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姑臧

鎖定
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為漢代武威郡首縣,涼州城古稱。自西漢武帝時期,“姑臧”這一地名出現,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天成年間(926-930年),“姑臧”這一地名存在了整一千年。
姑臧城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西北大城市。從人口血統史上看,李氏中近半人口為“姑臧大房”,陰氏、段氏等為“姑臧郡望”。從城市沿革上看,姑臧城的建築規制,是洛陽南京築城的範本(如“端門”、“宮北市南”)。從城市地位上看,姑臧城是是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的都城。從古代城市人口結構上看,唐代以前姑臧同益州揚州齊名。從城市規模和功能上看,唐代以前,長安洛陽、姑臧並列。從戰略地位上看,姑臧是絲綢之路的命脈和門户,涼州刺史部、涼州大都督府、河西節度使部設在姑臧。 [1] 
中文名
姑臧
外文名
Guzang
別    名
雍州
別    名
涼州
武威
地    點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姑臧歷史沿革

姑臧城緣自匈奴,匈奴人稱為蓋臧城,漢人依匈奴發音稱為姑臧。
史記》《漢書》記載,匈奴將河西地區劃分給渾邪王休屠王折蘭王、盧候王等。武威一帶是休屠王的領地。休屠王在今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交接地帶的四壩鄉三岔村築休屠城,作為王宮。 [2] 
漢武帝時期,渾邪王殺死休屠王,率部眾4萬餘人歸附漢朝,姑臧城猶存。
漢武帝時期,姑臧是武威郡首縣(設縣令,故滿萬人)。《漢書》記載:“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開。户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縣十:姑臧。” [3] 

姑臧城市位置

《後漢書·光武帝記》註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明一統志》記載:“姑臧廢縣在(涼州)衞東北二里”。
清乾隆《武威縣誌》記載:“故城在縣東北二里”。
《大清一統志》記載:“姑臧故城,今武威縣治”。 [4] 

姑臧城市佈局

《通鑑》記載:“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武威九姓商胡安門物等,殺節度使周泌,聚眾六萬。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據其五,二城堅守。支度判官崔稱與中使劉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
胡三省注:“武威郡,涼州,治姑臧,舊城匈奴所築,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張氏據河西,又增築四城,廂各千步,並舊城為五。餘二城未知誰所築也”。
《元和郡縣誌》記載:涼州城“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
《資治通鑑》記載:“姑臧城東西門外,湧泉合於城北,其大如河,自餘溝渠流入漠中,其間乃無燥地。故有此敕,以釋汝疑”。
《晉書·索靖傳》:“先時,靖行見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後當起宮殿’。至張駿,於其地立南城,起宗廟,建宮殿焉”。 [5] 

姑臧城市建築

姑臧城,在歷史上一直是繁華之地。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都曾建都於此。尤其前涼對姑臧城進行了擴建,並“大繕宮殿觀閣,採綺妝飾”。七座城連接起來,建有二十二門,街衢相通,規模宏偉,氣象萬千;城內宮閣台榭,設計精巧,裝飾華麗。(《水經注》引王隱晉書》)。
晉書·張駿傳》記載:“太寧三年(325年),張駿置左右前後四率官,繕南宮”。
《後涼錄》記載:“(呂)篡召呂弘妻及男女置東宮,厚撫之”。
晉書·張重華傳》記載:“永和二年(346年),重華即位,尊母嚴氏為太王太后,居永訓宮;生母馬氏為王太后,居永壽宮”。
涼州記》記載:“呂篡明光宮在漸台西,以金玉珠璣為簾箔”。
《三輔錄事》卷二記載:“未央宮漸台西有桂宮,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陛玉階,晝夜光明”。
表明姑臧城市建築有國王和王后處理政務與居住的宮、殿、寢;有舉行大典、宴請賓客和作為書齋用的堂、坊;有用於宗教信仰的觀、寺、塔;有祈求平安、供瀏覽觀賞的樓閣、池、台。
臨淵池、閒豫池、靈泉池、萬秋閣、紫閣、逍遙園現已蕩然無存,但保存下來的靈鈞台、海藏寺、羅什寺、大雲寺等建築,依稀可尋昔日古建築的特色。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