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信人物生平
編輯程信出身及登第
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閏五月十六日(6月30日),程信生於河間家中。
[7]
正統十一年(1446年)二月,程信離職為父服喪(丁父憂)。六月,他的祖父程社壽逝世,程信因而繼續服喪。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期滿,方才回到官任。
[12]
程信保衞北京
十月,瓦剌首領也先進犯北京,北京保衞戰打響。在兵部尚書于謙的部署中,程信因“諳軍事”而奉命在西直門督軍。
[15]
受命後,程信上言五事:更新號令,以振軍威;招募勇士,為可能的緊急情況做準備;召各地軍隊勤王,並遏制瓦剌南侵;建設武備,以防內變;蓄養鋭氣,以備戰守。朝廷得奏後,詔令所司即日商議施行這些建議。
[15]
在西直門的都督孫鏜遭瓦剌優勢兵力圍攻,交戰失利,企圖入城。程信一方面嚴令不準打開城門,另一方面命城上守軍發火炮、火箭轟擊瓦剌軍,以助城外明軍。孫鏜奮力拼殺,而明軍又從彰義門、德勝門抽兵增援,終於擊退瓦剌軍。
[16]
程信建言朝政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程信充任副使,持節冊封蜀府華陽王妃。歸途中,他見京畿災荒嚴重,百姓流離失所,遂請求賑濟京畿饑民;並建議讓此前因用兵被遣散的河間縣學官、生徒恢復學業。朱祁鈺都表示同意。
[17]
[18]
九月,程信升任吏科左給事中。
[19]
景泰二年(1451年),被擄至北方的太上皇朱祁鎮回到北京,受到朱祁鈺冷遇,被囚於南宮。九月,程信以發生“天變”為由,奏陳“中興固本”的十事,如:敬天、求賢、納諫、謹災、節用、詳刑、選將、練兵、尚儉、隆師。他在疏中還建議朱祁鈺勉行“孝友之實”來告慰天意(實際上是請其善待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得到朱祁鈺的“嘉納”。
[20]
[21]
程信督邊有功
景泰二年(1451年)二月,程信出任為山東右參政,督運遼東糧餉。遼東巡撫寇深上奏,建議將盜糧一石以上的人都處死,又設置了比舊糧斛更大的新斛,交給程信測核。程信立刻將新斛打碎焚燒,説:“何必要置人於死地!”寇深因此與程信產生矛盾。
[22-23]
景泰七年(1456年)四月,程信抵達四川任所。他就職後,分巡轄下各地,翻山越嶺,詢問百姓疾苦。八月,提調鄉試。之後受提督兵備的刑部左侍郎羅綺之命,負責督理松潘軍儲,與羅綺連破“大姓夷寇”的黑虎、三捷諸寨,斬首三百五十級
[25]
。
[26]
[27]
程信掌理太僕
京衞(衞所中的皇帝親軍)的從前常被過耗,程信就職後,定期予以徵用。“奪門”功臣石亨、孫鏜、曹欽等為庇護眾武臣,上疏稱“太僕(指程信)苛急”,請將軍馬的管理改交兵部負責。程信説:“高皇帝(朱元璋)讓太僕清點馬匹的數目,不讓別人知道。如果將此事交屬兵部,馬匹的增減,太僕無法得知。一旦邊境告急,戰馬不足,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朱祁鎮表示同意,馬政於是仍由太僕管理。
[29]
程信謫而復起
天順二年(1458年),改任左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遼東的都指揮夏霖驕恣不法,僉事胡鼎揭發他的四十條罪行,程信將這些罪狀條奏朝廷,朱祁鎮下詔將夏霖關進詔獄。受朱祁鎮寵信的錦衣衞指揮使門達認為程信不應該代胡鼎上奏,朱祁鎮於是責令程信解釋此事。當時,寇深正掌管都察院,為報前仇,於是彈劾程信。朱祁鎮遂下詔,將程信押送至詔獄,降為南京太僕少卿。
[30]
程信大破都掌蠻
四川戎縣山都掌蠻多次叛亂,攻陷合江等九縣。朝臣商議派大軍進剿,於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升授程信為兵部尚書、提督軍務,率領四川、貴州明軍前往征討。襄城伯李瑾充任總兵官,太監劉恆監軍。
[33]
十二月,程信等抵達永寧衞,在研究當地形勢要害後,決定分道進軍。其部署為:
程信與李瑾則“居中節制”,掌控大局。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明軍各部轉戰數日,攻克龍背、豹尾等七百五十六寨,斬首一千五百九十餘級,生擒三百四十餘人。
[34]
四月,明軍攻至大壩山,焚燬寨落一千四百五十七座,共斬首三千零一十七級,生擒九百五十三人。兩次戰役後,統計繳得鎧甲、牲畜無數。
