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軍政府

鎖定
辛亥廣州光復後廣東革命黨人組織的軍政機關。1911年11月10日在廣州成立。胡漢民任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廖仲愷丘逢甲朱執信等人為各部正副部長。1912年7月18日,廣東軍政府宣告獨立 [1]  。1913年5月1日,廣東都督胡漢民通電反袁。7月18日晚,陳炯明通電討袁 [2]  。8月5日取消獨立,11日龍濟光進駐廣州,廣東軍政府解體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廣東軍政府
地    點
廣州
權    利
省級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廣東軍政府建立過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隨後不到一個月,全國有10個省及上海宣佈獨立。11月9日上午,廣東宣佈獨立。11月10日,廣東軍政府正式成立。廣州光復 [2] 
11月10日,胡漢民就任都督,宣佈廣東軍政府正式成立。這是辛亥革命後在廣東建立的第一個省級資產階級革命政權。17日,各界代表增選陳炯明為副都督,黃士龍為參都督。胡漢民以都督名義,委任軍政各部部長(後改為司)。蔣尊簋、魏邦平為軍政部正副部長;李煜堂、廖仲愷為財政部正副部長;黎國廉、伍藉槃為民政部正副部長;王寵惠、汪祖澤為司法部正副部長;伍廷芳、陳少白為外交部正副部長;梁如浩為交通部部長;王寵祐、利寅為實業部正副部長;丘逢甲為教育部部長;何啓、韋玉為總顧問;朱執信、李紀堂、廖仲愷、黃世仲、陳少白、胡毅生、姚雨平謝良牧等17人組成樞密處。
廣東軍政府廢除了原來的府、直隸州及州、廳的建制,將全省劃分為6道:粵海道轄原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屬下30縣,道治設於番禺。嶺南道轄原南雄直隸州、韶州府、連州直隸州屬下11縣,道治設於曲江。潮循道轄原潮州府、惠州府、嘉應州屬下25縣,道治設於潮州,後遷汕頭。高雷道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道治設於茂名。瓊崖道轄原瓊州府、崖州屬下13縣,道治設於瓊山。欽廉道轄原欽州直隸州、廉州府屬下4縣,道治設於欽縣。
道治設觀察使,道署稱觀察使公署;後改設道尹,道署改稱道尹公署。道署分置內務(兼總務)、財政、教育、實業4科。陳炯明任都督時裁去欽廉、嶺南2道,歸併南韶連綏靖處管轄。道以下設縣,縣行政長官稱“知事”,縣行政機關稱縣知事公署,分置2科或4科。又設縣議事會,有議長、副議長各一人。議事會是諮議機構,沒有實權。由於取消了府、直隸州及州廳的建制,將地方行政統一劃分為省、道、縣3級,所以既統一了地方行政建制,又簡化了地方行政機關 [3] 

廣東軍政府主要功績

廣東軍政府參與北伐

建國粵軍烈士墓 建國粵軍烈士墓 [2]
1911年11月下旬,北洋軍攻下漢陽,南京被包圍。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共8000人,在12月上旬從廣州北上救援。三戰皆捷。在南北議和達成協議後(這個協議使袁世凱成了大總統),退駐南京,1912年5月自動解散。自作戰以來,廣東北伐軍陣亡將士20人,傷病死者34人。1912年3月,這54名烈士被葬於南京莫愁湖畔,墓名“建國粵軍烈士墓”。孫中山親題“建國成仁”四字勒石。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撰聯歌詠: “渡江率子弟八千,淮上收功,破虜永除專制政;流血數健兒二十,國殤不死,雄風長在莫愁湖。” [2] 

