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廣傳

(客家劉氏近代二世祖)

鎖定
劉廣傳,名弁,號清淑,諡廣傳,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歲正月廿日辰時,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歲,27歲登進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縣(一説贛州太守),築城建學、平洞寇有功,當地人民愛戴。娶妻馬伕人、楊夫人。生一十五子:劉巨源劉巨湶劉巨汌劉巨淵劉巨海劉巨浪劉巨波劉巨漣劉巨江劉巨淮劉巨河劉巨漢劉巨浩劉巨深劉巨淋。其中三縣令、五道府、二大夫、一提學、一都運、一按察、一京師九門大都督,書香盈堂,滿門朱紫。
清淑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
出生日期
南宋嘉定元年(1208)
逝世日期
公元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
主要成就
築城、建學、平洞寇
本    名
劉弁
民    族
漢族客家
職    業
瑞金知縣

劉廣傳人物生平

劉廣傳像 劉廣傳像
劉廣傳,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歲正月廿日辰時,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乙未歲,27歲登進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縣,卒於公元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妣馬氏,名媧秀,源西北遷江南,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癸酉歲正月廿日辰時,卒於元至元 十八年(1281)辛巳歲三月十六日辰時。妣楊氏,生卒未詳。
廣傳公兒子的出生時間:1239年冬月十七日辰時生長子巨源;1241年六月二十九日子時生二子巨湶;三子巨汌公生於1242年臘月初一亥時;1242年臘月十九日戌時生四子巨淵(楊氏祖母生);1244年九月十一日子時生五子巨海;1245年五月二十四日寅時生六子巨浪;1247年四月初十日生七子巨波;1248年二月十三日亥時生八子巨漣;1249年正月初四日午時生九子巨江;1251年二月十四日未時生十子巨淮;1252年三月初三日卯時生十一子巨河;1254十月初一日寅時生十二子巨漢;1256年五月十五日寅時生十三子巨浩,1257年五月十五日寅時生十四子巨深,1278年正月十五未時生遺腹子巨淋。
廣傳公墓龍形眼珠穴 廣傳公墓龍形眼珠穴
祖與楊妣合葬於江西瑞金縣金雞圩三角塘-龍形眼穴,已山兼丙,本是名墳古墓。然而於1963年秋竟遭破毀滅骸,1987年冬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香港等海外族裔及廣東、廣西、江西等省內地宗親,聚集於瑞金賓館,發起重修廣傳公墓的倡議:決定重修墓地,以免各地裔孫前往尋根拜謁時,再仰天浩嘆,茫然無從尋覓。
廣傳公馬氏妣墓穴 廣傳公馬氏妣墓穴
後幾經周折,決定在興寧縣崗背榕樹村劉氏總祠後面和廣西賀縣各建紀念墓一座,以供裔孫祭祀。興寧崗背墓地得由香港劉氏宗親總會會長開七公二十八世孫興邦捐資修建。於1991年辛未歲正月十八日竣工。廣西賀縣紀念墓則於1990年11 月1 日舉行落成祭祀慶典。廣東封開在明朝中葉也建有一座廣傳公紀念墓,當地傳説四房後裔從瑞金廣傳公墓偷骨遷葬。
經興寧、五華、梅縣、龍川等縣子孫商議將馬氏金骸移葬於龍川潭文約乾頭村田壠裏蝦蟆落井形,壬山兼亥分金,2003年 12月重修馬伕人墓舉行隆重的竣工慶典儀式,議定每年二月十二日合族祭拜。
廣傳公考
劉氏族譜 劉氏族譜
上代血祖,華夏共主,唐堯,九子源明,石斧陶刀,協助治水,候,以國得姓,為我姓祖,在夏御龍,在豕韋,在唐杜,春秋士氏,適,會公留種,姓氏合一,劉姓劉氏,戰國,徒居大梁。
中代始祖,榮公遷豐,彭城堂也,三世邦公,斬蛇起兵,誅滅項,家天下,道家思想,文景之治中山靖王,喜好酒色,黃金酌色,貞公失候,淪落涿郡,烈祖仁德,蜀漢復興,三國,樂不思八王之亂,永公南遷,居處彭城,南朝,顯名於,客祖劉祥,蜚聲橋,天覆,沫公修譜,閩國南唐,龍圖修身,流慶後裔,歸順柴榮,領兵光州,傳至宋朝,任公釋兵,參常建祠,月清增譜,靖康國難,儒家典範,蔭官後世。
近代開七,東江一族,十四房祖,廣傳公也,馬媽楊媽,開枝散葉,蒙明清,五湖四海。
彭域郡劉氏廣傳公支脈族譜
彭域郡劉氏廣傳公支脈族譜 彭域郡劉氏廣傳公支脈族譜
0劉清、始祖劉仁、2劉煓、3劉邦、4劉恆、5劉啓、6劉勝、7劉貞、8劉昂、9劉祿、10劉戀、11劉英、12劉建、13劉慶安、14劉憲、15劉舒、16劉誼、17劉必、18劉不疑、19劉惠、20劉雄、21劉弘、22劉備、23劉永、24劉晨、25劉乾清、26劉文琥、27劉俊、28劉熹、29劉重輝、30劉麒、31劉振河、32劉雅、33劉瑾升、34劉淳震、35劉坤仁、36劉大宇、37劉冰、38劉顯、39劉新賢、40劉丹、41劉昞、42劉珍偦、43劉於政、44劉虯、45劉襏、46劉楨、47劉子翼、48劉可壽、49劉宏謀、50劉學易、51劉晉靈、52劉曙道、53劉成通、54劉賄、55劉祥、56劉天錫、57劉沐、58劉龍圖、59劉任、60劉若還、61劉參常、62劉德洪、63劉月清、64劉梅、65劉富山、66劉福高、67劉文平、68劉坪、69劉源遠、70劉詔、71劉宗臣、72劉貴盛、73劉龍、74劉開七、75劉廣傳

劉廣傳家族成員

劉廣傳之父:劉開七
劉廣傳之子:
劉廣傳畫像 劉廣傳畫像
三縣令、五道府、二大夫、一提學、一都運、一按察、一九門大都督:
廣傳長子劉巨源,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東濟南中憲大夫,追贈參三郎,生子八。
廣傳 次子劉巨湶,官授湖南寶慶府府尹,享壽八十二歲。生子八 。
廣傳三子劉巨汌,官授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令,生子二。
廣傳四子劉巨淵,官授寧波府副總府,生子八。
廣傳五子劉巨海,官授雲南都轉運使刺史。生子九。
廣傳六子劉巨浪,登進士第,官授雲南雲陽縣。生子七。
廣傳七子劉巨波,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學政,享年八十四歲。生子四。
劉氏入閩始祖.金吾衞將軍.沛國公劉祥公 劉氏入閩始祖.金吾衞將軍.沛國公劉祥公
廣傳八子劉巨漣,官授山東泰安府尹安徽安慶府尹。享年九十五歲。生子八。
廣傳九子劉巨江,官授廣西太平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封為三海關大將軍。享年九十八歲,生子八。
廣傳十子劉巨淮,官授湖南安慶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調任河南府。享年七十歲,生子五。
廣傳十一子劉巨河,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學士,官授湖南安慶府尹山西提學使,後調任河南歸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享年九十三歲。生子六。
廣傳十二子劉巨漢官授司馬,贈中憲大夫,享年八十四歲。生子五。
廣傳十三子劉巨浩,官授貴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子五。
劉廣傳墓 劉廣傳墓
廣傳十四子劉巨深,軍功起家,累官至提領錦衣親軍指揮使司京師九門提督,即京都指揮使京府大提督,享年八十歲。生子二。
廣傳十五子劉巨淋,請十五房的補上。
劉廣傳八十五孫:
長房巨源長子大萬,官授福建長汀州府尹。生子四。
長房巨源二子福二郎,官授千總。生子三。
