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姓

(中國姓氏之一)

編輯 鎖定
廖姓,中華姓氏,發源地是古廖國都城(今河南南陽市唐河縣) [1]  ,得姓始祖為古廖國第一任國君廖叔安,乃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原居帝丘(即今河南濮陽市),為楚國先祖。夏朝時被封於(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國所滅,後人以國為氏。 [2] 
廖姓在宋朝百家姓排第342位。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羣體遺傳和人口分佈》,廖姓總人口約42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0.33%。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西、湖南、四川等四省,這四省廖姓大約佔廖姓總人口的56%。廣西、台灣、福建、河南等四省的廖姓又佔了25%。廣東居住了廖姓總人口的16%,為廖姓第一大省。 [3] 
中文名
外文名
Liao
得姓方式
以國為氏
得姓始祖
廖叔安 [2] 
主要郡望
汝南郡、鉅鹿郡、武威郡 [3] 
主要堂號
武威堂、汝南堂等 [3] 
發源地
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 [1] 
人口排名
2006《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排61位 [4] 
姓氏名人
廖化廖仲愷廖承志

廖姓歷史發展

編輯

廖姓姓氏源流

廖(Liào)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廖姓 廖姓
出自周文王後裔召伯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武王滅商後封周文王之子伯廖於古飂國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陽鎮,春秋初滅於楚國。子孫以國為氏。由於廖國國小勢弱,也不見於經傳,難以確考。很有可能廖、蓼、鄝、飂同為一地,同出一人之後。 [5]  在召伯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廖氏,成為廖氏的一個來源。秦、漢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陝西等地都分佈有廖氏族人。到了漢朝時期,召伯廖的後裔廖頡擔任過鉅鹿太守,在歷史上。鉅鹿地區(今河北平鄉西南部)的廖氏曾經為當地望族。 [5]  [2] 
  • 源於己姓
出自遠古顓頊帝後裔廖叔安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傳説,顓頊娶滕氏奔的女兒女祿氏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叫老童,廖氏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後裔。叔安是帝顓頊的後代,夏王朝時被封在飂國為侯,飂,與廖音同,有些古書中也寫作郅、蓼、嫪、廖,那是叔安傳三十七世到春秋時期以後,飂伯高把“飂”字改寫為“廖”字而成為廖氏。飂國,就是叔安的封國,西周初為周吞併。飂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有改“飂”為“廖”者,稱廖氏,以念故國,世代相傳至今。 [6] 
  • 源於偃姓
蓼王廟 蓼王廟
出自遠古顓頊帝後裔皋陶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皋陶為堯舜時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屬於東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堅,偃姓,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西周初其後裔被封在蓼,蓼國古城在今河南固始東北蓼城岡,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滅。古代蓼、鄝、廖通用,蓼國之後有廖氏。 [7] 
  • 源於改姓
1、出自殷商末期宮廷官吏,屬於避難合姓為氏。殷紂王執政時,在宮廷中擔任管理冠蓋之官的顏氏、和管理服裳之官的繆氏兩位大夫因之棄官,隱居到維陽(今甘肅武威),兩家居於一處,相親相敬,遂合二氏之字改姓為廖氏,兩家的後代由此合併,世代相傳至今。 [8] 
2、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9] 
  • 少數民族
1、壯族: 據史書記載,壯族先人在唐、宋時期有因其居住地區而得名的“西原蠻”、“南丹蠻”、“撫水蠻”等,當時他們已有了廖、寧、儂、黃、莫、韋、周等大姓。現在廖姓仍是壯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2] 
2、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無姓,到了明萬歷年間,有的地區開始出現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區就有了“吳、龍、石、麻、廖”五姓。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説:“苗民生活鄉間,多屬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團體固,人口多而勢力強。古時候,吳、龍、廖、石、麻五姓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區域,幾乎佔湘西整個苗區。”清檀萃的《説蠻》對五姓有不同的説法:“生苗、紅苗有吳、龍、石、麻、田五姓。”然而無論從傳説或者是實際情況看,“田”應該是“廖”斯誤。廖姓出於苗族禾瓜家族,現主要居住在鳳凰縣廖家衝一帶。 [2] 
3、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廣西、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南丹縣境內。毛南族原名“毛難族”, 1986 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名。毛南族屬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難族簡史》説:“宋時撫水州民有區、廖、潘、吳四姓”,撫水州後改安化州,就是現在廣西環江、貴州荔波一帶。毛南族現在仍有廖姓。 [2] 
4、高山族: 《台灣省通志》載:清乾隆二十三年 (1761 年),賜台灣高山族七姓,第四姓為廖。 [2] 
5、瑤族: 《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平地瑤的大姓有廖、黃、李、陳、鄧等,灌陽道州千家洞之後散居於富川,分佈於今富川縣富陽、福利、麥嶺、朝東、城北鄉和鍾山縣兩安、平安鄉。 [2] 
6、仫佬族: 《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稱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縣誌》也説上海嘉定有廖姓,為貴州仫佬族。 [10] 
此外,布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2] 

廖姓得姓始祖

廖姓始祖——廖叔安 廖姓始祖——廖叔安
廖(飂)叔安。黃帝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其後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開國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11] 
廖叔安,出生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一帶),是廖氏宗祖。夏朝時,在蓼國為王,稱”蓼王”,後人以國為姓為“ ”亦作 “ 風 ” 字邊“飂氏”。古蓼國轄境約當今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飂氏傳到 36 世伯高時,才去風加廣成為“廖”。 [2] 

