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三國際

鎖定
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又稱共產國際,存在於1919~1943年。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它為自己規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羣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確立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1] 
中文名
第三國際
外文名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別    名
共產國際
成立時間
1919年3月
解散時間
1943.5.25
總    部
莫斯科
第一任主席
季諾維也夫(1919-1935)
第二任主席
季米特洛夫(1935-1943)
性    質
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組織

第三國際成立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陷於分裂。1918年11月,由布爾什維克發起在彼得格勒召開歐美各國左派社會黨人代表會議,作出籌建第三國際的決議。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8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及左派社會黨的代表會議,並以8個黨的名義發出召開第三國際成立大會的邀請書。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召開國際共產主義者代表會議,即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中國、朝鮮以及其他東方國家無產階級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列席大會。V.I.列寧作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和報告》。會議通過列寧的報告作為共產國際的政治綱領,還通過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第三國際宣告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大會選出由K.G.拉科夫斯基、列寧、G.Ye.季諾維也夫、L.D.托洛茨基和F.普拉廷組成八人執行局,由俄、德、奧、瑞士、瑞典及巴爾幹聯盟黨的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季諾維也夫任主席。 [1] 
第三國際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領導。它是高度集中的領導中心,統一領導各國革命運動,各國黨必須執行它的決定。它有權決定各國黨的路線、策略和各國黨的領導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國黨的決定,開除和解散任何一個支部,向各國黨派出常駐代表。唯獨聯共(布)在國際中佔有與眾不同的地位,號稱是“共產國際最強有力的領導支部”。1919年3月匈牙利成立蘇維埃共和國,4月德國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第三國際發揮了積極作用。1919年11月建立的青年共產國際(少年國際),也成為第三國際的支部。 [1] 

第三國際主要活動

從1919年3月至1924年1月列寧逝世,是第三國際活動前期,也是在列寧領導下成就顯著的時期。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前列寧發表了《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會上,列寧作了《關於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大會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21個條件》,堵塞了當時各國工人政黨中的右翼和中派參加共產國際的道路。大會對鞏固共產國際和指導各國共產黨的發展成長起了重要作用。但對世界革命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不切實際地提出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目標。 [1]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列寧作了《捍衞共產國際的策略的演説》和《關於俄共的策略報告》。大會認為,在國際階級力量對比暫時處於均勢的情況下,共產黨應從直接進攻轉而採取迂迴的策略,向各國共產黨提出爭取工人階級大多數的任務和“到羣眾中去”的口號。 [1]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第三國際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大會着重討論工人統一戰線的方針,批評“左”、右兩種傾向,通過關於策略問題的提綱,肯定了“到羣眾中去”的口號。還討論東方民族殖民地問題,要求東方各國共產黨積極參加並領導民族民主革命。列寧作了對共產國際的最後一次演説《俄國革命五週年與世界革命前途》。由於1922年10月B.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執政,大會討論了法西斯主義問題,但對法西斯威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 [1] 
從1924年6月第五次代表大會到1934年為第三國際活動中期,也是領導人多次變動,工作中失誤較多時期。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五次代表大會。大會指出,資本主義已進入局部的、相對的、暫時的穩定時期,各國共產黨面臨新的任務。各國黨都應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來建黨,提出使各國黨真正布爾什維克化以及進一步發展和整頓統一戰線的號召。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使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提法。布爾什維克化的口號對各國黨學習聯共(布)的經驗起了一定作用,但滋長了把一國黨的經驗絕對化的傾向,甚至把聯共(布)黨內鬥爭國際化,要求各國黨照搬,產生不良後果。 [1] 
1928年7月17日至9月1日,第三國際舉行第六次代表大會,大會着重討論國際形勢、戰爭危險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運動等問題,批准《共產國際綱領》和《共產國際章程》。大會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進一步發展了五大以來“左”的傾向,錯誤地將社會民主黨同法西斯主義相提並論,並作為主要打擊目標,影響了20世紀30年代的反法西斯鬥爭。 [1] 
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會到1943年解散是第三國際活動後期,也是在G.M.季米特洛夫領導下糾正某些失誤、較有成就而又有若干嚴重錯誤的時期。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第三國際和各國黨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的策略方針。第三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主義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為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鬥爭中的任務》的報告,深刻揭露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本質,指出共產黨應當吸取的教訓和麪臨的任務。指出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戰爭的關鍵是建立在工人階級統一戰線基礎上的廣泛的人民陣線,而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必須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特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共產黨首要任務是建立廣泛的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為爭取國家的獨立而鬥爭。報告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給予熱烈讚揚。七大是第三國際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對於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面對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的侵略活動,各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建立人民陣線,在歐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中阻止了法西斯上台執政的企圖。西班牙人民在1936~1939年英勇抗擊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的F.佛朗哥的武裝叛亂。各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組成著名的國際縱隊,第三國際派出許多優秀幹部,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1]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批判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以後正確解決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領導人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 [1] 
隨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各國內部情況和國際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原有的組織形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由一個國際中心來領導和解決每個國家共產黨遇到的問題不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各國黨已經成長壯大,完全能夠根據本國實際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為了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家的反法西斯鬥爭,第三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於1943年5月15日擬定關於解散第三國際的提議書,提交各國支部討論。在得到各國共產黨的同意後,1943年6月10日,第三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1] 

第三國際歷史功績

第三國際對許多國家建立共產黨,對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事業,對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但是,第三國際過分強調集中統一領導,忽視各國革命鬥爭的民族特點,將一國經驗和國際領導機構的決議教條化,有時要求各國黨的工作以某一國黨的活動為轉移,在反傾向鬥爭若干問題上混淆甚至顛倒敵我界限和是非界限等,是它比較突出的缺點和錯誤。儘管如此,第三國際還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壯大起了推動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