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燕

(思想家、文學家)

鎖定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夢醒,號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因一介布衣,既無顯赫身世,又乏賢達奧援,所以生前死後,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間,阮元主修《廣東通志》,其集已難尋覓。他一生潦倒,在文學上卻頗有成就。
本    名
廖燕
夢醒
柴舟
出生地
曲江
出生日期
1644年
逝世日期
1705年
主要作品
《廣東通志》

廖燕個人簡介

十九歲時補為秀才,隱居不仕,在武水西築“二十七松
廖燕 廖燕
堂”潛心經史,攻古文詞。
廖燕著述頗豐,收輯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論、辯、説、記、序、文、尺牘、傳、墓誌銘、雜著、疏、書後、詞、詩等。共計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詩551首。代表作是《金聖嘆先生傳》。廖燕多才多藝,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三編清代稿鈔本》收錄其詩作25首。

廖燕理念主張

廖燕的散文充滿強烈的批判社會的精神:對程朱理學,他持批判態度,揭露統治者“以夢愚天下後世”;對科舉制度,也持批判態度,認為這套制度是為統治者鉗制思想言論;他呼籲文章用世,提出布衣與人主平等,這在當時是非常可貴的。他的人物傳記往往能寫出傳主的精神氣質;山水遊記情景結合,表現自己的個性;小品文隨心所欲,縱橫自如。他對自己文章與統治者的矛盾有充分的認識,並看到這是才是他所追求的價值所在:“不遇之文,其文必佳,……佳者必傳,是天將傳吾文也。”近代以來,廖文的思想內涵越來越受研究者的重視。
廖燕也使清代嶺南散文進入更高境界。其中“雜著”載雜劇《醉畫圖》《鏡花亭》《訴琵琶》《續訴琵琶》等四種。其中《訴琵琶》是廖燕傳奇中思想性、藝術性最高的作品。

廖燕深遠影響

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集》流傳到日本,引起日本漢學家的極大興趣,為之刻刊。鹽谷世弘在序文中稱讚説:“廖燕文以才勝,文章能繼承明代文風,可説是明代文壇的大殿軍。”又説他一生未作過清朝的官吏,是因為他是明代的遺民,清朝統治者對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緒十年(1884,日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將廖燕列為中國明清文壇八大家之一,贊其文章雄瞻傑出,筆有奇氣。並認為廖燕並非是甘心隱逸的高士,而是畢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百川説:“柴舟(文)的峭刻古奧,幾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貢獻,這在粵北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遺詩入選清朝國詩,被列為“廣東詩粹”。

廖燕他人評價

1:今人評廖燕“匕首寸鐵,刺人尤透”。
2:袁行霈(袁本)《中國文學史》第七編三章評廖燕: “史論文《湯武論》《高宗殺嶽武穆論》《明太祖論》等,推翻陳説,無所蹈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