廖姓遷徙傳播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
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鉅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
廖姓史話 廖姓史話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
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
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
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
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
清代,閩粵廖姓有遷入台灣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11] 
  • 移居台灣
各地廖氏族譜
各地廖氏族譜(15張)
台灣廖姓人有單廖與雙廖之分。單廖是指純粹廖姓人;而雙廖,又稱張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張願仔的後裔。台灣地區廖姓人口約 28 萬餘人。就分佈而言,以雲林縣的二(山侖)鄉最多,約為 15000 人。其次是西螺鎮, 14000 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區、台中市北區、台北縣板橋市。這 5 個地區都是張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謂“福佬人”。單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為台北縣新店市、桃園縣、新竹市、苗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他們的先人是從廣東省大埔、陸豐、蕉嶺等縣移居台灣的,是所謂“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來都是中原河洛人。台灣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渡海人台墾殖的廖姓人,他們為台灣的開發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2] 
  • 移居海外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但至遲在清朝前中期已經有一些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墾殖來説,儘管要冒很大的風險,早在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一些廖姓人已經進入台灣。到了乾隆年間,清政府廢止了渡台的禁令,遷徙到台灣的福建人和廣東人就更多了。與此同時,一些人便向鄰近的東南亞各國尋求發展。 [12]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佈,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有為數眾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華僑、華裔也不少。 [12] 
海外廖姓華人的祖先多數是從福建、廣東、廣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們當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順昌廖剛公、福建安溪廖儼公的後代。海外廖氏宗親團結齊心,慎終追遠,光大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先輩遺留下來的精華,在他們中得以代代薪火相傳。 [12] 

廖姓人口分佈

編輯
  • 歷史上廖姓的遷徙與分佈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漢,廖姓已擴散到河北、湖北。到兩晉南北朝時,廖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廣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時期,中原廖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灣。 [13]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廖姓大約近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6%,排在第七十三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廖姓總人口的32%,佔湖南總人口的1.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福建、四川,這四省的廖姓大約佔廖姓總人口的69%。其次分佈於江西、廣東,這兩省的廖姓大約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已完成了主力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閩贛粵廖姓密集分佈區域。 [13]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廖姓大約近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八十四位。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慢,600年中廖姓人口純增長達15%,人口淨增加了3萬。江西為廖姓第一大省,約佔廖姓總人口的43.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17.7%)、湖南(10%)、廣東(10%),這四省廖姓大約佔廖姓總人口的81%;其次分佈於湖北(6.6%)、四川(6.3%),這兩省的廖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600餘年,廖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南方遷移。廖姓的聚集地區的重心向東南偏移。 [13] 
  • 當代廖姓的分佈與圖譜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當代廖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一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 [4]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420萬,增長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約佔廖姓總人口的56%。其次在廣西、台灣、福建、河南,這四省的廖姓又佔了25%。廣東居住了廖姓總人口的16%,為廖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湘、四川、閩台三個廖姓聚居中心。在600年期間,廖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西部、西南部遷移,同時向華中回遷。 [3] 
廖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西、粵湘閩大部、皖鄂南端交匯地區、四川東南、雲南南端,每平方公里的廖姓人口達到1.5人以上,贛閩粵交匯地區,密度達到4.5人以上。廖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7.7%,廖姓人口大約164萬;0.7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5.6%,廖姓人口大約159.6萬;不足0.7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76.7%,廖姓人口大約84.4萬。 [13] 
廖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湘贛、閩台、安徽西南、湖北東南、貴州東部、雲南大部,廖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5.3%,居住了大約66%的廖姓人羣。在海南、貴州西部、雲南東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陝甘南段、青海東南、河南東南、皖蘇大部、浙江,廖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23%一0.6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26%的廖姓人羣。 [3]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廖姓人口分佈最多的省份是廣東。 [43] 

廖姓傳統文化

編輯

廖姓郡望堂號

■郡望
武威郡:西漢元狩二年春置郡,古稱涼州雍州姑臧休屠,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廖氏最大的郡望,有天下廖氏出涼州之美譽,地處涼州平原。 [14]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14]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14] 
■堂號
  • 武威堂
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崇德之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自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 [15] 
  • 世綵堂
是廖氏的主要堂號之一。“世彩”的內涵:一是長壽而有福氣,“為官者只有造福於百姓和鄉里人,才有這樣的好福氣”;二是宋皇帝(欽宗)御封“世綵堂”,更為顯赫而耀。廖剛是宋朝一位極有膽識、極有謀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歲,曾祖父享年88歲,他們都看過自己的第五代孫子。廖家累世奉養白髮老人,所以廖剛把自己的廳堂命名為“世綵堂”。後世許多廖姓宗族都喜歡用“世綵堂”作為堂號。 [15] 
  • 汝南堂
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發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發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號,是廖姓最古老的堂號 [15] 
  • 果烈堂、中鄉堂
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就叫“果烈堂”。 [15] 
  • 紫桂堂
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 [15] 
  • 萬石堂
萬石堂 萬石堂
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云: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15] 
  • 清武堂
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 ,為福建詔安官坡張廖一族之源。這派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 堂”。 [15] 
  • 忠愛堂
唐僖宗中和元年,廖儼奉旨平南,班師回朝。帝嘉其忠君愛國之志,御賜忠愛堂,並賜世襲十代二品銜。廖姓後人以忠愛堂作為堂號,不僅紀念其祖輩功績,而且也以忠君愛國為志。 [13] 
  • 其他堂號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中鄉堂””、“垂裕堂”、“崇遠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維堂”等。 [15] 

