懲罰的章綸廖莊、林聰、左鼎倪敬等人,這些言論大多迎合了英宗的心意。 [20]  不久後,郭登奉命“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 [21] 
天順二年(1458年),郭登應詔返京,言官彈劾他因交結兵部尚書陳汝言(因貪贓獲罪)才得以被召回。經法司審訊之後,郭登被判死刑。英宗寬恕其死罪,將他降為都督僉事,貶往甘肅立功贖罪。 [21] 

郭登復爵掌兵

明憲宗即位後,下詔恢復郭登的定襄伯爵位,命他充任甘肅總兵官。郭登上奏説邊軍買馬十分艱難,以至於賣掉妻子兒女來籌錢,因而請求借用楚、慶、肅三王府的馬各一千匹,由官府代繳費用。憲宗同意。 [22] 
後經由撫寧朱永等推薦,郭登應詔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總領神機營兼提督十二營諸軍事。 [23]  此後郭登多次以疾病為由辭職,憲宗均不允。 [24] 
成化四年(1468年),朝廷復設十二團營,命郭登偕同朱永提督。 [25]  同年十月,都御史項忠馬文升及伏羌伯毛忠等受命征討固原盜亂。毛忠先登戰死,士氣大挫,朝廷得訊,郭登、朱永與兵部尚書程信擔憂“賊連北寇”,於是商議派朱永率京兵四萬增援,但閣臣彭時商輅認為用項忠足以平亂,遂堅拒增援之議 [26] 

郭登病逝京師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丙申日(6月6日) [27]  ,郭登病逝於京城,憲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封定襄侯,諡號忠武,並賜祭葬。 [28-29] 
明末黃道周著有兵書《廣名將傳》,選評歷代名將,郭登位列其中。

郭登主要影響

郭登軍事

郭登智勇雙全,紀律嚴明,預測敵情,相機而動,克敵制勝 [30]  。曾設計製造“攪地龍”、“飛天綱”等攻守器具,挖掘深壕,再蓋上土木,使它就如平地一樣。當敵軍進入包圍圈,便發動機關,使其自相撞擊,頃刻間十多里地區全陷。 [31-32]  郭登又仿效古人制造偏箱車、四輪車,中藏火器,上樹旗幟,鈎環聯絡,佈列成陣,兼顧攻守。 [33] 
郭登的軍隊以五人為一伍,郭登教他們在神祠發誓,一人有功,五人一同領賞,受罰時也是一樣。十伍為一隊,隊中以能拉開六十斤重弓的人為先鋒。十隊由一名都指揮統領,使他們功不相撓,罪有專責。這種做法受到時人的稱許。 [33] 

郭登文學

郭登詩才諮肆,或沉雄渾厚,或委婉生動,語言平易而含義雋永,大都琅琅可誦,有唐人遺風。 [34]  茶陵派領袖李東陽稱其詩為明代武將能詩之冠 [3]  ,清人王士禎將其列為古今名將能詩的十一人之一 [35] 
在駐防大同時,郭登寫有許多蒼涼悲壯之詩,如《暮春登大同西北城樓,同仰寺丞瞻、潘御史洪賦》詩表現他在瓦刺的進犯下,對西北兵戈擾攘、東南民庶凋殘,浮雲難散的擔憂。《經舊戰場》詩是詠黃河沿岸舊戰場因諸將誤國而形成的悲慘景象及自己的悲痛之感。《西巡出境寒甚,時五月廿七也》詩是詠作者出巡時所見到的甲兵嚴整、金鼓時嗚的安定景象,也諷刺了“紈扇輕紗笑倚樓”的江南貴族人士不知軍士征戰之苦。《軍回》詩是詠出征歸來的軍士行軍的景象。 [37] 
在貶謫甘肅時,郭登也寫有許多詩歌反映自己的處境、生活與心態。《甘州即事》詩主要是詠甘州的自然形勝與氣候特點。《送人回京》詩是詠作者在貶所送友人回京時的周遭環境與感傷心態。《春日遊山偶成》詩表面是詠春日遊山時悠閒心態,其實也暗寓人世間眾多的嫉賢妒能者。《客中春晚》詩是借景抒情,以詠其思鄉懷人之感。《送嶽季方承命釋累回京》《口號寄涇州守李宏》也表達了他渴望赦還的愁思。 [37] 
此外,郭登還有一組《雜詩》為詠物詩,分詠甘州的各種物產,如瓶、笙、箏、棋、筆、硯、扇、蠅、騏驥、螢、蠹魚、蜂、梅子、金鳳、土牛等,原賦125首,但在編輯詩集時,只保留了20首,這些詩對了解與研究明代甘肅的物產頗有史料價值。在詠物的同時,也通過《螢》等詩作來寄託自己的愛憎喜惡。 [37] 

