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安

(明朝將領、勳臣)

鎖定
劉安(?-1471年9月23日 [1]  ),字文理。直隸宿遷縣人。明朝將領、勳臣,廣寧伯劉榮第三子 [2] 
劉安於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襲封廣寧伯。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掌中軍都督府事,旋即出任大同總兵官明代宗即位後,因罪下獄。北京保衞戰時,以總兵官分守東直門。又以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景泰三年(1452年)復爵。天順元年(1457年),以功進封廣寧侯,再賜世券。又掌神機營兼理右軍都督府事。曹欽之亂時被擊傷,加太子少傅。天順七年(1463年),因老病辭官。
成化七年(1471年),劉安病逝。追封嶧國公,諡號“忠僖”。
本    名
劉安
文理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宿遷縣
逝世日期
1471年9月23日 [1] 
主要成就
北京保衞戰中守衞東直門,抵禦瓦剌進攻
官    職
神機營兼理右軍都督府
爵    位
廣寧伯→廣寧侯→嶧國公(贈)
諡    號
忠僖

劉安人物生平

劉安借襲兄爵

劉安是明成祖時抗倭名將、廣寧伯劉榮的第三子。劉榮死後,由長子劉湍襲爵廣寧伯。劉湍身後無子,本該是二弟劉淮的兒子劉瓘襲爵,但劉瓘年幼,故而廣寧伯爵位由劉安借襲。 [3]  [4]  [2] 
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明英宗命劉安襲封廣寧伯 [5]  。三月,朝廷定其歲祿為一千二百石 [6]  [4] 
正統四年(1439年)七月,言官查出劉安及諸勳臣、都督違法之事,請求加以定罪,英宗特加寬赦。 [7] 
正統八年(1443年)三月,劉安患病,英宗命御醫前往診視。 [8] 
正統九年(1444年)十一月,劉安違法諸事又被言官揭露,仍獲寬赦。 [9]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劉安奉命掌中軍都督府事。 [10] 

劉安大同起落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劉安隨英宗北征瓦剌 [11]  。英宗行至大同府,為鎮守太監郭敬勸阻,於是準備回師。八月,劉安被任命為大同總兵官都督僉事郭登任參將,協助鎮守 [12-13]  。同月,土木之變發生,明軍被瓦剌擊敗,傷亡慘重,英宗被俘。 [14] 
瓦剌太師也先擁英宗至城下,邀請郭登出見,被其登城拒絕。劉安親自出城,在英宗面前伏地慟哭。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聞訊,降敕切責。劉安馳赴京師,自稱奉上皇(英宗)之命來通報敵情,又説英宗已經允諾進封自己為侯。羣臣交相彈劾劉安擅離重鎮,“素無智謀,莫救邦家之難;不由朝命,自加侯爵之榮”,應加懲治,以警示眾人,郕王遂於同年九月初將之下獄,以論死處置,暫加禁錮 [14]  [15]  。十月,北京保衞戰即將爆發,京師戒嚴,代宗赦免劉安之罪,授他為總兵官,命其成為京師九門東直門的守將,抵禦瓦剌攻擊 [16]  [17]  [18]  。十一月,代宗授劉安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負責修葺沿邊各關隘 [19]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劉安奉命守備白羊口,在保定、真定及涿、易、通三州一帶練兵。五月,瓦剌劫掠河曲代州,趁勢南侵,代宗命劉安督率涿、易二州各軍防禦。 [20]  [21]  七月,內織染局左副使阮伯山劾奏劉安“先守大同,因虜寇邊棄城,奔還京師。及守易州,不修邊備”,代宗未加懲治,“令仍舊治事” [22]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代宗恢復劉安的廣寧伯爵位,歲祿仍為一千二百石。 [20]  [23] 
景泰六年(1455年)十二月,劉安與諸勳臣任正使,持節冊封諸宗室子弟。 [24] 
景泰七年(1456年)八月,劉安出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 [25-26] 

劉安恩幸進封

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劉安被召回京師 [27]  。二月,復辟的英宗為報答劉安此前在大同饋贈之恩,進封他為廣寧侯,賜世襲侯爵誥券,增其歲祿三百石(共一千五百石) [28]  [29]  。三月,又奉命掌中軍都督府事 [30]  。四月,劉安獲賜勳官為奉天翊衞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 [31]  ,此後又與安遠侯柳溥總管神機營軍務 [32] 

