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戊戌六君子

鎖定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變時,經貽谷參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 [4]  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鋭劉光第六人都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雖然試圖改變封建專制統治的“百日維新”運動夭折了,但“六君子”的革命精神卻鼓舞了更多的後來者前仆後繼。 [5] 
中文名
戊戌六君子
人物背景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戊戌政變
派    別
資產階級維新派
對立派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
人    物
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鋭劉光第
死亡時間
1898年9月28日

戊戌六君子人物生平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了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併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詩作表現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山水詩融入了個人的生命感受,抒發了他衝破網羅、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進取精神。詩風恢闊豪邁、剛健遒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雲"(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入獄時有詩一首:“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譚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康廣仁

康廣仁 康廣仁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劃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後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啓超、譚嗣同等發起成立戒(不)纏足(腳)會。創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御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於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待機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在獄中説:“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康君名有溥,字廣仁,以字行,號幼博,又號大廣,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厲鷙,明照鋭斷,見事理若區別白黑,勇於任事,洞於察機,善於觀人,遂於生死之故,長於治事之條理,嚴於律己,勇於改過。自少即絕意不事舉業,以為本國之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故深惡痛絕之,偶一應試,輒棄去。弱冠後,嘗為小吏於浙。蓋君之少年血氣太剛,倜儻自喜,行事間或跅弛,逾越範圍,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場,使之遊於人間最穢之域,閲歷乎猥鄙奔競險詐苟且闒冗勢利之境,使之盡知世俗之情偽,然後可以收斂其客氣,變化其氣質,增長其識量。君為吏歲餘,嘗委保甲差、文闈差,閲歷宦場既深,大恥之,掛冠而歸。自是進德勇猛,氣質大變,視前此若兩人矣。
君天才本卓絕,又得賢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發論往往精奇悍鋭,出人意表,聞者為之咋舌變色,然按之理勢,實無不切當。自棄官以後,經歷更深,學識更加,每與論一事,窮其條理,料其將來,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資為謀議焉。
1898年春,膠州旅順既失,南海先生上書痛哭論國是,請改革。曰:“今日在我國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則惟當變科舉,廢八股取士之制,使舉國之士,鹹棄其頑固謬陋之學,以講求實用之學,則天下之人如瞽者忽開目,恍然於萬國強弱之故,愛國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歷年所陳改革之事,皆千條萬緒,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當以全副精神專注於廢八股之一事,鍥而不捨,或可有成。此關一破,則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蓋當是時猶未深知皇上之聖明,故於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見,鄉會八股之試既廢,海內志士額手為國家慶。君乃曰:“士之數莫多於童生與秀才,幾居全數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鄉會試而不變歲科試,未足以振刷此輩之心目。且鄉會試期在三年以後,為期太緩。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變童試、歲科試,立刻施行然後可。”乃與御史宋伯魯謀,抗疏言之,得旨俞允。於是君請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國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來,行愚民之政,壓抑既久,人才乏絕,今全國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國之事,改革甚難有效。今科舉既變,學堂既開,阿兄宜歸廣東、上海,卓如宜歸湖南,專心教育之事,著書譯書撰報,激厲士民愛國之心,養成多數實用之才,三年之後,然後可大行改革也。
時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優渥,感激君恩,不忍捨去。既而天津閲兵廢立之事,漸有所聞,君復語曰:“自古無主權不一之國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雖天亶睿聖,然無賞罰之權,全國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滿人之猜忌如此,守舊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當出京養晦矣。先生曰:“孔子之聖,知其不可而為之,凡人見孺子將入於井,猶思援之,況全國之命乎?況君父之難乎?西后之專橫,舊黨之頑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猶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義固不可引身而退也。”君復曰:“阿兄雖捨身思救之,然於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學,欲發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眾生者,他日之事業正多,責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經華德里築屋之下,飛磚猝墜,掠面而下,面損流血。使彼時飛磚斜落半寸,擊於腦,則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華德里飛磚之類也。今日之事雖險,吾亦以飛磚視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計也。”自是君不復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陳奏,有所興革,君必勸阻之,謂當俟諸九月閲兵以後,若皇上得免於難,然後大舉,未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賜賚,必詣宮門謝恩,賜召見焉。南海先生先後奉命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督辦官報局,又以著書之故,賜金二千兩,皆當謝恩,君獨謂“西后及滿洲黨相忌已甚,阿兄若屢見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變,不如勿往。”故先生自。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

楊深秀 楊深秀
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6月1日上新政條陳5篇,請明定國是,宣佈變法;請釐正科舉文體,廢棄八股,改試策論;請議遊學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遊歷;請籌款譯書。又多次奏劾阻撓變法的守舊大臣。曾對文悌説:“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被文悌告發。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邨侍御奏稿》、《聞喜縣新志》。

戊戌六君子林旭

林旭 林旭
林旭(1875—1898),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説。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戊戌六君子楊鋭