郭登書畫

郭登多才多藝,善書法,工於草書;能繪畫,並通曉音樂。 [34] 

郭登歷史評價

葉盛:“定襄伯郭登,治大同廉而尚謀,有古良將風。” [42] 
  • 登儀觀魁偉,髯垂過腹,聲若洪鐘,其為將,料敵制勝,智勇過人……登博聞強記,善議論,好談兵,多知國家典故……但局量狹隘,挾術尚權,臨事多所避就……故議者謂其氣高志大,而心頗不純雲。 [34] 
  • 所作詩音,響類唐文。有奇思,作字遒勁,尤工草書。至於音律繪畫及他技巧之事,皆曲盡其妙,功臣子孫中罕有其比。 [34] 
倪謙:“其天分極高,自幼折節務學,博洽羣書。為詩文有奇氣,尤工書翰。” [36] 
祝允明:“己巳之變,郭忠武登守大同,極效勞烈。自是年秋至明年夏,與賊相拒,大小數十百戰,未嘗挫衄,斬捕無算。” [43] 
唐樞:“廉而尚謀,有古良將風。己巳之變,力守邊疆,大小十數戰,設飛天網、攪地龍等法,發其機,頃刻數里皆陷。又置炮,一發五百餘步。” [45] 
  • 登廉潔尚謀,與賊大小數十戰,未嘗挫衂,善撫士卒,有古良將風。 [3] 
  • 郭定襄以敗卒守孤城,氣吞強虜,竟立封侯之業。觀其閉門不出,與城存亡,募兵入援,敵王所愾,有國士之風矣。其所論建,雖文士不如也,豈獨武臣哉。 [3] 
  • 己巳之變,內有于謙善謀、石亨善戰,外有楊洪、郭登善守。故以京師危急,而九服宴然,良由大同、宣府為之扞蔽也。額森(也先)善戰知兵,恐宣大尾其後,將有腹背交受敵之患,故長驅深入,不敢持久,狼顧而去,卒以無成。使洪、登淺謀,輕出失利,宣大不守,禍延京師,土崩之勢,孰能御之哉? [44] 
  • 郭定襄以敗卒守孤城,竟立封侯之業。觀其閉門不出,與城存亡,募兵入援,敵王所愾,有國士之風矣。至所論建,文士不如也。 [44] 
王世貞:“定襄奇士也,磨盾操檄,橫槊賦詩,雄論風生,絢辭電掃,如送季方之作怨,而不怒它篇,奕奕固是將種,登詩如弄波榜人,大自標捷,又如魏司徒(魏舒)善射,令人驚目。” [68] 
尹守衡:“英宗之北狩也,郭元登之在大同,楊宗道之在宣府,其皆社稷功乎?” [46] 
朱國禎:“定襄武而能文,又敬重正人君子,宜其享名為勳臣之冠也。” [48] 
馮夢龍:“定襄侯郭登,智勇兼備,一年百戰,未嘗挫衄。” [47] 
沈德符:“本朝武弁能文者如郭定襄、湯允績之屬,皆以詩名,然不過聊以自娛耳,非敢藝壇建旄鉞也。” [38] 
錢謙益:“勳臣子弟之有散騎參侍,自洪武九年始也。朝會大事,佩弓刀,充宿衞。其有材器超卓者,不次擢用。然自洪、永以來,膺是選者,郭忠武而外,未有聞焉。” [49] 
