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顯

(南北朝時期南梁大臣、詩人)

鎖定
劉顯(481年 - 543年),字嗣芳,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大臣。南梁晉安內史劉鬷(zōng)之子,南齊文學家劉瓛(huán)族子 [4] 
劉顯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廣泛涉獵而學識淵博,為時人稱作“神童”。 [5]  天監(502年 - 519年)初,劉顯考中秀才,起任中軍臨川王行參軍。後遷任尚書儀曹郎,又遷至尚書左丞,被授為國子博士。後因才能過顯,受武帝猜忌,出為雲麾邵陵王長史、尋陽太守,調度軍務,行府國事。 [1] 
大同九年(543年),邵陵王蕭綸鎮守郢州,授命劉顯為平西諮議參軍,加授戎昭將軍。同年劉顯卒於夏口,享年六十三歲。 [6] 
本    名
劉顯
別    名
劉頲(tǐng)
嗣芳
所處時代
南朝梁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
出生日期
481年
逝世日期
543年
主要作品
發新林浦贈同省詩
主要成就
助修國史、學問淵博
官    職
中軍參軍、尚書左丞、國子博士、戎昭將軍

劉顯人物生平

劉顯幼稱神童

劉顯,字嗣芳,沛國相縣人。本名頲,齊武帝覺其名難識,賜其名顯。劉顯自幼聰敏,六歲就能誦讀《呂相絕秦》和《過秦論》。琅邪王蕭思遠、吳國的張融都稱讚他為“神童”。族伯劉瓛在儒學界頗有名望,但沒有兒子繼承,於是劉顯八歲那年,齊武帝蕭賾下詔,改其名為顯,並命他過繼給族伯為後。 [7] 

劉顯仕途經歷

天監(502年 - 519年)初,劉顯被舉為秀才,被任命為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不久轉任法曹 [8] 
母親去世,劉顯辭官歸家服喪,三年期滿後,太子少傅沈約推舉他出任五官掾,不久又兼任廷尉正五兵尚書傅昭掌管著作時,起用劉顯助其編撰國史。 [9]  [28] 
天監九年(510年),朝廷更改尚書五都選,劉顯以原職兼任吏部郎,又受朝廷任命為司空臨川王外兵參軍,升遷至尚書儀曹郎。後又出任臨川王記室參軍
平定建康叛亂後,劉顯繼續出任尚書儀曹侍郎,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後又被任命為秣陵縣令,授為驃騎鄱陽王記室,兼任中書舍人,累經升遷任步兵校尉中書侍郎舍人職位照舊。 [10] 
因辨認出魏國人進獻古器上的突起字,劉顯深受梁武帝蕭衍器重,遷任尚書左丞,被授為國子博士。朝廷又任命其為宣遠岳陽王長史,行府國事,劉顯未上任。後因才能凸顯受武帝妒忌,被調離出京任雲麾邵陵王長史、尋陽太守 [11-12] 

劉顯博涉多通

劉顯涉獵廣泛,精通諸多領域。當時任昉得到一篇文字脱落,已殘缺的簡書,他給很多人看了這篇文章,沒有一個人能辨識字跡。劉顯看見後,説是《古文尚書》裏刪掉的“逸”這一篇。任昉檢看《周書》,果真像劉顯説的那樣,因此任昉相當賞識劉顯。 [13] 
沈約擔任丹陽尹時,命劉顯來拜見自己,座中沈約詢問了他十件經史之事,他成功對答九條。沈約説:“我年老糊塗健忘,不能接受測問了;雖然如此,但是姑且試問幾件,不能到十件。”劉顯問了五件,沈約僅對上來兩件。陸倕聽説這件事後,高興地排着席子説:“劉顯可以稱得上是奇異的人,就是我們家平原到張壯武那裏去,王粲蔡邕,也必然沒有這樣的對答。” [23]  因此劉顯十分受知名人士欣賞。
劉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同在宮中擔任中書舍人,一直跟隨在皇帝身邊,相互之間十分親近,沒有人不羨慕的,劉顯的知識甚至比裴子野還淵博。有一次波斯國進貢獅子,梁武帝蕭衍問大臣們獅子都有什麼顏色,劉顯回答説,黃獅子不如白獅子卓越。還有一次魏國人進獻古器,上面有突起的文字,當時沒人知道怎麼讀,劉顯查看文字後,沒有停滯地讀完了這些字,考證年月發現竟一字不差,高祖為此十分讚賞他。 [14] 
時有沙門為爭田地而訴訟,梁武帝蕭衍以“貞”字遍問朝廷,司法部門不知何解,眾臣也莫知其意,唯有劉顯説:“寫‘貞’字,就是要把田判給和尚。” 梁武帝因此嫉妒他的才能,將其調離京師。 [15] 