[35]
李瑾及程信認為都掌蠻素來號稱“難治”,如果不通過“改土歸流”的方法,無法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於是將都掌九姓中不馴化的人遷至瀘州衞,並在渡船鋪增設營寨。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區劃都掌蠻的土地,通過設官、建治等舉措進行控制。
[36]
[37-38]
明憲宗朱見深得訊,降璽書嘉獎慰勞程信等人。八月二十二日,程信以功加兼大理寺卿,與兵部尚書白圭一同掌理兵部。
[39]
此時,言官卻彈劾程信報功不實。程信四次上疏請求辭官致仕,朱見深都不準。程信在兵部,意圖有所作為,但屢次受阻於白圭。苦悶之下,他多次稱病。
[40]
成化六年(1470年)春,發生大旱,程信應詔奏陳應進行改革的四件軍務,應處理的軍中弊病五個。大致是説:延綏、兩廣地區連年遭受劫掠,應該選取重臣總制邊境;各地的流民大都聚集在荊、襄一帶,朝廷應該及早做安排;京軍操練沒有章法,賞罰不當。白圭認為程信在暗諷自己,便壓下他的奏章。
[41]
[42]
同年九月,程信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43]
程信致仕閒遊
成化十五年(1479年)五月,程信患風痰,病情時好時壞。九月二十七日(10月12日)辰時,程信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三歲。憲宗聞訊後哀嘆,追贈程信為太子少保,諡號“襄毅”。又派使者諭祭,賜葬於休寧南山之原上。
[45-46]
程信主要成就
編輯程信政治
程信軍事
程信個人作品
編輯程信人物評價
編輯楊溥:遠到之器也,善自保重!
[48]
(《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引)
何喬新:京闈擢秀,遂登賢科。揚歷中外,勞績實多。簪筆黃門,忠言謇謇。出贊大藩,惠澤流衍。獫狁孔熾,邊鋒屢驚。秉節出鎮,屹如長城。入佐秋官,明慎庶獄。隱慝沈冤,靡幽不燭。烏(闕)狂獽,擾我南疆。董師致討,羣醜於襄。帝曰爾來,作朕圻父。往鎮南邦,式總機務。乃攽教條,乃戢奸驕。畿甸肅然,罔或歡囂。連章乞歸,晚乃得謝。從容詩酒,追蹤洛社。厭世何早,騎箕太空。當寧嗟悼,(闕)典優隆。追贈有誥,易名有諡。生榮歿哀,在今罕比。
[49]
(《祭程襄毅公文》)
劉文和:①公儀觀魁偉,性資剛果。六籍百子,無不渉獵。為詩文略不經意,而雄渾可傳。事親孝,少時嘗力耕以養,居憂廬墓側,有芝產之瑞。教子弟嚴而有方,待內外親族,恩義兼盡。遇故人子,矜恤振拔,惟恐不及。凡百玩物,一不以掛目。為諫官,知無不言,言必達大體,而嫉惡太嚴。佐兩藩及法司,必以敬正輔長官,不隱忍坐視以為賢。掌兩京兵政及征伐,俱有成績,又能任怨。
[50]
(《兵部尚書程襄毅公墓誌銘》)②於惟襄毅,晉臣之系。宋儒之裔,豪傑其才。剛大其氣,於昭襄毅。科第高登,祿位馴致。兵刑聿司,留鑰是寄。果哉襄毅,眾方棼棼。我獨易易,不數言間。能決大議,偉哉襄毅。車轍所至,吾民獲利。威震蠻夷,名揚當世。無憂襄毅,文事武備。有人承繼,誕昌前烈。引而弗替,無憾襄毅。善始令終,皇恩特異。歸於南山,垂休千祀。
[50]
(《兵部尚書程襄毅公墓誌銘》)
唐樞:①負才智,以當世事自任……時命公捍虜都城,備出經略,皆切實用。景泰中,陳中興固本十事,君心政體反覆數千言,聞者壯之。及督餉廣寧,破松番夷寇。天順中,巡撫遼東,著有勞績。成化初平山都掌叛夷,參贊留務,獻納謀謨,宣威戡暴,實兼文武之功。
[51]
②自惕警己巳,縉紳稍稍精神,傑者輩出,人思奮於政矣。本朝治體一大機括,於羣公介之,他未暇論。
[51]
(《國琛集》)
查繼佐:襄敏(應作“襄毅”)治邊,大創而重發,又定製以預後世。或從臨機測算,謂為知兵。不知“知兵”二字,以安國圖遠為大,級捷猶後也。襄敏無慚矣。而學本於親親,本於不私親其親。
[55]
(《罪惟錄》)
張廷玉:英、景間,瓦剌逼西陲,邊圉孔棘;而黃蕭養、葉宗留之徒劫掠嶺南、浙、閩境上。其後荊、襄流民嘯聚,則以劉通、石龍為之魁。他若都勻、松、茂、黔、楚諸苗、瑤叛者數起。羅亨信、侯璡諸人,保固封圻,誅虓禁亂,討則有功,撫則信著,宣力封疆,無忝厥任矣。
[56]
(《明史》)
程信軼事典故
編輯程信作詩為戲
程信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宦官左安寧任南京守備,設宴款待程信。左安寧根據宦官居於首席、百官列坐的慣例,將程信安排列席。程信大感不平,於是戲作一詩道:“主人首席客居旁,此理分明大不祥。若使周公來守備,定因屋上放交牀。”左安寧見詩,便按賓主的位次安排坐席。
