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將樂

鎖定
將樂歷史 將樂在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屬建安郡,為閩越地早期置縣的七個古縣之一。自建縣始,縣境與隸屬屢變。五代十國閩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升縣為州,取名鏞州,簡稱“鏞”。翌年廢州為縣。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後,縣界穩定未變,隸延平府。
1950年,將樂解放,先後隸屬福建省第二專區、南平專區(地區)、三明地區。1983年,將樂為三明市轄縣。地理環境 將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處武夷山脈東南麓,扼閩江支流金溪中下游,東臨順昌,西接泰寧,南連明溪,北毗邵武,東南與沙縣接壤,總面積2246.7平方公里。
中文名
將樂
始建年代
三國東吳永安三年
一、基本概況
將樂歷史 將樂在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屬建安郡,為閩越地早期置縣的七個古縣之一。自建縣始,縣境與隸屬屢變。五代十國閩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升縣為州,取名鏞州,簡稱“鏞”。翌年廢州為縣。
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後,縣界穩定未變,隸延平府。
1950年,將樂解放,先後隸屬福建省第二專區、南平專區(地區)、三明地區。1983年,將樂為三明市轄縣。
地理環境 將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處武夷山脈東南麓,扼閩江支流金溪中下游,東臨順昌,西接泰寧,南連明溪,北毗邵武,東南與沙縣接壤,總面積2246.7平方公里。
境內山峯林立,溪流密佈,最高峯海拔1640.2米。岩溶地貌是本縣一大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温在19.8°C ,年平均降雨量2027毫米。
人口民族 2003年底統計,全縣有漢、畲、回、苗、滿、土家、侗、布依、壯、蒙古、彝、仡佬、高山、仫佬、納西、東鄉等16個民族,總人口為16.7萬人。
人文風情 將樂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稱。東晉時幹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被譽為“閩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學家、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楊時(號龜山)也誕生於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代代相傳。擂茶、龍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絕”。
自然資源 將樂資源豐富,全縣山地面積288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毛竹林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5%,林木蓄積量1598萬立方米,立竹量4600多萬根,是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中國毛竹之鄉。
全縣可開發水電資源31.5萬千瓦。已發現的地下礦產有石灰石、煤、鐵、螢石、石英等36種,其中石灰石遠景儲量達13億噸,居福建之首。
二、經濟社會發展
綜合實力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2.6億元(含高速公路),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增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95億元,比增4.7%;第二產業增加值10.32億元,比增19.4%;第三產業增加值6.34億元,比增9.6%。農業總產值10.15億元,比增5.3%;工業總產值12.8億元,比增22.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6億元,比增11.5%。
第一產業 將樂是國家和省級商品糧基地縣。林、竹、煙、菌、菜是培育多年的農業主導產業,2004年實現產值4.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7.3%,其中煙葉種植4.4萬畝,收購優質煙葉12.8萬擔,煙農售煙收入6968萬元,食用菌栽培6847萬袋,建立商品菜種植基地2.1萬畝,新植優質果園1500畝,木材生產16.52萬立方米,年產原竹219萬根,產筍3.85萬噸,包括竹加工產值在內的竹業總產值達1.76億元。擁有騰榮達製漿、菌草靈芝生物工程、黃潭蔬菜加工、惠民食用菌、恆鑫木業、萬全鄉食用菌協會等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第二產業 2004年,4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85億元,按價格縮減法計算增長24.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32.14%,增長12.3%。其中電力、機械電子、林產、礦產四大支柱產業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累計完成現價產值7.05億元,佔全縣規模工業產值比重的89.8%。
旅遊三產 精心經營龍棲山、玉華洞、天階山三個國家級旅遊品牌,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大力發展餐飲業、連鎖經營、電子商務、超市,不斷加強內貿流通工作。通過繁榮旅遊經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對外經濟 全縣有外商投資企業98家,有自主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4家,2004年實際出口創匯4536萬美元,比增6.5倍,實際利用外資810萬美元,比增2.4%。
投資建設 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4.23億元,比增31%。一大批重中之重續建項目進展順利,紅獅控股集團總投資約10億元、年產400萬噸新型幹法旋窯水泥項目一期工程正式動工;大言電站、黃潭電站、盛亞花園、高唐電站、羅伯特機械、業成木業、科利達香料香精等一批上千萬元的項目先後落地開工建設。
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總投資5億元的東門新區建設全面開工,完成投資3800萬元;七星街、三華北路得到全面改造。農村公路建設成效顯著,全年硬化改造46條219公里,累計投資6645萬元。
財政金融 2004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2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936萬元(含高速公路),比增28.2%。各項存款餘額12.82億元,比增10.1%;各項貸款餘額9.96億元,比增21.9%。
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6元,比增7.2%;農民人均純收入3830元,比增9.5%。城鎮新增就業1856人,比增3.98%;城鎮居民有1633人、農村居民有525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面分別達到5.28%和3.87%,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金306.9萬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也得到有效落實,全年共發放失業金313萬元、養老金2268萬元,支付醫療保險費762萬元。
社會事業 有中小學校、幼兒園、託兒所共156所,在校學生27160人,專任教師2140人。
初級衞生保健工作達到部頒標準,興建了疾病預防和控制大樓,現有各類醫療機構145個,專業衞生技術人員416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5人,每萬人擁有病牀位29張。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廣電大樓等文化設施,13個鄉鎮全部通光纖。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1189.74公里。
競技體育水平有了較大提高,2004年在全國少年兒童舉重錦標賽中,三人次獲第三名,四人次獲第四名,兩人次獲第五名;在全省舉重比賽中,取得12金、4銀、4銅的優異成績。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被省計生委評為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年人口出生率9.06‰,人口自然增長率4.05‰ 。
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保持了連續32年33次無責任退兵。烈士鄭忠華被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搶險救援勇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