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嘉穀

鎖定
袁嘉穀(1872-1937年),字樹五,號樹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雲南石屏人。袁嘉穀在雲大執教十餘年,是雲南文化名人。雲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袁嘉穀的字,自創一體,世稱“袁家書”。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做到現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這便是袁嘉穀。
別    名
屏山居士
樹五
樹圃,屏山居士
出生地
雲南石屏
出生日期
1872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本    名
袁嘉穀

袁嘉穀人物簡介

袁嘉穀 袁嘉穀
1891年,袁嘉穀離石屏至昆明就學於陳子潘、張竹軒,22歲入經正書院研習。
1903年6月,他應經濟特科試,列二等七名,複試列一等一名,授編修,是雲南的狀元。
1904年7月,袁嘉穀赴日本考察學務、政務,著《東遊日記》四卷。
1905年8月,回國,他任國史館協修,並在學部編譯圖書局專管教科書事。
1909年9月,他升任浙江提學使
1911年,辛亥革命離浙歸滇。
1912年5月,他應蔡鍔之聘任省參議員。
1915年,應唐繼堯之聘為顧問,並修《雲南叢書》。

袁嘉穀人物故居

袁嘉穀 袁嘉穀
袁嘉穀故居位於石屏縣異龍鎮南正街。故居為清代木結構樓房建築,坐西朝東。由故居大門進去是一條通道,中間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進去有一樓房,為袁氏少年時代的書屋。
故居於1993年公佈為雲南文物保護單位
袁嘉穀的故鄉雲南石屏位於雲南省南部。自元朝以來,民間因重教興文而人才濟濟,清代有“文獻名邦”之稱謂,被譽為“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明清兩代曾出文進士65人,翰林15人,經濟特元1人,武進士11人,文武舉人640人;科名最高者,奪雲南之冠,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科舉人數,在雲南僅次於昆明和大理。正如民謠所言:“沙至蕭家海,翰林進士滿街擺”、“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家家有”。 清末停科舉,興學堂;民國間,石屏出大專院校畢業生142人。其中,留學日本的12人,留學美國的6人,留學法國的1人。

袁嘉穀人物生平

袁嘉穀(右一)1903年於昆明 袁嘉穀(右一)1903年於昆明
袁嘉穀(1872-1937)1872年7月12日生於石屏,21歲到昆明應試,22歲應科試,23歲應優貢試,又應鄉試,因常列榜首,被學友尊為“課(考試)王”。26歲赴京應試不第,發憤歸,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後“住院潛修達五年”,後自道“平生得力於此”。31歲再次應試,榜發,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職編修,不久清廷開“經濟(經世濟民)特科”,袁嘉穀由尚書魏光燾保薦應試。
時經濟特科分兩次考試,先考策論時事,袁嘉穀將自己平生所學、平日思考的結論,鋪陳為文,寫了一篇《防民猶防川論》,全文5千餘字,見解精闢,文理流暢,又是一手王歐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賞識。榜發下來,袁嘉穀名列一等一名俗謂中了狀元,這是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的事。
光緒東華錄卷四載:“閲邸鈔,有旨開經濟特科,十年一舉。或二十年一舉,目分六條,一曰內政、二曰外交、三曰理財、四曰經濟武、五曰致格、六曰考工。”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滅亡,不少自視為清朝遺老的人自盡以效忠,而身為清廷大員的雲南狀元袁嘉穀卻順應潮流,不行愚忠之舉,有人曾詰難他:“張公(袁的岳父張竹軒以自盡效忠清廷)以廣文小官而殉清,公身為顯宦大員,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豈不自污?” 袁嘉穀回答説:“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後,袁嘉穀自甘寂寞,隱居鄉里,埋頭著述。

袁嘉穀成就貢獻

考中狀元的袁嘉穀 考中狀元的袁嘉穀
1903年,清政府進行了歷史上惟一一次廢除科舉後的經濟特科考試。據瞭解,經濟特科的考試與一般科舉考試不同,它不以八股見長,而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方策為主,更注重學以致用。特科考試,整個清朝只有過三次(另兩次為博學鴻詞科),此次應考的還有已經獲得狀元身份的人,所以經濟特元的地位,應高於普通的狀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全國應試的306人中,雲南石屏人袁嘉穀得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為“經濟特元”,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清代先後開博學鴻詞二次、經濟特科一次,因此袁嘉穀被贊為“國朝第三人”、民間稱袁嘉穀為“獨一無二的狀元”。
消息傳到雲南,昆明人將拓東路上的聚魁樓改名為狀元樓,滇督魏午莊書“大魁天下”致賀。1999年,袁嘉穀的故鄉石屏縣按昆明狀元樓的樣子重修狀元樓,以資紀念。
在雲南,袁嘉穀便是歷史上的狀元了,消息傳來,四方轟動,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樓”、由總督魏午莊手書“大魁天下”一匾高懸樓上,老百姓則只叫它“狀元樓”。袁嘉穀回雲南登狀元樓時,值電影興起,還拍了一個紀錄片為存念。 袁嘉穀中狀元之後,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編修、協修等 。
袁嘉穀是中小教育史上負責編寫中小學教科書的第一人,通用的“星期”、“樂歌”等名詞,還是當時由袁嘉穀新訂的。