劉顯卒於夏口

雲麾邵陵王蕭綸被換去鎮守郢州,任命劉顯為平西諮議參軍,加授戎昭將軍,但劉顯在平西府很長時間不得志。大同九年(543年),劉顯在夏口去世,時年六十三歲。 [27] 

劉顯主要影響

劉顯藏書頗豐

劉顯在木櫃中收藏了許多典籍,精心研究其深奧之處,因此博覽羣書,聰明通達而出類拔羣。 [21]  劉顯卒後,大部分書籍歸於陳朝孔奐

劉顯助修國史

劉顯在出任五官掾併兼任廷尉正時,五兵尚書傅昭掌管著作,當時需編撰國史,於是劉顯受傅昭起用,助其編寫南朝齊國史書。 [9] 

劉顯歷史評價

陸倕:劉郎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粲謁伯喈,必無此對。 [1]  (《梁書》)
李諧:善人國之紀也。 [2]  (《南史》)
劉之遴: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羣。繁弱挺質,空桑吐聲,分器見重,播樂傳名。誰其均之?美有髦士。禮著幼年,業明壯齒。厭飫典墳,研精名理。一見弗忘,過目則記。若訪賈逵,如問伯始。穎脱斯出,學優而仕。議獄既佐,芸蘭乃握。摶鳳池水,推羊太學。內參禁中,外相藩嶽。 [1]  (《梁書》)
姚察:顯、懋、之遴強學浹洽,並職經便繁,應對左右,斯蓋嚴、朱之任焉。 [1]  (《梁書》)
李延壽:顯及之遴見嫉時主,或以非罪而斥,或以非疾而亡,異夫自古哲王屈己下賢之道,有以知武皇之不弘,元后之多忌,梁祚之不永也,不亦宜哉! [2]  (《南史》)

劉顯軼事典故

劉顯學識淵博

劉顯六歲能讀《呂相絕秦》和賈誼的《過秦論》,被稱為“神童”。 [16]  涉獵廣博並且對很多領域都通曉,為名流任昉推崇賞識。 [17]  沈約問他經史十事,答對其九,他問沈約五事,沈約僅對其二。 [18]  劉顯曾作《上朝詩》,沈約十分賞識並將此詩寫在了自己新建住宅的牆壁上。 [19]  因看懂了無人知曉的魏國人進獻古器上的突起字,劉顯深為梁武帝器重。 [20] 

劉顯友作墓銘

友人劉之遴啓稟皇太子説:“之遴曾聽説,伯夷、叔齊、柳下惠,沒有得到孔子一句讚美,他們只能是西山捱餓的人,被束國罷黜的人,他們的美名哪能傳到後代?確實如此呀!生有七尺長的身體,死去放在棺中被土埋沒。不朽的事情,寫在文章中才能流傳,懷才不隨波逐流的人,死去而得不到頌揚,應為這樣的事情嘆息,沒有超過這樣的。我私下悲痛友人沛國人,收藏在木櫃中的典籍,精心研究它的深奧,聰明特通達,出類拔羣。蓋棺於郢都,歸魂京師,選好墓地安葬時日已定,需要琢刻墓碑。之遒已簡略撰寫他的事蹟,今就上呈。希望皇上能給他大慈愛,為他寫詩文,使他的枯骨得到榮耀,以此慰藉他的幽魂。冒昧地奏報,戰慄無地自容。”於是劉之遴受命為劉顯寫了墓誌銘。 [22] 

劉顯頗受賞識

劉顯曾作《上朝詩》,沈約對此十分喜歡和讚賞,便在郊外自己新建的住宅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詩。 [19] 

劉顯人際關係

劉顯家世

● 外祖父
劉臧質,南朝宋建平郡太守、輔國將軍,後誘説南郡王劉義宣起兵謀反,兵敗被殺。 [25] 
● 父親
劉鬷(zōng),南朝齊左户侍郎,博識強正,廉潔自居,終於南梁晉安內史 [2] 
● 族伯父
劉瓛(huán),南朝齊學者、文學家,其時儒學學問最深。因無子繼承步兵校尉一職,齊武帝蕭賾下詔劉顯繼承其職位。 [24] 
● 叔父
劉璡(jìn),南朝齊散文家、中兵記室參軍、大司馬軍事射聲校尉,卒於官。 [24] 

劉顯平輩

● 從弟
劉珏,形貌短小,儒雅博洽,善於辭翰,位至吏部尚書國子祭酒。北魏攻克江陵後,進入長安。 [2] 