廣傳公夫婦遺像 廣傳公夫婦遺像
長房巨源三子俊三郎,生子五。
長房巨源四子宗遠,生子三。
長房巨源五子明遠,生子四。
長房巨源六子仲六郎,生子未詳,遷惠東、惠州西門外、博羅、紫金及黃河流域。
長房巨源七子暫九郎,生子二。
馬氏妣 馬氏妣
長房巨源八子三十三郎,遷居河源、潮安及湖南等地,生子未詳。 二房巨湶長子元浩,生子六。
二房巨湶次子乾正,生子六。
二房巨湶三子法緣,生子六。
二房巨湶四子千四郎,生子五。
二房巨湶五子萬五郎,生子四。
二房巨湶六子滿江,生子五。
楊氏妣 楊氏妣
二房巨湶七子法宣,明代處士。生子五。
二房巨湶八子念九郎,生四子。
三房巨汌長子致中,生子四。
三房巨汌次子致和,官授循州知縣。生子三。
四房巨淵長子濾,官授寧波府副總府。生子六。
四房巨淵次子致明,生子五。
廣傳公紀念墓 廣傳公紀念墓
四房巨淵三子清,生子七。
四房巨淵四子致高,官授瓊州府儒學正堂。生子一。
四房巨淵五子澄,生子二。
四房巨淵六子致祥,生子三。
四房巨淵七子滄,官授翰林院調任於陝西提督學院。子未詳。
四房巨淵八子深,後裔分居南雄、始興、普寧、海豐等地。
廣傳公紀念墓 廣傳公紀念墓
五房巨海長子貴初,官授山西太原府尹,生子四。
五房巨海次子貴寧,官授雲南省元江州新平縣令。後裔分居長樂七都、曲江黃渡湖、增城石車白石、樂昌寶昌、仁化、海豐、雲浮、潮安等地。
五房巨海三子貴宗,生子二。後裔分居南江頭東堡、新會、長樂、河源、南海、清遠崗頭、中山、大埔等地。
五房巨海四子貴祖,官授雲南鎮源州知府。後裔分居長樂、龍川、從化、番禺、東莞、增城等地。四品
廣傳公和楊妣墓 廣傳公和楊妣墓
五房巨海五子貴科,後裔分居清遠、連山、陽山長樂雷州、博羅、陽江陸豐、番禺、肇慶、海豐等地。
五房巨海六子貴魁,官授廣西桂林府總鎮。後裔分居東莞常平、順德等地。
五房巨海七子貴林,後裔分居東莞、肇慶陽江、龍川等地。
五房巨海八子貴誠,生子二。
五房巨海九子貴祥,生一子。
六房巨浪長子高千,生子二。
六房巨浪次子成宗,生子一。
六房巨浪三子鐵三郎,後裔分居五華、龍川、曲江、河源、四川保寧等地。
六房巨浪四子六十六郎,生子二。
六房巨浪五子仕七郎,官授江西定南縣正堂。生子三。
六房巨浪六子仕八郎,生子一。
六房巨浪七子仕九郎,生子二。
七房巨波長子登科,官授湖南常德府武陵縣令。生子二。
七房巨波次子登榜,官授江西會昌龍泉(今遂州)知縣。生子七。
七房巨波三子登國,官授四川重慶知府榮祿大夫。生子二。
七房巨波四子登堂,生子一。
八房巨漣長子君琳,後裔分居興寧、海豐、陸豐、豐順、五華、曲江、四川、江西等地。
廣東海豐公平鎮《劉氏族譜家室玉牒》廣傳公畫像 廣東海豐公平鎮《劉氏族譜家室玉牒》廣傳公畫像
八房巨漣次子君玹,生子二。
八房巨漣三子君智,封帥隊將軍馳馬遊莊,官授鎮國大將軍。生子一。
八房巨漣四子君達,生子五。
八房巨漣五子十三郎,生子一。
八房巨漣六子君淑,生子一。
八房巨漣七子八十四郎,生子一。
八房巨漣八子九十九郎,官授興寧縣儒學正堂。生五子。
九房巨江長子城清,後裔分支七,分居和平、長樂、進賢、興國、長寧(今尋烏)、贛州、大餘、萬載等地。
九房巨江次子城河,生子二。
九房巨江三子城海,生子一。
九房巨江四子城沆,官授廉州儒學正堂。立基於廉江
海豐縣明朝嘉靖八年劉氏家塾的劉廣傳泥塑壁畫畫像 海豐縣明朝嘉靖八年劉氏家塾的劉廣傳泥塑壁畫畫像
九房巨江五子城漢,生子四。
九房巨江六子城湧,生子五。
九房巨江七子城池,官授河南懷慶府副總。生子四。
九房巨江八子城洲,配鍾氏,生三子:烏啓、烏頂、烏眼、明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至1398年)遷英德西牛高道塘頭村為開基始祖。
十房巨淮長子萬淵,生子四。(後裔劉德建遷信宜)
十房巨淮次子萬習,官授山西提督學政。生子一。
十房巨淮三子萬忠,官授高州府茂名縣儒學。後裔分居新義、廣寧、江西遂川、興國等地。
十房巨淮四子萬宗,後裔分居電白、化州、江西石城等地。
十房巨淮五子萬江,官授瓊州府文昌縣城守營。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長子時泰,官授朝內大司馬。生子二。
十一房巨河次子時際,官授南京承宣使布政司。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三子時通,官授廣東朝陽縣令。生二子。
十一房巨河四子時貴(字劉寧佩),官授永昌府尹。後升兵部員外郎。生子二:長劉念一郞字佐號憬庵,次?(後裔劉心元、劉必達劉必忠遷信宜)
十一房巨河五子時吉,官授潮陽指揮使。生子三。
十一房巨河六子時祥,官授江西廣信副總知府事陸兵部員外,後裔分居龍南、定南、宜春、豐宜、平遠等地。
十二房巨漢長子劉念一郞,官授廣東肇慶府尹湖廣武昌府尹,生子三。
十二房巨漢次子劉念二郎,生子二。後裔分居長汀、福州、廣東五華棉洋、揭陽、海豐、陸豐等處。
十二房巨漢三子劉念三郎,官授肇慶府陽春縣令。生子三。
十二房巨漢四子念四郎,官授刑部湖廣司主事,生子二。
十二房巨漢五子念五郎,官授光祿大夫,生三子,後人居廣州蘿崗區。
十三房巨浩長子清,後裔分居吉安、興國、安福 、梧城、蕉嶺、梅縣等地。
十三房巨浩次子昌,欽點翰林院大學士。生子二。
十三房巨浩三子利,官授雲南都司轉運使。生子一。
十三房巨浩四子衍,官授廣西平樂知府。生子未詳。
十三房五子潛,官授鬱林(貴縣)知府。後裔分居興國等地。
十四房長子湯,官授天津衞總兵陲三邊總制。生子二。
十四房次子浪,官授朝內一品榮封三代。生子一。
85個孫中38個顯貴,最高者一品官銜(曾孫輩中,惟二房無貴)。

劉廣傳作品

瑞金廣傳公墓碑
廣傳公墓碑 廣傳公墓碑
是立於清道光Ⅰ8年(1838年)戊戍歲。l992年台灣宗親劉純淦在鄧定泉家中找到,以人民幣3Ⅰ0元贖回,交洋溪巨海公裔孫保存在洋溪劉氏宗祠。
詩作
廣傳公律詩一首以囑十四子之符節
(被奉劉氏族詩,譜曲後稱劉氏祖訓歌)
發生背景:廣傳公生下十四子以後,正值元兵入犯,國破家亡的時,為為家族能生存下去,廣傳公鼓勵兒子、孫子要向外發展,不要兒女情長痴戀家中,廣傳作詩一首,以激勵兒孫,並作日後認宗的依據。此詩在封建社會裏是比較大膽和開放的,也即是改革開放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人才的流動、工作業務交流、信息共享等,但最終目的是要認祖歸宗,吃水念着水源頭的優良傳統。 這首後來被劉氏奉為族詩的《七律》這樣寫道: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八七男兒共熾昌。
內侍詩
馬氏生九子、楊氏生五郎)
源湶淵海及漣江,淮漢與浩共馬娘;
汌浪波河深同腹,列數五房是從楊。
廣傳公家訓
一:敦孝弟:孝弟為百行之首,凡為人子弟者,不可忍滅天性,茲我族子孫,宜敦孝弟於一家。
二:睦宗族:宗族為萬年所同,雖分房系支派,實源同一脈,不可視為秦越,茲我宗族宜敦一本之誼,篤親親之道。
三:和鄉鄰:鄉鄰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殘相鬥,宜視異姓如骨肉之親。
四:明禮讓:禮讓為處世之道,非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淚不萌驕泰不作庶成謙遜之風。
五:務本業:士農工賈,各有其業,業精於勤、荒於嬉。凡務其業者,宜自食其力,切戒盤遊無度。
六:端士品:士為名之首,隆其名,貴有其實,凡為士者,宜居仁由義,以成明體,達用之學,若蕩檢偷閒,不求上進,後悔莫及。
七:隆師道:師道為教化之源,隆師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尊之崇之。
劉氏總祠 愛敬堂 劉氏總祠 愛敬堂
八:修墳墓:墳墓為藏祖先之魂骸,每年宜整修祭掃,切勿挖掘拋露,致祖宗怨恨。
九:戒犯諱:同姓子侄,每派宜擇定名字以為名,凡屬內之嗣孫,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當諱之。
十:戒爭訟:爭訟非立身保家之道,爭必有失,訟則終兇,宜以忍處之,勿致傾家蕩產之悔。
十一:戒賭博:賭博非人生正業,一入場中,百業俱廢,人格亦輕,宜自守本分,切勿貪財,害累終身。