黃道周:“郭登變後,死守大同。上皇擁至,借道入攻。守城為重,安敢妄通。敵笑而去,無以表忠。晝夜激勵,必刃敵胸。忽報敵過,緊躡其蹤。彼眾我寡,或請避鋒。登曰若避,城遠誰容。敵騎後蹙,死不英雄。何不血戰,以成大功。因而奮勇,直撞橫衝。斬獲無算,敵寨一空。奏捷天子,褒美定封。上皇復位,謫去匆匆。為人臣子,難保始終。” [50] 
張岱:“己巳之變,內有于謙善謀,石亨善戰,外有郭登、楊洪善守,是以京師危急,而九服宴然,良由大同、宣府為之扞蔽也。也先恐宣大議其後,長驅深入而不敢曠日持久,解圍遽去。向使登、洪棄宣大不守,則虜騎蹂躪,出入自如,熟敢攖其鋒邪?” [51] 
宋徵璧:“一國初武臣,固多人傑。下掩寇鄧,上步韓陳。而語言文采,不少概見。後若張定興(張輔)、楊穎國(楊洪)、郭定襄、戚少保(戚繼光)之流,或橫槊而成,或授簡記室。雄心可寄,壯猷足錄矣。” [52] 
  • 史稱郭定襄之守大同,廉而有謀。至其詩歌矯然,真文武才也。 [39] 
  • 定襄(闕)有巧思。 [39] 
  • 至其(郭登)詩歌矯然……。 [39] 
查繼佐:“武定(郭英)老不任燕事,卒從燕,難其孫登之閉大同而謝上皇也……定襄之武,能以寡擊眾,使當靖難,必有以自見,惜其非時。武定不能為定襄也。” [53] 
谷應泰:“然則挾天子者,挾一匹夫耳!邀利之心懈,而好義之心萌,郭登之言決,而楊善之説行,英皇自此生入玉門矣……故漢高分羹之語,乃孝子之變聲;郭登有君之謝,實忠臣之苦節。英宗不感生還,反疑予敵。謙死東曹,登貶南都,忠臣義士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54] 
朱彝尊對郭登的長詩《梟》推崇備至,認為“直兼張王韓杜之長,豈唯武臣,一時台閣諸公孰出其右”。 [37] 
沈德潛:“定襄《山王》、《楸樹》、《詠梟》諸篇,盛推眾口,然才力恣肆,或非正聲。” [40] 
張廷玉等:
  • 登儀觀甚偉,髯垂過腹。為將兼智勇,紀律嚴明,料敵制勝,動合機宜。 [55] 
  • 朱謙勇略不及郭登,登乃無後,而謙子永,進爵上公,子孫世侯勿絕。 [55] 
趙翼:“……然如郭、戚諸公,本有詩名,固亦不足為異。” [35] 
方浚師:“所言皆不愧古良將雲。……李東陽但謂明之武臣能詩,無逾定襄,試取登詩較之,豈東陽諸人所能企及哉!” [67] 
陳田:“(郭登詩)才力雄博,大篇最為見長。” [37] 
  • 武人能詩,古以為奇。鄂王(岳飛)、定襄,擅名久矣。 [69] 
  • 有以氣勢勝者,如郭定襄“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黃雲愁。玉關人老貂裘敝,苦憶平生馬少遊”。此唐四家具體而微。 [41] 
蔡東藩:“其次則即為郭登,於(謙)在內,郭在外,也先雖狡,其何能為?” [56] 