劉安晚年及逝世

天順五年(1461年)三月,劉安改掌右軍都督府 [33]  。七月,昭武伯曹欽發動叛亂,劉安在動亂時被擊傷,因而在九月被英宗特加為太子少傅 [34-35] 
天順七年(1463年)十一月,劉安因年老多病,上章請辭兵權,英宗允准。 [36] 
成化七年九月十日(1471年9月23日),劉安病逝。明憲宗聞訃訊,為他輟朝一日,依例賜祭葬,追封嶧國公,諡號“忠僖”。 [1]  [37] 

劉安主要成就

土木之變後,劉安與副將郭登嚴守大同府,使得瓦剌不得攻入明朝北境 [14]  北京保衞戰時,劉安作為京師九門東直門的守將,成功抵禦了瓦剌的攻擊 [16]  [17]  [18] 
景泰元年(1450年)初,劉安守備白羊口,練兵於保定、真定及涿、易、通三州一帶,旋即督率涿、易二州各軍防禦南侵的瓦剌。 [20]  [21] 

劉安人物評價

朱祁鎮:爾安事朕,克繼厥志,以崇厥勳。昨當天步之艱難,朕方在疚。爾守大同,乃能捐軀赴難,徇義忘生,入不測之虜,效救主之忠。古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者,爾其庶幾矣。 [2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引

劉安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祖父
劉江
——
父親
明成祖時抗倭名將,封廣寧伯。死後追封廣寧侯,諡號“忠武”。
平輩
長兄
劉湍
明成祖時襲爵為第二代廣寧伯。
次兄
劉淮
早逝。
子輩
長子
劉璇
明憲宗時襲爵為廣寧伯,歷任神機營、效勇營管操。
次子
劉瑾
明憲宗時授錦衣衞千户
表格參考資料: [3]  [38]  [39-40] 

劉安爵位世系

劉安的父親劉榮明成祖末年受封廣寧伯,子孫承襲,共歷八世十二代,至明亡而絕 [41] 
  • 廣寧伯世系
第一代:劉榮,永樂十七年(1419年)封廣寧伯,予世券。永樂十八年(1420年)去世,追封廣寧侯,諡號忠武”。
第二代:劉湍,劉榮之子,永樂十九年(1421年)襲爵。宣德九年(1434年)去世。
第三代:劉安,劉湍之弟,宣德十年(1435年)襲爵。景泰元年(1450年)削爵。景泰三年(1452年)復爵。天順元年(1458年)進封廣寧侯,再予侯爵世券。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追封嶧國公,諡號“忠僖” [1] 
第四代:劉瓘,劉安之侄,成化十二年(1476年)襲伯爵。成化十六年(1480年)去世。
第五代:劉璇,劉安之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襲爵。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
第六代:劉佶,劉璇之子,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襲爵。嘉靖元年(1522年)十二月去世。
第七代:劉泰,劉佶之子,嘉靖二年(1523年)襲爵。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去世,諡號“康順”。
第八代:劉允中,劉泰之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襲爵。萬曆六年至萬曆八年(1578年-1580年)間去世 [42] 
第九代:劉嗣德,劉允中之子,萬曆八年(1580年)襲爵。萬曆十八年(1590年)去世。
第十代:劉允正,劉嗣德之叔,萬曆十九年(1591年)襲爵。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去世。
第十一代:劉嗣爵,輩分、卒年不詳,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襲爵。至天啓六年(1626年)時仍在世 [43] 
第十二代:劉嗣恩,輩分、卒年不詳,崇禎十二年(1639年)襲爵。
廣寧伯、廣寧侯世系參考資料: [44] 