廖姓門楣題辭

  • 萬石流芳
源自北宋順昌人(今福建順昌)廖剛,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號高峯,宋神宗(趙頊)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三十六歲時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丙茂科進士,宋崇寧至大觀年間(公元1102~1107年)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從一品),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云:“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16] 

廖姓宗祠楹聯

廖氏崇德公祠 廖氏崇德公祠
廣安廖氏宗祠 廣安廖氏宗祠
廣東廖氏宗祠 廣東廖氏宗祠
安溪尚卿歐陽廖氏祠 安溪尚卿歐陽廖氏祠
古田會議會址(原廖氏宗祠) 古田會議會址(原廖氏宗祠)
廣東肇慶市高要白諸鎮荷木園村廖氏大宗祠 廣東肇慶市高要白諸鎮荷木園村廖氏大宗祠
三州世澤,萬石家聲。 [16] 
——上聯典指自晉至唐歷時數百年廖氏家族之顯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為郡公,長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為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 [17]  這是廖氏首次分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來。下聯典故的説法有兩種:一是據説漢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萬石救濟百姓災荒,故而家聲遠播;另一説是宋時廖剛和四個兒子均年薪二千石,共萬石,父子號稱十貴,其居舍門額宋皇帝御封為“萬石家風”、“世綵堂”。“萬石”指廖剛,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書;他的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為將帥,年俸祿都在兩千石(一石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義,一門官俸累計超過一萬石。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名榮萬石,性慧六齡。 [16] 
——上聯典指北宋順昌人廖剛,字用中,號高峯,少年時曾跟從楊時學習,崇寧年間進士。宣和初年官監察御史,當時蔡京專權,他奏論無所迴避,後出知興化軍。南宋紹興年間歷官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對於朝政知無不言,曾建議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因此得罪了秦檜,改任工部尚書。著有《高峯文集》。他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都任將帥,做到太守一級的官,當時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代順昌人廖衡,幼年時機敏過人,六歲能寫文章。縣尉下鄉催租時遇見他,把他抱到縣衙,他當場吟誦《雨中山茶》詩,人們大為驚奇。十三歲中鄉舉,後任轉運判官。
山茶詠句,性慧六齡。 [16] 
——全聯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絕人,六歲能屬文。吟雨中山茶詩,人皆大奇之。
着歸田集,稱謫仙人。 [16]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5張)
——上聯典指北宋將樂人廖正古,字明遠,治平年間進士,任西安知縣,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於民不便。後辭官回鄉,着《歸田集》。下聯典指北宋初順昌人廖執象,字遜父,七歲能寫詩。道士陳摶見到他時,説:“你是謫仙人(才學優異,如謫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塵世。”他不到二十歲就進京城向朝廷進獻詩文,太宗看到後也稱好,後參加省試時,得急病而死。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 [16] 
——上聯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寧年間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家中有兩棵荔枝,果實為綠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黃庭堅稱他家為“綠荔廖氏”,後來人們便用這個稱呼來區別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聯典指北宋荊州人廖君玉,字國華,元祜年間以朝請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學,此時在桂山建書堂,名叫“紫桂堂”,政務閒暇時就在堂中讀書、吟詩。
名榮萬石,世彩名堂。 [16]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剛,忠正耿直,疏陳無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權貴,幾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書,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瑩中,建書堂名“世綵堂”。
汝南世澤,五經家聲。
——上聯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廖謹,恬靜力學,淹貫經史,人號“廖五經”。
武功垂漢史,威德衝神朝。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聯以鶴頂格,由首句的第一個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威”構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時,飂伯高 改飂為廖之後,至漢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記載大歷史上。上聯“垂漢史”的“垂”是指流傳,記載的意思,即是指漢朝的歷史已有記載。“飂”,是古廖字。
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力行仁義事,奉獻忠孝心。 [16]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溪口村廖氏宗祠聯。
肇候封於德慶,倡節義於南宮。 [16]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廖永忠,徵南將軍,封德慶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莊,是一個生性剛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過。因一封奏摺惹怒了明景帝,被貶至四川寧羌驛,充任驛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廖莊被起復回到南京。
派衍天橫源流遠,郡封武威世澤長。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
慈孝友恭,一堂吉慶;詩書禮樂,滿室榮華。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感念恩深,小姑嘔血;傷心春盡,嫠婦悲吟。 [16] 
——上聯典指廖忠臣妻歐陽氏撫養小姑,與親女同乳,歐陽氏歿後,小姑泣至嘔血,病年餘。下聯典指清廖雲錦為馬氏婦,早寡,其《詠秋燕》詩云:“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
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峯朝祖廟,人傑地靈。 [16] 
——福建省寧化縣地區廖氏宗祠通用聯。
世綵堂高,歷代多賢承祖訓;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崇連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 [16] 
——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氏宗祠崇遠堂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崇遠”堂名。上聯“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指的就是詔安縣的官陂鎮,而“虎溪”,指的就是位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虎尾溪。如此一對楹聯簡單而清楚地説明此支廖氏族人所從而來的問題。
甘肅武威,承前啓後源流長;閩杭覺坊,繼往開來子孫昌。 [16] 
——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廖氏大宗祠聯。
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 [16] 
——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廖氏楊公祠聯。廖屋村楊公祠安放的是楊救貧祖師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開基祖和楊救貧勘輿術的傳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峯金精洞,自 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于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斗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裏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這副對聯,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 [16] 
——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萬源祠”聯。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溯源本於西周,祖德文謨昭百代;肇冠堂興南宋,家聲世彩振千秋。 [16] 
——清朝時有翰林院學士廖甡返鄉拜祖,嘉慶皇帝封送這一副餞別送行對聯作廖氏堂聯。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上聯點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後”的悠長曆史;下聯通過嘉慶皇帝讚譽廖剛德行,激勵廖氏子孫弘揚“世彩家聲”。
祖德溯三洲,源遠流長,看此日人文蔚起;
宗功承萬石,根深葉茂,喜今朝景遠維新。 [16] 
——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源遠流長,自唐朝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當思發揚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遷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 [16] 
——江西省上猶縣紫陽鄉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堯時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礪雄師,樹侯封於德慶,疏陳大本,倡忠義於公庭,駿聲振播而駿業開,早負千秋才望;
籍隸灕江,宦遊賀水,喜此地瑞雲毓秀,紹世彩之明堂,桂井飄香,薦宗功之廟食,燕翼貽謀則燕毛聚,律成萬古家風。 [16] 
——廣西賀州市賀街鎮廖氏宗祠正堂楹聯。