郭登軼事典故

郭登整暇以待

郭登鎮守大同府時,瓦剌軍進抵城下,致使人心惶亂。郭登便親自登城指揮,正當酣戰之時,左右侍衞都大聲呼喊。郭登卻笑着吃喝,鎮靜自若,與平常無異。緩緩地説:“雞沒做熟,菜還能吃。” [60] 

郭登沒牙兒

有一位馬都督年老又沒有牙齒。郭登對他開玩笑説:“昨日聽到鄰家的婦人哭得很悲傷。”馬都督問:“為什麼哭?”郭登回答:“婦人的丈夫去世了,他撫摸子女哭道:‘傷心你沒有了爺兒(指父親)。’” [61] 

郭登尚氣難忍

郭登儀表雄偉,美髯過腹 [30]  ,十分孝順母親,居喪時謹守禮儀 [62]  。自稱平生不被酒、色與財迷惑,只有氣不能忍。 [63]  明人都穆據此評論道:“郭公為不忍氣,故酒色財皆無所好。” [64] 

郭登隱忍郭嵩

郭登沒有子嗣,因而將兄長的兒子郭嵩過繼為子。郭登被貶甘肅時,將家人留在京城,郭嵩剋扣衣食,使郭登的妾室要靠縫紉補貼家用,幾乎喪命。郭登回京後,想廢黜郭嵩,但因他是會昌侯孫繼宗的女婿,而孫繼宗曾救過自己的命,所以沒有發作。郭登死後,郭嵩承襲爵位,因其並非以嫡子襲爵,不能繼續傳襲爵位,他的兒子郭參被降為錦衣衞指揮使 [65] 

郭登人際關係

郭登親屬

曾祖父:郭英,明初功臣,封武定侯。死後獲贈營國公,諡號“威襄”。 [3] 
祖父:郭某(郭英十二子之一,子輩名字為釒旁)。 [2]  [70] 
父親:郭玘(郭英二十八孫之一,孫輩名字為王旁)。 [2]  [70] 
兄長:郭武。
養子:郭嵩,郭登之侄,被收養為嗣子,明憲宗時襲封為第二代定襄伯。 [55] 

郭登友人

嶽正:與郭登同貶甘肅,同處一地,常詩酒唱和。嶽正被赦還後,郭登曾賦多首詩為之送行。 [37] 

郭登主要作品

郭登曾與父親郭玘、兄長郭武合著《聯珠集》22卷 [57]  [58]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郭定襄忠武侯奏疏》1卷。 [39]  錢謙益列朝詩集》收錄有其詩71首。 [59] 盛明百家詩》有《郭定襄伯集》1卷。