十二:戒淫惡:淫為萬惡之源,宜檢身防過,免損名節。
十三:戒犯上: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長敬老。
十四:戒輕譜:家譜是一家一族之寶,宜珍重收藏,以傳後世詳悉源流,查考世系。

劉廣傳評價

劉廣傳塑像 劉廣傳塑像
宋文天祥《挽劉知縣》曰
玉海淵源懿,金閨步武高。
功名千載意,翰墨一時豪。
天馬含風骨,秋鷹折羽毛。
相逢俱白髮,流涕濕徵袍。 [1-3] 
巨漢公房、連業公裔追贊劉廣傳公曰
開七公派、廣傳公脈、巨漢公房、連業公裔追贊劉廣傳公曰:
官居高位, 權傾一方; 尊崇君主, 維護朝綱;
博學多才, 門弟書香; 名留史冊, 裔播諸邦;
追贊劉廣傳公曰
劉公廣傳娶兩妻,馬楊共生十四兒;
封官赴任各離去,回頭報命省親誼。
萬里遷徙流蹤遠,葉落九州同根基;
不管貧賤與富貴,於逢慾念當初時。
劉振朋追贊劉廣傳公曰
滴水匯川出贛中,任立綱常任西東。
十四男兒前程錦,李自花開桃自紅。
開七公二十世裔孫 劉振朋 於2009年12月尋根謁祖劉氏總祠有感,寫於興寧。

劉廣傳史料

一、揭開劉弁(廣傳)之迷
二、《中國人名異稱大辭典(宋詩紀事補遺)》第373頁載劉弁事蹟
三、《永樂大典》卷7894載劉弁傳
四、《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第618頁及《萬姓通譜》59卷載劉弁事蹟
五、《臨汀志》汀、名宦
六、弘治《八閩通治》卷69《人物汀州府·良吏》
七、崇禎《閩書》卷104《英舊志·縉紳···汀州府》
八、嘉靖《汀州府志》卷14《人物·名宦》
九、康熙《寧化縣誌》卷4《人物誌》
十、民國《寧化縣誌》卷14《列傳》
十一、乾隆《福建通志》卷48《人物六》
十二、同治《贛州府志》卷四十四《官師志·寧瑞石三縣名宦附》
十三、同治《贛州府志》卷四十四《官師志·縣名宦》
十四、天啓《贛州府志》卷11《名宦志·邑令佐》第42頁a
十五、清光緒《瑞金縣誌》卷《秩官篇》唐宋知縣摘錄
十六、《中國曆代狀元殿試卷》吳吉士榜端平二年進士
十七、附:寧化唐末至南宋進士錄
十八、太和莊劉氏族譜(清)載廣傳公出生年、登進士年以及廣傳公墓被毀盜賣經過
十九、廣東興寧崗背劉氏總祠龕圖簡表
二十、清道光年重修廣傳公墓碑文
二十一、(清同治)《上猶劉氏族譜》為廣傳公所立傳記及像贊
二十二、附《廣傳公傳記》有關史料摘錄
1、《永樂大典》簡介及撰寫人“解晉”介紹
2、《中國歷史大事年表》關於發行楮幣之部分摘錄
3、《永樂大典》劉弁傳記中相關疑難文字解釋 [4] 

劉廣傳裔孫名人

劉廣傳公的歷代嗣孫遵照祖訓,四海為家,後裔遍佈祖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精英名人輩出,因此在劉氏中開七公、廣傳公派有“歷朝科甲,累世公卿”的讚譽,歷代嗣孫發奮圖強,勇挑重擔。在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的時候,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開七公是的優秀子孫,他們無愧於列祖列宗!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星光燦爛。現略舉部分嫡系裔孫名人如下:
1、劉統勳(1699一1773年)開七公第十五世孫,清朝山東諸城人,字延清,號爾純。雍正二年進士,授官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多次奉命察看黃河。運河河工。為《四庫全書》正總裁,四任會試正考官。卒諡文正。有《劉文正公集))《碑傳集))卷二七。
2、劉 墉(1720一1805年)開七公第十六世孫,清朝山東諸域人,字崇如,號石庵。劉統勳之子。乾隆十六年進士。授官陝西按察使,湖南巡撫內閣文華殿大學士,三遷史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書法專用重墨自成一家,名滿天下。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公元1783年)開七公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註重修族譜))該譜載一九九七年興寧劉氏族譜(總譜內)。曾總理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建劉氏大宗祠一座。
3、劉永福(1837一1917年)號建業,字淵亭,又名義。開七公二十世孫。廣傳公第六子巨浪公之後 裔。廣西搏白縣東平鎮富新村人。黑旗軍統領,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一八七四年越王授八品百户銜晉升保勝防禦使。一八七三年法帝侵南越後,妄圖併吞北越侵我中華,局勢危急。劉將軍應越王之請,率部援越抗法,保衞邊疆,首戰河內告捷,斬殺法酋安鄴,覆其全軍。越王授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統轄山西、興化、宣光三省。一八八四年清廷對法宣戰,劉部受清廷改編,一八八五年劉將軍親率黑旗軍繼續抵禦法軍進攻,連續取得左旭、臨洮、南關大捷,屢建戰功。清廷授劉永福升建威將軍(正一品武階)記名簡放提督,三代一品封典。一八八六年後,清特授劉永福為閩粵南澳鎮總兵,鎮守南疆。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侵佔澎湖,圍攻台北,台灣形勢危急,欽授劉永福幫辦台灣防務,欽賜“幫辦台灣防務閩粵南澳鎮總兵關防”,御賜“福”字匾。一九一一年春,劉將軍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廣東民團總長統轄十餘萬軍民,為維護社會秩序鞏固革命政權獻力。告老還鄉後,一九一五年袁世凱與日本簽定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約》,劉將軍義憤填膺,通電反對,請纓征戰,暮年仍滿腔熱忱。劉永福清末任廣州鎮撫和碣石總兵。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民團總長。對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劉永福將軍一生為國為民,清正廉明,赤膽忠心,英勇善戰。為捍衞祖國神聖領土和維護民族尊嚴建立了不朽功勳,威揚中外,是偉大的愛國愛民反帝將領卓越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堪稱世人典範。
4、劉國軒字觀光,天津總兵, 授順清侯。追贈太子少保收復台灣中的重要人物。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長汀四都西口菜坑。1661年,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1683年閏六月,鄭克塽請降。1684年三月初六日,劉國軒被清政府任命為天津總兵。四月初二日,劉國軒辭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別嘉賞。十二月十三日,劉國軒授伯銜。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賜劉國軒京城宅第。劉國軒在天津任上,為官清正,不愛錢,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方法。1694年,劉國軒逝世於任上,終年六十五歲。十一月初二日(辛丑),清政府追贈劉國軒為太子少保,賜葬順天府蘇家口。