廖姓宗族特徵

  • 1、廖姓源於黃河流域,為顓頊嫡系。歷數代演變,成為南方姓氏。 [15] 
  • 2、廖姓堂號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關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 [15] 
  • 3、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尤其近現代史上表現出色,如廖仲愷廖承志父子。 [15] 
  • 4、廖姓字行輩份排列規整,讀之肅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譜》載有江蘇廖姓一支字行為:“清善正堅,明良式發,和平希廷,興家昌國。” [15] 

廖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編纂者、年份、方式
藏地
備註
全國閩粵贛武威廖氏族譜
(民國)廖步宵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一冊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上海嘉定廖氏宗譜六卷
(民國)廖壽圖續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鉛印本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上海市嘉定縣博物館

江蘇揚州維揚廖氏家譜二卷
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敦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蘭溪武威郡廖氏宗譜一卷
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蘭溪縣高潮鄉

浙江常山廖氏宗譜
(清)繞文重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縣金源鄉(有二部)

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譜
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金荷村
今僅存卷首、第一卷、第三~七卷、第九卷
浙江常山定陽廖氏宗譜四卷
(民國)王廣楫重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縣芙蓉鄉修書村

浙江常山西恆廖氏宗譜六卷
(民國)廖繼文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

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著者待考,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西村

安徽績溪廖氏族譜
(清)廖忱道等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華陽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南京大學圖書館

福建龍巖京源廖氏族譜十卷
(清)廖自芳、廖永坦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廖正柯手寫本
遼寧省圖書館

江西寧都衡田廖氏族譜四十九卷
(民國)廖燦荷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桂馨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寧都廖氏族譜六卷
(民國)廖萱榮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六冊
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北新洲廖氏宗譜二十六卷,首四卷
(民國)廖朗階、廖一楷等三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縣紅旗鄉七里村

湖北崇陽廖氏宗譜
(民國)廖紹夫總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崇陽縣高見鄉石嘴村(不全)

湖南湛田廖氏家乘二十六卷首二卷
(清)廖世清、廖元吉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七冊
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廖氏三修支譜七卷,首一卷
(清)廖光澤、廖光芬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武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寧廖氏重修支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廖章富、廖新敬等修,廖燦珍纂,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八~十二卷
湖南寧鄉溈寧廖氏重修族譜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廖章煦、廖鎮橙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第十六卷、卷末,另有一部存卷首
湖南茶陵宜陽廖氏族譜
(清)廖文恩等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德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湘南湘鄉青陂廖氏四修族譜十卷,首一卷
(清)廖必定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第二卷、第六卷
湖南邵陽楚南邵辰廖氏宗譜
(民國)廖名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鉛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宜章宜邑廖氏五修族譜一卷
(清)廖大授編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湖南益陽廖氏五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
(民國)廖豫章序,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世綵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今僅存卷首上、下冊
湖南廖氏宗譜一卷
(民國)廖名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鉛印本
遼寧省圖書館

廣東廣州珠江廖氏族譜二卷
(清)廖金策等纂,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珠江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南京大學圖書館

廣東廣州廖氏族譜
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手寫本一冊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廣東番禺廖氏族譜
(清)廖道南序,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手寫本一冊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南海廖維則堂家譜十二卷
(清)廖升昭、廖景曾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新會廖氏家譜二卷
(清)廖文峯纂,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四川內江廖氏族譜四卷
(清)廖為興纂,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富順廖氏燕詒祠族譜十六卷
(民國)廖文濂等修,廖文沼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十二冊
吉林大學圖書館

四川資中續修資中廖氏族譜五卷
(清)廖小鋒、廖西浦等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成都大昌公司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宣漢廖氏族譜一卷
(民國)廖吉成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省宣漢縣檔案館

四川華陽廖氏族譜一卷
(清)廖洪銑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四川省圖書館

根據各地家譜整理。參考資料: [18] 
武威廖氏家譜
(民國)廖毓芙等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宜邑廖氏五修族譜一卷
(清)廖大授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四川廖氏族譜六卷
民國)廖萱榮總纂、廖文炳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六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武岡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譜
(民國)廖克仁主修,廖鴻翥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世採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卷首
湖南、江西廖氏續修族譜
(清)廖鬥才等纂修,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殘本
嘉慶廖氏宗譜六卷
(民國)廖壽園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鉛印本兩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衡山廖氏五修族譜五卷,末一卷
(清)廖康譽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世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第二~六卷
家譜來源 [19] 