袁嘉穀相關事件

1917年,他居家賣字自給。袁中狀元后,書名倍增,求書者遠至北京、浙江、日本。袁雖名為“賣字”,但為人豁達,只要有人來索,無論長幼貴賤,均認真揮毫,以禮相贈。 昆明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黑龍潭等名勝風景區,都留有袁嘉穀的書法墨跡。
1921年,袁嘉穀任雲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晚年,他結廬翠湖,自闢一園,名“樹園”,堆土為山,名“金鐘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悦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陰,蒐集、整理雲南地方文獻。當時大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只碑》,經他鑑定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為其父在故鄉樹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作了碑跋並倡議地方政府建亭保護,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知道雲南產生過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學_私立東陸大學(即今雲南大學前身)成立,次年袁嘉穀應聘擔任國文教授。袁嘉穀本屬重金聘請對象,但他得知大學經費頗緊,堅辭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為辦學資金。直到8年之後(1931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為省立,他才開始領薪。 袁嘉穀博學,且平易近人,在東陸大學聲譽甚高。他每週講兩節國文課,教室設在至公堂,每節課總是座無虛席,除該校學生和一些教師外,還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穀任教十餘年,培養了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喬、浦光宗、張希魯等。

袁嘉穀教育與藏書

宣統元年(1909年),任京城圖書編譯局局長。當年,法國人伯希和將已運至河內的敦煌遺書中的一部分,帶到北京裝裱,並在六國飯店舉辦展覽,與羅振玉王國維王仁俊等前去探看,見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經》等,與諸同事商議,認為“真稀世之寶也”,立即向學部侍郎嚴範孫報告,並提出了處理意見,由學部急電甘肅敦煌總督:“凡洞中片縑隻字均檢送來京,不得再失。”並將被盜運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使數千卷古籍得以及時追回,由學部收管,現存北京國家圖書館
入民國後,任北京政府國務院顧問、國會議員、雲南鹽運使。1919年任雲南圖書館副館長。自稱其有“書淫”,曾遍搜雲南地方文獻,與李根源共同輯刻有《雲南叢書》,初編收書152種,二編收書53種;主編《滇文叢錄》等,均是以傳播雲南文獻為主。曾在文瀾閣中輯錄《四庫全書》中關於滇人文獻,如抄錄謝肇淛滇略》、沐昂滄海遺珠》等。深感國民教育之重要,稱:“大地盤盤,眾生芸芸,非智不存,非學不智,非圖書無以為學,古與今一矣,中與外一矣。”曾創辦“石屏圖書館”,重在倡導提高國民素質。任職雲南圖書館時,主持編撰《雲南圖書館圖書目錄》2編。 [1] 

袁嘉穀擴展瞭解

袁嘉穀的愛國是有名的。
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法帝國主義忽然佔領圓通山,引起羣眾的義憤。袁嘉穀有《圓通山觀趙文敏書法華經殘本》詩句雲:“金書殘經豈足惜,山寺且阻遊人登。似歌似哭山頭鳥,欲明欲滅佛前燈”。此時,雲南籌修滇川鐵路他急函川督,不主張用外國工程師,建議請詹天佑工程師來滇行事。
袁嘉穀在學部任職時,當時翻譯和文書都是日本人。他們説翻譯印刷日文教科書妨礙了他們的版權,因而提出異議。袁當場駁斥道:“中華文獻在你國傳誦千餘年,從未聽説華人向你們索取版權,你們區區教科書豈能與我國典籍可比?”日本人當即被駁得無言可對。
袁嘉穀書法 袁嘉穀書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京、南京相繼失守。袁嘉穀憂憤成疾,卧牀不起,隨即召集子女,説:“人知愛國愛家必以學問經驗立其根本,處心積慮者久矣。我則人民知識猶淺,不暇自顧,以大國自豪。人侵我,我不備,戰事起,人民塗炭,吾不忍見之矣。”病中起草《責倭寇》一文,未脱稿,竟於1937年12月23日與世長辭,終年66歲。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