5、劉光弟(1859~1898-9-28)戊戌六君子之一。字裴村,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行走。四川省富順縣趙化鎮人。家貧力學,13歲時父歿,曾學理髮3個月。經塾師管鹿田勸其復讀,母王氏賣街房以作學資。19歲應縣考,受知於知縣陳錫鬯[chang4],拔置為案首(第一名)。1880年中秀才,赴成都錦江書院深造,次年補廩膳生。在錦江書院時務實求有用之學。1882年,四川鄉試中式舉人,次年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出身,授刑部候補主事。九月告假歸省,途中擇記沿途山川風景、政俗民情成《南旋記》。次年春赴成都,掌趙化鎮文昌書院,課餘成《方言記》和《富順趙化鎮山水志》。其《詩擬議》和《離騷擬議》等,雖不作於一時,但都表現了其治學、品德和見識,可謂善讀書,並能聯繫社會和思想實際。其詩作更表現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的愛。1894年作《甲子條陳》,提出4條政見,因堂官不肯代奏而憤懣。1898年2月與楊鋭等創辦蜀學會,講求時務之學,4月並列名“保國會”。4月23日,光緒宣佈變法,光第參預新政,9月24日慈禧發動政變,光第被捕,於9月28日(農曆八月十三日)壯烈殉難。
6、劉福姚清代狀元。原名福堯,字伯棠,一字伯崇,號忍庵,一號守勤。廣西桂林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五年(1889)任內閣中書,十八年(1892)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廣西最後一名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貴州鄉試正考官、廣東鄉試副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河南鄉試副主考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
7、劉 繹(公元一七九七年至一八七八年)字瞻巖,江西永豐人。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年,卒於德宗光緒四年,年八十二歲。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書房。十七年,提督山東學政。事竣,温旨詢問家世,命侍父母居直廬。尋以親老乞歸裏。性至孝,主講鷺洲書院,去家百餘里,每月必一歸省。咸豐初,廷臣交薦,詔入京,父巳歿,召對,仍以母老陳情歸。太平軍陷郡邑,奉母避山中。朝命加三品銜,督辦江西團練,不辭勞瘁,多所保全。旋丁母憂歸。終制,召入京,年七十,以老疾辭。後終於家。繹與祁寯藻(1793~1866)相契,工詩文,著有《存吾春齋文鈔》十二卷,詩鈔十三卷,《崇正黜邪論》一卷,均《清史列傳》傳於世。
8、劉名載(1769~1839年),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紫金縣城北門內花園劉人。明、清《永安縣誌》、《廣東通志》和《惠州府志》均有傳。?劉名載自幼聰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式舉人,次年嘉慶元年聯捷進士,殿試三甲第九名。欽點吏部稽勳司主政,吏部主事,歷任山東曹州、武定、濟南等府知府,河南道監察御史、署督糧道、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兼署兩淮鹽運使司鹽運使、河道總督,官至正二品。劉名載在任壽終,運喪回籍,葬於義容華星村,誥封一品光祿大夫。劉名載清正廉明,總督黃淮河道事務時,民稱“劉青天”。
9、劉大力字梁載,號裕齋,諡開邑公,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進士,欽賜都間府銜.身長八尺,勇力過人,性剛正仁孝,好學不仕,樂善好施,時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歉米騰貴,裕齋出私積與妻親操鬥斛計口濟民,鄉中老病孤弱賴以全活者不下數百人,並不自為德,子孫三代進癢生者十三人,國學生十九人,書香不斷.所遺舉重石凳約三百斤,鐵大刀四支,長可丈許,重者兩百多斤,輕者九十餘,乃平日練武所用也.劉大力是石井老大樓(慶陽樓)的開基祖,後裔分佈天下.
10、劉 湘字仲甫,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人,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初入四川武備學堂,旋任團長、師長,北伐後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軍長,陸軍一級上將、抗戰期間任四川省省長和川軍總司令,抗日第七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病逝於漢口前線,在成都舉行公祭時,當時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毛澤東、朱德等人發去唁電,沉痛悼念這位名震川中的抗日名將
11、劉文輝字子乾,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人,系廣傳公長巨源公後裔。陸軍上將,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川、康邊防督辦、西康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發起起義通電。他的起義對解放大西南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一個光明磊落的起義將領。劉文輝起義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林業部部長,為國為民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2、劉光夏(1904一1930年)別名質文。培基,國君。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劉光夏是土地革命時期興寧農民武裝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又是東江革命根據地有影響的軍事領導成員之一,曾任廣東工農革命軍十二團、紅五十團團、中共興寧縣委書記、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五興梅豐埔”五縣暴動委員會委員。劉光夏親自創建的廣東工農革命第十二團、東江紅軍五十團,轉戰五、興、龍、梅、豐、埔、平、尋廣闊山地。他的英名使人民歡欣鼓舞,敵人聞風喪膽。
13、劉廷波(1909一1980)字木深,系廣傳公第十二子巨漢公後裔。廣東海豐縣公平鎮人,革命活動家、棉蘭僑領;1925年至1926年入讀陸豐縣第一中學,成為校長林鐵史重點培養的革命人才,1927年4月至10月參加了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被任命為陸豐縣長,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後,往印尼避難,曾任棉蘭惠州會館主席之職;中共建國10週年,應邀回國觀禮。劉廷波為爭取中國的光明前途,為實現偉大革命理想而英勇戰鬥,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4、劉子超家名瓊飄,又名起亞、蘇華,是興寧新圩鎮人,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1906年生,1926年參加革命。讀書時積極參加興寧一中學生運動,主持成立鯉湖農會。曾與肖尚榮等同志活動於興寧水口、新圩等地。後改名蘇華輾轉上海等地活動,曾任山東陵川遊擊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宣傳部長及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副主任。1941年12月11日犧牲於戰鬥中,時年36歲。葬在山東蒙陰縣垛莊孟良崮烈士陵園。是解放軍著名抗日將領,抗戰五週年紀念時朱德總司令在文章中提到了劉子超(蘇華)。