廖姓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
廖叔安嫡系廖氏字輩
天運開中遠,危國挺起元。思文光仕澤,褔壽永延年
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字輩
和會美方直鹹平如
湖南株洲醴陵市泗汾鎮字輩
祥開世綵堂,蔚起紹書香,作善家聲振,修培自順昌,良才微上理,惠政溥遐方,克念懷先澤,明經建業長
廣東樂昌雲巖鎮珠巖廖氏字輩
文彥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謹聰明。功績恢先緒,慈和啓後人。星斗一天煥,科甲百代興。俊傑朝端瑞,良才作相臣。鳴韶儀綵鳳,應運獻祥麟。士若崑山玉, 儒為席上珍。修身儲學問,定國展經綸。
湖南耒陽市新市鎮廖姓字輩
茂 仁義道相同
湖南耒陽新市鎮渠塘村
詩華書自茂 仁義道相同……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長湖廖家村字輩
秉直諫明君、思應守文庭、時元尚良清、世大士昌興、克紹芳輝顯、啓振英俊能、學孔經國盛、志孟佐道宏
湖南郴州桂陽縣廖姓字輩
周武萬代興,禮義世相守
湖南郴州永興縣廖姓字輩
建立勳名,忠孝流芳
湖南永州冷水灘區裏灣村廖氏字輩
佰仟志崇世,繼文忠元。銘清榮光在,錫汝本烈培,欽淳柱煒基,劍治業煥圭。
四川省宣漢縣土黃鎮廖氏字輩
剛嗣理榮訊,中光鑑淇林,點城萬天夢,孫泰海詢琮,年二孝日時,五尚仲侗添,思貴永大琇,正文希元顯,可紹先人志,宜謀百代光,家聲期振作,德澤自延長,如樹能培植,蓬勃竟發揚,千秋鍾毓秀,才華出棟樑。
四川省射洪縣金華鎮廖氏字輩
國太民安定,仁文永少興;詩書錦世澤,福樂壽長春
國家興隆,定有賢良,纘承基緒,世代修積,乃生才俊,光耀門庭。
廣東徐聞縣討嶽村廖氏字輩
希啓宗克舜,淑日大榮華,英明聲揚耀,道德慶祥光
廣西全州縣廖氏民國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譜》
宏惟嘉晉運,達士志連承。啓盛長思建,益安寶惠新。
任朝如茂學,濟義敬超明。與慶良生廣,作康景以文。
受貽宗道遠,秉定詠業敦。用振為發永,則章萬世英。
江西九江市廖氏部分輩派
誠琦訓教祥,家世慶其芳,禮義宗先達
廖氏統一字輩
三、才、四、維、正、學、行、宗、澤、立、偉、尚、承、章、鍾、書、俊、志、錫、鴻、業、敏、哲、體、道、達、遠、康、榮、和、超、鹹、障、葆、化、華、國、任、重、樹、弘、良、蘭、玉、秉、德、文、望、新、光。
重慶奉節縣久發公後裔廖氏的字輩
久為德有 永吉祥應 宏開泰運
江西龍南廖氏的字輩
紹庭為國瑞,光彩振家聲
上猶縣紫陽鄉源溪廖氏
◆(世傑派)前房:賢德彥仲能,雅南好齊封,起胤開賢才,佐邦國文章,忠良家友慶,積德紹書香,仁厚傳世寶,繼承大吉昌,英明建偉業,蘭貴騰春芳
◆(永春派)上房:啓福,舉仲(子)能孟廣,方(安高)同(朋)三學仕,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宗用派)下房:友景延誠伯,俊光先東敬,弘汝相煒培,仁義振芳烈,忠良紹英賢,聲名登天典,萬世永欽傳
大雅鄉馬岡厝德安公的字輩
德(十五世)先春榮瑞景明,祥公衍慶自天成,文章顯達仁為貴,遠紹淵源啓俊英
東勢鎮武威千十公的字輩譜
汝(九世)宗登玉嶽元衍,孟仁上世慶昌期,朝廷承裕隨芳錫,華國文章啓應時。
三岑鄉田尾三口灶盈漢公的字輩
日(六世)大玉英圭,錫欽紹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興,家聲布春暉,光前子孫賢,祖澤喜超然。
觀音鄉武威世崇公的字輩譜
國(十五世)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
