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承志

鎖定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曾用名何柳華 [5]  ,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何香凝之子 [20]  [24]  。廣東惠陽縣(現惠城區)陳江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4] 
廖承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第八、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還曾擔任過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僑務辦公室主任、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新華社社長,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等重要職務。 [4] 
廖承志曾在工運、白區、軍事、統戰、新聞、宣傳、青年、僑務、世界和平運動、外事、旅遊、中日友好以及港澳台等許多部門和領域工作過,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人類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21] 
中文名
廖承志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廣東惠陽縣(現惠城區 [4] 
出生地
日本東京 [4] 
出生日期
1908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83年6月10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廖承志人物生平

廖承志參加革命

1935年10月,廖承志同志長征到達陝北後留影 1935年10月,廖承志同志長征到達陝北後留影 [6]
1908年9月25日出生。出生時,父母親希望其長大後繼承革命先輩的志向,為中國的獨立自由而奮鬥,因而給他起名“承志”。青少年時代,跟隨父母為革命奔走廣州、上海和日本。
1924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參加廣州學生運動並參與領導所在學校嶺南大學的工人罷工鬥爭。6月參加沙基反帝遊行示威。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憤而脱離國民黨,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東京特支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活動。
1928年5月,因參加聲討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的濟南慘案,被日本當局拘捕並驅逐出境。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反日大同盟上海分會工作,編輯“反日新聞”。11月受中共派遣到德國做漢堡中國海員工作,任“國際海員工會”執委、漢堡國際海員碼頭工人總工會俱樂部支委、書記。
1930年夏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30年冬,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1年春到荷蘭鹿特丹,領導中國海員工作,建立中華全國總工會西歐分會。
1932年回國,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國海員總工會中共黨團書記。
1933年3月被國民黨逮捕,經營救獲釋。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川陝蘇區省委常委。
1934年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9月因反對張國燾的“左”傾錯誤,廖承志被強加上“特務”的罪名,開除黨籍,囚禁起來內定“槍決”。後被押解參加長征 [6] 
1936年冬,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後,周恩來同志解救獲釋,恢復黨籍。 [6] 
1937年4月任黨報委員會秘書,參加籌備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論刊物《解放》雜誌。為黨報、黨刊和通訊社做了大量工作。10月到南京八路軍辦事處工作。

廖承志抗日

1938年1月任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負責人,負責領導南方各省的工作及八路軍廣州辦事處,兼任“保衞中國同盟”秘書長。4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為協助宋慶齡領導的保衞中國同盟開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作了積極的努力。10月召開省港地下黨會議,決定建立廣東人民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辦和領導香港《華商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到粵北參加領導中共南方工委的工作,奉黨中央指示,組織領導秘密大營救,在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總隊惠陽大隊護送下,與連貫、喬冠華由香港九龍潛入惠陽縣田頭山、淡水、茶園、惠州等地沿途交通接待站,部署營救困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把他們安全轉移到東江後方地區。5月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進行了英勇鬥爭。

廖承志解放戰爭

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1946年1月經中共中央營救出獄。5月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協助周恩來工作。9月任新華通訊社社長,為新華社的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6~1948年曾歷任中共南方局委員、軍調部重慶三人小組中共代表、中共南京局外事委員會副書記、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發言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廖承志新中國

與其母親合影 與其母親合影 [1]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被遞補為中央委員。4月被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5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主席。10月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為團結海外僑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央外聯部副部長。為祖國的團結統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3年7月被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11月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在反對侵略勢力、維護世界和平的鬥爭中,成為著名的國際和平戰士。
1958年3月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1959年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
1960年任華僑大學首任校長及黨委書記。
1963年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為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兩國友好關係,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1972年任外交部顧問。
1978年起任國務院僑辦主任、黨組書記,港辦主任。是歷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的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暨南大學復辦後任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
1982年7月,廖承志同志發表致蔣經國先生信,以振興中華相勉,以忠孝兩全相勸,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這封信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1983年6月6日,在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被提名為國家副主席候選人,正當黨和人民委以重任時,不幸於1983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7-8] 