15、劉慶恩(18691929年) 我國現代兵工學的先驅兵器專家。又是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民主革命的英勇鬥士。他是我國第一枝自動步槍的製造者,還製造了譽滿中華的慶恩炮。
16、劉琴西1896~1933年),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紫金縣城花園劉人,原名爾奎,字昌文,劉爾崧烈士胞兄。192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劉琴西是紫金縣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廣東工人運動、青年運動骨幹,粵東農民運動、武裝鬥爭的領導人。他先後任廣州油業工會書記、香港工會書記、汕尾市政局長、陸豐縣長、東江各縣巡視員、省港罷工委員會汕頭辦事處主任等職。1927年任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總指揮,建立紫金縣人民政府,任紫金縣人民政府主席。後歷任海陸惠紫工農革命軍總指揮、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中共閩粵贛西北分委書記等職,為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1933年,劉琴西在香港被捕,不久在廣州犧牲。
17、劉志陸(1890——1941),梅州市梅縣區程江人。陸軍上將抗日名將。曾任廣東潮梅鎮守使、粵軍第二軍軍長等職。與舊上海社團頭目黃金榮杜月笙關係甚好。抗戰伊始,在上海當寓公的劉將軍,任蘇浙行動委員會遊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後回梅,組建家鄉自衞隊,拒日軍於潮梅交界之猴子棟,日軍不得入,至梅州抗戰八年無以淪陷。
18、劉藹士名家駒。辛亥革命烈士。廣東梅州大埔人。1911年(辛亥)10月10日武昌起義。時濟南李宗堯率上杭、永定民軍光復大埔、永定、上杭,向長汀進發,汀人踴躍響應,家駒派人迎接民軍,清軍總兵崧煜私逃,汀守來秀自殺,未血刃而城克。部署未定,反動勢力反撲,民軍倉猝不及防,被包圍於汀城永定公所,達四晝夜。十五日,家駒潛出求援,不幸被捕,即被殺害於水東橋上。民軍彈盡援絕。敵人越牆以石油火之,民軍突圍,死52人。汀人把他們葬於東教場。1920年築“光復汀郡烈士墓”銘之,劉家駒被名列之首。墓碑現存於長汀縣博物館
19、劉國用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鳳嶺人,陸軍少將,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後,歷任排、連、營、團長。東征、北伐,無役不與,奮戰強敵。抗戰軍興,劉出任俞濟時將軍所屬五十八師之副旅長、旅長,率部隊在東戰場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殲敵眾多。劉部愈戰愈勇,正當戰局有所轉機,劉國用在前哨指揮戰鬥時,不幸中彈犧牲,血灑蘇州河畔。1940年,劉國用以陸軍少將之首座靈位,入祀梅州市梅縣區忠烈詞。
20、劉復之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司法部原部長(第三任),公安部原部長(第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1977年11月後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第1秘書長,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秘書長。1982年5月任司法部部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政法大學第一任校長。1983年4月任公安部黨組書記,公安部部長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1政委。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1988年4月在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任職到1993年5月)。1990年4月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第7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第13屆代表、第13屆中顧委委員,第15大特邀代表。
21、劉煥彬1942年生,廣東梅州興寧坭陂鎮人,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1965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製漿造紙工程專業。1986-1987年赴美國愛達荷大學進修製漿造紙過程數學模 型與計算機模擬,受聘為該校客座教授,同期二次受聘為加拿大高技術應用公司特邀研究員,進行造紙過程計算機仿真軟件 的研究,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 的特殊津貼,1993年批准為博士導師,已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 和博士研究生30多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煥彬校長長期從事製漿造紙工程教學和科研工作,講授本科生課程,編寫全國統編教材《製漿造紙過程測量和自控 制》,發表論文38篇、專利2項,國家級新產品l項。
22、劉爾崧(1899~1927年),又名福海,字季嶽,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生於紫城鎮花園劉書香之家。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劉爾崧和阮嘯仙等在廣東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發動師生參加反帝學生活動。同年暑期回來紫城,宣傳五四精神。1921年春,劉爾崧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當時全國有黨員五十多人)。1923年劉爾崧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他是紫金、順德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
23、劉南輝廣東省揭西縣人,系廣傳公第六子巨浪公後裔,十二歲隨母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謀生。日寇佔領馬來西亞時,他參加抗日遊擊隊,在深山密林中度過了艱苦的歲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他退出抗日組織,開始經商。先做木材生意後進行山芭的木材開採,並發展火鋸廠和油粽種植業。一九七七年創設建築業,並在新山市內建成一幢二十五層高樓的“劉南輝大廈”。現任馬來西亞工商聯合會署理會長,馬來西亞柔佛州河婆同鄉會會長、馬來西亞柔佛華商聯會會長、香港河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主席等職。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曾頒賜予拿督勳銜。