平寨嵌下天興公的字輩譜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時世,大有進德,繼述顯名揚,傳家禮義長,箕裘隆百代,宗緒慶榮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輩譜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土,良名萬世欽,文章千載榮,中恕一生金。
重慶市秀山縣平凱街道江西屯村牛背天組武威堂的字輩
天開文運永;應是興隆長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輩譜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為先,乃能世守,受福於天
台北縣土城鄉子燧公的字輩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鵬程,繩武光前烈,詒謀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區勤樸公的字輩譜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奪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莊仔問公的字輩
傅(十八世)家德誼敦仁禮,華國文章本史書
桃園縣大溪鎮大魚池及馬坑的字輩
烈(十四世)世文國以,丁財福祿昌,蒼梧千載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輩譜是
上(十世)國朝廷時士天,正心大學本宜先,榮光獻瑞成名世,列位聖君亦尚賢
武威根標公的字輩
◆(大房)相(十四世)朝鎮貴天新振,慶運興文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鎮庚水集瑞,德勝榮華國家興,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鳳彩傳芳發,修學文武錦蘭清,忠良仁義鴻龍王,桂漢雄光萬世英。
廣西賀州鐘山縣公安鎮立元(慄源)村廖姓字輩
(前十代)啓保文金敬友德林元兵;(後二十代)萬克一上中緝守裕尊崇,懷恩成可幹恢緒盛顯榮;
西螺鎮下浦裏元表公的字輩譜是:文(十六世)明登仕錦松國恩,武有正鎮奉天發隆。
西螺鎮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輩譜是: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興,必世居仁鬱乃登,恆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義有芳稱,時逢茂對宜恭仰,秉禮傳家藹善能,溶哲向輝延博慶,揚光大智纘高騰
鄭坑的字輩譜是:榮(十四世)後登朝上,光華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貴慶綿長。
湖南衡南縣一支
英育元濟廣,仁義道相同
廣西融安長安鎮塘寨村廖氏的字輩譜
紅氏惜定玉,日漢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榮華貴,長明富萬年
湖北漢川市裏譚何家灣廖氏的字輩
人才尉啓聲名顯揚
浙江省温州市靈溪鎮浦亭鄉蒼溪村廖氏的字輩譜
國、寶、禮、書、傳、振
貴州省思南縣甕溪鎮廖氏字輩
應奉承聖元,世天開文運;永登朝佐啓,治國民廷安。
廣西賀州昭平縣馬江鎮盤古村梘背廖氏字輩
光宗耀祖,德國楊家,創垂髮達
湖南郴州市嘉禾縣白覺村廖氏字輩
熙朝崇尚禮樂先,卿思遠甫啓均常,應顯光華紹祖祥,仁德如峻永名揚;鉅澤標輝域,鍾江樹燦培,鎮湘權炳至,鍚衍植煌增
四川中江縣廖氏字輩
元文正士國 汝宗永立朝 安邦必大承 世代定榮昌
湖北省巴東縣廖氏字輩
世宗宏啓盛,月映正復明;於斯朝尚學,有元方可興。
廣西金秀縣頭排鎮古思村廖氏字輩
俊漢鍾元榮名耕祖業;英豪志士衞國振家聲。
湖北省荊州市廖氏字輩
正大昌盛,慶宜兆祥,景紹先緒,安義秉常,崇尚惟廣,德修用章,儒應華國,升選達邦,作人開裕,名立自芳,同培一本,傳繼乃長。

