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侯

鎖定
世侯是指遼宋金元時期管理北方漢人的特殊制度。遼朝時指漢人佐命功臣及漢人世豪;宋朝指常勝軍;金朝指猛安謀克、九公封建;元代指漢人萬户、千户及百户。
中文名
世侯
別    名
壘主
堡主
塢主
時    期
遼宋金元
地    點
北方統治區
意    義
席捲天下的主力
組    織
山水寨

世侯世侯簡介

“韓、劉、馬、趙不僅王惲郝經稱之為四大族,比諸唐代之崔、盧、李、鄭,蘇天爵則加上時、左、張、呂四家,稱之為遼金大族,影響所及,遼亡之後仍有二百四十年,不可不謂深遠。” [1] 

世侯遼朝世侯

韓知古,契丹名迪裏姑魯,是《遼史》所載漢臣進入契丹社會第一人,進入契丹社會時間大約在888年左右,因是遼太祖和述律平的家奴,因此對以遼太祖為代表的契丹顯貴們的漢化思想有重大影響,也最先得到重用。遼太祖朝歷任左僕射(909年已擔任此職)、首任總知漢兒司事(擔任此職時間約在916年,即遼太祖開國稱帝前後)、中書令(926年),在遼太祖朝總理漢人事務,對契丹建國初期的禮儀制度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功列佐命功臣。韓知古娶契丹女人為妻,在契丹生育11個兒子,全部在遼廷出仕為官,由此韓氏家族發展成為終遼一世契丹社會第一漢族世家大族,史稱“玉田韓氏”。
康默記,本名照,被遼太祖俘虜進入契丹的時間大約在902年左右,因才幹出眾被遼太祖留在身邊倚為謀臣。遼太祖朝歷任左尚書(916年以前已擔任此職)、禮部尚書(918年已擔任此職)皇都夷離畢(920年),主持營建了契丹皇都和遼太祖陵,對遼太祖建國及治國思想有重大影響,為契丹建國初期的法律制度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功列佐命功臣。韓延徽,字藏明,契丹名匣列(遼太祖賜名),幽州安次人,進入契丹時間大約在911年左右,遼太祖朝歷任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915年前後)、左僕射(926年),對遼太祖仿效中原封建帝制開國稱帝、設置州縣安置漢人、攻渤海、征服草原諸部族等思想、決策、行動都有重大影響,參與了遼太祖建國、建國初期各項制度建設及軍事征服活動,以功列佐命功臣。
韓延徽在遼太宗朝封魯國公、政事令、南京(今北京市)三司使,遼世宗朝遷升南府宰相,遼穆宗朝致仕,遼應歷九年(959年)病逝,終年78歲。韓延徽是契丹建國初期重要政治人物和遼太祖的首席謀臣,是契丹遼王朝四朝元老第一人,漢臣封公侯第一人、擔任南府宰相第一人。《遼史》給予韓延徽很高的評價:“太祖初元,庶事草創,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韓延徽家族是遼代社會漢族世家大族之一,史稱“幽州韓氏”。
趙思温,性格果鋭,膂力驚人。最初跟隨燕王劉仁恭,為後唐莊宗李存勖所俘,拜平州刺史。神冊二年(917年),投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拜檢校太保、保靜軍節度使。天顯十一年(936年),帶兵援助石敬瑭抵抗後唐進攻,遷南京留守、盧龍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侍中,賜號“協謀靜亂翊聖功臣”,遷臨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遼太祖死後,述律平逼迫他殉葬,趙思温亦逼迫述律平殉葬,太后心一狠以手腕代替。趙思温生子十二人,其後支分派別。官三事、使相、宣徽、節度、團練、觀察、刺史、下逮州縣職二百餘人。 [2-3] 