[57-58]
程信刑賞歸上
程信出征川貴都掌蠻之亂時,有便宜行事之權。但他從出兵到凱旋,從未授予一人官職,不曾誅戮一人。有人與程信討論此事,程信説:“刑賞,是人主的大權。擔心邊境路途遙遠,事情難以處理,才把這種權力假借給大臣代行;幸而把事辦成,卻又藉機弄權,這難道是做臣下的人應有的行為嗎?
[59]
程信親屬成員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程吉輔 | |
曾祖母 | 吳氏 | 後贈夫人。 | |
祖父 | 程社壽 | 明太祖時被謫居河間。後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 | |
祖母 | 汪氏 | 後贈夫人。 | |
父親 | 程晟 | 後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 | |
母親 | 張氏 | 後贈夫人。 | |
—— | 妻子 | 林氏 | 處士林欣之女,累封夫人。 |
子輩 | 兒子 | ||
程敏德 | 亦以才學名,累官薪州判官。 | ||
程敏行 | 邑庠生。 | ||
女兒 | 程氏 | 早逝,被許配於懷遠將軍、指揮同知凌雲漢。 |
程信史料記載
編輯《篁墩文集·襄毅程公事狀》
[48]
《明史·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56]
- 參考資料
-
- 1. 據《兵部尚書程襄毅公墓誌銘》記載:程信生於永樂丁酉閏五月十六日,即公元1417年6月30日;卒於成化己亥秋九月二十有七日,即公元1479年10月12日。
- 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六·國朝》:字彥實。世居徽之休寧,敏政學士之父,劉儼榜進士,號晴洲釣者。
- 3. 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78頁
- 4. 《國朝獻徵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6]
- 5. 《明史·程信傳》:程信,字彥實,其先休寧人。洪武中戍河間,因家焉。
- 6. 林濟.程敏政“冒祖附族”説考辨:安徽史學,2007
- 7.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公以永樂丁酉閏五月十六日生於河間裏第。
- 8.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少長,遣遊鄉校,英悟過人。入為邑庠生,授周易。時監察御史寧國程富提畿北學政,得公文驚曰:“北方乃有此子。”移檄列郡,以朂諸生。
- 9.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正統辛酉,舉順天府鄉試。壬戌,中禮部會試。比廷試,賜進士出身,時年二十有六。
- 10. 《明史·程信傳》:信舉正統七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 11.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乙丑十月,詔遴選六科官,着其令曰:“行止端莊,人物豐偉。語言正當,學識優長。”吏部閲諸進士,而以公一人名,上授吏科給事中。
- 12.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丙寅二月,以父憂去。六月,繼有祖父之憂。喪祭盡禮,不用浮屠法。戊辰九月,服闋復任。
- 13.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己巳七月,英宗皇帝親征北敵,公與廷臣上疏諫止,不報,而土木師潰。九月,景皇帝即位,公與言官上疏劾兵將扈從者失律敗事,詔追罪首禍及其黨與,命公籍録中官王振家。事竣,公以國兵新敗之餘,宜得人才為用,乃上疏薦除名大理卿薛瑄等數人,皆下詔徵用之。
- 14. 《明史·程信傳》:景帝即位,薦起薛瑄等三人。
- 15.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十月,北敵遂犯京師。時中外戒嚴,廷臣薦公及户科給事王竑諳軍事,詔公分守西城、竑分守北城,各賜璽書,有事與中外重臣協議而行。公上言五事,曰:新號令以振軍威;募勇敢以備警急;召勤王以遏南侵;設武備以防內變;養鋭氣以備戰守。詔所司即日議行。