楊鋭 楊鋭
楊鋭(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衞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戊戌六君子劉光第

劉光第 劉光第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閲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儘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

戊戌六君子人物相關事件

戊戌六君子楊鋭、劉光第

楊鋭,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候,被陳寶箴推薦,與譚嗣同、林旭、劉光第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新政。失敗後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著作有《説經堂詩草》。
劉光第於變法前夕從天津經水路到福建,回武平湖杭村故里拜望劉氏宗親,歷時一年左右,系四川與福建劉氏在兩百年之後互通往來第一次。其後從福建返京,參與變法,慷慨就義。京城四川父老收其屍,運回富順縣,埋葬於富順縣山中,後轉葬於富順烈士陵園,有塑像。趙化鎮現存光第中學,紀念客家英雄。
楊鋭及劉光第乃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慈禧太后的助手榮祿亦恨他們最深,自然要求慈禧太后最先拿下他們。劉光第幼年時,父死家貧,母親王氏在艱難竭蹶中,咬牙送子讀書。雖然家裏窮得每天只能買三文錢豆渣作菜,但她仍對劉光第督學極嚴,劉光第亦發憤讀書,往往是三更回家,雞鳴即起。光緒六年(1880年),二十一歲的劉光第參加縣考,為案首(童子試第一名),得到縣官陳錫囹的賞識和幫助,得以繼續攻讀,遊學於成都錦江書院。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刑部廣西司主事。
劉光第在刑部供職達十餘年。此間,他在北京南西門外修復了一座廢圃和幾間舊舍作為寓所。那裏風景誘人,屋外柳樹下有一醴泉,泉水清澈如珠,蜂蝶翩翩而至,環境十分幽靜。劉光第居此期間,除上班例行公事外,不交往權貴,不應酬筵席,常是閉門讀書,埋頭著作。在刑部任職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還很少。當時刑部受賄成風,劉光第卻從不接受,而且辦事十分謹慎,一絲不苟。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賄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絕,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升官的機緣。這使劉光第看清了朝政的腐朽。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

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向榮祿告密。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不想像漢朝張儉一樣,四處望門投止而連累志士與好友。他亦希望以血喚醒國人變革的希望,故一心求死,拒絕逃亡。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林旭

戊戌變法失敗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著作有《晚翠軒詩集》。妻子是晚清名臣沈葆楨的孫女、才女沈鵲應,在林旭就義後,服毒自盡。
林旭於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後,為報光緒帝知遇之恩,不顧安危,向慈禧太后力諫,保存光緒。最後惹至慈禧太后大怒,被擲入黑獄。

戊戌六君子康廣仁

他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後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鋭,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康廣仁為康有為之弟。康有為及梁啓超逃亡時來不及通知康廣仁,最後康廣仁在南海會館被捕。康廣仁雖在戊戌變法中只負責辦報,但因為是康有為親弟,所以慈禧太后要以弟代兄罪,送了康廣仁到菜市口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

戊戌六君子楊深秀

12歲: 錄為縣學附生 [1] 
光緒8年:張之洞聘為令德堂(用以教全省士以經史考據詞章義理之學)院長
光緒15年:進士,當上刑部主事,累遷郎中
光緒23年十二月:東道監察御史
光緒24年正月:因為俄羅斯要求中國割讓旅順及大連灣,上疏請聯合英國、日本拒俄,那時的人都知楊深秀國學根底深,卻不知他也明瞭世界局勢,均感驚服。
光緒24年:戊戌變法:
1.和徐致靖先後上疏請更改文體,不採用八股文。被盈廷、禮部尚書許應騤多番阻撓
2.上書請設譯書局、派皇室遊歷各國、派遣留學生等建議,均採納。
3.面試京朝官,每日見20人,試用當中人才,罷免老庸愚不通時務的人,引起不滿 。
4.幫助、讚揚實行新政者,為他們上書或辯白,如湖南巡撫陳寶箴被守舊黨彈劾,為他剖辨。
光緒24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奪回政權。其後楊深秀詰問皇上被廢的原因,要慈禧撤簾,當然是螳臂擋車,下獄。
楊深秀於五人下獄後,感五人年輕有為,不應就此死去,於是為五人向慈禧太后求情。楊深秀正直不阿,竟演變成要求慈禧太后將權力交還光緒帝的爭論,最後亦為此陪上性命。 [2] 

戊戌六君子個人名言

譚嗣同 [3]  :1.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楊參軍《歷史的殘頁---戊戌六君子祭》 楊參軍《歷史的殘頁---戊戌六君子祭》
2.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林旭《獄中示覆生》:青蒲飲泣知何補,慷慨難酬國士思。欲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輕言。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九日(1898年9月24日),林旭被捕入獄。這首詩是林旭在獄中寫給譚嗣同的。
康廣仁: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戊戌六君子人物影響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啓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