劉安史料記載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五》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景帝登極守禦》 [45]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44]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38] 
參考資料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錄·卷九十五》稱:“成化七年九月……己卯……太子少傅、廣寧侯劉安卒……至是卒,輟朝一日,賜葬祭如例,追封嶧國公,諡忠僖。”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成化七年九月己卯(十日)即公元1471年9月23日。
  • 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錄·卷九十五》:(劉)安,字文理,直隸宿遷縣人,廣寧伯榮次子也。榮歿,長子湍襲爵。湍歿,無嗣,安襲焉。
  • 3.    《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四》:成化十二年六月……庚寅,命故廣寧侯劉安侄瓘襲祖榮廣寧伯爵。榮三子,長湍、次淮、次安,湍襲爵,早卒,無嗣,淮亦卒,其子瓘方幼,安乃借襲。
  • 4.    《明史·劉安傳》:(劉榮)子湍嗣(廣寧伯)。卒,無子,弟安嗣。
  • 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宣德十年二月……丙辰,命故武安侯鄭亨子能、平江伯陳瑄子佐、廣寧伯劉榮子安俱襲封父爵,清平侯吳成孫英襲清平伯。
  • 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宣德十年三月……給武安侯鄭能、安遠侯柳溥、保定伯梁珤歲祿各一千五百石,泰寧侯陳瀛、廣寧伯劉安歲祿各一千二百石,清平伯吳英歲祿一千一百石,平江伯陳佐、新寧伯譚璟歲祿各一千石,俱米麥兼支。
  • 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五十七》:正統四年七月……上命行在六科十三道廉在京諸不法事,監察御史周具得鎮遠侯顧興祖、武安侯鄭能、廣寧伯劉安、都督李通、毛翔、羅文及都指揮劉法貴等受賂、縱軍諸事,交章劾奏,請治其罪。上念侯、伯、都督重臣,特宥之,令行在錦衣衞逮都指揮以下鞫問。比獄具,亦宥焉。
  • 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正統八年三月……廣寧伯劉安有疾,上命醫療之。
  • 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正統九年十一月……丁丑,六科給事中、十三道御史交章劾奏神機營總督操備、鎮遠侯顧興祖,廣寧伯劉安隱佔軍士、輸納月錢,宜寘諸法,上曰:“所言固是,姑屈法寬貸。如再弗悛,必罪不宥。”
  • 1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正統十四年六月……命廣寧伯劉安掌中軍都督府事,建平伯高遠掌前軍都督府事。
  • 1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正統十四年七月……上命郕王祁鈺居守,駙馬都尉焦敬輔之……廣寧伯劉安……等俱扈從。
  • 12.    《明史·英宗前紀》:(正統)十四年……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
  • 1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命廣寧伯劉安充總兵官,都督僉事郭登充參將,鎮守大同。
  • 14.    《明史·劉安傳》: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大同。也先擁英宗至城下,邀登出見,登不可。安出見,伏哭帝前。景帝降敕切責。安馳至京師,言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羣臣交劾,下獄論死。
  • 1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二》:正統十四年九月……大同總兵官、廣寧伯劉安下獄。安自大同入朝,言上命已來報虜情,且蒙升為侯。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劾安擅離信地,徑赴闕庭。素無智謀,莫救邦家之難。不由朝命,自加侯爵之榮。宜正典刑,以為眾戒。王令多官議安罪,應斬,令禁錮之。
  • 16.    《明史·于謙傳》: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範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
  • 17.    《明史·劉安傳》:會京師戒嚴,釋安充總兵官,陣東直門。
  • 18.    《明史·景帝紀》:正統十四年……冬十月戊申,也先擁上皇至大同。壬子,詔諸王勤王。乙卯,于謙提督諸營,石亨及諸將分守九門……戊午,也先薄都城,都督高禮、毛福壽敗之於彰義門……于謙、石亨等連敗也先眾於城下。壬戌,寇退。甲子,出紫荊關,丁卯,詔止諸王兵。
  • 1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五》: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復以顧興祖為左軍都督同知、劉安為右軍都督同知、劉聚為中軍署都督僉事,同羅通、楊俊修塞沿邊關隘。時興祖等俱坐罪落職,兵部以缺官巡關,請復起用,故有是命。
  • 20.    《明史·劉安傳》: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復伯爵。
  • 21.    《明史·景帝紀》:景泰元年……夏四月……己亥,都督同知劉安充總兵官,練兵於保定、真定及涿、易、通三州,僉都御史曹泰參贊軍務……五月……瓦剌掠河曲、代州,遂南犯,詔劉安督涿、易諸軍御之。