- 16. 《明史·程信傳》:也先犯京師,信督軍守西城,上言五事。都督孫鏜擊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納,督軍從城上發箭炮助之。鏜戰益力,也先遂卻。
- 17. 《明史·程信傳》:景泰元年請振畿輔饑民,復河間學官、生徒因用兵罷遣者,皆報可。
- 18.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景泰紀元四月,充副使,持節冊封蜀府華陽王妃。歸途適畿內荒歉,民流移相屬,上疏言:“畿郡安則京師安,請發官廩四出賑貸,仍着令撫民官,以民流之多寡議罪責。又,河間縣因兵後罷學官生徒,並於府學,非便,宜復學育材,以見朝廷投戈講藝之美。”皆見採納。
- 19.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九月,升本科左給事中。
- 20. 《明史·程信傳》:進左給事中。以天變上中興固本十事。其言敬天,則請帝敦孝友之實以答天心。帝嘉納之。
- 21.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辛未九月,公以英廟還自北狩,居南宮,而朝廷闕朝謁之禮,天象屢變。上中興固本十事曰:敬天、求賢、納諫、謹災、節用、詳刑、選將、練兵、尚儉、隆師。反覆數千言,皆切當世務。而敬天一事,則請景帝隆孝友之實,以答天心之仁愛。聞者壯之。
- 22. 《明史·程信傳》:明年二月出為山東右參政,督餉遼東。巡撫寇深奏盜糧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視舊加大,屬信鈎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納人於死!”深由是不悦信。
- 23.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公至遼東,時巡撫都御史寇深已得請,倉官吏卒盜糧石以上者處死。又造新斛,視舊加二尺。使人付公,俾鈎考之。公曰:“使彼真盜,雖鬥殺之不恤。但今故為此加斛,以置之死地,豈情也哉?”取諸舊斛而校之,曰:“以是入,以是出。雖朝廷有問,當以是對。”取諸新斛,立碎而火之。
- 24.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癸酉四月,以祖母夫人汪氏憂去。乙亥七月,服闋。十月,改四川。
- 25. 《明史·羅綺傳》:已,(羅綺)代寇深鎮守松潘。賊首卓勞糾他寨阿兒結等頻為寇,綺擒斬之。土官王永、高茂林、董敏相仇殺,守將不能制。綺搗永巢誅之。又敗黑虎諸塞番,斬馘三百五十。
- 26. 《明史·程信傳》:尋以憂去,服闋,起四川參政。理松潘餉,偕侍郎羅綺破黑虎諸寨。
- 27.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丙子四月,抵任分巡,所至問民疾苦,不憚險遠。八月,提調鄉試。防範周密,人言不興。時提督兵備、刑部侍郎羅綺檄公總理松潘邊儲,進攻大姓夷寇,破其黑虎、三捷諸寨。
- 28. 《明史·程信傳》:天順元年,信入賀。時方錄景泰間進言者,特擢信太僕卿。
- 29. 《明史·程信傳》:京衞馬舊多耗,信定期徵之。三營大將石亨、孫鏜、曹欽並以“奪門”功有寵,庇諸武臣,為言太僕苛急,請改隸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僕馬數,勿使人知。若隸兵部,馬登耗,太僕不得聞。脱有警,馬不給,誰任其咎?”帝是之,乃隸太僕如故。
- 30. 《明史·程信傳》:明年,改左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都指揮夏霖恣不法,僉事胡鼎發其四十罪,信以聞,下霖錦衣獄。門達言信不當代奏,帝責令陳狀。時寇深方掌都察院,修前郤,劾信。徵下詔獄,降南京太僕少卿。
- 31. 《明史·程信傳》:五年召為刑部右侍郎。母憂歸。
- 32. 《明史·程信傳》:成化元年起兵部,尋轉左。
- 3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三》:(成化三年六月)辛酉,四川戎縣山都掌蠻賊聚眾作亂,制諭襄城伯李瑾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升兵部左侍郎程信為兵部尚書、提督軍務,太監劉恆為監督,調四川、貴州官軍剿捕之。