廖承志大事年表

廖承志1908-1928年

一九○八年誕生
九月二十五日 在東京出生(原籍廣東惠陽)。其父母廖仲愷、何香凝時在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
一九一一年 三歲
隨母親到香港居住。
一九一三年 五歲
1966年的廖承志 1966年的廖承志 [2]
二次革命廣東軍政府瓦解,隨父母赴東京,在千馱谷安家。
一九一五年 七歲
在東京曉星小學讀書。
一九一六年八歲
隨父母回國。
一九一八年 十歲
六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隨孫中山及父母經上海再赴日本。
一九一九年 十一歲
回國,入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後入嶺南大學學習,開始參加學生運動。
一九二二年 十四歲
陳炯明叛變時,由母親送往香港。
一九二五年 十七歲
加入中國國民黨。
六月二十三日 在廣州沙基反帝遊行示威中,組織學生隊伍,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
八月二十日父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不久東渡日本,到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留學。
一九二七年 十九歲
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政變後脱離國民黨。
因參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兩次被捕。
一九二八年 二十歲
夏 因繼續從事愛國活動,被日本政府拘捕並驅逐出境,回到上海。
八月 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法南區委宣傳部工作。
十一月 被派往德國,並轉入德國共產黨

廖承志1929-1949年

一九二九年 二十一歲
被派往漢堡,領導中國海員罷工取得勝利,任漢堡國際海員俱樂部支委、書記。參加了反帝大同盟,到過荷蘭、比利時等地考察國際革命運動,領導中國海員運動。在德國、荷蘭均曾被捕,並遭“驅逐出境”,其中在漢堡入獄半年。
一九三○年 二十二歲
夏 被國際海員工會派往莫斯科,參加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間同蔣經國先生有同窗之誼。
一九三二年 二十四歲
回上海,任中國海員工會中共黨團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從事工人運動。
一九三三年 二十五歲
三月 被上海工部局拘留,經何香凝及其他愛國人士多方營救獲釋。
八月 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川陝蘇區省委常委,工會宣傳部長。
一九三四年 二十六歲
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參加長征。
十二月 因不同意張國燾“左”傾錯誤,被張國燾拘捕,帶着手銬參加長征。
一九三六年 二十八歲
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經周恩來營救獲釋。
十二月 抵達陝北保安,在紅色中華通訊社負責編譯外國通訊社電訊,任黨報委員會秘書。
一九三七年 二十九歲
一月 隨中共中央遷往延安。
十月 被派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
十月底 南京告急,經公路繞道長沙於十二月到達漢口
一九三八年 三十歲
年初 經廣東到香港,組織八路軍辦事處,為新四軍、八路軍募集抗戰物資。
此期間曾去漢口出席中共中央長江局會議。
一月十一日 在香港與經普椿女士結婚。 [9] 
一九四一年 三十三歲
四月 創辦香港《華商報》。
皖南事變後,在香港領導抗日民族統—戰線工作。
十二月 珍珠港事變後,組織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離香港。
一九四二年 三十四歲
年初 經東江游擊區進入內地,到粵北參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領導工作。
五月 在粵北樂昌坪石鎮,被國民黨綁架後入獄。
一九四五年 三十七歲
六月 在中共七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時尚在獄中。
一九四六年 三十八歲
一月二十二日 根據國共雙方的“雙十協定”被釋出獄。
四月 代表中共到廣東處理東江縱隊北撤問題。
五月 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做宣傳工作。
七月 返延安。任新華社社長。
一九四七年 三十九歲
三月率新華社等單位人員東渡黃河,七月到達河北涉縣,建立第二個“陝北廣播電台”。
一九四八年 四十歲
五月 率新華社人員轉移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
由出獄到新中國成立前,還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員、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一九四九年 四十一歲
三月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被遞補為中央委員。
四月 被選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
五月 被選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主席。
六月 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
九月 作為青聯推選的委員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十月 任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
十月 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還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國際聯絡部副部長。