世侯宋朝世侯

由於“女真、契丹、奚皆同朝,只漢兒不好。”北方漢人意為歸降宋朝可以找到同類,如張覺、郭藥師、李全、楊妙真、李璮馬擴等。但“北人指曰漢兒,南人卻罵作番人。”以至於北方漢人吃新米就被宋軍辱罵,且南宋兵民自視救世主,歧視北方漢人為藩人,又因宋朝畏懼金朝誅殺張覺紅襖軍,更在1125年金分東西兩路進攻宋時,遼朝降將郭藥師和麾下的常勝軍,在跟金的戰鬥中被宋軍逼反,帶着東路金軍從河北直撲汴京,西路軍則一直沒能攻下太原,不敢南下。 [4-6] 

世侯金朝世侯

猛安謀克是指王六兒、王伯龍、韓慶和、張應古、劉仲良、李孝功、劉宏等人。1124年(金天會二年)金兵攻拔平州後,統帥完顏宗望以“恐風俗揉雜民情弗便”為由,乃罷漢人猛安謀克。1145年(皇統五年)熙宗“又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浸移兵柄於其國人”。之後在金朝中早期“有兵權、 錢穀,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漢兒雖劉彥宗、 郭藥師亦無兵權。”
金朝末年都城南遷後在河北地區對九個地主武裝首領的封授事件。金宣宗貞佑二年(1214)﹐在蒙古軍的打擊下﹐金朝南遷。河北山東等地相繼淪陷。興定二年(1218)﹐蒙古軍攻佔山西太原﹑平陽等地﹐形勢對金朝極為不利。次年正月﹐金宣宗召集百官商議對策。宣徽使移剌光祖等人建策:“當募土人威望服眾者﹐假以方面重權。能克復一道﹐即以本道總管授之。能捍州郡﹐即以長佐授之。”宣宗於四年二月﹐分封河北山東﹑河東的地方官吏與地方武裝首領王福等九人為“公”﹐以抵抗蒙古軍﹐收復失地。河北九公皆兼宣撫使﹐賜號“宣力功臣”﹐總率本路兵馬。設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斂賦税﹐賞罰號令﹐皆由九公自便。史稱這一事件為“九公封建”。 [7-10] 

世侯元代世侯

元初,元朝席捲天下,靠的是分封宋朝棄之不要的三北山水寨主,用這些諸路漢人萬户,是蒙古國時期出於對金作戰和鞏固北方統治的需要,在北方原金朝統治區設立漢軍萬户,任命北方漢地勢力較大的地主武裝頭目為萬户,使其分統諸路。據南宋人的記載,蒙古軍與南宋軍作戰時的戰術是:女真軍(廣義之漢軍中的一種)、漢軍衝鋒在前;不勝,繼之色目以軍;又不勝,才用真正的蒙古軍上陣 。 [11] 
漢軍萬户在向蒙古統治者履行納質、貢賦、從徵、聯姻等義務的條件下,誰打下的領土就歸誰,可自治其轄境,統領兵民錢穀,並世襲其職,專制一方。漢人萬户的設置有利於彌補蒙古在漢地政治軍事力量的不足,但漢人萬户權力過大,對蒙古的長遠統治是不利的,各路漢人萬户。在通過打擊阿里不哥和海都時,元朝大力派遣漢人萬户參戰北伐,經過征討南宋、征討大理、征討阿里不哥、征討李璮之亂、征討海都、征討窩闊台汗國及鎮壓乃顏之亂(李璮的親屬)的戰爭,漢人萬户兵力被不斷分割、改編基本被消耗殆盡。蒙古三次西征,都曾徵發中國北方的各族軍士、工匠、民人隨軍前往,很多人因此留居中亞等地,生活同化入穆斯林中。其中少數人更躋身當地權貴階層,藉助蒙古軍事貴族勢力成為中亞新的統治者。《長春真人西遊記》曾載,在邪米思幹【即撒馬爾罕】城中,“大率多回紇人,田園不能自主,須附漢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亦以諸色人為之,漢工匠雜處城中。”丘處機還被生活當地的漢地官員司天台判李公等人邀請一起去城西春遊,眾官“載蒲萄酒以從。”此情此景彷彿中原士人聚會在中亞之衍伸。丘處機前往成吉思汗興都庫什山下的八魯灣行宮時,一路上也是“漢人往往來歸依。” 見於《長春真人西遊記》中的西域漢人就有宣差劉仲祿、楊阿狗、李東邁、郭德全,太師府提控李公,三太子醫官鄭公以及西夏人宣差阿里鮮、阿波古。忽必烈即位後逐漸將其廢除。
元末,世侯制度再次出現,元帝任命李思齊、張思道、賀宗哲、孔興等漢人世侯對抗各地起義部隊。賀宗哲、張玉、開原王、張輔(張輔在漠北草原出生)等漢人及父輩隨護元帝返回漠北和林。如脱脱不花汗被也先太師殺害後,曾率兩萬部眾(一説三萬)製造土木伏馬又暗殺也先太師的阿剌知院所統領的巴圖特部,既被認為是漢人後裔。而元朝貴族除隨元帝北歸者,皆歸附於明朝。 [12-15] 