- 3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十一》:(成化四年二月)提督四川軍務兵部尚書程信等奏:臣等奉命出師,以十二月至蜀之永寧衞,僉議蜀自永寧抵江門戎縣一帶,為川、貴、雲南三處水陸喉襟之會。普市、芒部等處為三處肘掖腹背之所,而都掌夷部蟠據其中,實為大患,宜速進兵以平之。乃決策剋期,令都督芮成由戎縣進,都御史陳宜、參將吳經由芒部進,都指揮崔旻由普市水腦進,留參將郭貴護守城池,四川總兵官毛榮為左哨,由李子關進,都御史汪浩、參將宰用為右哨,由渡船鋪進,臣與太監劉恆、總兵官李瑾居中節制,左、右遊擊將軍羅秉忠、穆義由金鵝池進。是月二十三日,毛榮進至李子關,伐木開路,疊石成橋,遣將分攻勇播等寨,賊登高倚險,鏢弩礧石,亂下如雨,我軍各用神鎗、弩箭仰射力攻,賊被殺傷,遁入深箐中。我軍乘風縱火焚其屋廬、畜聚殆盡。其各路兵進攻龍背、豹尾等百餘寨,一一皆克。自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共焚燬賊寨七百五十六處、禾倉三千八百一十一所,斬首一千五百九十餘級,生擒三百四十餘人,俘獲賊屬八百餘口,追還被虜男婦一百人,馬、牛、羊、豖三千,鉦、鼓、鏢、弩等軍器五千餘。事上,命降敕獎諭,所遣齋奏百户,升副千户,舍人授所鎮撫。
- 3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十三》:(成化四年四月)提督四川軍務、兵部尚書程信,總兵官、襄城伯李瑾等奏:“臣等奉命徂徵,恪遵廟謨,親至大壩,令南寧伯毛榮、遊擊將軍羅秉忠、都御史陳宜、汪浩、參將宰用、吳經、都督芮成等分兵進攻山都等處洞寨,殺敗賊眾。既而合兵攻山都六鄉,盡焚其諸寨,凡斬首三千一十七顆,生摛九百五十三名,焚寨一千四百五十七處、禾倉九百八十一,所獲銅鼓六十三面,並牛、馬、豬、羊、盔甲、鏢、弩、牌刀、旗號、弓箭無算,餘賊奔遁山箐者,仍督兵搜剿,並按問九姓上獠平昔為惡者,再行奏報。臣等伏惟數百載劇賊,一旦殄滅,良由皇上威震八荒、明見萬里所致,臣等獲睹大捷,不勝欣躍,謹具以聞。”
- 36. 《明史·程信傳》:四川戎縣山都掌蠻數叛,陷合江等九縣。廷議發大軍討之。以襄城伯李瑾充總兵官,太監劉恆為監督,進信尚書,提督軍務。至永寧,分道進。都督芮成由戎縣;巡撫貴州都御史陳宜、參將吳經由芒部;都指揮崔旻由普市冰腦;南寧伯毛榮由李子關;巡撫四川都御史汪浩、參將宰用由渡船鋪;左右遊擊將軍羅秉忠、穆義由金鵝池;而信與瑾居中節制。轉戰六日,破龍背、豹尾諸寨七百五十餘。明年至大壩,焚寨千四百五十。前後斬首四千五百有奇,俘獲無算。按諸九姓不奉化者遷瀘州衞,於渡船鋪增置關堡。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分山都掌地,設官建治控制之。
- 37. 《明史·李瑾傳》:成化三年,四川都掌蠻叛,命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往討。兵部尚書程信督之。師至永寧,分六路進。瑾與信居中節制,盡破諸蠻寨。前後斬首四千五百有奇,獲鎧仗、牲畜無算。分都掌地,設官建治控制之。
- 3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十三》:(成化四年四月)遷瀘州衞於渡船鋪,增置江門水流、崖洞掃等處關堡。改大壩為太平川,設太平長官司。時提督軍務、尚書程信,總兵官李瑾等以都掌蠻民素號難治,非瓜分其地、設官建治以控制之,殊非久安長治之策。事下兵部覆奏,以為宜從之。
- 3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十七》:(成化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論平山都掌蠻賊功,加太監劉恆米歲二十四石;升左少監趙永為太監,歲加米十二石。兵部尚書程信兼大理寺卿;進襄城伯李瑾為襄城侯。左都督、都督同知僉事羅秉忠等並有功將士,各升賞有差。
- 40. 《明史·程信傳》:帝降璽書嘉勞。錄功,進兼大理寺卿,與白圭同蒞兵部。言官劾信上首功不實。信四疏乞休,不許。信欲有為,而阻於圭,不自得,數稱疾。
- 41. 《明史·程信傳》:六年春旱,應詔言兵事宜更張者四,兵弊宜申理者五。大略言:延綏、兩廣歲遭劫掠,宜擇大臣總制;四方流民多聚荊、襄,宜早區畫;京軍操練無法,功次升賞未當。語多侵圭。圭奏寢之。
