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安自然科學院

鎖定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培養科學技術幹部、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於1939年5月決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1940年1月,為了適應抗戰建國的需要,特別是為了發展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的需要,併為未來的新中國培養一批科學技術幹部,中共中央決定將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改為延安自然科學院,由中央文委領導。1943年撤銷(併入新成立的延安大學)。
中文名
延安自然科學院
外文名
Yan'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40年9月
學校類別
自然科學類
院系設置
物理,化學,地礦,生物等
所屬地區
陝西延安
首任校長
李富春
次任校長
徐特立
撤銷時間
1943年4月
師生數量
300餘人

延安自然科學院簡介

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李富春
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李富春(3張)
第一任院長是李富春,第二任院長是徐特立
延安自然科學院設有大學部和中學部。大學部設有物理、化學、地礦和生物四個系。中學部分為預科和初中兩個部分。1940年春至1945年冬,全校師生員工共約300人。1943年秋後,延安自然科學院與魯迅藝術學院等校合併,成立延安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自然科學院遷至張家口、建屏井陘,改名為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1952年改建為北京工業學院。

延安自然科學院辦學理念

延安自然科學院在當時既是進行自然科學教學的最高學府,又是進行自然科學學術活動的中心,許多學科的學會都設在這裏;院內建立了一幢科學館,許多學術報告會、討論會、專題講座都在這裏進行。徐特立積極提倡學術思想自由,大力開展學術問題討論。他認為,這是推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高等學校、科研機關工作迅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延安自然科學院成立

1940年9月初,延安自然科學院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學校。李富春、徐特立、李強先後擔任院長。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礦(冶)4個系。學制三年。為適應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該院還建立機械實習廠、化工實習廠、化學實驗室和生物實驗室等學院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隊伍,在配合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方面作出了貢獻。1943年4月併入延安大學。

延安自然科學院教育思想

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徐特立於1941年10月提出了科學教育機關、科學研究機關和經濟建設機關三位一體是科學正常發育的園地的思想。他認為延安自然科學院應與軍工局建設廳等機關所屬的工廠農場密切聯繫起來,把理論與實際真正聯繫起來,並由這些單位共同組成一個“學校管理委員會”,使工廠、農場的負責人都作為主人翁參加進來,彼此商談,學校也可以按照工廠和農場等單位的需要來培養人才。

延安自然科學院辦學目標

延安自然科學院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辦學目標,在徐特立的領導下,培養了中國第一代無產階級的科學技術幹部。全院師生經常和有關經濟建設機關聯繫,採取各種不同的形式,參加邊區的經濟建設工作,為增強抗戰建國物質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生物系師生進行的南泥灣考察,為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墾荒種地,提出了科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和幹部,在中國科技戰線、文教戰線和其他部門中,為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

延安自然科學院發展

延安自然科學院後輾轉辦學,數易其名,1952年定名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易名北京理工大學,已發展為國內一流的理工科大學,是李鵬曾慶紅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母校。

延安自然科學院價值

延安自然科學院,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自然科學教育與研究的先河,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興辦高等科學技術教育與研究的道路,從而在中國近、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今天,瞭解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時期艱難困苦的環境條件下,致力科學技術教育與研究,學習和繼承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科學工作者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勇於進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理想,對促進我國現代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不是毫無裨益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