廖承志1950-1967年

一九五○年 四十二歲
十月三十日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赴華沙出席第二屆世界保衞和平大會,被選為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以後曾多次出席世界和平大會或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三歲
三月 作為慰問團團長,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
六月 出席國家僑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僑務擴大會議,作《僑委成立以來的工作總結與當前僑務工作的方針、任務與計劃》報告。
十月 任中國人民保衞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一九五二年 四十四歲
三月 作為細菌戰調查團副團長,赴朝鮮和中國東北部調查。
一九五三年 四十五歲
被增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三月 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赴蘇聯參加斯大林葬禮。
六月 繼續被選為全國青聯主席。
七且 被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一九五四年 四十六歲
任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
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後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
九月 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十月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
十二月 任中蘇友協副會長。
一九五五年 四十七歲
四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去印度尼西亞出席亞非會議。
八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赴赫爾辛基參加各國議會聯盟第四十四屆大會。
十二月 隨同宋慶齡副委員長訪問印度和緬甸
一九五六年 四十八歲
二月 任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副主席。
二月二十二日 在全國工商界積極分子大會上作報告:《跟祖國一道前進,為社會主義立功!》
九月 在中共八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五七年 四十九歲
十二月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
十二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秘書長參加在開羅舉行的亞非團結大會。後曾多次出席亞非團結大會或亞非團結理事會會議。
一九五八年 五十歲
三月 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
七月 任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主席。
一九五九年 五十一歲
四月 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
一九六○年 五十二歲
二月 任接待安置歸國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九六一年 五十三歲
一月 任華僑大學校長。
八月 在北京公祭陳嘉庚先生大會上致悼詞。
一九六二年 五十四歲
十一月 在北京同日本高琦達之助簽署發展中日貿易備忘錄。
一九六三年 五十五歲
十月 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
一九六五年 五十七歲
六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首席顧問,隨同陳毅副總理出席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二次亞非會議
十月 任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籌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一九六六年 五十八歲
三月二十七日 參加與五大洲外國朋友的會見。
一九六七年 五十九歲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四人幫”迫害,周恩來為了保護廖承志,以寫檢查的名義安排他住進了中南海,與外界隔絕 [11] 直到1972年。 [10] 

廖承志1972-1983年

一九七二年 六十四歲
四月二十日 以中日友協會長身份應邀出席來華訪問之日本自民黨顧問三木武夫的宴會。
九月一日 其母何香凝女士病逝於北京。
任外交部顧問。
一九七三年 六十五歲
四月 作為中日友協代表團團長赴日本訪問。
八月 在中共十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七五年 六十七歲
一月 被選為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一九七六年 六十八歲
一月 參加周恩來總理追悼會。
一九七七年 六十九歲
八月 在中共十一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一九七八年 七十歲
本年內出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
一月三日 發表《批判“四人幫”所謂“海外關係”問題的反動謬論》一文。
三月 當選五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十月 與夫人經普椿一起陪同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日本。
十二月二十八日 被推舉為全國僑聯名譽主席。
一九七九年 七十一歲
五月 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率“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團赴日本作為時一個月的訪問。
一九八○年 七十二歲
中國足球協會名譽主席。
三月 赴美國作心臟手術。
十月 任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一九八二年 七十四歲
五月二十九日 任紀念宋慶齡國家名譽主席基金會顧問。
七月二十四日 發表致蔣經國先生信。
八月 參與主持廖仲愷、何香凝紀念活動。
九月十日 在中共十二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九月十二日 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被單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九月十七日 任中日民間人土會議中國委員會主任。
十月六日 被日本早稻田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由孫平化在日本代為接受證書和服裝。
一九八三年 七十五歲
六月四日 被選為六屆人大主席團成員。
六月六日 出席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
六月十日五時二十二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六月二十一日 日本政府授予廖承志“勳一等功旭日大綬章”。
六月二十三日 中國領導人、各界人士、國際友人向廖承志遺體告別。
六月二十四日 廖承志追悼會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致悼詞。 [3]  [12] 