郭登史料索引

國朝獻徵錄》卷10《定襄伯贈定襄侯諡忠武郭公登傳》 [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03 [34] 
今獻備遺》卷16 [44] 
國琛集·上卷》 [45] 
續藏書》卷13《勳封名臣》 [66] 
罪惟錄》卷8《啓運諸臣列傳下》 [53] 
明史紀事本末》卷33《景帝登極守禦》 [54] 
明史》卷173 [55]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曾)孫也。
  • 2.    《弇山堂別集·卷三·盛事述三》“郭氏子孫蕃顯”條:(郭英)孫男二十有八,琮、玹、璧、瑭、瑾、珷、瑀、璒、璟、玘、瑋、璦、璡、璨、璝、琬、琰,餘尚幼……曾孫登為名將,封定襄伯贈侯……
  • 3.    《國朝獻徵錄·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7]
  • 4.    《續藏書·卷十三·勳封名臣》:年七歲,讀書過目輒成誦。十歲,能文詞。
  • 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幼英敏。及長,博聞強記,善議論,好談兵。
  • 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洪熙時,授勳衞。
  • 7.    《續藏書·卷十三·勳封名臣》:永樂二十二年,充勳衞。
  • 8.    《定襄伯贈定襄侯諡忠武郭公登傳》:正統七年,徵麓川,靖遠伯王驥薦登副,分兵鎮臨安,檄召諸夷長,宣佈朝廷威德,諸夷長帖服,爭獻珍貝,不受。
  • 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正統中,從王驥徵麓川有功,擢錦衣衞指揮僉事。又從沐斌徵騰衝,遷署都指揮僉事。
  • 10.    《緬甸始末》630-631頁:"驥遣使諭緬甸酋卜剌浪送思任父子,卜剌浪不遣,驥乃進兵。緬甸使來索金幣、土地,欲以重臣往取任,驥難之,於是郭登請行,由金沙入緬,不十日至其國。卜剌浪來會,頗驕蹇,登折之。緬氣阻,乃以董雅扣頭聽命,卜剌浪見登亦稽首。十二月,登至自緬國,其國相緬剌扎(麗編者按:《滇雲歷年傳》作莽剌扎,條目正文從之)以思任載登樓船來獻。時有疾登功者,乃議留登守沙壩,剌扎至貢章,不見登,遲疑不獻。"
  • 1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十四年,車駕北征,扈從至大同,超拜都督僉事,充參將,佐總兵官廣寧伯劉安鎮守。朱勇等軍覆,倉猝議旋師。登告學士曹鼐、張益曰“車駕宜入紫荊關”,王振不從,遂及於敗。
  • 1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當是時,大同軍士多戰死,城門晝閉,人心洶洶。登慷慨奮勵,修城堞,繕兵械;拊循士卒,吊死問傷,親為裹創傅藥。曰:“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八月,也先擁帝北去,經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幣。登閉城門,以飛橋取彬入。登與安及侍郎沈固、給事中孫祥、知府霍瑄等出謁,伏地慟哭。以金二萬餘及宋瑛、朱冕、內臣郭敬家資進帝,以賜也先等。是夕,敵營城西。登謀遣壯士劫營迎駕,不果。明日,也先擁帝去。
  • 1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景帝監國,進都督同知,充副總兵。尋令代安為總兵官。十月,也先犯京師,登將率所部入援,先馳蠟書奏。奏至,敵已退。景帝優詔褒答,進右都督。登計京兵新集,不可輕用,上用兵方略十餘事。
  • 1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是役也,以八百騎破虜數千,時論偉之,賜誥券,封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食祿一千二十石,子孫世襲。
  • 1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景泰元年春,偵知寇騎數千,自順聖川入營沙窩。登率兵躡之,大破其眾,追至栲栳山,斬二百餘級,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邊將自土木敗後,畏縮無敢與寇戰。登以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捷聞,封定襄伯,予世券。
  • 1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四月,寇騎數千奄至,登出東門戰。佯北,誘之入士城。伏起,敵敗走。登度敵且復至,令軍士繼毒酒、羊豕、楮錢,偽為祭冢者,見寇即棄走。寇至,爭飲食之,死者甚眾。六月,也先復以二千騎入寇,登再擊卻之。越數日,奉上皇至城外,聲言送駕還。登與同守者設計,具朝服候駕月城內,伏兵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閘。也先及門而覺,遂擁上皇去。
  • 1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時鎮守中官陳公忌登。會有發公奸贓者,公疑登使之,遂與登構。帝謂于謙曰:“大同,吾籓籬也。公與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監丞馬慶代公還,登愈感奮。初,也先欲取大同為巢穴,故數來攻。及每至輒敗,有一營數十人不還者。敵氣懾,始有還上皇意。上皇既還,代王仕壥廛頌登功,乞降敕獎勞。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
  • 1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二年,登以老疾乞休,舉石彪自代,且請令其子嵩宿衞。帝以嵩為散騎舍人,不聽登辭。是時邊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為者與俱。遂劾奏沈固廢事,而薦尚書楊寧、布政使年富。又言大同既有御史,又有巡按御史,僉都御史任寧宜止巡撫宣府。帝悉從之,以年富代固,而徵還固及寧。其秋,以疾召還。
  • 1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餘匹。及是馬至萬五千,精卒數萬,屹然成巨鎮。登去,大同人思之。
  • 20.    《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五十》:英宗復位,郭登言綸與廖莊、林聰、左鼎、倪敬等皆直言忤時,宜加旌擢。
  • 2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初,英宗過大同,遣人謂登曰:“朕與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銜之。及復辟,登懼不免,首陳八事,多迎合。尋命掌南京中府事。明年召還。言官劾登結陳汝言獲召,鞫實論斬。宥死,降都督僉事,立功甘肅。
  • 2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憲宗即位,詔復伯爵,充甘肅總兵官。奏邊軍償馬艱甚,至鬻妻子。乞借楚、慶、肅三王府馬各千匹,官酬其直。從之。
  • 2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用朱永等薦,召掌中府事,總神機營兵。
  • 2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數月,用薦,召還掌中府事總神機營,兼提督十二營諸軍事,屢以疾辭,不許。
  • 2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成化四年復設十二團營,命登偕朱永提督。
  • 26.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平固原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3]
  • 2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成化八年四月)丙申,定襄伯郭登卒。”今據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其卒年日為儒略曆1472年6月6日。
  • 28.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八年卒。贈侯,諡忠武。