廣東軍政府出台政策

(一)宣佈“官吏為自治機關之職員及人民之公僕”,“應以先生或君相稱”,不得稱“大人”、“老爺”。並改革舊風陋俗,如剪辮放足、廢止跪拜、禁止納妾、嚴禁煙賭等。
(二)改革司法制度。在司法司長王寵惠調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後,由羅文幹繼任。羅文幹是英國劍橋大學法學系畢業生,他在任時,羅致了一批留學生參加司法機關的領導工作,如省高等審判廳廳長伍藉槃、省高等檢察廳廳長黃兆珪等。他們主張學習西方資產階級司法制度,進行司法改革。一是實行司法獨立。“劃分司法與行政的職權,通飭各縣不得再兼民刑事訴訟事件”,以改變行政、司法不分的狀況。二是改變四級三審制為三級三審制。原來法院分為初級、地方、高等、最高法院4級。凡屬初級法院管轄的案件,以初級、地方、高等法院為一、二、三審;凡屬地方法院管轄的案件,以地方、高等、最高等法院為一、二、三審。羅文幹主張取消初級法院,實行“三級三審制”,“簡化手段,以方便人民”,並“規定民刑事案件的判決確定期限,以免除人民為訟纏繞的痛苦”。三級三審制後來成為民國的司法制度。三是反對逼、供、信,“採取人證、物證相互對勘的原則。犯人的供述,只能供參考的依據,不能作為判罪的唯一確證”。廢除清朝刑具,不準刑訊鞫獄。組織服刑的犯人,從事手工工藝生產,以改革獄政。
(三)整頓財政制度。省城光復前夕,廣東庫銀被張鳴岐席捲潛逃,造成銀根短絀。為了穩定金融,安定物價,軍政府宣佈原廣東官銀錢局收歸軍政府所有,“從前發出銀票,以後仍由本軍政府擔任兑換”,以安定民心。又將庫存紙幣1200萬元,加蓋財政部印鑑發行,以利貨幣流通。併成立籌餉局,籌捐港幣80萬元,以緩和財政困難,
(四)整頓軍隊,嚴肅軍紀。省城光復後,城內外留下大批反正的新軍、防營、綠營、旗營等,與民軍時有矛盾。“民軍以首義自居,視他軍如降虜;他軍則獲視民軍為起自草澤綠林。胡漢民採取“先鞏固新軍,使其居中不動,作諸軍之監視,而張民軍之勢,以壓迫降軍與防營”的策略,併發布軍令8條,申明:凡不聽號令、挑起反正軍與民軍爭鬥、強買強賣、迫害各鄉自衞武裝者斬;恪守軍令、維持秩序有功者獎。還劃定駐防範圍,城內治安由濟軍(龍濟光部)、旗軍負責,城外治安由新軍、水師負責。又命胡毅生、李文範成立軍務處,管理舊軍。又藉故派濟軍到欽廉“剿匪”,以消除軍政府的心腹大患。
(五)保護外僑生命財產安全。
以上的政策和法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對安定光復後的社會政治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 [3] 

廣東軍政府建立侷限

(一)解散民軍。民軍對威懾濟軍及李準舊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其素質較差,紀律鬆弛,一些民軍首領居功自傲。最初,軍政府成立“民團督辦處”,先後委任劉永福、黃世仲為民團總局局長,以圖統一各民軍;但劉永福年事已高,黃世仲不懂軍事,均無力威民軍。民軍迫餉鬧事,時有所聞。胡漢民不是因勢利導,而是採取殺雞嚇猴的辦法,革去“蘭”字營鎮統陸蘭清之職,並槍決“石”字營統領石錦泉,引起軍心浮動。陳炯明代理都督時,更變本加厲,自任“廣東軍團協會”會長,以裁軍為名,剪除異己,扶植個人勢力。黃世仲提出“裁弱留強”的方針,本來是正確的,但陳炯明競妄加罪名,槍決黃世仲。接着,又以“綏靖”為名,大肆遺散民軍。民軍與他軍的矛盾是革命隊伍內部矛盾,陳炯明以對待敵人的辦法解決民軍,犯下不可饒怨的錯誤。
(二)對帝國主義妥協。廣東光復後,帝國主義仇視革命軍政府。英國陸軍部下令“派150名印度土著步兵,兩門發射十五磅重炮彈的大炮及四挺速射機關槍,增援廣州的英國步兵分遣隊”。面對帝國主義的干涉,胡漢民政府卻軟弱無力,仍把帝國主義視為“友邦”。在胡漢民出任都督伊始,就接納了何啓的建議,照會各國領事,公開聲明:“一切辦法,與湖北中華民國軍事征服對於友邦無異”。這就是説,與湖北軍政府一樣,承認清政府過去與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借款及外國管理海關之權等等。這是對帝國主義妥協的錯誤的外交政策。後來,胡漢民也承認:“惟海關問題,以各通商省分悉依湖北先例,……遂取同一步調,致開民國以來之惡例,此當時最大失策。” [3] 

廣東軍政府最終結局

廣州城渡過了危機之時,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踐踏共和。1913年3月謀殺了即將在國會選舉中可能獲勝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
1913年5月1日,廣東都督胡漢民通電反袁。6月14日,袁世凱將胡漢民免職,由陳炯明接任。政局危急,孫中山從日本回國,力主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袁。7月18日晚,陳炯明通電討袁。袁世凱則在7月26日任命龍濟光、龍覲光為廣東正、副鎮撫使,主持廣東事務。與二龍聯合變節附袁的肇軍統領李耀漢,一致反陳。接着,第二師師長蘇慎初也叛陳,由沙河出兵炮轟都督府。8月3日,陳炯明被迫出走香港。4日,蘇慎初任臨時都督,5日,又推舉張我權代替蘇慎初,蘇為之宣佈取消廣東獨立。廣東討袁至此失敗。
8月11日,龍濟光,雲南省蒙自縣彝族封建土司,進駐廣州,正式任都督,兼署民政長、陸軍上將,成為袁世凱在粵代理人。據粵後,龍採取了一系列禍害粵民的措施 [2]  。廣東軍政府解體 [1] 
參考資料
  • 1.    廣州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廣州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243
  • 2.    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廣州市越秀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主編. 越秀史稿 第5卷 民國 上[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15.12:13-17
  • 3.    蔣祖緣,方誌欽主編. 簡明廣東史[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8.10:5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