- 42.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辛卯春,上以雨雪不降,將詣山川壇致禱,令羣臣條陳闕失。公上言兵事可更張者四,兵弊可伸理者五。大約謂當今在外,惟延綏兩廣無歲無擄,刼之患而捷屢聞於朝堂,賀屢稱於軒陛,四方流民悉聚荊襄,此大可憂也;而不求規畫之良,以為經乆之策,在內惟京營乃天子六師,所以居重馭輕,而四方有事恆病其不純而困於不足。凡此皆宜更張之大者。兵弊五事亦皆連類,引喻誦而知其是非所在。詔下兵部一時任事者難之,蓋未幾而復有事,於三方悉如公言,雖在告朝廷有所賞賚,多即賜其家又遣太醫診視,疾漸瘳。
- 43.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是歲九月,複用廷議,詔改公南京參贊機務,特免公入謝。陛辭又特給人扶,上面諭而遣之。公至南京,上章謝恩,有願上興文事、修武備,永垂宗社之規,親君子、遠小人,協副天人之願之語。時營衞官多老不任事,及貪縱者,公悉汰之。諸約束,悉循其舊,而亦未嘗小屈己以徇人。
- 44.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甲午舊恙復作,懇辭機務,上重違公請,賜勑還鄉,曰:“卿其勉進藥食,用臻康寧,疾若脱然,去體其勿,久安於家”。
- 45. 《書蕭氏祖塋詩卷後》:先少保、尚書襄毅公之捐館也,朝廷遣使賜葬休寧南山之原,蓋十七年矣。
- 46.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己亥五月,忽因吐致疾,轉為風痰,既差而復者三,竟不起。時九月二十七日辰時也,享年六十有三。有司以訃聞,上悼惜,詔贈太子少保,諡曰襄毅。遣使諭祭於家,命官督有司治葬事;詔臨壙,復賜祭焉。
- 47.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贈太子少保諡襄毅程公事狀》:詩文字畫,皆不經意而雄渾方整可傳,類其為人。凡著述多不畜藁,其出於諸子之所輯錄者,有《容軒稿》、《尹東稿》、《南征錄》、《晴洲集》、《康寧窩藁》若干卷藏於家。
- 48. 《篁墩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1-03]
- 49. 《椒邱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4]
- 50. 《明名臣琬琰續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6-09]
- 51.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4]
- 52. 《今獻備遺》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4]
- 53. 許承堯.歙事閒譚.合肥:黃山書社,2014:1112-1113
- 54. 張岱.石匱論贊:故宮出版社,2014-08
- 55. 查繼佐.明書(罪惟錄):齊魯書社,2014-06-01
- 56. 《明史·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09]
- 57.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六·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6]
- 58.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六·國朝》:程襄毅公參贊南都日,左安寧時為守備,燕公設席,中為己坐而以公位其下,公心不平。蓋中官雖為主,亦居首席,六卿而下,皆列坐焉。公戲為一絕雲:“主人首席客居旁,此理分明大不祥。若使周公來守備,定因屋上放交牀。”安見詩,遂分賓主。
- 59. 《智囊全集·上智部》:休寧程公信為南司馬徵川貴時,詔以便宜之權付公。公自發兵至凱旋,不爵一人,不殺一人。同事者以為言,公曰:“刑賞,人主之大柄。懼閫外事不集,而假之人臣;幸而事集,又竊弄之,豈人臣之誼耶?”論者以為古名臣之言。
- 60. 《明名臣琬琰續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24]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52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墨染殇泪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