廖承志人物貢獻

廖承志同志是廣東省惠陽縣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青少年時,就在孫中山、宋慶齡和父母親廖仲愷、何香凝的教育薰陶下,積極投身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他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1928年在上海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而奮鬥的光輝道路。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第八、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擔任過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擔任過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擔任過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僑務辦公室主任、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還曾擔任過新華社社長,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等重要職務。他一生勤勤懇懇為黨工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實現祖國的統一事業中,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爭取世界和平的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廖承志同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英勇奮鬥,作出了重要貢獻。1928年,擔任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黨團書記的廖承志同志,被黨派往德國國際海員工會,領導中國海員罷工並取得了勝利。1932年回國後,在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等職務,積極領導工人運動。1933年8月,他進入革命根據地和紅軍工作,任川陝蘇區省委常委。1934年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長征。1938年初,黨中央派他去香港主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他遵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積極組織僑胞和港澳同胞支援祖國抗戰。日本佔領香港後,他輾轉到粵北參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新華通訊社社長等職務,為加強和發展黨的宣傳事業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
廖承志同志為團結海外僑胞、開拓新中國的僑務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國家僑務工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始終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僑務政策,關心和維護海外僑胞的正當權益,關心和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在工作中,他廣泛接觸各階層華僑、歸僑、僑眷,向中央提出了許多完善僑務工作的重要政策建議。他積極推動解決華僑“雙重國籍”問題和僑區土改中的遺留問題,推動制定保護僑匯、保護僑户房屋等生活資料的政策。全國解放後,許多華僑和華僑學生陸續回國參加建設和學習,他在歸國華僑的安置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並親自擔任華僑大學首任校長、黨委書記,暨南大學復辦後的第一任董事會董事長。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一些國家出現排華事件,我國政府於1960年專門成立了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委員會,廖承志同志擔任主任委員,負責統籌幾十萬名歸國華僑的接待和安置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率先衝破“左”的思想的束縛,在僑務工作中撥亂反正,落實政策,為僑務工作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廖承志同志為祖國的統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建立初期,他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負責港澳工作。1978年起,又擔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他熟悉港澳情況,與港澳各界人士廣交朋友,在港澳社會各階層中享有很高威望。他參與了中央對港澳的一系列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並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主持制定瞭解決香港前途問題的有關具體方案。中英就香港問題進行接觸、談判期間,他利用自己在港澳各界的聲望及影響,多次向香港各界人士表明中央對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積極闡明和宣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為安定人心、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廖承志同志長期負責對台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志就台灣問題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構想。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82年7月,廖承志同志發表致蔣經國先生信,以振興中華相勉,以忠孝兩全相勸,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這封信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廖承志同志為加強我國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推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作出了特殊貢獻。他一貫堅決執行黨中央的對外方針和政策,早在上世紀30年代,他就協助宋慶齡同志領導保衞中國同盟,積極開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新中國建立後,他歷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外交部顧問、黨組第二副書記,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主席,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等職,在反對侵略勢力、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著名的國際和平戰士。他是中日友好事業的重要奠基人,長期負責領導中日民間友好工作,從1963年起擔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整整20年,為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兩國友好關係,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國際活動中高瞻遠矚,立場堅定,為國家贏得了良好聲譽。他對待國際友人謙虛誠懇,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體現了我黨的國際主義精神。
廖承志同志親歷了我國民主和法制的長期發展過程,他是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直接參加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和1953年選舉法的起草。“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和法制受到嚴重破壞,廖承志同志也受到衝擊,他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性。他強調:“要搞建設,必須有一個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民主是非要不可的。但這必須是在黨的領導下的有集中的民主。”1980年全國人大作出決議,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對憲法進行全面修改。他作為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有的內容例如保護華僑和歸僑僑眷正當、合法權益等,已在1982年憲法中體現出來,有的內容在後來的憲法修正案中也被吸收。他還提出,應制定專門的法律,保護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僑僑眷的投資權益。這在後來陸續制定的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等法律中都得到了體現。(人民日報2008年9月26日) [4] 