  • 2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三》:至是卒,上震悼,輟朝一日,追封定襄侯,諡忠武,賜祭葬。
  • 3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登儀觀甚偉,髯垂過腹。為將兼智勇,紀律嚴明,料敵制勝,動合機宜。
  • 31.    《智囊全集·卷二十四·武案》:以已意設為“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土木,人馬通行,如履實地;賊入圍中,令人發其機,自相擊撞,頃刻十餘里皆陷。
  • 3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嘗以意造“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以土木如平地。敵入圍中,發其機,自相撞擊,頃刻皆陷。
  • 3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又仿古制造偏箱車、四輪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鈎環聯絡,佈列成陣,戰守皆可用。其軍以五人為伍,教之盟於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賞,罰亦如之。十伍為隊,隊以能挽六十斤弓者為先鋒。十隊領以一都指揮,令功無相撓,罪有專責,一時稱善。
  • 34.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 成化八年 四月 三十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13]
  • 35.    《陔餘叢考·卷四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36.    《倪文僖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37.    李興盛 著.中國流人史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11:813-818
  • 38.    《萬曆野獲編·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7]
  • 39.    《皇明經世文編·卷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7]
  • 40.    沈德潛 編.明詩別裁集: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10:70
  • 41.    《卧雪詩話·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42.    《水東日記·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2-13]
  • 43.    《國朝典故·卷三十二·野記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7]
  • 44.    《今獻備遺·卷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45.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46.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東莞市莞城圖書館 編.東莞歷史文獻叢書 第4冊 史部 2(摘自《皇明史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11:548
  • 47.    馮夢龍 著.智囊 第4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5:74
  • 48.    《湧幢小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3]
  • 49.    《牧齋初學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1-27]
  • 50.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328
  • 51.    張岱.石匱論贊:紫禁城出版社,2014-08:91
  • 52.    《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5-29]
  • 53.    查繼佐.二十五別史 18-21 明書 1-4:齊魯書社,2000-05:1567
  • 54.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景帝登極守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8]
  • 5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4]
  • 56.    明史演義: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7]
  • 57.    《明史·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藝文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28]
  • 58.    瞿冕良 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02:730
  • 59.    《列朝詩集·乙集第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3]
  • 60.    《明語林》:郭定襄[登]鎮大同,滷追城下,人心洶洶。乃身自登城視師,方酣戰,左右急呼。公笑命進食,飲啖自若,了不為異。徐曰:“雞未熟,菜猶可噉。”
  • 61.    《古今笑史》:馬都督老而無牙。郭定襄戲曰:“昨聞鄰婦哭甚哀。”馬問:“何哭?”郭曰:“其婦喪夫,撫孤哭曰:‘痛汝沒爺兒。’”
  • 6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登事母孝,居喪秉禮。能詩,明世武臣無及者。
  • 63.    《都公譚纂》:郭定襄登自言平生不惑酒色與財,惟氣則不能忍。
  • 64.    《都公譚纂》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04]
  • 6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無子,以兄子嵩為子。登謫甘肅,留家京師,嵩窘其衣食。登妾縫紉自給,幾殆,弗顧。登還,欲黜之,以其婿於會昌侯,侯嘗活己,隱忍不發。及卒,嵩遂襲爵。後以非登嫡嗣,止嵩身。子參降錦衣衞指揮使。
  • 66.    明·李贄·《續藏書·卷十三·勳封名臣》
  • 67.    《蕉軒續錄·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2]
  • 68.    《明詩評》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3]
  • 69.    袁嘉穀 著;袁丕厚 編.袁嘉穀文集 第2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12:627-628
  • 70.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郭英)子十二人。鎮,尚永嘉公主。銘,遼府典寶。鏞,中軍右都督。女九人,二為遼郢王妃。女孫為仁宗貴妃,銘出也,以故銘子玹得嗣侯。宣德中,玹署宗人府事,奪河間民田廬,又奪天津屯田千畝,罪其奴而宥玹。英宗初,永嘉公主乞以其子珍嗣侯。珍,英嫡孫也,授錦衣衞指揮僉事。玹卒,子聰與珍爭嗣,遂並停襲,亦授聰如珍官。天順元年,珍子昌以詔恩得襲,聰爭之不得。昌卒,子良當嗣,聰又言良非昌子,復停嗣,授指揮僉事。以屢乞嗣,下獄,尋釋復官。既而郭宗人共乞擇英孫一人嗣英爵。廷臣皆言良本英嫡孫,宜嗣侯。詔可。正德初卒。子勳嗣。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8-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