廖姓祭祖大典

古蓼國國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開工儀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動在蓼山山頂舉行。 [1]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河是中華廖姓之根,蓼國故地被公認為世界廖姓華人的祖地,千百年來,廖氏子孫秉承世訓,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國內創業發展,但是,他們始終牢記着祖籍發源地——唐河縣湖陽鎮
據廖氏宗親總會會長廖澤雲介紹,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在廣東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該宗親會在湖陽鎮蓼山成功舉辦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親祭祖大典”及“蓼王廟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奠基儀式。

廖姓姓氏圖騰

廖姓圖騰
廖姓圖騰(3張)
《説文》:飂,高風貌。高風即西風也。飂人以高風為氏族原始圖騰。又,廖也通蓼、鄝。蓼,一種水草名。蓼人以水草蓼為圖騰。從此兩種分別成為氏族的名稱和族徽,進而出現飂地、蓼地和廖地等,發展形成了飂國、蓼國或廖國,最終出現了廖姓。

廖姓姓氏名望

編輯

廖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廖姓歷代名人77名,佔總名人數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二位;廖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8%,排在第九十七位。

廖姓名門望族

  • 廖仲愷家族 [20] 
(參見:廖仲愷 [21] 
父親:廖竹賓 [22] 
叔父:廖志崗
女兒:廖夢醒 [22] 
兒子:廖承志 [22] 
孫子:廖暉

廖姓知名人物

廖爽:湖南省漣源市廖氏、耒陽市廖氏、常甯市廖氏、新化縣廖氏始祖。 [23] 
⊙先秦秦漢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24]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魏晉南北朝
廖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鄉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 [25] 
⊙隋唐五代
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省贛州)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於文藻,並因此揚名。 [13] 
⊙宋元
廖剛:號高峯,順昌(今屬福建省)人,北宋崇寧進士,甚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著有《高峯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 [24] 
廖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舉,官至轉運判官。 [13] 
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 [25] 
廖執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後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餘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 [26]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 [24] 
⊙明清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省合肥)人,因戰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徵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
廖莊:江西省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 [13] 
廖謹:南海葛岸人,字慎初,明初人,學術淵博,曾與解縉交遊,號“廖五經”,官至南安府學教授。 [27-28] 
廖紀(1455—1532),字廷陳,號龍灣,民間稱作廖天官,萬寧市禮紀鎮三星村一帶(原屬陵水縣)人,出生於河北大運河畔,明代傑出政治家、儒學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榮譽的文臣之一,是海南歷史上兩個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品重臣之一。
廖惠:四川省保寧(今四川省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興武皇帝”。
廖燕曲江(今屬廣東省韶關)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26] 
廖雲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
廖雲錦: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
廖壽恆:江蘇省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
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近代以來
中國銀行錢幣上的廖仲愷 中國銀行錢幣上的廖仲愷
廖仲愷: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21] 
廖承志:傑出的政治家,廖仲愷之子。 [29] 
廖榮坤: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黨員,歷任紅軍團長、師長、軍長,戰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戰鬥中犧牲,年僅27歲。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國民黨將領。湖南省邵陽人。1925年當兵,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留學法國,歷任少校連長,中校參謀,少將參謀,副師長、軍長、兵團司令,在遼瀋戰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協委員,1968年病逝。
廖磊:(1890—1939),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廣西陸川人。 [30] 
廖容標: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贛縣人,1929年參軍、1931年入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區副司令、警備司令、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31] 
廖漢生:湖南桑植人,新中國開國中將,曾任瀋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北京軍區政治委員、黨委第三書記、中共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32] 
廖漢生 廖漢生
廖暉:廣東惠陽人,曾任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33] 
廖夢醒:被譽為“紅色翻譯家”。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日友好協會理事等職。
廖峯:八一電影製片廠原軍教片編導部主編,導演。
廖錫龍:1940年6月生,貴州思南人,上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後勤部部長。 [34] 
廖明:(1911~1988),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廖仲符:(1913~2001),遼寧鐵嶺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成美:(1916~2001),福建龍巖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運周:(1903~1995),安徽淮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廖步雲:(1914~2008)。福建武平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述雲:(1915~1994),湖北石首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昌金:(1906~1972),江西上猶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廖政國:(1913~1972),曾用名廖廣慶、廖光清;河南息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
廖冠賢:(1914~1983),江西寧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廖海光:(1915~1993),湖南酃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鼎祥:(1918~1995),江西廣昌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言承旭:本名廖洋震,台灣著名歌手、演員。 [35] 
言承旭 言承旭
幾米 :本名廖福彬,台灣著名繪本作家,其筆名來自其英文名Jimmy,開創出成人繪本的新型式,興起一股繪本創作風潮。
廖凡:1974年2月14日生於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
廖昌永:1968年10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郫縣。中國歌唱家。 [36] 
廖碧兒:(Bernice Jan Liu),1979年1月6日生於加拿大,中國香港女演員。
廖昌永 廖昌永
廖京生:男,中央實驗話劇團中年影視演員,北京人,祖籍是江西奉新。
廖一梅:著名編劇。 [37] 
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原常務副市長。2018年3月1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38]  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榮譽。 [39] 
安心亞:本名廖婧伶,1985年9月18日出生於台灣省台中市,中國台灣流行樂女歌手、戲劇演員、節目主持人、時尚模特。 [40] 
廖景萱,1988年10月15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大陸女演員。 [41] 
廖慧佳,1998年4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女演員。 [42] 
廖啓智,1954年4月7日出生於香港。香港演員。第八屆無線藝員訓練班畢業。
廖智,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2007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目前為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廖懷南(Aaron),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羣動漫中心總經理 ,曾任職於Pixar Animation Studio、鳳凰傳媒集團擔任高級管理職務。
廖城蘭 廖城蘭
廖城蘭,筆名食公子,是著名美食家,作家,也是馬來西亞自1988年來第一個以“美食家”稱譽的人。

廖姓史籍記載

編輯
●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黃帝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廖姓。
廖姓 廖姓
●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今河南省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
●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説文》:廖,人姓。作為姓氏,古時廖、嫽、飂通用,古有廖叔安,也作飂叔安,實際上廖姓由飂姓演化而來的。
●《廣韻·宥》:"廖,姓,周文王子伯廖之後。後漢有廖湛。" [14] 
●《通志·二六·以國為氏》:"廖氏,亦作飂,並'力救切'。今呼為'料'。《風俗通》雲:'古有廖叔安。《左傳》作飂,蓋其後也。'漢有廖顗,為鉅鹿太守。今衡山、劍南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後。" [14] 