  • 2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景泰元年七月……內織染局左副使阮伯山言都督劉安先守大同,因虜寇邊棄城,奔還京師,及守易州,不修邊備。又守備倒馬關都督劉聚,柔懦不才;守紫荊關都督顧興祖,老疾傷殘。俱難委任,乞選智勇官代安等,庶關隘嚴固。事下兵部,言宜降敕切責安,仍降聚與興祖為為事官,或不降其官,亦降敕切責,俾其圖報。帝曰:“邊境得失,系乾重務,不可以一人所言,輕易更改。安、聚、興祖朝廷已委用之,未見有失,俱令仍舊治事。”
  • 2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六》:景泰三年五月……給成國公朱儀歲祿一千石,修武伯沈煜、鎮遠伯顧興祖歲祿各八百石,廣寧伯劉安歲祿一千二百石,應城伯孫繼先歲祿一千石。
  • 2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一》:景泰六年十二月……遣廣寧伯劉安……為正使……各持節冊封楚府崇陽莊僖王庶長子、鎮國將軍均鐓為崇陽王……兵馬副指揮牛青女為代王府博野王成鐭妃。
  • 2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九》:景泰七年八月……甲寅,命廣寧伯劉安、崇信伯費釗、武安侯鄭宏、應城伯孫繼先、泰寧侯陳涇、建平伯高遠、安鄉伯張寧、修武伯沈煜往南京五軍都督府視事。
  • 2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天順元年二月……命定襄伯郭登代廣寧伯劉安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
  • 27.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命召太子太傅、安遠侯柳溥,廣寧伯劉安,都督僉事毛忠還京。
  • 2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天順元年二月……進封廣寧伯劉安為廣寧侯,賜之敕曰:惟昔爾父江事我皇曾祖考、太宗文皇帝,克奮忠勇,為時虎臣,寔啓廣寧之封。爾安事朕,克繼厥志,以崇厥勳。昨當天步之艱難,朕方在疚。爾守大同,乃能捐軀赴難,徇義忘生,入不測之虜,效救主之忠。古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者,爾其庶幾矣。茲朕復正大位,眷念爾忠,是宜登之列侯,加之厚祿,以明褒典。特封爾為廣寧侯,食祿千五百石,子孫世襲,錫之誥券,以為爾榮。爾尚益秉忠誠,慎終如始,毋怠毋肆,保厥祿位,永享太平。
  • 29.    《明史·劉安傳》:英宗復位,予世侯,再益祿三百石。
  • 3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六》:天順元年三月……命廣寧侯劉安、都督同知盛廣理中軍都督府事。
  • 3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七》:天順元年四月……壬寅,賜廣寧侯劉安勳號散官奉天翊衞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
  • 3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七》:天順元年四月……癸丑,敕忠國公石亨、會昌侯孫繼宗總管五軍營,太平侯張軏、懷寧伯孫鏜總管三千營,安遠侯柳溥、廣寧侯劉安總管神機營,仍命太監曹吉祥、劉永誠、吳昱、王定同理各營軍務。
  • 3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六》:天順五年三月……命廣寧侯劉安掌右軍都督府事。
  • 34.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二》:天順五年九月……癸丑,加廣寧侯劉安太子少傅,以曹欽反時安被傷故也。
  • 35.    《明史·劉安傳》:曹欽反,安被創,加太子少傅。
  • 3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九》:天順七年十一月……庚辰,太子少傅、廣寧侯劉安以年老有疾,上章辭總兵,上從之。
  • 37.    《明史·劉安傳》:成化中卒。贈嶧國公,諡忠僖。
  • 38.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5-25]
  • 3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二》:成化十六年四月……丙辰,命錦衣衞正千户劉璇襲封廣寧伯,歲祿仍七百石,米鈔兼支。璇弟瑾為錦衣衞正千户。璇、瑾皆故廣寧伯榮之孫,廣寧侯安之子。先是,璇與從兄瓘爭襲,上命瓘襲榮爵,而授璇為千户,報安之功。至是,瓘卒,璇、瑾俱以襲封請,下吏部議之,故有是命。
  • 40.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三十》:(劉)璇,直隸宿遷縣人,故廣寧伯江之曾孫。父安,天順元年以迎駕功進廣寧侯。卒,侄瓘嗣伯爵,璇授錦衣衞正千户。瓘卒,璇嗣右軍都督府帶俸,神機營管操,改效勇營。
  • 41.    《明史·劉安傳》:(廣寧伯)傳爵至明亡。
  • 42.    《明神宗實錄·卷八十一》記萬曆六年十一月仍有“遣定西侯蔣建元祭茂陵、廣寧伯劉允中祭永陵”之語,至《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六》萬曆八年十一月時已言“丁卯朔,命改廣寧伯劉允中庶長子嗣德承襲伯爵”,故而劉允中應逝世於此兩年間。
  • 43.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六十七》:天啓六年正月……正旦節,遣侯張國彥、顧肇跡、薛濂、李弘濟、陳光裕,伯孫廷勳、朱自洪、趙祖芳、劉嗣爵、王明輔、郭邦棟祭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
  • 44.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9]
  • 45.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景帝登極守禦》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