24、劉光福(1893 —— 1983) 祖籍廣東台山水步鎮僑興村龍塘裏。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被尊稱為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之父。”出生於澳大利亞悉尼, 1911 年至墨爾本,任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秘書,積極投入反對袁世凱的運動。 1921 年,劉曾返中國謁見孫中山。回澳後,任國民黨部英文秘書及悉尼華人商會副會長。 1931 年再返中國,結識蔡廷楷,受任十九路軍秘書,負責同西方各國聯繫事宜,回澳後著文揭霹日本法西斯暴行,發動僑胞籌款救國。 1949 年退休。常上書澳大利亞政要,批抨白澳政策,或致書報館要求實行民族平等的移民政策。 1947 年與僑青社發起組織“保衞華人正當權益委員會”及“保衞被解出境華人妻子聯合會”。新中國成立後,力主澳中建交,為友好交流做了許多工作。 劉光福畢生為發展中澳關係、中澳友誼而努力,貢獻良多。198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此授予他O.B.E勳銜。他為澳大利亞華人的權益據理力爭,獲得華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稱為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之父。”
25、劉文彩(1887年-1949年10月17日),中國四川大邑縣安仁鎮人,著名的大地主,軍閥劉文輝之兄。其地主莊園(安仁劉氏莊園)至今保存完好,並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文彩其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宣傳為無惡不作的大地主,並歪曲捏造諸多事實以抹黑其形象;將其塑造為所謂舊社會地主階級壓迫平民階級的典型代表,用以挑撥民眾進行階級鬥爭。後來在改革開放後多傾向於認為,劉文彩在當地事實上發展了西康地區經濟,併為西康的初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西康省在劉文彩發達的時期受到了大額捐助,是西康至今為止發展最快的時期。文革時期對劉文彩的宣傳大都為誇大以符合當時政治宣傳之説。
26、劉成勳(1883-1944)川軍將領,國民黨陸軍中將。四川大邑人。四川陸軍武備學堂畢業。歷任川軍旅長、師長、軍長。1923年6月被孫中山委任為四川省省長兼川軍總司令。1926年8月被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軍長。1927年6月,遭到劉文輝的攻擊,防區盡失,部隊被收編。自此不問政事,回大邑閒居。1944年12月在大邑病逝。
27、劉紹武(1899--1974)陸軍中將。字天任,廣東梅州興寧人。雲南講武堂第12期步科、陸軍大學第8期畢業。1936年任第4路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抗戰爆發後任第83軍參謀處長,參加南京保衞戰,1939年任第64軍參謀長,1940年3月調任第35集團軍副參謀長,1941年任第35集團軍參謀長,1942年1月任第64軍159師師長,1946年任整編第64師中將副師長兼159旅旅長,同年冬兼任廣州警備司令,1947年2月赴山東參加內戰,後離職赴香港,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通電起義。後任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
28、劉鑄軍別號又軍,陸軍中將、 黃埔軍校畢業。廣東梅州興寧人。祖輩務農。家境貧苦。興寧縣立中學、西江陸海軍講武堂肄業,中央軍官訓練團將官班、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1923年春到廣州,入廣東西江陸海軍講武堂學習,1924年春由西江講武堂堂長戴戟推薦投考黃埔軍校,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第三、四期學生大隊區隊附,軍校教導二團排長、連附、營黨代表。參加東征和北伐。1928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營長、團長、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和第三十四集團軍野戰補訓師師長,暫編第五軍副軍長。 1948年任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國防部中將部附。 1949年移居澳門。
29、劉焦元(1902~1965)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又名蕉元,廣東梅州大埔人。祖輩務農,家境貧寒。1919年縣立高等小學畢業,1923年汕頭迥瀾初級中學畢業。同年秋入廣州河南宏英英文學院肄業。廬山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四期畢業。1924年春由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鄒魯推薦投考黃埔軍校,與範漢傑一同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同年秋隨隊往韶州大本營擔任孫中山警衞工作,不久返回廣州。畢業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第一、二次東征。歷任入伍生隊見習,教導第二團排長.國民革命軍連、營長,福建省保安第二團團長,保安第二旅旅長,軍政部少將視察官。1947年11月授陸軍少將。1949年秋移居香港營商,1965年春病逝。
30、劉世焱(1900 — 1941) 字耿光,追封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廣東始興縣頓崗留田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於始興中學畢業。當過小學教師,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曾參加學生軍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徘、連長,第十—軍少校營長。 1932年任第八軍二十六師中校團附。 1937年任第七十六軍兵站站長。 1939年任暫編第二軍八師十六團參謀主任、參謀處長。 1941年任暫編第八師十五團上校團長。 1941年9月27日在抗倭戰爭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犧牲。國民政府後追晉劉世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31、劉國翔〔1864—1932)號仙舫。廣東梅州大埔人。潮梅綏靖處參謀長加少將銜、追贈中將。家庭貧苦,父母早亡,少年時見國勢漸弱,外侮曰至,即立志救國。年未弱冠,投筆從戎,隻身東渡台灣投軍,因剿平後山各叛亂番軍有功,被提拔為營務處總辦。民國二十一年(1932),在廣州病逝,享年68歲。