劉顯子輩

兒子
劉臻,隋朝儀同三司,精通《漢書》,被時人稱為“漢聖”,有集十卷流傳於世。 [1] 
劉莠,劉顯之子。 [1] 
劉荏,劉顯之子。 [1] 

劉顯主要作品

發新林浦贈同省詩
回首望歸途,山川邈離異。
落日懸秋浦,歸鳥飛相次。
感物傷我情,惆悵懷親懿。 [26] 

劉顯史料索引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 [1]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 [2] 
《南史·卷十八·列傳第八》 [25] 
南齊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 [24] 
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3] 
參考資料
  • 1.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6]
  • 2.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6]
  • 3.    《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6]
  • 4.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劉顯,字嗣芳,沛國相人也。父鬷,晉安內史。
  • 5.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顯幼而聰敏,當世號曰神童。天監初,舉秀才,解褐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俄署法曹。顯好學,博涉多參通。
  • 6.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大同九年,王遷鎮郢州,除平西諮議參軍,加戎昭將軍。其年卒,時年六十三。
  • 7.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顯幼而聰敏,六歲能誦《呂相絕秦》、賈誼《過秦》。琅邪王思遠、吳國張融見而稱賞,號曰神童。族伯瓛儒學有重名,卒無嗣,齊武帝詔顯為後,時年八歲。本名頲,齊武以字難識,改名顯。
  • 8.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天監初,舉秀才,解褐中軍臨川王行參軍,俄署法曹。
  • 9.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及約為太子少傅,乃引為五官掾,俄兼廷尉正。五兵尚書傅昭掌著作,撰國史,引顯為佐。
  • 10.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九年,始革尚書五都選,顯以本官兼吏部郎,又除司空臨川王外兵參軍,遷尚書儀曹郎。嘗為《上朝詩》,沈約見而美之,時約郊居宅新成,因命工書人題之於壁。出為臨川王記室參軍。建康平,復入為尚書儀曹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出為秣陵令,又除驃騎鄱陽王記室,兼中書舍人,累遷步兵校尉、中書侍郎,舍人如故。
  • 11.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魏人送古器,有隱起字無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滯,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遷尚書左丞,除國子博士。帝因忌其能,出之。後為雲麾邵陵王長史、尋陽太守。
  • 12.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出為宣遠岳陽王長史,行府國事,未拜。
  • 13.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任昉嘗得一篇缺簡,文字零落,示諸人莫能識者,顯見雲是《古文尚書》所刪逸篇。昉檢《周書》,果如其説。昉因大相賞異。
  • 14.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連職禁中,遞相師友,時人莫不慕之。顯博聞強記,過於裴、顧,時魏人獻古器,有隱起字,無能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有滯礙,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
  • 15.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時有沙門訟田,帝大署曰"貞"。有司未辯,遍問莫知。顯曰:"貞字文為與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
  • 16.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顯幼而聰敏,六歲能誦《呂相絕秦》、賈誼《過秦》。琅邪王思遠、吳國張融見而稱賞,號曰神童。
  • 17.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顯博涉多通...昉因大相賞異。
  • 18.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約為丹陽尹,命駕造焉。於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顯問其五,約對其二。
  • 19.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嘗為《上朝詩》,沈約見而美之,命工書人題之於郊居宅壁。
  • 20.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時魏人獻古器,有隱起字,無能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有滯礙,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
  • 21.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竊痛友人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羣。
  • 22.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友人劉之遴啓皇太子曰:"之遴嘗聞,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則西山餓夫,東國黜士,名豈施於後世。信哉!生有七尺之形,終為一棺之土。不朽之事,寄之題目,懷珠抱玉,有歿世而名不稱者,可為長太息,孰過於斯。竊痛友人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羣。闔棺郢都,歸魂上國,卜宅有日,須鐫墓板。之遴已略撰其事行,今輒上呈。伏願鴻慈,降茲睿藻,榮其枯骴,以慰幽魂。冒昧塵聞,戰慄無地。"乃蒙令為志銘。
  • 23.    《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書令沈約命駕造焉,於坐策顯經史十事,顯對其九。約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雖然,聊試數事,不可至十也。"顯問其五,約對其二。陸倕聞之嘆曰:"劉郎可謂差人,雖吾家平原詣張壯武,王粲謁伯喈,必無此對。"
  • 24.    《南齊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6]
  • 25.    《南史·卷十八·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1]
  • 26.    發新林浦贈同省詩  .搜韻[引用日期2021-10-21]
  • 27.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王遷鎮郢州,除平西府諮議參軍,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終於夏口,時年六十三。
  • 28.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丁母憂,服闋,尚書令沈約時領太子少傅,引為少傅五官。
展開全部 收起