廖承志親屬成員

廖承志的父母親是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妻子是經普椿 [17]  岳父是經亨頤 [9] 姐姐是廖夢醒 [13]  ,姐夫是李少石 [17] 李湄陳香梅是其外甥女 [17]  [34] 
長子:廖暉 [14]  ,曾任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15]  其妻子趙汝蘅曾是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31] 
次子: 廖平, 其妻子是賀龍元帥之女賀黎明 [16] 
女兒:廖茗。 [33] 
孫子:廖懷南,廖暉之子,其妻子是台灣女星吳辰君 [32] 

廖承志人物逝世

廖承志同志因病於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逝世。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於六月十日發表公告,沉痛宣告:"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於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五點二十二分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五歲。 [22] 
198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在廖承志同志追悼大會上致悼詞。 [23] 

廖承志人物評價

廖承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
他一生勤勤懇懇為黨工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實現祖國的統一事業中,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爭取世界和平的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廖承志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是無私的、奉獻的一生。“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盡瘁為革命”,這是他50多年革命生涯的最好寫照。他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建立的不朽歷史功績,我們將永遠銘記。他在50多年革命生涯中體現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膽略和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紀念廖承志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4] 
廖承志同志一貫地忠於黨,忠於人民。他在與敵人鬥爭中,在與黨內錯誤路線鬥爭中,大義凜然,無所畏懼,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品質。1927年,他在日本因參加革命活動,曾兩次被捕。1928年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時,因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又被日本政府拘捕並驅逐出境。他在國際海員工會工作期間,也先後在荷蘭、德國被捕,並被驅逐出境。1933年3月他在上海被捕,在法庭上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周旋。在紅四方面軍時,因堅持正確路線,1934年12月被張國燾拘捕,在逆境中他堅守革命原則,忠於黨的利益。到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才在周恩來同志的解救下獲釋。1942年他在粵北又被國民黨逮捕,進行了頑強的鬥爭。他當選為七屆候補中央委員時還在獄中,直至1946年1月為黨中央營救出獄。“文化大革命”中,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深惡痛絕,始終站在鬥爭的正確方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他繼續抵制“左”的錯誤,堅定地擁護和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
廖承志同志長期致力於鞏固和發展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愛國統一戰線,為祖國的團結統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祖輩、父母和他本人都是華僑,他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有深厚的感情,同他們有廣泛的聯繫。他長期負責黨的僑務工作,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僑務政策,關心和維護海外僑胞的正當權利和利益,關心和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他對團結海外僑胞、港澳同胞,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海外僑胞、港澳同胞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1982年7月24日,他發表了致蔣經國先生的信,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這封信在國內外產生了日益深遠的影響。
廖承志同志一貫堅決執行黨中央的對外政策。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協助宋慶齡同志,為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進行了積極的努力。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反對侵略勢力,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為著名的國際和平戰士。在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和中日兩國友好關係,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尤其具有重大影響。廖承志同志在國際活動中高瞻遠矚,立場堅定,為國家贏得了聲譽。他對待國際友人謙虛誠懇,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體現了我國和我黨的國際主義精神。
廖承志同志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闊胸懷。他開誠佈公,能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他接觸過大量的具有不同政治觀點、屬於不同政治派別的人,他善於接受對方的合理意見,也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融會貫通於風趣的言談中。他的言論行動往往使對方折服,在求同存異中擴大了愛國的團結面。
廖承志同志學識淵博,多才多藝,通曉五種外國語,擅長詩詞、書畫、戲劇。他長期以來患有心臟病,帶病堅持工作,在施行心臟手術後的三年來,他自知為黨工作的時間不長了,更加積極努力,孜孜不倦,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為革命鞠躬盡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新華社) [23] 

廖承志人物紀念

2008年9月25日,紀念廖承志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出席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主持會議並講話。 [18]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李海峯也在座談會上發表了講話。 [19] 

廖承志藝術形象

1983年電影《廖仲愷》,史東敏飾演廖承志。 [28] 
2001年電視劇《長征》,殷浩飾演廖承志。 [25] 
2012年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2》,趙玉武飾演廖承志。 [30] 
2014年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王東軍飾演廖承志。 [27] 
2016年電視劇《東方戰場》,胡安飾演廖承志。 [26] 
2019年電視劇《外交風雲》,廖崇儒飾演廖承志。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