32、劉煒原名偉,字偉吾。廣東梅州大埔人。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台灣憲兵司令。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三期畢業。 192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誹長、憲兵營三連連長,軍政部憲兵二團連長,憲兵五團一營中校營長,憲兵訓練所軍士大隊大隊長。 1935年起任憲兵司令部教導團中校團附、憲兵補充團上校團長,中央憲兵學校教務主任、少將研究委員。 1939年10月授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1940年起任憲兵五團少將團長,憲兵司令部參謀長,憲兵東北區司令部司令。 1949年到台灣,任憲兵司令部副司令。 1952年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55年後任台灣憲兵司令,“國家安全局”設計委員。 1969年6月24日在台北逝世。
33、劉耀寰台山人。國民革命軍內著名炮兵指揮官、陸軍中將。美國維吉尼亞軍官學校炮科畢業。1923年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處參謀,航空局少校副官, 黃埔軍校第一至四期炮科少校教官。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預備隊炮兵指揮。1937年任中央炮兵學校籌備委員。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總部高級參謀
34、劉昆陽(1912--1961)陸軍中將。原名承漢,廣西柳江人。抗日名將。黃埔軍校一期出身,參加過東征北伐,任豫鄂皖挺進縱隊副司令、中將高參、抗日名將,迄今在廣西柳州還有紀念碑銘刻其父的業績;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陸軍大學第15期畢業。1939年任豫鄂皖邊區遊擊第1縱隊副司令,後任第21集團軍總部參謀處少將處長。
35、劉兆倫廣東梅州大埔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曾任延安自然科學院地副科長、中共吉林省委組織部幹事、和龍縣縣長。建國後,歷任珠江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水利部廣州勘測設計院院長,廣東省水利廳水利部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顧問。
36、劉志羣泰國僑領、客家總會理事長。祖籍中國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現任泰國大鵬實習學校負責人、全球客家崇正總會副執行長、泰國客屬總會副理事長、泰國劉氏宗親總會中文秘書、泰國客屬劉氏聯誼會副會長等職。
37、劉國良又名劉學優,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客家人。1976年被選為寮國永珍華僑公立的寮都中學副董事長,中華理事會常務員,永珍善堂常務理事,老華日社長等職。1977年他組成萬象合作社,被選為總經理。一九八七、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年,劉國良連續三年被中國國務院僑辦邀請,回北京參加中國國慶活動,得到李先念、葉飛、李鵬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一九九零年,劉國良團長率領法國崇正總會會員參加在馬來西亞沙巴洲亞庇市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會中被聘請為大會名譽主席。一九九一年,劉國良又擔任團長率領法國崇正總會團員參加全歐洲崇正總會主辦的約有二百四十餘人蔘加的“回國探親尋根訪祖及商業考察團”,並被聘請為河南鄭州中原客屬總會名譽會長。 一九九四年,他被聘請為北京客家聯誼會榮譽顧問。
38、劉慶貴廣西博白合江鎮人,少將,高級工程師。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同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任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副司令員,少將、高級工程師,中國宇航學會理事,發射試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航天基金會評審委員。他為了衞星和飛船發射上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專家
39、劉孟純(1904--1982)陸軍少將。字粹文,廣東惠州人。廣東大學肄業。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2師指導員,1930年任中央軍校上校政治教官,1931年任上海警備司令部上校科長,1932年1月參加淞滬抗戰,1936年任第36師政治部主任,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後任湖南省政府主任秘書,1940年11月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公廳少將副主任兼秘書處長,1945年任三青團中央秘書處處長,1946年3月任西北行營秘書長兼新疆省政府秘書長,1948年8月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秘書長兼新疆省政府秘書長,1949年9月25日在新疆迪化參加起義。後任新疆省人民政府秘書長,政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秘書長,民革中央常委兼秘書長,全國政協常委。1982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
40、劉樹成(1885--1977)陸軍少將。字元鈞,四川大邑人,劉文輝之堂侄,生於1885年4月22日。曾任第21軍機槍第1團團長,1935年任四川11月兼任邛崍警備司令,參加堵截長征紅軍,1936年任四川剿匪總部獨立第16旅少將旅長,1938年任川康綏靖公署新編第17師師長,抗戰勝利後任四川省政府顧問,1949年10月任雷馬屏峨沐守備司令部司令,1950年1月在四川犍為率部起義。後任川南人民行署參議,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四川省政協委員。
41、劉維楷陸軍少將。廣西臨桂人,生於1907年5月20日。中央軍校南寧分校第1期、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4期畢業。抗戰爆發後曾任第7軍171師511旅1022團代團長,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任第46軍175師參謀長, 1944年任第31軍188師副師長,參加桂柳抗戰,1949年5月任桂林綏靖公署少將副參謀長,10月任第7軍172師師長。後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民革廣西區委顧問。
42、劉鎮湘(1906--1986)陸軍中將。又名濃奮,字涵偉,廣西城防人。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5期步科畢業。1935年9月任第1集團軍第3軍9師26團團長,1936年9月任第4路軍總部參謀,1938年任珞珈山軍官訓練團教材科長,1939年1月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參謀,5月兼任第9戰區第2志願兵團團長,9月任第73軍15師步兵指揮官,1940年2月任軍政部第3補訓處附員,1941年1月任第64軍156師468團團長,1943年9月任第64軍156師副師長,1945年任第64軍156師少將師長,1946年任整編第64師副師長兼156旅旅長,1947年9月升任整編第64師師長,1948年6月任第64軍中將軍長,