廖姓研究考證

編輯
■廖、繆、顏三姓同宗之説
據《中國文化大博覽》(燕中人主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90·海口),中卷第六章氏族,第五節:一百大姓考廖姓姓源引《風俗通雲》:“古有廖叔安,《左傳》作飂,蓋其後也。”《姓氏考略》雲:“周文王伯廖之後,望出鉅鹿。”《小溪廖姓考源》又云:“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迨殷紂無道,繆、顏同隱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13] 
又《中國廖氏通書》引《大辭典》第1473頁對“廖”字的釋義有一項有:“繆、顏兩姓所改。商紂王無道,繆、顏兩姓因而棄官隱於雒陽山谷,改姓廖,以表留形不忘本源。”留形,即是留繆、顏二字中的“鄉”。 [13] 
基於上述,廖、繆、顏三姓同宗之説,是有一定淵源的。因之廖氏宗祠掛上“廖繆顏",繆氏宗祠掛上“繆顏廖",顏氏宗祠掛上“顏繆廖”,以示血緣之親。 [13] 
參考資料
  • 1.    祭祖大典 世界廖氏齊聚唐河縣  .華夏經緯網
  • 2.    廖姓起源有四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3.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29-230
  • 4.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228
  • 5.    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
  • 6.    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黃帝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廖姓。
  • 7.    《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
  • 8.    《小溪廖氏祖祠房譜廖氏考源》、台灣《廖氏大族譜》中都有相同的記載:“廖氏為顏繆二姓併合留形之改姓也,顏姓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華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豔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已之道,因而棄官隱於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併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 9.    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 10.    據文獻《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中記載:“仡佬族中有廖氏。”
  • 11.    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12.    廖姓古今遷徙史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13.    54、廖 姓  .蒼南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3]
  • 14.    廖(Liào)  .湖南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3-06]
  • 15.    廖姓的郡望、堂號和特徵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16.    廖姓宗祠門楣題辭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17.    廖姓上古世系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29]
  • 18.    王鶴鳴.中國家譜總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28-4053
  • 19.    廖氏家譜  .中國家譜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20.    [名門望族 廖仲愷家族]人月雙清革命家 情繫華僑忠孝門  .廣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3-08]
  • 21.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廖仲愷研究 [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9: 6, 121.
  • 22.    "革命世家"廖氏家族:曾有祖孫三代同為領導人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08]
  • 23.    中國廖氏分佈  .世界廖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20-04-26]
  • 24.    臧勵龢等編,方寶觀,方毅,王存著.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1353
  • 25.    臧勵龢等編,方寶觀,方毅,王存著.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1352
  • 26.    臧勵龢等編,方寶觀,方毅,王存著.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1354
  • 27.    《國朝獻徵錄》卷八十九:廖謹字慎初南海之葛岸人恬靜力學凡經史百家之書靡不淹貫不妄交遊以澹交名其齋永樂中學士解縉出?交阯參議嘗遇謹與之上下其論若璽絲炙轂出之不窮縉不能有加也亟以名儒稱之?謹題西樵讀書處有曰反身循理懲忿窒欲敬之敬之如金如玉稷契皋陶何書可讀蓋以聖賢事業期之也當是時讀書山中名聞公府識與不識皆曰廖五經廖五經雲以明經舉?四會訓導後轉通山教論以教績著聞性樸實不能諛上官人或以俚語笑之?古必謂泥古不通也乃作古必解以自嘲其文曰有孤魯先生與結吉先生同遊於廣漠之野衣大博之衣冠章甫之冠昂昂然飄飄然若遠去世俗而人莫知之者有方外之客適邂逅焉始而睨之中而隨之終則逼而近之曰先生之遊何樂乎結吉先生呀然嘆曰子豈能知我邪予之遊自樂予之樂耳復又何求客乃揖而前曰夫知進而不知退者非禮也知方而不知圓者非智也知易而不知險者非識機者也知有巳而不知有人者非識時者也今先生博極經史而莫適其逢出入仁義而莫???其功周情孔思千態萬狀而莫變其通獨不見今之人乎不以□文而惟其人不以其仁而惟其親不以其直而惟其順若先生也久典泮芹寂寂其身名不?顯行其孰聞德不見施孰知爾真乃不知此徒大言於斯文曷亦自反遂以更新不古則必乃以我?嗔邪孤魯先生乃囅爾答曰君子之於所知也則當有言其所不知則當閟而不宣汝談何易曷知其然夫君子進退義?周旋方圓易險中而不偏萬變曲折正以行權若乃肆口騰舌翻雲覆雨隨圓不方趦趄旁午此乃狂狎小人之行豈君子正大之矩也邪故寧不合而不詭隨寧不用而不以諂?動循禮則惟古人是師不世不俗惟古人是期昔在玄聖其仕其止惟義是宜惟久惟速惟禮是依其非不智也而或致喪家之譏其非無禮也而或致諂君之非人之莫知也而於聖德容又何虧故能垂教萬世與日月而同輝若予也少頗讀書長遊鄉校友二明師亦以明道發燥吹風即此是好由西而南忝?人教學不如人功亦克造智則不足而禮不逾因機與時亦頗不愚若乃隨時俯仰低昂以趨行而趦趄口而囁嚅則又與古人殊也假因諂以致浮譽貿魚目以混明珠吾則□□可攻而心難移是宜乎人之不我與歟然此心亦古人之心則其人亦古人之徒也茲願愛古必之劣而不願詭隨阿曲以諛使有識者吾將質而問諸彼大方者其將以予言?何如客既就去先生亦返乎所居之庭除久之陞南安府學教授致仕卒其教人以執禮?先羣從兄弟嘗受學者終身莫敢與鴈行立從子恂宣德癸丑進士至通顯事謹猶執服役人以是高之所著有澹交集藏於家
  • 28.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27]
  • 29.    白頭相偕願已足:廖承志、經普椿的愛情故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19]
  • 30.    一縷英魂——記抗戰中的桂系第七軍軍長廖磊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4-26]
  • 31.    “菩薩司令”廖容標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4-26]
  • 32.    廖漢生與賀龍、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四位元帥的交往  .湖南在線[引用日期2020-04-26]
  • 33.    廖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9]
  • 34.    廖錫龍:促進財力資源向戰鬥力轉化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06-19]
  • 35.    言承旭早期男模冠軍青澀照曝光 本名廖洋震(圖)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20-04-26]
  • 36.    廖昌永:讓美妙之音“聲”入人心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4-26]
  • 37.    廖一梅:曾誤解竇唯 我欠他一句“對不起”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4-26]
  • 38.    感動中國2017候選人物——廖俊波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39.    (受權發佈)“最美奮鬥者”名單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40.    安心亞形容温昇豪吻功老練 本尊承認“侵略性強”  .新浪[引用日期2020-04-26]
  • 41.    資料:“尋找紫菱”二十九強選手--廖景萱  .手機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8-14]
  • 42.    新生代演員廖慧佳:最愛家鄉湖南的晨曦與晚霞  .手機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8-14]
  • 43.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2022-01-24[引用日期2022-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