世侯代表人物

古籍及出土石刻記載甚多,只記奇才有名望之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韓德讓、趙思温;黑龍江:王伯龍;吉林:王澮;遼寧:韓慶和、韓常、高景山、郭藥師、張覺、李守賢、李彀、劉世英、劉亨安、石天應、石煥中、張鯨、張致、杜秀、田雄、張成;山東:李全、楊妙真、李璮、趙迪、劉益、劉顯、史天澤、劉柏林、張柔、嚴實、劉恩;石天麟、楊惟中、劉黑馬、郭寶玉、郭德海、郭侃、張拔都、賈塔剌渾、薛塔剌海、張榮、劉敏、王逖勤、Khitayan Vazir(意譯漢兒人,名帝釋天的武器。元太宗窩闊台汗所賜名)、丞相大夫、不花太師及金蓮川幕府等。 [16-17] 

世侯歷史評價

燕自兩河之戰,遂非唐有。薦罹遼金,幾四百年。然而不漸宣政佻靡之化,豪勁任俠,渾厚敦雅,猶有唐之遺風焉。故是詩有「衣冠儒雅尚如唐」之句。遼宋金元世侯就勇略而言南朝只有吳階、劉琦、韓世忠、岳飛、張俊、徐徽言、張敵萬、李彥仙、趙立、李庭芝、杜杲等等可以相抗衡。且經世治略,招撫流民並不比南朝遜色絲毫。
虞集:“我國家(指蒙古)龍興朔方,金源氏將就亡絕,干戈蠢起,生民塗炭。中州豪傑起於齊、 魯、燕、趙之間,據害以禦侮,立保障以生聚。”
胡祗適:“朝以神武起北方,幽燕以南風從雲會。功成事定,剖符錫命,列為侯伯,連城數千,户數十萬,租賦焉,生殺焉,一出於侯伯。”
姚燧:“由是萬户佈列天下,其勢雖分,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相傳虎節,一命三品,世世不絕。”
孱赤台:“張柔驍勇無敵,向被執而降,今委以兵柄,戰勝攻取,威震河朔。失今不圖,後必難制。常欲殺我,我不敢南也。”
郝經:“燕嶺之北,河湟之西,姑置勿論(不敢論)。藩方侯伯,牙錯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擅賦專殺,父死子沒,今一再傳,年皆未及四十,書傳方略,時務情偽,莫不明練。而各握重兵,多者五、七萬,少者亦不下二、三萬。比年以來,鏖戰長征,山川險易,靡不周知。”
魏初:“地方二三千里,勝兵合數萬,如異時,齊、晉、燕、趙、吳、楚之國,競收納賢俊,以系民望,以為雄誇。”
蘇天爵:“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虓將勁卒,荏習兵革,騎射馳突,視(比)蒙古、回鶻尤為猛鷙。”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