43、劉立道(1900--1981)陸軍少將。廣西臨桂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早年加入中共,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2師5團團長,1928年任東江暴動委員會參謀長,後赴越南任華僑中共黨支部書記,1930年與中共黨員失去聯繫,轉投國民黨,1934年任廣西龍州區民團指揮部政訓處副主任,抗戰爆發後任第31軍138師政訓處長,後任第48軍政治部主任,1941年任安徽省幹部訓練團少將副教育長,1943年任第5戰區幹訓團政治部主任,1946年任吉林省幹訓團教育長,1949年任黔桂邊區綏靖司令部少將秘書長,同年12月27日在廣西西隆參加起義。後任民革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44、劉古香(1873年~1913年)名起今,清馬平縣人。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清末舉人。為反清救國,棄文就武,矢志革命。1906年入廣東將弁學堂習陸軍。1907年赴香港,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先到廣州聯絡新軍,光復廣州,任廣東都督府秘書長。1911年11月13日,奉派回廣西柳州,先任廣西右江軍政分府總長,開創柳州民主政治新局面,後任廣西陸軍第五軍統領。1913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後,圖謀稱帝,他積極響應孫中山領導的倒袁運動,並在柳州起兵討袁,通電響應各省,宣佈廣西獨立,因沈鴻英出賣,不幸被袁世凱的爪牙陸榮廷緝拿。同年10月14日,在柳州東門從容就義。
45、劉孟純(1904--1982)字粹文。廣東惠州人。陸軍中將、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30年後任南京中央軍校上校政治教官。曾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上海抗戰。1937年任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府主任秘書。1940年11月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公廳副主任、少將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新疆省人民政府秘書長。1956年9月30日,由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任命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秘書長。是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第三至五屆中央常委兼副秘書長。
46、劉棟材(1898~1978)別名道中,廣東梅州蕉嶺人,國防部中將部員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六期畢業,陸軍大學乙級將官班第三期畢業.1930年任第六十師中校參謀,第四師教導團團附.1933年任廣東北區綏靖公署上校科長.1936年任第四軍補充旅旅長.抗戰時任一五七師參謀主任、副師長、師長、一五八師師長。1945年2月授陸軍少將.1948年任第六十二軍副軍長。1949年任第六十三軍軍長。1950年任海南防衞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同年5月到台灣,任國防部中將部員。1978年病逝。
47、劉雄章(1905~1962)別字燕民。廣東梅州平遠人,陸軍少將。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步科畢業.畢業後歷任排、連、營、團長,中央軍校廣州分校學生總隊少將隊長,1949年到台灣,任聯勤總司令部少將參議。1954年退役,轉任台灣林務局顧問等,1962年逝世。
48、劉國英美籍華裔、 法學博士 、美國空軍少將。於1967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成為美軍中軍階最高的華人將領,因而引起了人們的注目。 劉國英祖籍廣東省中山縣,劉國英1924年10月18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1943年劉國英畢業後被任命為空軍少尉,被派到中(國)印(度)緬(甸)戰區服役。這時,他方19歲。劉國英曾隨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到過成都、西安、柳州等地,經歷過多次戰鬥,表現勇敢,戰功卓著。1976年,他晉升為空軍少將,成為美國軍隊中軍銜最高的華人將領。
49、劉永好生於1951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人,畢業於四川電大,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現任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希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公司董事長、山東六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全國工商聯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等。劉永好先後榮獲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風雲人物、中國十大扶貧狀元、2008年獲稱“中國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經濟30人”。
50、劉德華生於1961年9月27日,香港著名演員兼歌手,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曾獲得香港榮譽勳章的演藝人士,亦是大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巨星,華人娛樂圈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德華是個勤奮努力且富有才能的藝人:作為歌手,他是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獲得最多獎的香港歌手;電影方面他曾兩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獲得一次台灣金馬獎影帝,參與的電影演出已經超過100部。劉德華是映藝音樂的老闆,更是亞洲新星導演計劃的發起人。2008年,劉德華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另據傳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先祖是從江西吉水搬遷至湖南省寧鄉花明樓是真實的,而江西吉水多為廣傳公第十一子巨河公後裔,是否就是巨河公後裔但尚未得到湖南寧鄉花明樓的有關譜諜資料,仍未敢確切定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